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空權(軍事術語)

制空權(軍事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制空權(command of the air),交戰一方在一定時間對一定空間的控制權。有的國家稱空中優勢。掌握了制空權,就能限制敵方航空兵和防空兵力兵器的戰鬥活動,保障己方航空兵的行動自由,使陸、海軍的作戰行動得到有效的空中掩護,國家重要目標不受敵方航空兵的嚴重危害。

現代戰爭立體化程度愈來愈高,交戰雙方爭奪制空權的鬥爭貫穿於戰爭的全過程,制空權的歸屬極大地影響戰爭全局和各個階段,爭奪制空權的鬥爭已成為現代戰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制空權
  • 外文名:command of the air
  • 類型:軍事術語
  • 分為:戰略制空權、戰役戰術制空權
分類,理論介紹,兩種學說,誇大說,絕對說,現代特點,相關資料,主要手段,基本要求,典型戰例,

分類

概述
制空權按其規模和作用,分為戰略制空權、戰役戰術制空權。
制空權制空權
戰略制空權
是在整個戰爭期間或戰爭的某個階段,在一個或數個戰區內,較長時間占有的制空權,能對整個戰爭產生影響,使己方部隊能快速打贏這場戰爭。
戰役戰術制空權
是在重要的戰役方向上或有限地域內,較短時間占有的局部制空權,能對戰役、戰鬥產生影響。制空權是相對的,即使交戰一方奪得了戰略制空權,也不能排除對方奪取戰役戰術制空權的可能性;掌握了制空權的一方,也很難保證完全不受對方的空中襲擊。奪取制空權以空軍為主,並依靠諸軍種、兵種的共同努力達成。爭奪制空權的鬥爭,是現代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掌握制空權與否,雖然不能決定戰爭的勝負,但對戰爭的進程和結局能夠產生重大影響。

