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山壠鎮

鐵山壠鎮

鐵山壠鎮位於江西省贛州于都縣南部偏東,距于都縣縣城37公里,東鄰會昌縣白鵝鄉,西、南連靖石鄉,北接禾豐鎮,於盤公路橫穿而過,全國九大鎢礦之一——鐵山壠鎢礦坐落在該鎮。

截止2007年08月28日,內設8個行政村,79個村小組,3個居委會。轄區總面積71.5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872畝,林地面積87844畝;總戶數6340戶,總人口19913人,其中農業戶數2422戶,農業人口11026人。

境內礦藏豐富,人傑地靈,含有大量的鎢礦、鐵礦礦等礦產資源。經過長時期的探索和實踐,在把礦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同時,確立了以臍橙為主的果業為主導產業,另外,立足礦區大力發展蔬菜種植、精池養魚和生豬養殖等。截止2007年08月28日,實現生產總值5150萬元,財政總收入328.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23元。各項工作主要圍繞“十個方面、十件實事”來開展,將實現生產總值增長12%,財政總收入增長6%,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50元,努力保持“農民增收、財政增長,民眾安居樂業、礦鎮和諧穩定,基礎設施日臻完善,農村經濟特色顯現、鎮域實力明顯增強”的良好發展局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鐵山壠鎮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江西于都縣
  • 下轄地區:豐田、河逕、林豐等8個行政村,79個村小組,3個居委會
  • 政府駐地:豐田
  • 電話區號:0797
  • 郵政區碼:342307 
  • 地理位置:于都縣南部偏東
  • 面積:71.58平方公里
  • 人口:19913人
  • 方言客家語-於桂片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 火車站:於都站
  • 車牌代碼:贛B
基礎建設,地理位置,豐田村,河逕村,畔田村,林豐村,大布村,大富腦村,中坑村,大莊村,經濟發展,工作建設,整體推進,網路服務,穩定和諧,幫扶救助,

基礎建設

截止2007年08月28日,鎮黨委、政府帶領和團結全鎮廣大黨員、幹部和民眾,創造性地開展了以新農村建設為總抓手的各項農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建“五新一好”精品點1個,省市示範點6個,縣級示範點2個;全面完成村莊規劃,編制了鐵山壠鎮新農村建設五年規劃(2006—2010年)和圩鎮建設總規及詳規;全鎮新修通村水泥路23.2公里,通組通車水泥道13.3公里,不通車水泥道7.4公里;商品蔬菜種植達1600畝,年出欄生豬20頭以上的大戶26戶,精池養魚300餘畝,2個基地帶動發展全鎮臍橙產業共500餘畝;兩處移民扶貧新村系鐵山壠鎮之亮點,現已集中安置移民戶47戶,278人;全面推進“三清三改”,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安居樂業,一幅幅交通便利、環境優美、功能齊全、和諧文明的新農村村落新區畫卷展現在人們眼前。
鐵山壠鎮鎢礦機關樓鐵山壠鎮鎢礦機關樓

地理位置

鐵山壠鎮地處于都縣東南部。東接會昌縣白鵝、莊埠鄉,西毗靖石鄉中塅村,南鄰靖石鄉田東村,北靠禾豐鎮隘下村。東西寬11.1公里,南北長10.3公里,總面積70.7平方公里。全境多屬丘陵地帶,1980年全縣土壤普查,鐵山壠鎮有土地總面積106140畝,其中:村莊道路面積8406畝,占7%;河流塘庫面積5413畝,占5%;耕地面積9107畝,占9%;山地面積83214畝,占79%。可謂“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鎮機關駐地豐田圩,距縣城38公里。
境內高山峻岭,群山起伏,鎢礦、鐵礦居多,故名鐵山壠。豐田、畔田兩村居鎮西北部,林豐、河逕兩村處於鎮東北部,大富腦、大莊排、大莊三村位於鎮東部,中坑村位於鎮南部,大布村可謂境內中心村

豐田村

豐田村位於鎮西部。四周群山起伏,中間丘陵緩坡,於盤公路和鐵黃公路貫穿境內。以駐地豐田圩得名。1980年轄15個生產隊,379戶1980人。2005年轄15個村民小組,528戶2268人。自然村16個:分水坳、烏砂背、鐵山坳、砂窩坳、圍上、銅嶺下、社口、上富坑、富貴屋、下富坑、大竹坑、黃逕塘、楊坑山、大竹坑新屋、石頭彎、店下。
耕地面積1980年1260畝,2005年1062畝(水田917畝)。主種水稻,兼種蔬菜。2005年農作物面積14797畝,糧食總產量1023噸,花生產量18.7噸,油菜籽產量17噸,蔬菜產量748.2噸,水果產量54噸。有豐富的地下鎢等金屬礦產資源

