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玉岩

鐘玉岩

鐘玉岩(1155-1225),名啟初,字聖德,號玉岩,為鐘遂和之子,鐘軾之五世孫。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出生於花縣赤坭,八歲時隨父遷居番禺蘿崗。幼年在父親創建的種德庵讀書,其父督教甚嚴,玉岩亦勤奮,學識大有長進,但屢試不第,直至淳熙十五年(1188年)列為諸生,嘉泰四年(1204年)舉鄉貢24名,開禧元年(1205年)才中甲科進士,時年50歲。

基本介紹

  • 本名:鐘玉岩
  • 所處時代南宋
  • 出生時間:1155
  • 去世時間:1225
個人介紹,父親鐘遂和,相關事跡,千古友誼,種梅,鐘玉岩墓,

個人介紹

好友崔與之對他曾有這樣的評價,曰:“玉岩四兄學業文章皆倍於予,而成進士獨後於予,運氣差矣”。可見科考是何等殘酷,玉岩為大器晚成者。中進士後在朝為官,初調徽州府判,在任公正廉明有政績,受到徽州人愛戴,口碑甚好。嘉定元年(1208年)升武昌知府同知。
他愛民如子,當地老虎為患,屢屢傷及人畜,玉岩設法根治虎患,保一方平安。後任福建參議,當時有日本的船隻經常到廈門沿海騷擾搶劫,當地的老百姓聞倭色變。為了防禦倭寇來犯,鐘玉岩組織鄉勇,並多次打退倭寇,後來,倭寇逐漸不敢來侵犯,居民才得以安居樂業。他因而受上司嘉獎,升任戶部度支判敕進內直起居郎,詔令參議中書省兼知政事朝議大夫。不料後來卻遭奸臣誣陷,參奏鐘玉岩組織鄉勇,開禍強鄰引發事端,欲加治罪,鐘玉岩據理力爭,才得倖免獲罪。經此後,他審時度勢,認為自己年事已高(時年61歲),不宜久留官場,決意辭官歸里。回鄉後,改建先前讀書處為“蘿坑精舍”,構築餘慶閣、漱玉台等勝景。並招募族中弟子,在“蘿坑精舍”講學,課子授徒,閒時從事農桑,隱居林泉,悠然自樂。寶慶元年(1225年)因病辭世,終年71歲(虛歲),死後葬蘿峰饅頭山南宋鐘玉岩墓 位於蘿崗洞竹松村後的饅頭山西坡上(現蘿峰國小後面),

父親鐘遂和

鐘遂和(1106-1185),字克應,祖籍汴梁(今河南開封)。幼年居從化屈洞。唐天佑四年(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此後,中國境內出現十多個割據政權,史稱五代十國南漢國是建立在嶺南的封建政權。
南漢王朝傳至劉鋹時已腐朽不堪。此時,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而推翻了後周政權,建立起宋朝,並隨即發動了統一中國的戰爭。宋太祖令潭州防禦使潘美、朗州團練使尹崇珂宋軍討伐南漢。潘美任命其女婿鐘軾為前部先鋒,征討劉鋹,幾經惡戰,平定叛亂。南漢平定後,為防死灰復燃,遂將鐘軾留下,任防禦史留守廣州,潘美則班師回朝復命,隨後將鐘軾妻(潘三姐)送到嶺南隨夫生活。鐘軾年邁辭官,擇居番禺北部從化屈洞,自此在那開支散葉,繁衍後代。鐘軾生有三子,長曰囂、次曰誾、三曰響。誾生一子君錫,君錫生三子,曰紹和、遂和、永和(均為鐘軾曾孫)。宋紹興七年(1137年),兄弟三人又分居三地:紹和為長,仍居從化屈洞守祖業;遂和初遷居花縣赤坭暫住;三子永和遷居永泰鄉(今河東圃珠村)。遂和遷居花縣後見地僻人 稀難以發展,隆興元年(1163年)改遷居番禺蘿崗坑村永保里,成為蘿崗鐘姓始祖。
鐘遂和自少聰穎,喜經商,後棄商從政,官至南昌府經歷,績滿辭任回家,幾年後受邀又復出為官,轉任浙東廉訪司經歷,後升戶部司判宣議郎。直至年邁告老歸田,擇地於蘿峰,建種德庵為書齋,在那裡延師課子及教育鄉鄰孺子。他學識淵博,教學得當,子弟學有所成,尤以其子鐘玉岩和崔與之為最。鐘遂和為蘿崗的文化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因年老病逝於蘿崗,終年80歲。