理論介紹

當航空還處於氣球和飛艇的時代,英國工程兵少校富勒爾頓於1893年就提出:未來戰爭可能由空中開始,制空權將可能是陸上和空中作戰的重要前提。
1908年,英國工程師蘭徹斯特指出:在不久的將來,制空權對英帝國的安全至少將和制海權同等重要。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交戰雙方均使用飛機從事偵察和炮兵校射。為制止對方偵察,出現了空戰的飛機——殲擊機。到大戰後期,飛機用於戰略轟炸,也用於對地面軍隊進行火力支援,爭奪制空權的鬥爭隨之出現。1916年,蘭徹斯特出版了《戰爭中的飛機》一書,主張建立一支機隊,其任務是“保持制空權”。1917年,美國空軍奠基人威廉·米切爾在論述美國遠征軍使用航空兵的基本原則時,指出驅逐機的任務是奪取制空權。同年,英國空軍奠基人之一斯穆茨在向首相的報告中,也論述了在戰爭中奪取並保持制空權的重要性。義大利將軍朱里奧·杜黑首先建立了系統的制空權理論。他在1909年就預言,“制空權很快就會具有至少與制海權同等的價值”。
杜黑關於制空權的著作主要有4部:
1921年修訂的全面闡述其理論觀點的《制空權》;
1928年出版的強調新兵器在未來作戰中作用的《未來戰爭的可能面貌》;
制空權制空權
1929年出版的論戰性著作《扼要的重述》;
1930年出版的描述未來歐洲大戰可能面貌的《19××年的戰爭》。
1937年,這4部著作被合編後以《制空權》為名在羅馬出版。該書全面闡述了其制空權理論的基本觀點,是資產階級空軍軍事理論的奠基作,流傳較廣,至今頗有影響。
飛機用於戰爭將引起戰爭樣式的革命
杜黑認為,任何戰爭樣式都取決於當時的戰爭技術手段。飛機由於可以在三度空間中自由飛行,因而在行動和方向上享有充分的自由;飛機由於不受地面障礙約束並具有極快的速度,是一種出色的進攻性武器,因而能夠自由選擇攻擊點並能調動最大的打擊力量,使敵軍沒有時間調動援軍加以對付。
所以,可以確信,飛機"將完全改變迄今已知的們戰爭樣式",(《制空權》,中文版,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以下凡引該書只注頁碼)"必不可免地會給未來戰爭樣式帶來深刻的變化,戰爭的主要特性必將與以往任何戰爭根本不同。"(7頁)
過去的戰爭。只能在地球表面進行。為了戰勝對方或控制所覬覦的地區,一方必須突破對方的堅強防線。但戰場是有嚴格範圍的,軍隊和平民之間有明顯區分,在戰線後方,交戰國的平民並不直接感受戰爭,這時的作戰如果不首先突破敵人的防線,就不能侵入敵人的領土。
而未來戰爭在特性和範圍上都將是總體的,戰場已擴大到交戰國的整個國境,全體公民都將成為戰鬥人民因為他們都會暴露在敵方的空中進攻之下,士兵和平民不再有明顯區分,陸上和海上的防禦不再能保護國家,大凡陸地和海上的勝利也不能保護本國人民免遭敵方的空中攻擊,除非這種勝利能占傾敵國領土摧毀其航空兵部隊賴以生存的基礎。在以往的戰爭中,武裝部隊是進行戰爭的唯一力量,沒有參戰的人力物力,無論戰勝國或戰敗國,都能不受觸動。即是說,戰爭的影響很難被人民感受到。
制空權制空權
而在未來的戰爭中,武裝力量則是人民自己,武裝部隊則僅是供他們使用的手段,戰場上的一次勝利或多次勝利並不足以決定戰爭結局,國家的抵抗能力取決於交戰雙方的全部能力、全部資源和全部信念,戰爭要求聚集全國巨大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而空中力量則可以粉碎敵人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抵抗。
顯然,航空兵的出現"有力地打破了古老的戰爭形式,也就打斷了戰爭特性演變的連續性。(139頁)戰爭演 變不再是革新,而是革命,空軍正在引起戰爭樣式的革命。
奪得制空權對戰爭勝負具有決定性意義
在杜黑看來,飛機這一新的技術成就用於戰爭,不僅將會引起戰爭樣式的革命,而且將會出現新的戰爭領域--空中戰場。
他寫道:"航空為人類開闢了一個新的活動領域--空中領域,結果就必然形成一個新的戰場。"(1頁)
他還繼而指出:"我曾堅持,並將繼續堅持,在未來戰爭中空中戰場是決定性戰場。"(194頁)"因為如果我們在空中被擊敗(在空中被擊敗意味著不可能進行有效的反擊),那么不管地面和海上情況如何,我們將決定性地戰敗了。"(202頁)
從這個意義上說,制空權將變得和制海權同等重要,正如以往陸軍和海軍一樣,在經濟力量限度內爭奪優勢的競賽也將在空中領域中開始。
