閆敬銘

閻敬銘(1817—1892),字丹初,晚年自號“無不悔翁”,諡號“文介”,陝西朝邑(今大荔)人。清 東閣大學士,戶部尚書。他任山東巡撫期間,告病回鄉休養,僑居永濟虞鄉屯裡村,曾設學堂收徒講學。光緒丁丑(1887)至戌寅(1878)年間,山西遭了荒災,他奉命稽查山西賑務。嚴格執法,盡職盡責,災民額手稱慶。他不但在虞鄉建立學校,而且掃除積弊,減免繁苛的差徭賦稅。同時,大力提倡栽桑養蠶,戒種罌粟(大煙),出版發行格言十七種及司馬溫公《資治通鑑》、《涑水紀聞》等書,深受人民讚頌。光緒癸未(1883)年,閻敬銘以戶部侍郎之職奉詔進京,不久晉升尚書、軍機大臣,拜東閣大學士。

基本介紹

  • 本名:閆敬銘
  • 字號:丹初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陝西朝邑
  • 官職:清朝軍機大臣
性情秉朴,流芳後世,

性情秉朴

他直諒清勤,善理財政,曾為湖北、山西、陝西、河南、四川等地刪減浮稅,裁減差徭,任戶部尚書時,上疏理財、練兵、開源節流二十四事。兼兵部尚書後,建議在新疆屯田抵餉,在戶部和任東閣大學士仍管戶部其間,奏請聖上增設漢員,改革吏制。查明八旗浮支庫銀,奏定章程十五條。三年國庫空虛,拒支慈禧太后議修頤和園款,太監李蓮英夥同逢迎諂媚之徒,藉機進讒言,遭誣陷,奏劾罷官。他深感朝廷昏庸,事不可為,辭官回鄉。他樂善好施,關懷鄉里疾苦,倡建天下第一倉——朝邑豐圖義倉,儲糧備荒,又設義塾,興蠶桑、教紡織、捐華原、西河兩書院膏火(學費)五千金。能文善書,遺著有《福永堂匯鈔》等書。

流芳後世

他在萬忙的政治中樞中,還不時關心著虞鄉人民的生活疾苦。光緒二十年(1894),即在閻敬銘逝世後的第三年,虞鄉縣知事曾蔭,依照人民的意願,在縣城東街二重門內,建置“閻文介公祠堂”,永久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