河逕村

河逕村位於鎮北部。四面環山,中間平緩。境內貫穿於盤公路。以河逕村命名,駐柏樹下。1980年轄12個生產隊,271戶1359人。2005年轄12個村民小組,381戶1739人。自然村8個:松山背、隘上、橋頭、大坪、大河逕、老屋、燈盞丘、樟陂。
耕地面積1980年1394畝,2005年1138畝(均為水田)。主種水稻,特產茶油。2005年農作物面積14868畝,糧食總產量1051噸,花生產量13.7噸,油菜籽產量17.6噸,蔬菜產量941.7噸,水果產量53噸。有豐富的地下鎢等金屬礦產資源。

畔田村

畔田村位於鎮北部。屬丘陵地帶。於盤公路貫穿境內,以畔田村命名,駐上村。1980年轄8個生產隊,197戶950人。2005年轄8個村民小組,286戶1319人。自然村9個:上村、際里坑、枕頭安、畔田橋、中村、上竂下、東背、塘坑、龍公石示。
耕地面積1980年939畝,2005年804畝(水田793畝)。主種水稻。2005年農物作面積14445畝,糧食總產量905噸,花生產量11.4噸,油菜籽產量16.6噸,蔬菜產量683.5噸,水果產量40噸。

林豐村

林豐村位於鎮東北部。屬山區。交通不便。原以林下村為名。駐老屋場。1980年轄5個生產隊,98戶580人。2005年轄5個村民小組,173戶758人。自然村5個:老屋場、竹麻山、公婆井、西堂背、林下。
耕地面積1980年725畝,2005年643畝(均為水田)。主種水稻,兼營林業。2005年農物作面積13938畝,糧食總產量740噸,花生產量5.46噸,油菜籽產量9.2噸,蔬菜產量490.6噸,水果產量8噸。

大布村

大布村位於鎮南部。屬半山區,有兩條小溪流經境內,通簡易公路。以大布村命名,駐小壟。1980年轄12個生產隊,215戶1101人。2005年轄12個村民小組,339戶1548人。自然村13個:小壟、下陂逕、中塅、黃泥坑、北坑、崗背、石子排、大布、早禾田、角羅乾、山子下、高窩山、牛皮角。
耕地面積1980年1394畝,2005年896畝(均為水田)。主種水稻。2005年農物作面積14617畝,糧食總產量965噸,花生產量13.9噸,油菜籽產量19.9噸,蔬菜產量552.5噸,水果產量35噸。

大富腦村

大富腦村位於鎮東南部。屬山區,交通不便。以大富腦村命名,駐下別。1980年轄5個生產隊,88戶489人。2005年轄5個村民小組,130戶629人。自然村7個:下別、大富腦、臘樹下、合坑口、高坑、老秧腳、石壁灘。
耕地面積1980年608畝,2005年366畝(均為水田)。主種水稻。2005年農物作面積13694畝,糧食總產量659噸,花生產量5.59噸,油菜籽產量8.4噸,蔬菜產量373.3噸,水果產量10噸。

中坑村

中坑村位於鎮西南部。屬山區,於盤公路貫穿境內。以中坑村命名,駐新屋下。1980年轄9個生產隊,200戶1055人。2005年轄9個村民小組,297戶1405人。自然村16個:新屋下、松山下、龍石坑、老中坑、湖口塘、老屋場、溫坑、萬田陂、下彎、柳前、大陂山、新店、桐梓樹下、茶亭店、梨碵排、馬尾坑。
耕地面積1980年1409畝,2005年999畝(均為水田)。主種水稻。2005年農物作面積14742畝,糧食總產量1013噸,花生產量15.8噸,油菜籽產量20.4噸,蔬菜產量636.8噸,水果產量20噸。

大莊村

大莊村位於鎮東南部。屬山區,交通不便,豐田水系在境內匯集流向莊埠。以大莊片村命名,駐下壩背。1980年轄6個生產隊,86戶489人。2005年轄13個村民小組,288戶1360人。原大莊有自然村8個:下背壩、米子坑、羅陂窩、石嘴頭、下彎、曾屋、廟背、滑石。
耕地面積1980年629畝,2005年1046畝(均為水田)。主種水稻。2005年農物作面積14841畝,糧食總產量1044噸,花生產量16.9噸,油菜籽產量16.8噸,蔬菜產量753.5噸,水果產量40噸。

經濟發展

2007全年實現生產總值6532萬元,增長13.2%,淨增772萬元,創歷史新高;一二三產業比由上年的24.4:40.7:34.9調整到23.2:41.2:35.6;實現財政總收入337萬元,增長6%,實現本級財政收入222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入556萬元,增長20.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847元,比上年淨增136元,增長8%。

工作建設

我們按照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穩步推進各項工作,取得了極好的成效,全年工作綜合考評列第二組鄉(鎮)第一名,新農村建設、計畫生育、招工、林改等工作分別獲得全縣的單項先進。概括起來,重點抓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整體推進