杜黑認為,制空權能帶來以下一些優勢:一是防擴一國領土領海不受敵人空中進攻,因為敵人已無力發動進攻;二是使敵人領土暴露在我方空中進攻之下,能對敵人的抵抗以直接可怕的打擊,因為敵人已不能在空中活動;三是能保護本國陸、海軍基地和交通線,反而威脅敵人的這些方面;四是阻止敵人從空中支援其陸、海軍,同時保證對我方的陸、海軍給予空中支援。
此外,擁有制空權的一方能阻止敵人重建其空中力量因為它能破壞物質資源和製造場所,這等於最終控制了天空。天空被控制的國家必須忍受敵人對己方領土實施空中進攻而無法進行有效的反擊,陸、海軍將看到它們的交通線被切斷,基地被破壞,面對敵人的進攻而無能為力,且不說物質損失,還將喪失獲得有利戰爭結局的信心,在精神上受到極大的影響。
制空權制空權
很顯然,"考慮到制空權帶來的這些優勢,就應當承認制空權對戰爭結局將有決定性影響"。(148頁)
杜黑還據此提出"制空權是贏得勝利的必要的充分的條件。"(111頁〕即使承認以充分力量運用制空權並不能打敗敵人,但無可爭辯的是制空權能給敵人帶來嚴重的物質和精神損害,從而對戰敗它做出有效貢獻, 即使空軍的實力不足,戰爭將由陸海軍決勝,制空權也將使它們完成任務大為容易。
與此同時,杜黑還對掌握或奪得制空權的含義作了反覆的闡述,他說:"所謂'制空權',我指的也不是高度空中優勢或航空兵器的優勢而是這樣一種態勢,即我們自己能在敵人面前飛行而敵人則不能這樣做。掌握制空權表示一種態勢,能阻上敵人飛行,同時能保持自己飛行。"(19頁)又說:"為了奪得制空權,即,阻止敵人飛行同時保持自己能飛行,就必須剝奪敵人使用其全部飛機的能力,(76頁)"只有一個可靠的防禦空中進攻的方法,就是奪得制空權,即,阻止敵人飛行,同時保證自己有飛行自由。"(147貞〕
杜黑還提出,不應將奪得制空權與具有空中優勢混為一團,具有空中優勢能夠較容易奪得制主權,但還未掌握也不能運用制空權。
他還駁斥了有些人提出的所謂相對制空權的概念,即局限於天空一定範圍的制主權。認為這是又一次將優勢與控制相混淆。因為航空兵的速度和活動範圍很大,下允許將天空分成小塊,在空中較強並不意味控制它,而控制天空則意味著主宰天空,不容許有任何程度上的差別。如果只滿足於作為較強的一方就等於不能避免讓較弱的對手仍有可能傷害自己。
如何奪得制空權
杜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支能進行空中作戰的獨立空軍,它應是在一國人力物力可能範圍內最強大的,為此必須動用國家的全部現有的資源,"也就是說必須要有一支無例外的包括國家全部可用的航空資源的獨立空軍,任何資源如果脫離這個最重要的目的,或只用一部分,或根本不同,都將減少奪得制空權的機會。
制空權制空權
同時、為了奪得制空權就必須使敵人喪失一切飛行器,這隻有通過摧毀敵人的飛行器而仍能保持自己一部分完好無損的飛行器來實現,為能成功地摧毀敵航空兵,必須克服敵人為阻止這種摧毀而設定的種種障礙,即是說,應在能找到敵人飛行器的任何地方、空中或地面對其加以摧毀。
建立儘可能強大的能奪得制空權的獨立空軍
杜黑曾從被他稱為奪得制空權就是勝利的公理中做出兩個推理:第一個推斷是:一旦發生戰爭,為了保衛國防,必要和充足的條件是能奪得制空權;第二個推論是:為了保衛國防,一個國家所做的一切都應為著一個目標,即在"已發生戰爭時,掌握最有效的手段奪取制空權。
制空權制空權
而在他看來。"制空權除了一支強大的空軍外是無法奪取的。"(22頁)並認為根據這一論斷以及上述第一推論,可以得出一條有實用價值的結論:"除非擁有一支在戰爭中能奪得制空權的空軍,充分的國防不可能得到保證,"(22頁)他還在強調空軍對陸軍和海軍的獨立性等問題時重複了這一結論,並指出:"能守得制主權的空軍按其本性在建制上是自立的,在作戰上是獨立於陸海軍之外的,"(25頁)並說,為簡單起見,他在談到各種航空兵器的總和——能奪取制空權的空中力量時將只使用一個詞,獨立空軍。據此可將上述結論表述為"只有擁有足夠力量的獨立空軍才能確保國防。"(25頁〕
杜黑特彆強調指出:"完全獨立於陸海軍之外的獨立空軍是絕對重要的,"(26頁)他闡述了陸、海軍都可擁有空中手段以協助完成各自的作戰任務。但並不排除這種可能性、現實性,甚至必要性,即有一支制空權的空軍能夠單獨用其自己的手段完成戰爭使命,而無須有陸、海軍參與。因此,"空軍合乎邏輯地應被賦予和陸,海軍同等的重要性","空軍應當始終與陸、海軍合作,但必須對雙方保持獨立。"(3頁)
他認為飛機應當成為陸軍和海軍的第三位兄弟。"陸軍和海軍不應把飛機看作僅是一種用途有限的輔助武器,他們更應把飛機看作是戰爭大家族中的第三位兄弟,當然是小弟弟。"(21一22頁)
這意味著陸軍和海軍一直是占優勢地位的軍種的傳統價值觀念,將被一種新的尚未被充分認識的觀念所代替。由於陸軍和海軍的活動半徑受限制而相比之下空軍的活動半徑則大得多,所以,空軍必將優於陸軍和海軍。
