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戰(飛機與坦克協同作戰的戰術)

閃電戰(飛機與坦克協同作戰的戰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閃電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使用的一種戰術,它充分利用飛機、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的快捷優勢,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制敵取勝,用機械化部隊來快速切割敵軍主力來達到預期效果。

閃電戰的核心元素是:速度、奇襲、集中。在軍事行動中,這三個要素既是戰略,也是戰術。戰略上整體協同,全局性強,戰術上精妙奇特,靈活多變。閃電戰充分利用了現代化戰爭工具飛機、坦克、裝甲車、機車的速度優勢,以超出對手反應的速度對敵人實行閃電般的打擊。但前提是要保有制空權,然而在二戰後期,德國遭遇了擁有絕對空中優勢的美軍航空部隊,德軍的地面戰車都成了美軍飛機的活靶子,因此德軍無法使用閃擊戰。另外此戰術對後勤依賴度非常高,一旦汽油和彈藥糧食供應不上, 就會被殲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閃電戰
  • 外文名:blitz
  • 別名:閃擊戰
  • 發明國:德國
  • 相關標誌:閃擊波蘭、閃擊法國、閃擊蘇聯
  • 創始人古德里安
  • 用途:利用軍事化力量進行快速打擊
  • 代表裝備:Ju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三號坦克
  • 前提制空權
基本介紹,特點,具體套用,航空部隊,傘兵,裝甲部隊,步兵部隊,應對,

基本介紹

閃電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經常使用的一種戰術,它充分利用飛機、坦克的快捷優勢,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制敵取勝。它往往是先利用飛機猛烈轟炸敵方重要的戰略設施的通訊中心,把敵人的飛機炸毀在機場,取得制空權,並使敵人的指揮系統癱瘓。
閃電戰就是奇襲、快襲集中加在一起,將像閃電一樣打擊敵人!可以使敵人在突如其來的威脅之下喪失士氣,從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擊之下就會立即崩潰!
閃電戰理論是古德里安創造的,最初用於波蘭。1939年9月1日4時45分,德軍以其6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師為主要突擊力量,在一馬平川的波蘭西部勢如破竹般撕破了波軍6個集團軍約80萬人組成的防線。德國裝甲部隊與空軍構成的快速縱深挺進力量,將陳舊龐大的波軍迅速撕裂、合圍,9月17日,蘇軍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條款入侵波蘭東部,至10月5日,波蘭戰役即告結束。波軍6.6萬人陣亡,21萬人受傷,69.4萬人被俘,而德軍僅傷亡3萬餘人。從而以一種成功的全新的戰術被銘刻到了世界軍事史上。
閃電戰的理論創立者閃電戰的理論創立者
二戰初期,納粹德國軍事家打造的閃擊戰,攻勢凌厲,似乎無往而不利,27天內征服了波蘭,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內征服荷蘭,18天內征服比利時,39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閃擊戰確實曾輝煌一時,堪稱戰爭史的一大經典。閃擊戰挾最新高技術兵器以最小的損失,突然、迅速地達成戰爭目的,其理論魅力至今依然不減。研究“信息+閃擊戰”可能演變的“信息化閃擊戰”,利於我們在未來戰爭中防範新的閃擊戰,並在作戰中尋找更多的制勝之機。
剝開閃擊戰侵略的外衣,剖析一下閃擊戰,我們會發現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理論,閃爍著跨越歷史時空的啟迪。

