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尾旱獺

長尾旱獺

長尾旱獺(學名:Marmota caudata)別名紅旱獺、旱獺,屬於齧齒目松鼠科、旱獺屬的大型地棲齧齒動物。

體軀粗壯,尾長,平均為體長的38%,故稱長尾旱獺。整個體軀和四肢幾乎是一色銹紅或一色棕黃,在新疆習慣於隨“灰旱獺”名稱而稱其為“紅旱獺”。

長尾旱獺在中國僅見於新疆西部和南部,是中亞高山草原地帶代表種之一,為帕米爾高原特有的嚙齒類。主要棲息在高山草甸草原牧草茂密叢生的地方。多在坡地,山腳小丘附近築洞棲居。

長尾旱獺是集毛皮、肉用、藥用等多種用途於一身的經濟動物,但該物種是草原害獸,同時又是鼠疫的主要宿主。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長尾旱獺
  • 拉丁學名:Marmota caudata
  • 別稱:紅旱獺、旱獺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動物綱
  • 齧齒目
  • 松鼠科
  • 亞科非洲地松鼠亞科
  • :旱獺族
  • 旱獺屬
  • :長尾旱獺
  • 分布區域:中國新疆西、南部、中亞、印度半島西北部、阿富汗等地
  • CITES附錄:Ⅲ
  • 命名人及年代:Geoffroy,1844
形態特徵,外形,毛髮,頭骨,生活習性,活動,洞系,食性,生長繁殖,棲息環境,分布範圍,亞種分化,物種價值,飼養管理,危害,防治方法,防治時間,防治原則,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外形

體軀粗壯,略小於灰旱獺,體重4-5kg,體長448~530mm,後足長75~85mm,尾在旱獺屬諸種中最長,為153~183mm,明顯超過體長的1/3,平均約為體長的38%,故稱長尾旱獺。頭粗頸短,耳、眼均小,四肢短粗,前後足爪長而微鈍。

毛髮

整個體軀和四肢幾乎是一色銹紅或一色棕黃。體背毛色為深棕黃色或棕色或銹紅色,被毛長而蓬散(長約35~45mm),粗糙而少光澤。體背、體側及腹面毛色無明顯差別,體背由於浮露出大量黑褐或深棕色長毛尖而顯得更深暗些。頭頂從眉間向後至耳上,為一界線清晰的方形黑毛區,形如“黑帽”;眼下、頰部、鼻端亦為黑色;鼻端與眉間黑色毛區之間為棕黃色,雜以少量黑色毛尖。尾色與背色相似,但尾端黑色或赭黑色。
長尾旱獺

頭骨

顱骨不甚寬,寬僅為顱長的57.8%;短而寬。弧前部明顯比後部狹窄。顱骨上面呈弧形。鼻骨較短,僅為顱長的32%,其後部與中部幾乎等寬,後端中尖或平直。超出前頜骨後端或約在同一水平線,但不越過眼眶的前緣。聽泡不大,長約為顱長的19.2%。上齒隙略長於上頰齒列。
長尾旱獺

生活習性

活動

長尾旱獺有冬眠習性,通常於4月初開始出蟄,地面活動時間約5個月。營晝間活動,幾乎整個白天均甚活躍,但以當地時間上午7~10時,下午5~8時地面活動最為頻繁,一般在洞群周圍的20~100m內活動。9月中旬開始入蟄,下旬才完全入蜇。

洞系

長尾旱獺喜在土層較厚,植被較為豐富的河谷階地和緩坡的坡腳等處築洞,營家族式群居。洞群由居住洞和臨時洞組成,居住洞又分為冬眠洞和夏居洞和冬夏兼用洞三種。洞道略比灰旱獺複雜,較深、較長,有4-5個洞口。洞深2-3m,洞長多在30m以上,長者可達50m以上,洞道曲折而複雜,洞室也較多,窩巢設在洞道盡端處。臨時洞短淺,無分支,亦無窩巢。

食性

長尾旱獺以多種牧草的莖葉為食,秋季亦食取一些未完全成熟的種子和少量昆蟲。

生長繁殖

長尾旱獺出蟄前在洞內進行交尾,出蟄時多數雌獺已經妊娠,甚至已處於妊娠中期。5月末6月初幼獺出現地面。每年繁殖一窩,每胎仔獺4或5隻。
長尾旱獺同別種旱獺一樣,性成熟較晚,一般需經2次或3次冬眠,即在生後第三年或第四年才具有生育能力。成年獺只占整個種群的49.1%,在雌性成獺中每年僅有52.2%的個體參加繁殖。