他由此進一步闡明:"航空兵不是注定充當促進和加強陸軍和海軍行動的輔助角色,它將成為一個與陸軍和海軍平起平坐的,同等重要的軍種——第三軍種;軍用飛機終將具有在空中戰鬥的能力;制空權很快就會具有至少與制海權同等的價值,"(161頁〕
基於此他提出應"逐步削減陸海軍部隊同時相應增強空軍部隊,直至空軍增強到足以奪取制空權為止。"(3頁)並認為推行這一方案,將會越來越接近當時的戰爭實際。
他說,勝利總是向那些預見戰爭特性變化的人微笑,而不會向那些等待變化發生後才去適應的人微笑。在戰爭樣式迅速變化的時代.誰敢於先走新路,誰就能獲得用新戰爭手段克服舊戰爭手段所帶來的無可估量的利益。
杜黑還在論述空軍的作用問題時解釋說:"當我說空軍是決定性的時,我並不意味著說空軍是勝利的唯一因素,勝利的唯一因素與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間有重大差別,在法國摩洛哥戰場上,航空兵不是唯一的因素,卻很好地充當了勝利的決定性因素,"(200一201頁)
獨立空軍的含義
杜黑還對所謂獨立空軍的含義作了闡釋,即:"組成能夠奪得制空權的空中力量的所有航空兵器的總體。"
獨立空軍——中國空軍獨立空軍——中國空軍
並由此闡明了組織和使用獨立空軍的目的,指出,"為了奪得制空權、必須摧毀敵人的飛行器,因此,組織和使用獨立空軍必須以實現這種摧毀為目的。"(7頁〕他比喻說:"要想消滅鳥類僅僅射下飛行中的全部鳥是不夠的,最有效的辦法是有計畫地摧毀鳥蛋和鳥巢,同樣,依靠空中搜尋摧毀敵人的飛機,也是效果最差的辦法,更好的辦法是摧毀其機場,供應基地和生產中心。
杜黑還闡明了獨立空軍要成為取勝最重要的因素所必須滿足的兩個條件:
其一,具有足以奪得制空權的實力;
其二,在奪得制主權後仍保持實力,並能利用它粉碎敵人物質和精神上的抵抗。
前者是最重要的條件,後者則是必需的條件。一支只能滿足第一個條件的空軍即能贏得奪取制空權的鬥爭,而不能利用它以充分粉碎敵人的抵抗,雖能使自己領土免遭敵空中進攻,並能使敵領上領海受到空中進攻,但卻沒有足夠的力量粉碎敵人物質和精神上的抵抗。換句話說,一支只能滿足第一條件的空軍不能決定戰爭結局,而一支能夠滿足最重要的和必需的兩個條件的獨立空軍,不論其他情況如何,將決定戰爭結局。
概言之,一支能夠奪得制空權但沒有力量用它粉碎敵人抵抗的獨立空軍,仍然能進行對贏得勝利非常有效的行動;而一支奪得制空權又有實力粉碎敵人抵抗的獨立空軍,能不管地面情況如何而贏得勝利。(81頁〕
所以,空軍一旦奪得制空權,就應努力實施大規模進攻以摧毀敵人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抵抗,即使這個目的不能全部達到,也應儘可能地削弱敵人的抵抗。"一支掌握制空權的強大的獨立空軍對敵人能採取的行動是無限的!"
杜黑認為,如果一支獨立空軍要求承擔奪取制空權的任務,必須能在空中或對地面進行破壞行動,一支空中力量要能在空中摧毀對方,只能靠空戰,換言之,空中的破壞行動只能用適於空戰的戰鬥手段進行。為了摧毀地面的空中力量,必須用破壞力攻擊地面,這通常只能由轟炸來實現。也就是說,對地面發現的敵方部隊只能用轟炸摧毀。因而一支獨立空軍應當既有戰鬥機又有轟炸機。因為只有兼有戰鬥機和轟炸飢的獨立空軍才能在敵空暢行無阻並能對地面實施進攻。
杜黑聲稱,他的觀點不是建立在任意的空想上,而是建立在當時的現實上,由此將產生明天的現實。並預言:"空中作戰將是未來戰爭中最重要的因素,獨立空軍的重要性將迅速增大,而陸軍和海軍的重要性將相應減小。"(72頁)
他還指出:"空中作戰是真正的運動戰,需要迅速發現、迅速決策、更迅速地執行。這種戰爭的結局大大取決於指揮官的才智。簡而言之,航空兵是物質上和精神上、體力上和智力上要求有高度勇氣和創新精神的兵種。"(159、60頁)
陸、海、空三軍應充分協同
杜黑認為,陸地和海洋上面的天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有了空中力量之後,各個軍種終於結合成一個整體了,同為空軍可以在陸地和海洋上空活動,目的一致這一含糊不清的準則就被行動一致所代替。三大軍種必須行動一致地奔向一個目的--取得勝利。"(215頁)
三軍協同作戰三軍協同作戰
他在勾畫未來戰爭的面貌後闡釋道:"我並不想使我這些指出航空兵在未來戰爭中重要性的話被理解為降低陸軍和海軍的價值。我比別人都更一貫堅持,這二種武裝力量構成一個不可分的整體,是一件三刃的戰爭兵器。用於保衛我們國家的一切人員和兵器都有同樣價值--無論是在陸上。海上、海下或空中活動,它們都是必需的,在所有這些領域,需要完成同等重要的職責,需要執行同等重要的任責,贏得同等的榮譽。"
