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古寺

長樂古寺

潮州市饒平縣城黃岡鎮東面約9公里、連線福建和廣東的國道324線南側,有一座古香古色的長樂寺。寺剛好位於閩粵邊境的汾水關地方,很受行人注目。寺剛好位於閩粵邊境的汾水關地方,很受行人注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樂古寺
  • 位於:潮州市饒平縣城黃岡鎮
  • 又稱:大士庵
  • 時間:天啟年間
  • 人物:鄭芝龍
簡介,概述,歷史,成因,

簡介

長樂寺的大門剛好朝向國道324線。由公路登上10級台階,便可步入寺的大門。寺廟大門兩邊,刻有一副對聯,曰:“長亭踞雄關,一縷馨香僧禮佛;樂寺臨古道,三更朗月客參禪。”寺的門上清晰地用黑底金字寫著“長樂寺”。門後背面,有“覺海慈航”4個字。大門之上,是雙龍搶珠的雕塑。
引人注意的,是在長樂寺門口,有一座石牌坊,巍峨聳立,居高臨下。這是一般的寺廟所沒有的。據說,當年經由汾水關的路就是從牌坊中間通過。如此看來,牌坊或寺廟位置曾經被人改動。否則,牌坊和寺廟大門不可能如此親近。

概述

牌坊看起來歷史久遠,字跡斑駁,較難辨認。牌坊東西朝向,仿木構件,雕花版大都缺失,主體構件完好,為三門五樓八柱式建築。牌坊上一面刻“聲震華夷”,另一面刻“功罩閩粵”。牌坊還鐫一行小字,“廣東福建兩省官紳士民同為大總戎都督鄭芝龍立”。鄭芝龍是鄭成功之父,明崇禎年間,他曾在汾水關一帶和東南沿海,多次粉碎了荷蘭船隊的挑釁,並征服了地方海盜,形成了盤踞東南沿海的地方勢力。鄭芝龍投降清朝,鄭成功卻是抗清義士。南明永曆三年(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鄭成功揮師西征,親率大軍攻克詔安,曾駐紮汾水關,運籌帷幄指揮進攻潮州。據傳,鄭成功當年在距關隘30餘步的大岩石上題刻“威震閩粵”4個遒勁大字。
長樂寺大門之後,就可見觀音閣,坐南朝北,主祀大士(觀音菩薩)。閣深約12步,裡面供奉觀音塑像。像前有一副對聯,寫著“西方自在遐觀法界皆春,南海非遙轉念慈帆待渡。”閣之兩側,分列十八羅漢塑像,都是銅色外表。
大雄寶殿位於觀音閣後,大殿做工考究,尤其是大殿屋頂,有兩位飛天翩翩起舞的造型,形態十分優美。寶殿一側,是一座特色建築物——普同塔。普同塔主塔呈8角形,周圍又有4小塔環繞。從裡面排列的很多瓶子看來,安放的是一些僧人或信徒的骨灰。

歷史

查地方史志,長樂寺原稱大士庵,初建天啟年間,寺歷經天災人禍,風雨侵蝕,庵堂傾頹。至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副使吳一鳴、千總趙飛龍等在原址拓建,再造大士,增塑十八羅漢像等。1984年,大士庵由地方僑胞及村民捐資重修。1988年,再次擴建,並改名“長樂寺”。
長樂寺中,有一定史料價值的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所立碑文,大意講述閩粵邊境依山臨海,綠林、海盜出沒,為保佑地方平安而重建佛寺的情況。

成因

不過,長樂寺為何會出現在雄關之側? 歷史上,汾水關一帶地勢險要,是“漳南之咽喉”,扼漳州與潮州之要衝。從廣東的潮州、饒平進攻福建的漳州、詔安,首先得攻占汾水關,否則,難以取勝。
1939年11月28日,潮汕地區已經淪陷,日寇以陸軍和空軍優勢,從廣東向詔安進犯,福建軍民據守汾水關,與日寇激戰數晝夜,勝利擊退了敵人的進攻。1941年7月4日,日軍再出動進犯詔安縣境,又被守在汾水關的抗日軍民擊退。
作為兵家必爭之地,汾水關很早便設防駐兵。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在閩粵古道旁建置巡檢司署;明天啟初年建新關城;清同治六年(1867),重新修整關城,當時門上署著“漳南第一關”字樣。可惜,解放後,因修公路,關城拆毀。近幾年,由於交通拓展,汾水關城一帶更是模樣大變。
正是因為汾水關地方險要,在歷史上,出現一座關城,並依關城而設立牌坊、寺廟,就變成十分正常的事情了。久遠的長樂寺矗立路邊,適足提醒世人閩粵之交曾經的腥風血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