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尾麝鳳蝶

長尾麝鳳蝶

飛行緩慢,雄蝶常圍繞大樹盤旋飛翔,雌蝶則多在花間飛行。本蝶種主要分布在中國的中部至北部地區。一年可發生3至4個世代,從每年的4至 10月均可見其成蟲飛翔。寄住為馬兜鈴科異葉馬兜鈴、台花馬兜鈴、大葉馬兜鈴港口馬兜鈴蜂窩馬兜鈴等植物。生活史中有成蟲,卵,幼蟲,蛹4個階段。本種似麝鳳蝶B.alcinous,但後翅淡紅色的新月斑明顯較大,臀斑變形,尾突較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長尾麝鳳蝶
  • 拉丁學名:Byasa impediens (Rothdchild,1895)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鱗翅目
  • 亞目:錘角亞目
  • :鳳蝶科
  • 亞科:鳳蝶亞科
  • :麝鳳蝶屬
  • :長尾麝鳳蝶
形態,寄主,分布,生活習性,小結,

形態

成蟲翅展86–95 mm。黑色或黑褐色,前翅脈紋兩側灰色或黃褐色。後翅外緣波狀,有大彎月形紅色斑,臀斑變形,尾突長。翅反面前翅色淡,後翅色變深而紅色斑更明顯,有的臀緣比正面增加1個紅斑。
雄性外生殖器上鉤突細長而尖;尾突三角形;抱器瓣長橢圓形,抱器瓣末端突出;內突長條狀,與抱器腹幾乎平行,邊緣鋸齒狀,下端有1個大齒突。陽莖端基環音叉狀,叉柄粗長,叉臂細小。陽莖短粗,端半部有1部分膜質,部分骨化。
雌性外生殖器產卵瓣多半圓形,具少量強刺。交配孔開口寬大,再深入則變小。前陰片長片狀,前半部骨化程度比後半部強的多。囊導管膜質且很短。交配囊卵形,囊突長條形,基部略窄,端部寬而末端尖,由小突起組成有規則的波狀褶痕。黃褐色,上生黑毛及1對瘤狀突。老熟幼蟲體色紫黑色,有規則的灰色斑紋。突起暗紫色,末端紅色而狹窄。
:略呈球形,紫紅色。頂部中心線上有1個紅色附屬突起,經線方向有20條黃色附屬線伸達底部。
幼蟲:1齡幼蟲頭部黑褐色有光澤,上生黑毛。前胸背板幾丁質化,生有1對短的突起。突起的末端圓形具黑毛。臭角黃色。體色暗紫褐色,但前胸顏色稍淡,第8節以後泛淡黃橙色。亞背線上的突起在中胸至第2腹節為紅褐色,3、4、7腹節為白色,5、6腹節為紅褐色,第8、9腹節為黃色,在其他體節上則與體色同色。肛上板幾丁質化,黃褐色,上生黑毛及1對瘤狀突。老熟幼蟲體色紫黑色,有規則的灰色斑紋。突起暗紫色,末端紅色而狹窄。
:頭部兩側稍向外突出。前胸背面在背線兩側有1對圓形的暗紅色小突起,突起的外側有長三角形的斑紋。中胸背面圓形,有1對紅色隆起,隆起的外側有1對暗紅色的斑紋,該斑紋的大小隨個體不同而異。後胸至第3腹節側面有圓弧狀突起,其外緣鋸齒狀。這些體節的背面有暗紅褐色和紅色的斑紋。第4—8腹節亞背線上有1個圓板狀的突起,第9腹節該突起明顯變小。第4腹節氣門下線上有1個耳狀突起,第5–6腹節氣門下線上有1個小的突起。體色淡紅褐色,體長26—30mm。腹部顯著向下彎曲,整個身體從側面看呈S形。

寄主

分布

中國的西部、中部及南部,如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灣等。

生活習性

長尾麝鳳蝶白水江自然保護區一年兩代,以在灌木或樹枝上越冬,翌年4月中旬羽化,第一代成蟲5月中下旬為高峰期;第二代成蟲高峰期在6月下旬到7月中旬,有世代重疊,雄成蟲比雌成蟲早羽化7~10d,飛行能力較強,其飛行活動主要受到尋找雌成蟲交尾和訪花補充營養的影響,主要在溝底活動、雌成蟲飛行能力較差,主要在出生地附近訪花交尾產卵,飛行活動主要受到尋找寄主植物和訪花補充營養的影響。雌雄性比1:4.1。雄成蟲壽命平均6.9d,最長26d;雌成蟲壽命平均7.6d,最長21d。孕卵量平均為31.5粒,成蟲主要的訪花蜜源植物有: 合歡Albizzia julibrissin、粉葉羊蹄甲Bauhinia glauca、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接骨草Sambucus chinensis。異葉馬兜鈴的生境選擇,在本區的分布海拔範圍為900~1680m,最適範圍為1200~1500m。多分布於山坡叢林內鬱閉度小於0.7且林下有灌木分布的林間小路、林窗邊緣、鬱閉度大於0.8則分布較少。幼蟲分布的範圍為800~1500m,異葉馬兜鈴的最適生境即長尾麝鳳蝶幼蟲的最適生境。影響種群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生境喪失和退化,生境的破壞、喪失減少了寄主植物的數量和分布範圍。毀林開荒、人畜踐踏、噴灑除草劑馬兜鈴和幼蟲生存有重要影響。種群受到密度制約,異常氣候條件和天敵是主要限制因子,夏季高溫乾旱、秋季淫雨降低了卵和幼蟲的成活率,寄生蜂降低了越冬蛹的成活率。幼蟲期的天敵主要有:蜘蛛蠼螋胡蜂獵蝽姬蜂鳥類,蛹期和成蟲期的天敵為鳥類。

小結

本種似麝鳳蝶B.alcinous,但後翅淡紅色的新月斑明顯較大,臀斑變形,尾突較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