杜黑還在論述空軍的協同問題時強調指出:"戰爭中使用陸、海、空軍力量都應為著同一目的――勝利,為了獲得最大效果,這些力量應當充分協同並相互協調。這三種力量應作為同一產品的配料(或要素)。只要適當選定配料比例才能獲得最好效果。"(54頁)
他論述道,即使是最富有的國家,能用於國防的資源也不是無限的。而使用一定量的資源,只要正確安排上述三種要素的比例,就能獲得有效的國防。這些要素的比例越正確,國家用於國防的開支也就越少,但即使這三種要素的比例很正確,如果它們相互間不能完善地協同,也不能獲得最大效果。因此,一方面允許陸、海、空軍各自的指揮官享有最大的行動自由,同時為了國防利益,要求三個軍種在最高當局領導下實行協同。
為此,需要有一個權威機構來研究國防需要,並決定和按正確比例將國家資源分配給陸、海、空三軍,這個機構將成為三軍最高指揮部並協調它們的活動。而當時尚不存在這樣一個機構,致使每個軍種各自為政,各軍種分得的比例更多是靠幸運的機會而不是靠真正的計畫。而各軍種間缺乏協同從來都是造成戰爭嚴重大誤的原因,而在未來戰爭中造成的失誤將會更嚴重。
三軍協同作戰三軍協同作戰
鑒於此,杜黑提出,迫切需要"創建一個既非陸軍又非海軍的國家機構,它能洞察戰爭的總體,能不帶成見地衡量三個軍種的價值,通過它們的協同取得最大成果。"
他還建議,"新的戰爭學說應以諸軍種合成使用為基礎,在戰時,領導這種合成使用的人應把各軍種都看作是實現同一目標的一個整體的組成部分",(232頁)或者說,"在使用二個軍種時應把它們看作是為同一目的而結合的一個整體。"並提出,為了培養能夠使用全部三個軍種的人,首先應建立一所總體戰爭學院,使人們能夠在這所真正的軍事學院里講授新的戰爭學說,並為總參謀部訓練軍官。他們平時是總參謀長的天然助手,在戰時則是三軍最高統帥的天然助手。
其次,應建立一所軍事科學院,從三軍挑選出最有才能、好學上進和思想開放的軍官一起研究三個軍種協同作戰的一些艱深的新問題,並通過肯定或否定等思想的交流,形成易於被承認和接受的新的戰爭學說。
空中作戰應遵循一般原則
杜黑主要闡述了獨立空軍實施主中作戰的兩條一般原則。
第一條原則:"獨立空軍永遠應集中使用。"(38頁)獨立空軍必須儘可能的強大,避免任何兵力分散。
第二條原則:獨立空軍"要在準備承受敵人空中進攻的同時對敵人進行最大可能的進攻。"
杜黑在回答如何對未來空中進攻進行防禦的問題時說,"用進攻來防禦。"(40頁)並論述道:"我曾不止一次地強調空軍具有突出的進攻特性,正如騎兵隊……最好的防禦永遠是進攻,空軍最好的防禦也在於進攻,而且程度更甚。"
他還一步強調指出:"空中作戰不允許採取守勢,只能採取攻勢,空中作戰不能採取防守只有進攻。因此,我們必須承受敵人對我們的進攻,同時努力使用一切人力物力對敵人發動更沉重的進攻。"(43頁)
他認為,人們習慣看到每次戰爭都有進攻和防禦方面,不能理解一個戰爭全部是進攻而沒有防禦。但空戰正是這樣,因為航空兵的特性就是進攻,卻完全不適於防禦。在兩支獨立空軍之間的空中戰爭中,唯一關心的是使敵人遭受最大可能的損失而不要考慮敵人反過來可能對己方的損害。矛和盾的觀念在地面是正確的,但套用到天空就不能認為是正確的了。空中使用的兵器在防禦上沒有價值,但卻具有最大程度的最出色的進攻特性。
還認為,由於航空兵最重要特性是進攻,將它用於防禦必然是荒謬,即使它較進攻者強大卻仍會陷入完全被動,不能追求任何積極目的,從而把主動權讓給了敵人。
由此他指出:"在空戰中只能採取一種態度,即猛烈進攻,即使冒著遭敵同樣對待的危險也不顧。保衛自己領土免遭空中進攻的有效方法,就是以最大可能的速度摧毀敵方空中力量。"(87頁)又指出:"我始終堅持,並將繼續堅持認為一支較弱的空軍可能打敗一支較強的空軍,條件是在它的進攻行動中表現更加機智、更 加緊張和更加猛烈,就可彌補力量上的差距。"(194頁)
杜黑的《制空權》自問世以來曾在西方軍事界產生過廣泛的影響。法國的貝當元帥認為,杜黑的理論是值得認真研究的,他所創立的傑出學說對未來戰爭有著決定性影響。美國的核戰略問題專家布羅迪認為杜黑的學說對各國空軍普遍產生了並將繼續產生巨大的影響,美國空軍學說是按照杜黑學說發展起來的,蘇聯工農紅軍空軍副司令兼參謀長赫里平也認為,杜黑關於心須建立獨立空軍的見解是非常有價值的,杜黑關於制空權的理論有著堅實的基礎。至今各國對杜黑制空權理論的研究仍未停止過,尤其是各國出版的有關空軍戰略的論著更是屢屢提到杜黑。但由於時代的局限,杜黑制空權理論的不足之處也是較為明顯的,他把空軍的地位和作用誇大到了不適當的程度,其許多觀點亦被戰爭實踐所否定,有些論點由於缺乏科學論證導致不少偏執之見,因此,我們應著眼於其有價值的內容,作為研究現代戰爭的借鑑。