特點

以儘可能短的時間“摺疊”空間
“時間就是軍隊”,“時間就是勝利”,爭取時間和奪取空間是軍事對抗的重要內容。在時間上先敵一步,可以得先機之利。在“巴巴羅薩計畫”中,德軍僅3個星期即在蘇聯境內推進縱深達400~600公里,其成功的原因是:
(1)“適時”;
(2)出人意料的主攻地點;
(3)欺騙活動;
(4)新的坦克“戰術”。
德軍閃擊戰套用軍事科技的新的優勢,依靠坦克集群的快速突擊,以及飛機的空中火力和縱深機降、傘降的高速配合,形成威力巨大的現代“撞城錘”。由於時空關係的改變創造的新的作戰理論,產生了時人難以想像的作戰效能。
以儘可能快的機動獲得最大限度的衝擊力
《孫子兵法》進攻戰的一個重要思路就是——兵貴神速。書中寫道:“進而不可御者,速也。”並對快速產生的衝擊力作了至美的比喻:“激水之急,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
根據戰爭力學理論,軍隊戰鬥力取決於兵力、機動力和衝擊力,而機動力和衝擊力的大小都與速度有關,速度越快,衝擊力也就越大。二戰初的閃擊戰依靠裝甲集團高速度、大縱深的突襲,產生的衝擊力在軍事史上堪稱空前的。
將精神之力轉化為戰鬥力
在閃擊戰理論中,精神對作戰的勝利可謂是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為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從西方的克勞塞維茨到東方的毛澤東,許多傑出的軍事家都十分關注作戰突然性,指出突然和不意,可以彌補兵力的不足。其二為震懾。美軍在伊拉克戰爭的作戰計畫之一名為“震懾”行動,其實在閃擊戰的設計中,“震懾”正是希特勒古德里安等追求的效果。二戰時德國發起閃擊戰時其坦克數遠不如英法聯軍,甚至被稱為“窮人的戰爭”,然而“窮人”打敗了富人。在西線閃擊戰中,法軍大批部隊被震懾住,喪失了作戰意志,被俘人員竟多達185萬。

具體套用

航空部隊

在當時,隨著技術的進步,飛機的製造水平也不斷提升,制空權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德國在戰術套用上走在了世界前列,閃電戰最先行動的就是德國航空部隊,其使命就是空襲敵軍機場,指揮部,軍工廠等戰略目標,將敵軍空軍消滅在機場,同時最大限度遲滯敵方援軍到達前線,以及通過空中偵察為地面部隊提供情報,在地面部隊遇到困難時提供支援,如轟炸敵方裝甲部隊等,為地面部隊掃平障礙。

傘兵

一戰時代面對敵方堅固的要塞堡壘,往往會遲滯部隊推進速度,關鍵城市的攻克也面臨極為頑強的抵抗,敵軍後撤時會毀壞交通設施以遲滯推進速度,而這時就輪到訓練有素的德國傘兵出場了,在奪得制空後,德國會空投大量傘兵於敵方戰線後方,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機動性和突然性快速部署到敵後方或者要點目標,精銳的德國傘兵使用輕武器就能快速攻克一系列巨型要塞堡壘,同時還能攻克戰略要地,控制交通樞紐,切斷敵方後路,進行破壞活動,起到打擊敵軍以及遲滯敵軍支援關鍵地區的速度,為裝甲部隊的快速推進起到了關鍵作用,甚至能在裝甲部隊無法及時到達時獨立攻克大城市(如攻克奧斯陸)。

裝甲部隊

在二戰中初期,德國的坦克相對於英法坦克弱小很多,多為輕型坦克,正面於英法對抗毫無取勝希望,因此德軍採用將坦克集中起來,直接放棄步兵部隊的拖累,在一點突擊對方防線,化劣勢為優勢,而英法打坦克套用還停留在一戰思維,將坦克部隊分布於整個戰線,使命也只是支援步兵作戰,所以在法國戰役時英法聯軍的重坦克會被德軍的輕型坦克打的節節敗退,德軍裝甲部隊在集中優勢力量以點擊面能快速突破敵軍戰線,在突破戰線後不會做任何停留,而是依靠其高速機動繼續突進敵方腹地,目的是在敵軍建立起新防線前突破它,同時在空軍的支援下進行鉗形攻勢,在兩點突破的裝甲部隊在某一點匯合,形成一個包圍圈將這個地區的敵軍全部抓住,然後繼續不斷利用裝甲機動能力衝散分割敵軍,又將包圍圈分割成若干個小包圍圈,在蘇德戰爭前期德軍套用該戰術圍殲了蘇聯數百萬大軍。