棲息環境

長尾旱獺棲息於海拔2800~4500m的高山裸石冰雪寒漠帶邊緣,棲息區十分狹窄,平均密度為0.36隻/公頃。在新疆境內其垂直分布範圍多在海拔3500~4500m的亞高山和高山草甸草原,個別地段可沿河谷下降至3200m,或上升至5000m的高山裸石冰雪寒漠帶的邊緣。對其最為有利的棲息範圍為3500~4000m(烏恰境內),或3900~4300m(塔什庫爾於境內)的禾本科草類發育較為良好的真草原。在帕米爾高原頂面一般棲息於3800~5000m的高山草甸草原帶,覆蓋度為20%~50%,平均密度1~3隻/公頃;在高原的北坡與阿賴山則棲息於2800~4000m的高山革甸草原帶,覆蓋度為30%~50%,平均密度2~3隻/公頃。

分布範圍

中國以內分布於帕米爾高原和阿賴山山地;中國以外分布於蒙古、阿富汗和印度北部,是中亞高山草原地帶代表種之一,為帕米爾高原特有的嚙齒類。在新疆境內只分布於塔什庫爾乾、阿克陶和烏恰縣境的帕米爾以及喀喇崑崙山西段、阿萊山和外阿萊山北部山地。中國以外主要分布予蘇聯的帕米爾一阿萊山地、西天山及中天山南部。此外,尚見於克什米爾和阿富汗東北部的新都庫斯山地。
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世界:阿富汗,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中國,印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亞種分化

學名中文名
Marmota caudata aurea
長尾旱獺帕米爾亞種
Marmota caudata caudata
長尾旱獺指名亞種
Marmota caudata dichrous
長尾旱獺喀布爾亞種
Marmota caudata flavina
長尾旱獺中亞亞種
Marmota caudata stirlingi
長尾旱獺巴基斯坦亞種

物種價值

長尾旱獺毛皮堅實耐磨,彈性和保暖性好,針毛整齊光亮,毛絨豐厚,可仿製水獺、水貂、紫貂等多種名貴皮毛,是製作裘皮、衣帽、披肩的上等原料;尾毛和針毛可用於製造各種高級畫筆、儀器刷等。
旱獺產肉多,獺肉屬高蛋白食品,肉質細嫩,是高級宴席上的野味佳肴,也可以製成飼料。
每隻旱獺平均可產油1公斤左右,獺油凝固點為-6℃,可制高級潤滑油,也可食用,又是高級化妝品的原料;油脂外用可治療關節炎、燒傷、燙傷、凍傷等,內服有化瘀止血的功效,對於貧血、肺結核等病症也有療效。
旱獺的心、肝、膽、爪等亦可入藥,有治病滋補的作用。