兩種學說

對於杜黑關於制空權的理論,我軍學術界在肯定其有積極意義的同時,認為其作用有“誇大”和程度“絕對”之弊。

誇大說

1989年版《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的“制空權”詞條指出:杜黑“誇大制空權的作用,認為奪取了制空權就有剝奪敵人生存的可能,就可取得戰爭的勝利”;“杜黑,C”詞條指出:“杜黑認為,空軍奪得制空權後,隨之對敵國行政、經濟中心以及其它城市等重要目標進行集中轟炸,摧毀敵國物質和精神的抵抗,即可贏得戰爭勝利。……他誇大空軍的作用。”

絕對說

1993年版的《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制空權”詞條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證實了制空權的重要性。……戰爭實踐糾正了戰前制空權理論絕對化傾向,證明了為保障軍隊作戰,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取得全面的絕對制空權,從而確定了一定時間一定地域的相對制空權概念。”該詞條在談到“現代條件下爭奪制空權的特點、方法和要求”時指出:“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取得全面絕對制空權,只能取得一定時間內、一定地區(方向)和一定程度的局部的相對制空權。”
空中戰爭實踐是空中戰爭理論能否成立及其價值的真正裁判員,也是正確戰爭理論的講解員。通過研究近幾十年的戰爭實踐,人們對於杜黑指出的制空權的極端重要性的意義正在取得共識。
鄧小平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就精闢地指出:“不管如何,今後作戰,陸海空軍,首先要有強大的空軍,要取得制空權。否則,什麼仗也打不下來。”
海灣戰爭後,美國國防部在論述“空中優勢和制空權”問題時指出:“在未來對付擁有軍事高技術裝備之敵的衝突中,爭奪制空權的戰鬥將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伊拉克軍事機器的命運,將使人們幾十年都難以忘卻。”
前蘇聯空軍參謀長馬柳科夫中將發表的關於制空權重要性的評論更是餘味無窮,他說:“制空權對擁有制空權的國家和放棄制空權的國家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海灣戰爭提供了一個可以載入教科書的範例。”
制空權意義的“誇大說”已經淡化,並逐步退出軍事學術舞台。

