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鼻目

長鼻目

長鼻目(學名Proboscidea) 是哺乳動物一個目,只包含一個現存生物的科,象科,即大象。在冰川期有很多現已滅絕的物種, 包括與大象相似的猛獁(長毛象)、乳齒象、恐象、鏟齒象、板齒象. 已知的最早的長鼻目動物是Pilgrimella,接下來是始祖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長鼻目
  • 別稱:象目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長鼻目
  • :象科
生物形態,習性及現狀,歷史進化,中國分布,始祖化石,古生象類,

生物形態

象類因上唇和鼻延長形成靈活的象鼻而得名,長鼻目動物的共同特點是:體形巨大,身型高大,鼻子長,耳大,長有長獠牙,四肢粗大似柱,每足5趾,趾端有短蹄,體重均過噸,素食性。最大的恐象身高可達5米,最小的侏儒猛獁身高僅有1.7米。最重的可達16噸,最輕的只有1噸。僅有1對上門齒,為第3門齒,變成不斷持續生長的硬齒質獠牙,沒有其他門齒,也沒有下門齒;沒有犬齒;頰齒高冠齒及脊形齒;有8顆乳齒的前臼齒和8顆門齒,所有的頰齒外形均相似,有許多橫的釉質脊,但是在同一時期上、下頜每側只有1顆牙使用,磨損的牙脫落後,由後面毗鄰的牙向頂替。頭骨短而高,骨骼小有許多空氣腔;上唇和鼻子癒合,變長,形成一個長而且能彎曲的肉質的鼻子。鼻孔位於鼻的末端,高出顏面,鼻尖如手指狀,可以用來挑取很小的東西。皮膚厚,體外有一層稀疏的須狀毛。胃簡單,盲腸大。乳頭1對,位於胸部。睪丸永遠在腹腔中,沒有陰莖骨。沒有眶後條;淚骨在眼眶裡面。嗅覺、聽覺發達,視覺較差。
大象大象

習性及現狀

長鼻目動物棲息於森林、大草原以及河谷等地帶。均喜歡集群生活。以植物性食物為食。
現僅存有亞洲象Elephas maximus)、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na)非洲森林象Loxodonta cyclotis)3種。
亞洲象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亞洲南部和東南部的熱帶雨林季雨林,非洲象分布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熱帶草原灌木叢地帶,非洲森林象主要分布於非洲中西部的熱帶雨林。

歷史進化

長鼻目現存種類不多,但是史前曾經特別繁盛,無論是現存類型還是史前類型,均有包括大家最熟悉的動物。
最早的可靠的長鼻目成員是在大約5500萬年到6500萬年前的古新世生活於埃及、蘇丹等地的始祖象(莫湖獸)。它的體形大小與家豬差不多,生活習性則近似河馬。身體結構比較原始,並不特化,尚未出現大的象牙和長,但第二對門齒已經比兩旁的牙齒長大一些,有向大象牙發育的趨勢,鼻子也比其他動物的略長一些。大約在距今3000萬年前的漸新世晚期,始祖象沿著三個方向發展,一支是恐象,一支是短頜乳齒象,第三支經過長頜乳齒象劍齒象等階段,最後進化到現代象。
印尼發現的大象化石印尼發現的大象化石
恐象沒有巨大的象牙,但下頜骨卻有一對向下彎的大牙,頰齒的齒冠由兩個尖的脊組成。它是從象的原始類型中分化出來的一個特殊旁枝,曾經生活在歐亞大陸和非洲,從中新世早期出現,一直到更新世絕滅。
乳齒象是始祖象的直接後裔,最早出現的是漸新世初期分布於非洲的古乳齒象。它的身體比始祖象大一倍,上門齒進一步發育,成為持續生長的、向下彎曲的長牙。釉質層僅限於牙齒的外側。臼齒有三個橫脊,所有的臼齒都同時使用,而不是一個接替一個生長和使用。
乳齒象類包括長頜乳齒象和短頜乳齒象。以嵌齒象和鋸齒象為代表的長頜乳齒象的頜骨,特別是下頜骨都比較長,頰齒上的齒尖都成為鈍的乳齒狀。以軛齒象為代表的短頜乳齒象的頜骨短,頰齒上的齒尖並不形成明顯的乳突狀,而是許多小尖連結在一起成為“脊形齒”。
在大約6500萬—300萬年前的第三紀中期的後半,象從非洲擴展到歐亞大陸和北美洲,至大約300萬—1萬年前的第四紀更新世時分布到南美洲,從而幾乎遍布全球各大陸,並且分成若干個支系。這些支系基本上都是沿著乳齒象的方向發展的,總共曾生活有400種以上,我國也曾分布有50多種。到第四紀初期,大多數種類趨於絕滅,只有少數種類生活到更新世早期和中期。
脊棱象是介於長頜乳齒象原始象類之間的長鼻類,由乳齒象進一步發展而來,臼齒上乳齒的數目增多,並和同一橫排上的乳突聯接起來,發展形成一條條橫脊。以後又在上新世和更新世出現了劍齒象,它的身軀龐大,四肢很長,頭骨高大,上頜的牙長而彎曲,下頜短而無牙,臼齒大大地伸長,每一個臼齒的齒冠上有很多低的橫脊。

