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景昌(山東省萊州市賈鄧)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景昌:十六世(楊氏“武”的典範)。

景昌公參加過殿試,是清同治帝的門生。他是楊氏十一世立業祖之玄孫、十五世錫祚之長子,字介福。景公自幼習武,酷愛弓馬,入武庠,擅長刀(1942年前後曾見他家街南溝東的院子裡有一柄與人身高等長的鑌鐵大刀,形狀酷似關羽用的大刀重約七八十斤,每逢冬閒族中習武之人揮舉此刀測試臂力)。

基本介紹

  • 本名:楊景昌
  • 字號:字介福
  • 所處時代:清同治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山東萊州
  • 出生時間:道光十二年(1832)正月十八日卯時
  • 去世時間:光緒二十五年(1899)三月初四
  • 主要成就:“乙丑科同進士出身”“欽點御前藍翎帶刀侍衛”
楊景昌:十六世(楊氏“武”的典範)。
景昌公參加過殿試,是清同治帝的門生。他是楊氏十一世立業祖之玄孫、十五世錫祚之長子,字介福。景公自幼習武,酷愛弓馬,入武庠,擅長刀(1942年前後曾見他家街南溝東的院子裡有一柄與人身高等長的鑌鐵大刀,形狀酷似關羽用的大刀重約七八十斤,每逢冬閒族中習武之人揮舉此刀測試臂力)。
一八六一年捻軍犯境,萊州大亂,賈鄧楊氏族人被捻軍擄走五十八人(見族譜卷四“同治五年楊錫慶志”之“亂狀”),景昌公卻能憑藉一身武功和過人的臂力不僅自己躲過了此劫,還在劫難中扶危濟困救助弱小。鄉里受助者眾,景公之義舉深受鄉人所稱道,至今說起賈鄧楊氏皆詢“武俠”,可見景公之行深入人心。
清同治六年(1864年)秋,兵部侍郎閻敬銘受同治帝之委派巡撫山東主持了三年一屆的武舉鄉試,在這次考試中,景昌公名列“同治甲子科第四十九名舉人”,至今景公府二門上仍懸有:
欽命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省等處閆敬銘為
武 魁
甲子科武舉楊景昌 立
的匾額。
翌年,即同治七年(1865年)春,全國各地的新選武舉進京會試,景昌公又取得了乙丑科會試第二十三名的優異成績。在會考之後的殿試中,仲三甲第二名賜“乙丑科同進士出身”“欽點御前藍翎帶刀侍衛”,至今景公府門上方懸有“進士第”匾額。
景昌公雖出身武庠,確係一員儒將,“又四年(即1869年)除授浙江衢州府右營守備。此時的中國南有捻軍起義,北有沙俄釁邊,內憂外患天災不斷,大清帝國風雨飄搖。身處亂世的景昌公,便由身居京師的御前帶刀侍衛清閒之職,被改派領兵駐紮閩、浙、贛,扼守國家的南大門,他終於有了用武之地,顯現出了儒將“上馬督三軍,坐帳草檄文”的英雄本色。景昌公到任不久,禍亂平息,黎民得安“實賴守備之力也”。
景昌公生於道光十二年(1832)正月十八日卯時,卒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三月初四日,享年六十四歲。配李氏生一女,於京師娶二室,攜赴任上,生一子芳榮,這一支派便落籍浙江。
註:
1、閻敬銘(1817-1892)字丹初號約庵,陝西大荔朝邑人,是清末重臣,東閣大學士,曾任布政使,山東巡撫,工部侍郎,戶部尚書,軍機大臣等職,楊景昌出其門下,是景昌公的恩師。
2、景昌公高第後為其十世祖楊之允請旨刻碑立於墓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