現代特點

今天的制空權概念,已非杜黑時代的完全傳統意義的制空權:
今天的制空權乃是與一定程度的制電磁權乃至一定程度的制信息權制天權融為一體的控制權。我們研究新時期的制空權應該放到這個新的基點上。
制空權制空權
當今,對於“不需要取得全面的絕對制空權”的說法已不會有多少人贊成,因為戰爭實踐說明,制空權掌握的程度越高,戰爭就越順利。但對於杜黑制空權理論的“絕對說”批判卻在繼續延伸,“取得全面的絕對制空權是不可能的”觀點還不時出現。
一些軍事著作在談到主要方向作戰時,也在套用“取得一定時間、一定地區(方向)和一定程度的局部的相對制空權”。很明顯,這是對杜黑全面制空權理論的否定。
從長期戰爭實踐、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空中戰爭實踐看,批判杜黑全面制空權理論“絕對化”和把相對制空權絕對化,不僅在哲學上不是無懈可擊的,也不僅在戰爭實踐中是已經被否定的,而且若把它作為我軍軍事鬥爭準備的基點則是不科學的和有害的。
戰爭實踐特別是“二戰”的實踐告訴我們,在世界大戰的作戰雙方勢均力敵、戰場遍及全球的情況下,要想取得全面的戰略制空權是極其困難的。
美、英兩國奪取對德國作戰的戰略制空權用了4年,蘇聯在蘇德戰場奪取戰略制空權用了2年多。
制空權制空權
制空權在許多重大戰役中表現出對於全面制空權的相對性。因此,時至今日,即使是當今世界上擁有最強大空軍的國家,也不敢輕言奪取全面的絕對制空權。美國軍事當局較多的是使用空中優勢術語,而較少使用制空權概念。
正像1992年版美國空軍條令AFMl—1《美國空軍航空航天基本理論》指出的:“對航空航天環境的絕對控制是制空制天作戰的理想目的。空軍人員必須特別清楚地認識到,制空制天權一般地說,只是程度問題。只要敵人擁有能實施有效干預的航空航天部隊,要取得絕對的制空權(空中霸權)或制天權便是不可能的”3“制空制天很少達到絕對的程度”。
但是,絕對制空權概念並非天方夜譚,從理論上講,一切取決於條件,只要條件具備,特別是力量條件和戰場空間條件具備,就有可能取得3從戰爭實踐看,它已是戰爭中多次發生的事情。
美國國防部在向其國會呈送的《海灣戰爭》最後報告中指出:“早在開戰的最初幾個小時,聯軍就卓有成效地獲得了空中優勢”3“在D十10日聯軍宣布掌提了制空權(而且是在空戰史上設防較為嚴密的空域),這就保證了聯軍飛機在伊拉克中、高空享有一個安全的行動自由的空域,幾乎可以毫無顧慮地投入作戰”。對此,俄軍羅季奧諾夫上將指出:“海灣戰爭中,戰爭伊始,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就奪得了絕對制空權。”

相關資料

科索沃戰爭中,雖然南聯盟地面防空力量對北約空軍曾構成一些威脅,但是,78天的空中戰爭,完全是一邊倒的形勢,進攻一方出動飛機38000架次,只損失2架(北約和美國正式公布數),足見進攻一方掌握了全面制空權。美、英兩國空軍在伊拉克劃定的“禁飛區”飛行20多萬架次,伊方雖與其較量10年,但戰果未能實現對戰鬥機的零的突破,也足見美、英取得絕對制空權。
美國人對未來追求的就是全面制空權
美國參聯會發表的《2010年聯合構想》中提出的四項作戰原則之首要原則為“制勝機動”,意思是在攻擊敵方的任何目標之際要控制住作戰空間。美國空軍人員解釋說:“對於空軍來說,這意味著掌握超出‘空中優勢’的制空權。制空權是指完全控制住敵方,從而我方可以泰然自若地在其領空飛行,而敵人則根本不能飛行。”由此可以看出,現代作戰“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取得全面的絕對制空權”和“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取得全面絕對制空權”的結論,未免失於絕對,不符合實際。
而不合實際的根源,在於忽視了影響制空權因素的三點最重要的變化:
一是全面大戰的樣式已為局部戰爭樣式所代替,當今制空權主要體現著局部戰爭的特點;
二是部分局部戰爭作戰雙方空中力量優劣懸殊,這與“二戰”中相當長時間內雙方空中力量勢均力敵的情況大不相同;
三是高新技術運用帶來的空中力量作戰效能巨大提高和進而帶來的奪取制空權的高速率,已為“二戰”時期無法相比。

主要手段

空中突襲
突襲機場既可以破壞敵方機場,也可以擊毀敵機於地面,甚至包括摧毀敵方前線或後方的飛機以及摧毀製造飛機的生產基地,破壞敵人的戰爭潛力,使敵機無法升空作戰。突然性是空襲作戰的主要特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侵略波蘭、挪威丹麥、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蘇聯等國家時,都是首先使用突然襲擊,摧毀對方機場、飛機,破壞對方指揮系統、通訊設施、交通樞紐、戰略要地和戰爭潛力,使對方遭受重大損失。在奪取制空權後,其地面部隊在空軍的掩護下占領了歐洲大部分地區。
空戰
空戰是爭奪制空權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手段,目的是在空中攔截並殲滅敵人的轟炸機、攻擊機、戰鬥機和偵察機,主要空戰武器是機載航炮和空空飛彈。近距離格鬥用航炮,遠程攔截用空空飛彈。
壓制地面防空兵器
其方法主要是電子干擾和空中火力壓制。地面防空武器系統是指專門對付各種飛機、彈道飛彈巡航飛彈的地對空飛彈和高炮。因為當今的地空飛彈已經具有高、中、低空和遠、中、近程作戰能力。有效作戰高度可從15米到4.5萬米,有效射程可從0.5公里到250公里的空域。先進的飛彈不僅作戰空域大,而且命中精度高。這類飛彈對飛機構成了極大威脅,如果不及早摧毀,就無法取得空中優勢,也就掌握不了制空權。
掌握制電磁權
由於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信息戰、電子戰、預警和偵察衛星、偵察機、無人機、地面防空飛彈、通信技術、導航技術、計算機技術、電子偵察技術、自動化指揮控制技術等將直接影響到制空權的爭奪。近年來的局部戰爭已經清楚地表明,沒有掌握制電磁權,沒有早期的電子偵察和干擾,就不可能贏得制空權。
突擊對方航空工業體系和飛行訓練基地
這種方法不能在短時間內改變空中力量對比,對戰役、戰鬥也不產生直接影響,但可以通過有計畫的空中進攻,使敵航空工業無法生產飛機,訓練基地不能提供合格飛行員,從根本上削弱其戰爭潛力,是奪取戰略制空權的重要方法。