中國分布

中國的劍齒象在上新世初期已經出現,到更新世中期仍廣泛分布。迄今已經發現8種,包括著名的山西榆社早上新世的桑氏劍齒象,廣西柳城早更新世的前東方劍齒象長江以南各省中更新世的東方劍齒象,以及甘肅合水縣發現的更新世早期的黃河古象等。

始祖化石

2009年,法國科學家宣稱,他們找到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大象的祖先。它生活在大約6000萬年前,將哺乳動物繁盛的時間向前推進了500萬年。 這次發現的動物是新屬新種,學名叫Eritherium azzouzorum。這是已知最古老的長鼻目動物。
發現的這種動物,形態只有兔子大小,這個動物最主要的信息可以從它的牙齒上看到:它的兩顆下排前牙從下顎伸出來,這和那個時候的其他動物的牙齒形態很不一樣。吉爾布朗特認為,這正是現代大象的長牙的初期形態。
從頭骨碎片來看,科學家認為這種大象始祖從頭到尾頂多不過5分米長,僅僅比兔子略大而已,體重估計只有四五千克。
這個兔子大小的長鼻目動物的意義很大,因為它給了科學家新的線索,得以重新判斷,恐龍滅絕後到底多久地球才進入了“哺乳動物時代”。此前科學界普遍認為,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隨後哺乳動物的演化加速。但哺乳動物真正開始統治世界還是在恐龍滅絕1000萬年到1500萬年以後的事。
到目前為止,恐龍滅絕之後到生物再次繁榮,哺乳動物開始加快演化,這段時間的研究始終處於空白狀態,原因就在於科學家缺乏化石素材,儘管非洲是這段演化故事發生的重要場所,而這次發現長鼻目化石的盆地則是相當豐富的化石來源地,科學家還是需要更多的化石證據揭開這個時期之謎。
此前,已知的長鼻目最早的動物是5500萬年前的磷灰獸(Phosphatherium),也是在同一個盆地發現的。而這次發現的這個6000萬年前的大象遠親顯然打破了這個記錄,它成為現代有胎盤類目已知的最早期代表,因為它的牙齒證據,它又證實了長鼻目與非洲有蹄類(近蹄類)相似.

古生象類

晚始新世出現的始祖象Moeritherium一般被認為是長鼻目的祖先,身體笨拙,大小像豬,趾端有扁平的蹄。既沒有長鼻子,也沒有長長的象牙,只是上唇稍大些,上下頜的第2對門齒也稍大些。始祖象化石發現於非洲,但截至2012年很多古生物學家認為在非洲發現的另一類古象才是象的真正祖先。鏟齒象Platybelodon出現於中新世,在亞洲、北美洲、歐洲和非洲都發現了鏟齒象類的化石。是一類非常特化的象類旁支,下頜極度拉長,其前端並排長著一對扁平的下門齒,形狀恰似一個大鏟子,故名。生活在河湖邊,用鏟齒切斷並鏟起淺水中的植物,再靠長鼻子幫助把食物推入嘴中。鏟齒象包括板齒象、鏟齒象和鋸鏟齒象等3類。鏟板較短而寬,上門齒比鏟板短,而鏟齒象的鏟板長而窄,上門齒長於下門齒。在中國寧夏的同心縣發現了世界第一具完整的板齒象骨架化石。猛獁Mammuthus是象科的一個屬,曾生存於亞、歐大陸北部及北美洲北部更新世晚期的寒冷地區,約5000年前神秘滅絕。蘇聯西伯利亞北部及北美的阿拉斯加半島的凍土層中,都曾發現帶有皮肉的完整個體,胃中仍保存有當地生長的凍土帶的植物。體長達5米,體高約3米,與亞洲象相近;體披長毛;門齒長1.5米左右,強烈向上向後彎曲並旋卷;頭骨短,頂脊非常高,上下額和齒槽深,臼齒齒板排列緊密,數目很多,第三臼齒最多可以有30片齒板。曾是石器時代人類的重要狩獵對象。劍齒象Stegodon是長鼻目真象科劍齒象亞科已滅絕的一屬。頭骨比真象略長,腿也長,上頜的象牙既長且大,向上彎曲 ;下頜短,沒有象牙;頰齒齒冠較低,斷面呈屋脊形的齒脊數目逐漸增加;晚期進步的劍齒象,第三臼齒齒脊數多達10條以上。最早的劍齒象出現於中新世晚期,最晚可以生存到晚更新世。它的地理分布僅限於亞洲和非洲。國小課本里著名的“黃河象”學名就是師氏劍齒象Stegodon zdanskyi,分布較廣,在甘肅發現的一具化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個體最長,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