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馬兜鈴

大葉馬兜鈴

大葉馬兜鈴,別名:南木香、金獅藤、地黃蒲、香里藤、金腰帶、痢藥草,拉丁文名:Aristolochia kaempferi Willd.,是馬兜鈴目馬兜鈴科馬兜鈴屬 草質藤本;根圓柱形,外皮黃褐色,揉之有芳香,味苦;嫩枝細長,密被倒生長柔毛,毛漸脫落,老枝無毛,明顯具縱槽紋。葉紙質,葉形各式,卵形、卵狀心形、卵狀披針形或戟狀耳形,無柄或具短柄,有網脈,下面密被短柔毛;花被管中部急遽彎曲,下部長圓柱形,蒴果長圓狀或卵形,近無毛,成熟時暗褐色;種子倒卵形,背面平凸狀,腹面凹入,中間具種脊。花期4-5月,果期6-8月。

圖片取自中國植物圖庫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大葉馬兜鈴是草質藤本植物;根圓柱形,外皮黃褐色,揉之有芳香,味苦;嫩枝細長,密被倒生長柔毛,毛漸脫落,老枝無毛,明顯具縱槽紋。葉紙質,葉形各式,卵形、卵狀心形、卵狀披針形或戟狀耳形,長5-18厘米,下部寬4-8厘米,中部寬2-5厘米,頂端短尖或漸尖,基部淺心形或耳形,邊全緣或因下部向外擴展而有2個圓裂片,葉上面嫩時疏生白色短柔毛;側脈每邊3-4條;葉柄長1.5-6厘米,密被長柔毛。
花單生,稀2朵聚生於葉腋;花梗長2-7厘米,常向下彎垂,近中部或近基部具小苞片;小苞片卵形或披針形,長5-10毫米,無毛,無柄或具短柄,有網脈,下面密被短柔毛;花被管中部急遽彎曲,下部長圓柱形,長2-2.5厘米,直徑3-8毫米,彎曲處至檐部較下部狹而稍短,外面黃綠色,有縱脈10條,密被白色長柔毛,內面無毛;檐部盤狀,近圓形,直徑2-3厘米,邊緣3淺裂,裂片平展,闊卵形,近等大或在下一片稍大, 頂端短尖,黃綠色,基部具紫色短線條,具網脈,外面疏被短柔毛,內面僅近基部稍被毛,其餘無毛,喉部黃色;花葯長圓形,成對貼生於合蕊柱近基部,並與其裂片對生;子房圓柱形,長6-12毫米,6棱,密被長絨毛;合蕊柱頂端3裂;裂片頂端圓形,有時再二裂,邊緣向下延伸,有時稍翻卷,具疣狀突起。
蒴果長圓狀或卵形,長3-7厘米,近無毛,成熟時暗褐色;種子倒卵形,長3-4毫米,寬2-3毫米,背面平凸狀,腹面凹入,中間具種脊。花期4-5月,果期6-8月。

分布範圍

產於中國台灣(台北)、福建(南靖)、江蘇(鎮江)、江西(廬山)、廣東(潮安)、廣西(大瑤山)、貴州(威寧、興義)、雲南(昆明、景東)。生於山坡灌叢中。

主要價值

大葉馬兜鈴可作止痢藥草,也是某些裳鳳蝶的幼蟲寄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