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林豐草圖

長林豐草圖

《長林豐草圖》是明代畫家李流芳創作的紙本淡設色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林豐草圖
  • 幅式:立軸
  • 畫作類型:淡設色畫
  • 材質:紙本
  • 作者:李流芳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此畫右上角作者自題“欲掛衣冠神武門,先尋水竹渭南村。卻將舊斬樓蘭劍,靈得黃牛散子孫,壬戌春日南還,抱疴閉門,偶作此圖,頗有長林豐草之致。悵然有感而書此詩。令流芳並記。”鈐白文“李流芳印”、“長蘅氏”二印。

創作背景

壬戌為天啟二年(1622),作者時年48歲,此畫屬中年之作。李流芳創作這幅畫時已四十八歲,當時明末朝綱敗壞,農民起義迭起,作者生不逢時,壯志難酬。是年“廣寧陷(指清兵渡遼河進攻,王化貞棄城而逃),都城震驚,遂喟然束裝南歸”(見錢謙益《李長蘅墓志銘》),李流芳南返後,進而把自己裹挾在文人隱士的生涯中。失望和自我安慰,仕進和隱退,那種複雜的矛盾意緒,隱藏在《長林豐草圖》的背後。

藝術鑑賞

此畫取景豐富,遠處崇山綿連,山峰群起,山巔煙雲繚繞,迷霧茫茫,似與天水相接,山上和山坡間雜木叢生,鬱鬱蔥蔥;中景為廣闊湖水和平巒淺灘,淺水處水草盛茂,湖面上船舟正在張帆行進。河灘岸邊架有小橋和草亭,近處的山坡和湖岸處,長有垂柳和雜樹,間有屋宇房舍掩映期間,這些景色,縱橫交錯,左右盼顧,充滿著無限生氣。作者還著意安排一位文人模樣的長者,端坐草亭中,仰首觀賞或自吟,這也許就是作者的自我寫照,企望將自己不得志的惆悵心情,融入這長林豐草、一片江南水鄉的嫵媚景色之中。此畫構圖,作者採用了由近及遠、由大到小的平遠布局,境界開闊,一覽盡收視野之內。此畫用筆爽朗,勾勒皴染氣脈相連。整個畫作者著力於“豐”字,畫面無論是垂柳、雜樹、坡面、草亭、屋宇、遠岫等,基本上不用於筆皴擦,以此可見他不同於王蒙之繁密,亦不同於倪瓚之枯淡,可見他自出新意,有著他自己的個性。
這幅畫的用筆頗為爽朗,鉤勒皴染氣脈通連,不滯不澀。在柳樹的處理上,作者尤費心機。枝幹的穿插,大小的搭配距離的確定,富於韻律和節奏感。強調婀娜飄逸的綠柳,正是為了更好地表現江南春天這一主題。

名家點評

當代書畫家陳振濂:《長林豐草圖》著力點出一“豐”字,豐潤之趣自不待言,而畫面無論垂柳、坡面、茅舍、遠岫,基本上不用乾筆皴擦,是以知他不同於王蒙之繁密,亦不同於倪雲林之枯淡也。
前嘉定博物館副研究員陶繼明:該畫為淡設色,並擯棄了山水畫森嚴逼人的突兀面貌,充分展示風和日麗的春色,顯得不落俗套。平巒淺灘、垂柳村舍、草亭小橋、流水風帆,顯得淡雅而富有生趣。其間還有一位老儒,安坐在被美麗的柳樹半遮著的草廬中,似在仰首微吟,這也許是作者的自我寫照。這別具匠心的“有我之境”,將李流芳隱居惆悵的心態,融入長林豐草中。

作者簡介

李流芳(1575—1629),明代文學家、書畫家:字長蘅,一字茂宰,號泡庵、檀園、慎娛居士。歙縣(今屬安徽)人,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區)。神宗萬曆”二十四年(1606)舉人。詩文多寫景酬贈之作,風格清新自然:擅畫山水,學吳鎮、黃公望,峻爽流暢,有“分雲裂石”之勢:亦工書法,學蘇軾;又精鐫印,與何雪漁齊名:萬曆三十八年嘗作《善卷洞圖》卷,著錄於《辛丑銷夏記》。傳世作品有《書畫合冊》(八貝),《仿黃公望山水圖》軸、《山居瀆易圖》軸、《吳中十景》冊。著有《檀園集》、《西湖臥遊圖題跋》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