一是“五新一好”新農村建設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工作水平、工作質量明顯提升。
圍繞“早成型、快成型、成好型”的工作思路,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方針,“五新一好”新農村建設整體推進。全鎮新增新農村建設示範點10個,覆蓋全鎮18個村民小組,新農村建設覆蓋率達到32.9%。其中河逕大坪、大布崗背、小龍、大富腦社背、中坑柳前等省、市、縣示範點順利通過市、縣驗收。示範點“三清一拆一分離”全部到位,共拆除“空心房”、閒置房、破舊房16413m2,拆除破舊牛豬欄、不衛生廁所2802m2,新增規劃建房面積7330m2,規劃家畜家禽養殖區6930m2;“三改”工作基本到位。在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的基礎上,延修通村水泥公路2公里,累計里程達36公里,新修通組水泥公路6公里,硬化通戶路5210m2。完成集中供引山泉山184戶,單戶供水148戶,改廁219戶,改欄2786m2,新規劃臍橙面積300畝,總量達2000畝。新增新經濟合作組織5個,帶動農戶373戶,培訓農民2350人,新農村建設工作被評為全縣二類鄉(鎮)第三名。

網路服務

二是“人幫人”服務責任網路建設到位,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成效明顯。
全鎮上下牢固樹立“對象就是任務,任務必須完成”的工作理念,緊扣“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2‰以內”的目標,創新工作方法,最佳化工作路徑,健全了“人幫人”的計畫生育服務責任體系,在夯基礎、暢信息、強節育、嚴網路上下功夫,“人幫人”服務責任體系建設、中心戶長配備、培訓和發揮作用的做法,得到了省、市、縣計生委的充分肯定,並在全縣推廣。計生工作成效顯著,年終工作考評列全縣第二名。全年完成“四術”237例,其中上環83例,結紮103例,其中二女戶結紮2例,人流24例,引產27例。計畫生育率達到85%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2‰以內。累計徵收社會撫養費47.6萬元,平均每例達7000元。

穩定和諧

三是“一崗雙責”促維穩,社會穩定基礎得到明顯鞏固。
按照“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緊緊圍繞“兩確保一杜絕”工作目標和“六不發生一滿意”的工作要求,實行幹部“一崗雙職”責任制,全面建立“大排查、大接訪、大調處、大穩控”工作格局,紮實有效開展“五型”農民、“五好”家庭成員、“十帶頭”和諧平安家庭、“文明信用農戶”、和諧平安社區、和諧平安村(居)、“零上訪村鎮”等創評活動,全面推行幹部“一崗雙責”、“誰主管、誰負責”、“屬地管理、分級負責”、“一票否決”以及信訪“首問制”等目標考核機制,基本上實現了大事不出鎮、小事不出村(居),全鎮8個村、3個居委會均達到了和諧平安村(居)標準,其中有2個村、2個居委會實現了“零上訪”目標,全鎮社會穩定、和諧平安。

幫扶救助

四是“1+X”幫扶救助服務到位,災後重建步伐明顯加快。
面對百年未遇的“6·2”洪災,全鎮上下緊急動員,迅速開展生產自救和災後重建工作,按照“統一規劃、統一設計、分戶施工、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採用集中與分散安置同步進行的方法和“特事特辦”的原則,全面落實“1+X”幫扶責任制,落實幹部從生產自救到按期搬入新居一包到底的幫扶措施,確保了全鎮106戶重災戶全部得到救助安置,全倒戶春節前全部搬進新居。
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其他各項工作齊頭並進。
全鎮上下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為民解困”的工作宗旨,圍繞“災能救、困能助、老能養”、“學好上、病好看、房好住、路好走、水好喝、錢好賺”的工作目標,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工作紮實有效。全鎮九年義務教育階段4000餘名學生,免除了學雜費和書本費;近萬名農民參加了醫療保險;400餘名災民當年搬入了新居,120餘名深山村民享受到了國家的移民政策,300餘戶住房困難戶建了新房;100%的村、40%的組通了水泥公路;50%的農民喝上了衛生水;2350餘名農民掌握了1~2門致富技術;46戶五保戶解決了老有所養問題;508人獲低保救助、25個優撫對象、11個六類人員全部落實了優撫政策;全鎮農民和退耕還林戶得到了糧食直補和退耕返林專項補助金;106戶重災戶、62戶因病或其他不可抗拒因素返貧戶均受到相應救助。
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其他工作齊頭並進。
1、齊抓共管,企業招工任務超額完成,縣下達任務177人,完成202人,占114.2%。列全縣第2名。
2、常抓不懈,林改工作全面完成,受省表彰。
3、主要領導親自抓,招商引資工作進展順利。
4、宣傳措施到位,殯葬改革進展順利,全年沒發生一起土葬事件,實現了100%火葬的目標。
5、加大企業服務力度,鎮礦關係得到進一步融洽。
6、個私經濟、婦女兒童、農機、鎮志、民族宗教、民兵預備役等工作和事業均取得了新的發展。各項工作爭先進位,全年共獲得省級表彰一項、縣級表彰10項,07年工作目標綜合考評位列全縣二組鄉鎮第一名,為近三十年來首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