步兵部隊

在前方裝甲部隊包圍敵軍後,被坦克衝散的敵軍並沒有被消滅和俘虜,這個時候速度遲緩的傳統步兵部隊就到達戰場了,步兵師會一點點消滅被包圍又失去後勤而絕望的敵軍。

應對

為什麼閃擊戰在二戰初期產生了巨大威力?為什麼二戰中的閃擊戰又均以失敗而告終?
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頂點理論認為:“勝利常常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有一個頂點”。這個“頂點”,主要指的是作戰強度和作戰限度。由於頂點的存在,發起進攻的強者,到達頂點後,便會逐漸由強變弱,防禦的弱者,若注意積聚力量的話,將可能逐漸由弱變強。閃擊戰儘管有突然性和高速度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力,但畢竟這個衝擊力有個極限,終究有個頂點。戰爭的最終勝負並不是單單取決於衝擊力,還包括許多其他方面的要素。當德軍深入蘇聯腹地,兵臨史達林格勒時,由於戰爭的非正義性、自然條件的惡劣、後勤補給線的困難,特別是蘇聯軍民高漲的愛國熱情、強大的國力、正確的戰略指揮、先進的軍事理論和現代化軍隊,以及美英和中國的支持等,使得閃擊蘇聯的侵略戰爭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到達了“頂點”,從而開始走向失敗。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閃電戰的兩大缺陷:第一,隨著裝甲機械化兵團的快速突擊和推進,完成主要的穿插合圍殲滅敵人的任務。這就不可避免的使得自己的補給線過長和兵力的分散。如果在形成合圍之時,包圍圈內有一支同樣強大的裝甲機械化兵團對你進行反突擊作戰,就會不可避免的突破其包圍圈。在進攻法國的”曼施坦因“計畫後期,英法聯軍曾經根據法國新任西線盟軍總司令馬克西姆·魏剛的指揮下發動的一次反突擊作戰,雖然結果是失敗的,但是魏剛恰恰抓住了閃電戰的一大缺陷。第二,就是如果對方擁有大的戰略縱深,有足夠的能力來吸收和消化你的閃電戰的進攻動能,根據《戰爭論》的頂點理論,你的頂點會提前到達。這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的中後期,我們能夠看到蘇聯的廣袤領土對德國的閃電戰還是有一個很好的吸收消化的效果的。
二戰後,雖然再沒有像二戰那樣大規模的閃擊戰發生,閃擊戰其實在現代局部戰爭中處處可見其影子。特別是當現代戰爭插上信息技術翅膀後,突如其來的閃擊戰變得更加可怕。在計算機技術的武裝下,空中力量的機動力、火力、防護力,已經遠遠超出二戰時地面的裝甲集團,體現出諸多的新優勢:速度之快、機動能力之強,使地面防禦力量幾無還手之力;遠程精確打擊與火、力、快速機動能力的完美結合,達到了“動如雷震”、“斬首”、“震懾”的效能;空中力量在c4isr指揮、控制、偵察等系統作用下,能量發生空前躍升,形成超視距攻、防一體的作戰系統,對戰爭命運甚至起到決定性作用。
需要警惕的是,現代戰爭中“戰爭頂點”已在高技術下變得難以利用,戰爭的“非接觸式”、“非線式”、“非對稱”,讓弱小的一方“以劣勝優”的餘地越來越小。那么防範閃擊戰的出路在哪裡?唯有加速新軍事變革,在軍事思想上斷不可輸給對手,在編制體制、武器裝備、教育訓練等上,也勵精圖治,形成對手不敢輕舉妄動的優勢,使敵無機可乘。
當閃擊戰插上信息的翅膀後,需要我們給軍事思維插上信息的翅膀,不僅僅是貼著“信息”標籤的名詞的變化,必須有全新、敏銳而不保守的哲學頭腦,需要有居安思危的危機意識,防患於未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