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雙雁

鐵雙雁

汾陽鐵雙雁,始鑄於明代,被百姓視為吉祥之物。上世紀80年代丟失,2010年重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鐵雙燕
  • 出土地點:汾陽
  • 館藏地點:太原迎澤公園北門
  • 所屬年代:明萬曆四十一年
文物,簡介,來歷,名稱來源,消失,重現,

文物

簡介

汾陽鐵雙雁,是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陝西周至縣舉人劉一佺知汾州府時所鑄。記載和實物都顯示,那分明是一對鐵鳳凰。上個世紀50年代後期,被汾陽人視為神物的鐵雁被調到太原,置於新建的迎澤公園北門,成了省城最大的一座公園迎來送往的吉祥物。嗣後,不知何年何月,便又不知去向。從此,那造型優雅、俏麗的鐵雙雁便從汾陽人的視線里永遠地消失了。
鐵雙雁鐵雙雁

來歷

一對鐵雁,因何成為汾陽人眼中的神物?它們因何而鑄?為何要警視西北方?箇中緣由皆起於一首民謠。“石雁照汾州,清官不到頭”。原來,汾陽城西北二十多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危岩崢嶸的子夏山,山勢如同從天邊撲沖而來的雁陣。明成化版《山西通志》記載:“子夏山在文水西南二十五里,汾州西北四十里。青山險峻,層岩疊嶂,如黛如畫,頗有意蘊。山石結構以縱向成層,外觀頗為奇峻。又因遠視上形成石雁展翅之勢,故又名石雁山。”明代,風水學盛行,有人觀此山形脈頗似雁陣飛掠,於是,有好事者曰“石雁喙對汾州,於汾不祥”,民間開始流傳石雁沖了汾州城的風水,因此,清官都得不到好的下場。
民謠自然也是有所指的。明朝時,汾州城內有兩座郡王府,一曰慶成王府,一曰永和王府。第一代慶成王叫朱濟炫、永和王叫朱濟,他們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兩座王府的王爺,在繁華的古汾州城內,享榮華,受富貴,作威作福。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山西巡撫魏允貞上書:“州有兩藩邸,子孫以千百,乘勢齧小民,持吏短長,州吏權輕,不足彈壓……”原來,明代汾州的當政者都有一個難言的苦衷,那就是藩王干預政事。慶成王和永和王倚仗權勢,往往使地方官不能按規矩行事,且動輒得罪,捲鋪蓋走人。朝廷便於同年升汾州為府以予牽制,但地方官仍受二府掣肘。這似乎恰恰印證了人們的傳言:“石雁照汾州,清官不到頭。”
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的一天,時任汾州知府的劉一佺(陝西周至人)正因藩王干預政府撥放賑災糧款一事犯愁。他獨自爬上古城牆,踱步思量,不知所措。“石雁照汾州,清官不到頭……”突然間,這句連小孩子都會唱的民謠不知從哪裡傳到劉一佺的耳中,劉知府駐足,望著西北方子夏山那雄偉的雁陣,心中有了想法。
劉知府讓人請來了平遙縣鑄鐵大師齊氏兄弟,鑄造了兩尊鐵鳳凰,置於城牆北門城垣之上,與子夏山遙遙相望,藉以鎮壓石雁的氣勢。據《汾陽縣誌》記載,“鐵鳳凰高五尺,長四尺許,位置在北門城牆上距城樓以東大約不到百步的地方,仰首挺胸、儀態萬方、坐北向南(汾陽為西北、東南向的四陽城,實際上是坐西北向東南)、俯瞰城區。”說來也怪,自從有了這對鐵鳳凰,果然清官的命運好多了。
鐵雙雁鐵雙雁

名稱來源

劉知府所鑄的明明是一對鐵鳳凰,可為什麼人們卻幾百年來一直稱之為“雁”?
取鳳凰為百鳥之王專鎮石雁,知府劉一佺之舉,反映了當時汾陽的呼聲。郡王府的興衰和汾陽政事的變遷,就成了民謠的最好注釋。亦如《鐵鳳歌》所詠:“……峰巒回處峰形幻,何年化石成群雁。其羽載楫風載揚,俯瞰城中官民患。官民交患何可當,熔金為鑄雙鳳凰。糜吏精誠資捍衛,山靈懾伏報嘉祥。”漸漸地,民間又有了“鐵雁鎮石雁,清官永不斷”的民謠,這也是人們稱鐵鳳為“雁”的原因之一。
其二,鐵鳳之所以被稱之為“鐵雁”,也並無事實根據,這還要從文物保護的角度講起。
城內觀看鐵雙雁城內觀看鐵雙雁
鐵雙鳳立於古城牆上,鎮守汾陽古城,這樣一站就是200多年。到了清朝,由於常年風吹日曬雨淋,當年熠熠生輝的鐵雙鳳已鏽蝕斑斑,一隻鐵鳳身上、脖頸、尾巴等處,已模糊了當年“昂首、矯健”的神韻,而另一隻的命運更加悽慘,鐵鳳腹部以下一半的部位,已整片鏽蝕,鳳身輪廓模糊不清,昂首的脖頸仿佛一觸就會斷裂。省考古研究所專家說:“明代的熟鐵塊煉鐵)是由鐵素體組成,鐵素體是含碳很低的固溶體,呈海綿狀帶氣孔的疏鬆結構,空氣水分各種污染容易滲透,故而耐腐蝕能力很差。汾陽處於黃土高原,早晚溫差特別大,而鐵雙鳳常年裸露在室外,經受風吹日曬,極容易氧化生成棕色鐵鏽。加之明代冶煉、鑄造技術水平的限制許多鐵器金屬組織疏鬆,孔隙率高。這些空隙可儲大量水分,使鐵的鏽蝕過程加劇、加速。”
看到因受鐵鏽侵蝕而越來越“瘦”的鐵鳳,時任汾州府太守的岳公樣心裡很不好受。他當機立斷,決定重鑄一對鐵鳳安於原處,以保汾州一方平安。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夏的一天,鐵雙鳳又回來了。按照《汾陽縣誌》記載:“新鑄雙鐵鳳,大體依原樣,高三尺,長四尺多,頭仰高一尺五寸,腹下至足趾二尺九寸。”其中一隻上面還有一段文字:“大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六月吉日鑄造。平遙縣合張羅砂院金火匠人,淨攬到汾州府新鑄鐵鳳雁一對,言定價錢五百千整”。
說是鐵鳳,可怎么看都不像原來的鳳。鳳凰的尾巴不是很華麗的嗎?怎么這兩隻鳳的尾巴卻像雁呢?民間傳說鳳已經飛走了,後來重鑄,當然就是這樣鳳頭雁尾的樣子了。這樣,昔日的鐵鳳逐漸為人們所遺忘,而汾陽的鎮城之寶也順理成章地被稱為“鐵雁”,仍然與子夏山的石雁遙遙相望。