基本要求

  1. 發揮諸軍兵種的整體威力。奪取制空權以航空兵為主體,充分發揮諸軍兵種的特長,協同作戰,形成整體威力。
  2. 確保作戰的關鍵時刻和地區(方向)的制空權。根據上級意圖和戰場情況,儘可能在次要方向節約使用兵力,從其他方向轉移兵力和掌握強大的後備兵力,以確保作戰的關鍵時刻和地區(方向)的兵力優勢和主動地位。
  3. 靈活機動地運用戰法,巧妙地奪取制空權。戰前根據敵行動規律和作戰特點,制定周密的奪取制空權計畫,作戰過程中一旦情況有變,果斷地改變決心,採用新戰法,確保以小的代價,奪取制空權。
  4. 增強奪取和保持制空權鬥爭的持續作戰能力。正確制定作戰計畫,注意節約兵力,及時做好作戰、工程技術和後勤等保障工作,以提高持續作戰能力,確保奪取和保持制空權鬥爭能連續不斷地進行。

典型戰例

1940年7月,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閃電戰席捲西歐大陸,占領法國之後,制定了入侵英國的“海獅計畫”,首先發動大規模的空中攻勢,意在消滅英國皇家空軍並摧毀其防禦體系,參加空襲的共有德軍3個野戰集團軍的2600架飛機,其中轟炸機1295架。英國僅有殲擊機700架,轟炸機500架。英國空軍以劣勢兵力與德國空軍在空中進行了爭奪制空權的反覆較量。在4個月最緊張激烈的空戰中,英國付出了損失作戰飛機915架的代價。但德國喪失飛機1733架。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以來最大規模的空戰。
1982年6月以色列在進攻黎巴嫩的戰爭中,以在空襲位於黎巴嫩和敘利亞交界處的貝卡谷地飛彈陣地之前,曾先派出美制“火蜂無人機”飛臨敘利亞飛彈陣地上空,用裝有飛彈誘餌照相機的噴氣機作假目標誘騙敘利亞軍方雷達開機。以色列便輕易地獲得了敘軍陣地雷達的工作頻率和信號特徵。然後,以軍操縱“偵察兵”和“猛犬”等無人機佯裝有人駕駛飛機編隊入侵,誘使敘軍發射“薩姆—6飛彈”,敘軍又將其飛彈的部署位置及其制導系統暴露給了以色列。以軍得到這些可靠情報後,隨即派出電子戰干擾飛機對敘軍陣地進行了有效的電子干擾,敘軍立刻變成了“瞎子”和“聾子”,難辨真假目標。最後,以軍在出動96架戰機對敘軍飛彈陣地實施飽和攻擊,僅用6分鐘時間就將敘軍部署在貝卡谷地的“薩姆”—6飛彈基地和40部雷達全部被摧毀。敘利亞苦心經營10年、耗資20億美元的19個薩姆飛彈陣地變成了一片廢墟。
貝卡谷地空戰中,以色列空軍運用高新技術,擊毀敘軍80多架飛機而自己未損傷一架飛機的輝煌戰績,在全世界引起極大震動。
美國在1986年空襲利比亞之前,利用計算機技術精確選定擬襲擊的利比亞目標,通過偵察機和軍用偵察衛星核實目標具體位置;利用計算機仿真技術模擬被攻擊目標和作戰環境。接著美軍對利比亞的地面防空系統實施強大電子干擾,使利比亞軍隊的防空預警系統癱瘓,從而掌握了空中優勢。隨後美戰鬥機從美國駐英國海外基地升空,長途跋涉,當接近利比亞時利用飛機上預先輸入的地形匹配程式沿海低空飛行,超低空攻擊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