飼養管理

(1)冬眠期的管理。冬眠時旱獺體溫最低達5-5.9℃,再低就可能死亡。冬眠時,呈昏睡狀態,不吃不喝。此時舍溫最低要保持在10.8℃以上,最高不超過15℃,太高會造成旱獺不冬眠。要保持理想的舍溫,就要採取措施,將旱獺放在室內,或用塑膠布做大棚,窩舍內放一定數量的保溫稻草。也可在外面挖地窖,使窯的深度要超過當地凍層70厘米以下即可安全越冬。
(2)旱獺配種期的管理。出蟄後要加強營養,每天每隻餵200-250g胡蘿蔔、100g白菜、在精飼料中添加一定數量的奶粉,以滿足受配雌獺和胎兒的生長發育需要。
(3)哺乳期的管理。旱獺採食量隨季節而變化,一般日食量為300-400克。7-8月,日食量350克左右,其他月份,每隻日需要150-400克。產仔後,雌獺每天需增加日食量200-300克,平時日餵3次,產仔後增加1次,特別晚間更應餵些質量好的飼料。哺乳期在日糧中應增加牛奶100克、豆粉50克,放人飼料中做成窩窩頭餵給。同時還要餵給一定數量的催乳藥品,以促進多泌乳,還要保持飼料新鮮、不變質。
(4)靜止期的管理。雄性成熟旱獺從配種後到入蟄前的一段時間為靜止期;雌性成獺從仔獺分窩斷奶到入蟄前為靜止期。沒有達到性成熟的旱獺,從出蟄到入蟄這段時間也為靜止期。處於靜止期所有旱獺,出蟄後的日飼量很少,而隨著時間變化而日聞量逐漸增加,到入蟄前,日食量最大,主要是積累脂肪,準備越冬期的能量消耗。所以在靜止期只要餵一般的配合飼料就可以。
(5)仔獺飼養管理。仔獺生長發育的速度快,9月齡可達體重2.25公斤左右。而雄性又比雌性生長發育快。仔獺的體重與母獺哺乳期的飼料質量有關,為此,仔獺在45日齡前,應適當加餵牛奶和骨粉,魚粉及豆製品等飼料。應掌握以青綠飼料為主,飼餵採取定時定量。45日齡後可以進行斷奶,實行分開飼養。每窩小獺應在一個窩室中飼養。仔獺分窩後,最初有食欲不振,精神不安、膽小怕人而影響生長發育。因此,在此期間應在飼料中加餵25克熟黃豆粉或雞蛋,每天再餵胡蘿蔔100-150克,並增加適量微量元素。8-9月為小旱獺採食高峰期,應當增加飼餵次數和飼料量,使小旱獺能積累體脂肪,以備越冬能量消耗。
(5)旱獺馴化。對野外捕獲的旱獺,首先要用5%可顯性六六六粉劑,使每隻旱獺藥浴3~5min(水溫20~25℃)以除卻其體內寄生物,隔日後取血2—3ml做血清學試驗以排除旱獺疾病,直至確認為健康。捕獲對象以幼體或亞成體為宜,因其性情溫順、易馴,食物信號建立也較迅速。野生動物移人室內人工飼養,開始應供食以近似野外旱獺嗜食飼料為主,並逐步提高配方中精飼料含量,待完全適應後,則以精飼料為主搭配青飼料,注意添加粗纖維飼料及適量營養食物。

危害

長尾旱獺棲息於良好的牧場,在草原上挖洞營巢,食取優質牧草,而且食量甚大,對牧場和畜牧業危害很大,是草原害獸。
與疫病關係:長尾旱獺是帕米爾高原森林草原長尾旱獺鼠疫自然疫源地羅的主要宿主,也是與中國烏恰山地相接壤的吉爾吉斯境內的薩雷塔什鼠疫疫源地的主要儲存宿主。此外還檢出過炭疽、槍形吸蟲病的病原體Q熱血清學陽性。

防治方法

防治時間

獵脯期:為了獵取合乎要求的皮革毛,應於出蟄至5月下旬或8月中旬至於入蟄期間進行。
消滅期:整個旱獺活動期都可進行,但熏蒸法只不過適用於夏季氣溫較高的時期。

防治原則

旱獺利害兼顧,因此,應根據具體情況權衡利弊,因地制宜地採取不同措施。旱獺的皮毛和油脂價值很高。故多採用消滅與利用相結合的辦法。它不吃人工投放的各種毒餌,故不能用毒餌法消滅。原則上旱獺分布區內所有的均應加以消滅。但事實上這樣做有很多困難。因此,首先應當注意旱獺最喜歡棲居的地段是山麓平原和山地陽坡下緣高密度地區,而這裡也是冬春牧場需要特別加以保護的地區,採取不斷消滅的辦法以便繼續消滅新遷居進的個體,然後再根據人力和物力擴展到其它地段進行消滅。

防治方法

捕殺:使用最多的有大型弓形夾和多股細鐵絲製成的圈套。弓形夾較笨重,較貴,但捕獲率高。一般在密度高的未開發地區,用圈套較好;而在密度低的地區,或在反覆滅獺後,用弓形夾較好。旱獺對洞口環境的改變甚為敏感,使用工具捕殺時須注意偽裝。
槍殺:用小口徑步槍和各種獵槍射擊。
熏殺:可用氯化苦、溴甲烷、磷化鋁、磷化鈣、氰化鈣及牛糞煙劑熏殺。由於洞道長而複雜,容積大,熏蒸劑的用量也大,如氯化苦每洞50~100克、氰化鈣每洞50克。主要用於處理疫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