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桿蒿(菊目菊科植物)

鐵桿蒿(菊目菊科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鐵桿蒿,別名白蓮蒿、萬年蒿,為菊科蒿屬植物,半灌木,主根木質,生長於中國西北部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和西南部的西藏等省區海拔1500~4900m的山坡、半荒漠草原、灘地,而且在局部地區為植物群落優勢種的主要伴生種。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藥用價值,化學成份,飼用價值,植物研究,

形態特徵

多年生半灌木,高30~100厘米。莖直立,基部木質化,多分枝,暗紫紅色,無毛或上部被短柔毛。莖下部葉在開花期枯萎;中部葉具柄,基部具假託葉,葉長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長3~14厘米,寬3~8厘米,二至三回櫛齒狀羽狀分裂,小裂片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全緣或有鋸齒,羽軸有櫛齒,葉幼時兩面被絲狀短柔毛,後被疏毛或無毛,有腺點;上部葉小,一至二回櫛齒狀羽狀分裂,頭狀花序多數,近球形或半球形,直徑2~3.5毫米,下垂,排列成復總狀花序,總苞片3~4層,背面綠色,邊緣寬膜質;緣花雌性,10~12枚;盤花兩性,多數,管狀;花托凸起,裸露。瘦果卵狀橢圓形,長約1.5毫米。

生長環境

在新疆,1月初萌發,7月初開花,8月初結實,9月以後開始枯黃。抗旱力較強。結實數量很大,種子繁殖力很強,根櫱也很發達,從母株不斷長出新枝條。具有一定耐寒性。鐵桿蒿是適中溫早生半灌木,是乾草原和草甸草原的重要組成植物。是中國溫帶森林草原地帶主要植物,井可深入到落葉闊葉林地區的乾旱坡地,是森林破壞後次生植物之一。
鐵桿蒿鐵桿蒿
鐵桿蒿出現地區,多處於低山丘陵坡地,尤其是陽坡半陽坡水分條件差,生境仍然乾旱,土壤為灰褐土和淡灰褐土。在海拔較高處則出現在土層不厚的砂礫質土的陽坡上,土壤為栗鈣土。鐵桿蒿常與叢生禾草和雜類草形成群落,共建種有多種針茅鐵桿蒿也是優勢成分之一。在草甸草原中也常以亞建種出現。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華北西部和西北部的低山丘陵,陝北白于山南麓,海拔高度800~1600米。在新疆主要分布於北疆各山地的中山帶,南疆也有分布。多處於草原帶較濕潤的地帶,海拔高度為1600~2000米。亞高山的撂荒地上也廣為分布。
鐵桿蒿產於新疆、內蒙古、甘肅、陝西、山西、遼寧、吉林、山東、江蘇、浙江等省區。生於海岸,湖濱沼澤鹽鹼地。也分布於朝鮮、日本、蘇聯西伯利亞東部至西部、中亞、伊朗、歐洲、非洲北部及北美洲。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鐵桿蒿性味,辛,平。具有清熱、解毒、祛風、利濕之效,中國民間用於治療急慢性肝炎小兒驚風退熱、殺蟲、闌尾炎、急慢性胃腸炎[1];可以作為“茵陳”代用品;又作為止血藥,飼料。藥用部位一般為其地上部分,也可為全草。因此,對萬年蒿的研究和套用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鐵桿蒿出油率0.352%、d0200.9464、η0201.4790、酸值2.4743、酯值27.69、乙醯化後皂化值105.53。含酮量12.8942。
萬年蒿的其它藥理活性研究較少,而與它同屬的植物茵陳蒿則研究較多,後者具有多種藥理活性[18~20],如利作用、保肝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腫瘤作用、心血管系統作用、解熱鎮痛消炎作用,臨床上用於治療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新生兒黃疸膽道蛔蟲症高血脂症嬰兒濕疹痤瘡等疾病。
藥材
【別名】阿爾泰紫菀、阿爾泰狗哇花
【來源】菊科鐵桿蒿Heteropappusaltaicus(Willd.)Novopokr.[AsteraltaicusWilld.],以根入藥。
【生境分布】新疆、華北。
【性味歸經】苦、辛,平。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用於肝炎,闌尾炎,小兒驚風,陰虛潮熱;外用治創傷出血。散寒潤肺,降氣化痰,止咳,利尿。主治陰虛咳血,慢性支氣管炎。
【用法用量】3~4錢。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或乾品研粉撒患處。

化學成份

從鐵桿蒿的地上部分中分得的化學成分如表1所示。除表中所列外,呂惠子等[8]用水提醇沉法提取萬年蒿多糖,用硫酸?苯酚法測定含量,多糖含量測定結果為22.45%。朴光春等[9]用電感耦合電漿質譜儀測定了萬年蒿水提液中宏量元素Na,Mg,K和微量元素Cr,Mn,Fe,Cu,Zn的含量,發現微量元素中Fe,Mn含量最高;用高效液相法測定了維生素A,D,E,B1,B2,B6,B12,β?胡蘿蔔素,其中維生素B6含量最高。
鐵桿蒿鐵桿蒿
鐵桿蒿揮髮油的化學成分[10~13]與艾蒿苦蒿類相仿,但倍半萜類化合物,如β石竹烯,β畢澄茄烯成分比苦蒿類植物多。鐵桿蒿揮髮油主要成分為樟腦(Camphor)、樟烯(Camphor)、桉油精(Oneole)、石竹萜烯(Caryophyllene)、桂烯(Myrcene)、異松苷醇(1?Oefen?3?01)、葛縷酮(Carvone)、α?水芹烯(α?phtllanedrene)、胡椒酮(Piperiton)、香燴烯(Sabinene)、側柏酮(Thujone)、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α?松油醇(α?terpineol)、松油醇?4、乙酸龍腦酯(Bornylacetata)、莰烯(Camphene)、異蒎莰酮(Isoplnocamphone)、γ?攬香烯(γ?elemene)、γ?杜松油烯、反式-石竹烯(Trans?caryophyllene)、綠葉萜烯酮(Patchoulenone)及蒿酮;此外,還含有異纈草酸及黃酮類,花和葉含有傘形花酯[1]、東莨菪內酯、胡蘿蔔素、有機酸、倍半萜內酯及維生素、粗蛋白、脂肪、纖維等。

飼用價值

適口性中等。羊、駱駝喜食,其次是馬,牛多不採食。冬春季節馬喜食有所提高,蛋白質含量高於禾本科牧草,纖維素含量較少,為14.16%,結實期纖維素為21.56%。含脂肪較高,是秋季家畜抓膘及春季恢復體膘的優良牧草。生長後期纖維素增加也不顯著。

植物研究

模擬長期乾旱條件下的突然降雨,研究短期施水對長期乾旱條件下鐵桿蒿(Artemisiasacrorum)光合特性的影響。結果表明,施水後,鐵桿蒿的葉水勢得到恢復,表觀量子效率、羧化速率和最大光合能力明顯增加,限制光合作用的氣孔因素和非氣孔因素得到緩解;鐵桿蒿的光化學活性(Fv/Fm)在施水後完全恢復,實際光量子產量(PhiPSII))增加,PSII的還原比例和非化學猝滅(NPQ)降低;不同水分條件下,鐵桿蒿葉片的葉綠素螢光光誘導過程存在較大的差異;施水後葉片光合速率(Pn)、氣孔導度(gs)和PhiPSII上升速率明顯加快,而非化學猝滅(NPQ)啟動速度和最大值相對較小。
鐵桿蒿鐵桿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