消失

上世紀50年代,改造太原市“南門外”被排進太原市首屆人民政府的議事日程。“南門外”原是一片泥濘的沼澤地。直到太原人民在1949年4月24日獲得新生後,這裡依舊雜草叢生,垃圾遍野。1952年春,“大南門”外迎來了浩浩蕩蕩的義務植樹大軍,經過了兩年的綠化和土地修整之後,從1954年開始,市政府在“南門外”著手興建公園,因太原古城南有迎澤門,這座新建的大型公園遂被命名為“迎澤公園”。1958年“五一”勞動節,新建成的迎澤公園正式向市民開放。而迎澤公園北門的內側,兩隻鐵雁高高地立於樓門之上,似曾相識,甚為耀眼。這不就是汾陽古城牆的鐵雙雁嗎?確實如此!鐵雙雁的神奇傳說,無人不知;而迎澤公園作為省會太原第一座標誌性公園,以鐵雁作為吉祥物置於此,再合適不過了。於是,被汾陽人視為神物的鐵雁就被調到太原,在省城最大的一座公園之上迎來送往成千上萬的賓客。
經歷了十年浩劫,上世紀80年代初,太原市政府開始整修備受蹂躪的迎澤公園。迎澤公園越來越美了,這裡的花草樹木鬱鬱蔥蔥,山石橋池和樓亭廊榭,與南湖北湖四周的綠色相映成趣,但北門上的鐵雁卻不翼而飛。

重現

1981年,恆安石在黑格國務卿的極力推薦下,擔任美國第二任駐華大使。1984年恆安石回到其出生地汾陽中學(原銘義中學)考察時,他的父親恆慕義(上個世紀初銘義中學首任校長)托他帶來了那張珍貴的照片,並一直存放在汾陽中學博物館。照片中,兩位在汾陽銘義中學任教的美國朋友在汾陽城牆上瀟灑信步,其背景正是鐵雙雁!
鐵雙雁背景圖鐵雙雁背景圖
2002年,美國卡爾頓大學派史達橋和馬克瑞來山西汾陽中學考察學術交流。兩人回國後在卡爾頓大學圖書館翻閱了大量有關銘義中學及汾州府相關影像資料,在檔案里看到了上世紀美國出版的英文版《汾州》雜誌,也看到汾陽人期待已久的鐵雁真實圖。2003年,來訪的美國卡爾頓大學檔案圖書管理員海里漫特意把鐵雙雁圖片贈送給汾陽中學,“鐵雙雁”的原型再次展現在人們面前。
汾陽市政府有關部門非常重視,經過與文化、歷史、文物等專家仔細研究,大家一致同意按照照片中鐵雙雁的原型,重鑄一對鐵雁。但是,鎮城之寶鐵雙雁作為明代文物,允許仿製嗎?復仿文物是否需要經過有關部門審批?這一切疑問需要請教汾陽市文物局局長韓守林。韓局長說,“在複製方面,國家文物法有嚴格規定,複製數量、工期都有規定。複製一件文物要經過政府主管部門同意,要在不影響外觀的情況下,在較明顯的位置打上複製標記。我國法律還規定,複製品不準在商店出售,只供國有收藏單位展覽、研究、收藏,不向民間提供。不僅複製品,甚至製造它的模具也不能出售,要像文物一樣保存起來。在複製文物方面,只要從業人員嚴格遵守法律,一般不會出現問題。”
有了專家的認可,鐵雙雁的仿古複製基本可以敲定。韓局長說:“在專家們研究過程中,我們既希望鐵雁從顏色、質地、尺寸上神似原貌,又希望將現代鐵質工藝的先進技術運用其中,使它們更加堅固持久,這也是鐵雙雁之所以花費了7年之久才得以鑄成的原因之一。”
2010年11月,汾陽鐵雙雁終於落成,並重新昂首站立在汾陽古城,亦如390年前一樣,仍然與子夏山的石雁遙遙相望。
新鑄鐵雙雁遠景圖新鑄鐵雙雁遠景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