相關事跡

千古友誼

宋朝議大夫鐘玉岩、右丞相崔與之二人的千古情誼,在宋末元初廣為流傳,曾經深深地感動了鐘、崔兩姓子孫及當地的廣大民眾。
歷代的《番禺縣誌》和《蘿崗鐘氏族譜》都詳細地記載了他們二人一生傳奇的動人事跡。蘿崗鐘氏族人中更長期地流傳著他們互相幫助、互相關心和愛護的感人故事。 如今,他們一起讀書和生活了二十四年的地方———種德庵,尚完整地保存在蘿峰玉岩書院中,崔與之為鐘遂和、鐘玉岩父子二人撰寫的“墓志銘”,收錄在《番禺縣誌》、《蘿崗鐘氏族譜》里;崔與之贈給鐘玉岩的三處佳地,埋葬著鐘遂和夫婦和其他的鐘氏族人。
乾道二年(1166年),鐘遂和辭官回蘿峰創辦書院,教育12歲的兒子鐘玉岩及附近家庭貧困、無力入學的兒童。崔與之父親崔世明當時在增城沙村行醫,便把當時只有9歲的崔與之送到蘿峰讀書。
鐘遂和見崔與之人品好,人聰明,又有上進心,非常高興,便安排他和大他三歲的兒子鐘玉岩一起讀書和生活,把他當作親生兒子一樣嚴格教育、精心培養。
四十多年後,崔與之為鐘遂和補寫墓志銘時,深情地說:“日惟延師教子及里中子弟之貧無資脯者。雖不才,如與之亦曾陪玉岩兄朝夕切磋,而公與太君視與之猶子,提攜曲至,督課準嚴。所恨者,與之及四兄後膺顯秧,公與太君,未及見爾!”
崔與之天生聰明好學,又得鐘遂和的精心培育,鐘玉岩的熱情幫助,進步很快。到他27歲鐘遂和逝世的時候,已經成為當地一名很有才學的秀才了。
崔與之在為鐘玉岩撰寫的墓志銘里,追憶到這段時間的許多感人往事:“予少時叨承宣議公提攜訓誨,俾與四兄同學同游皆在蘿崗也。四兄爭則長於予,學問文章則倍於予,而成進士獨後於予,其殆大器而晚成者也。”鐘遂和逝世後,崔與之繼續隨鐘玉岩在蘿峰勤學苦讀,進步更快。不久,便高中舉人。崔與之在蘿峰的24年苦讀,為日後在仕途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於他後來能成為一代名相、南海郡開國公,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崔與之33歲時離開蘿峰,赴臨安入太學讀書。三年後,他參加會試,高中進士,成為嶺南士子由太學考取科舉的第一人。在此後漫長的三四十年里,鐘玉岩、崔與之二人,各自在外地為官,分隔兩地。但他們的感情越來越深厚,經常書信往來、互相關懷,互相幫助。每逢兩人同時回鄉探親時,都要在蘿峰相聚一段較長的時間,重溫青少年讀書時的歡樂往事:聯詩賦詞、論對評文、探梅賞月,暢敘各地的韻事趣聞,非常愉快。
嘉定十四年(1221年),崔與之在四川制置使的任上,有家人從增城前往成都探望,崔與之問起鐘玉岩的近況,得知他近來因鐘遂和夫婦的墳墓受水蟻嚴重破壞,需要遷墳而經常出外尋找墳地,終日勞苦不安。於是,崔與之主動送給鐘玉岩三處靠近蘿崗的風水寶地,並為鐘遂和補寫了一篇流傳的墓志銘。
他在給鐘玉岩的書信中,滿懷感激地說:“余惟世伯昔曾卯翼與之,訓誨與之,恩同父子,是兄考即弟考也。兄皇皇而營葬,求而弗得,弟心何安。竊願於前留余諸穴,擇其頗近兄鄉里者,凡三處:曰郁洞、曰姜田(在今鎮龍金坑),曰黃洞嶺(在今永和嶺頭)並送以兄,永為塋域,一從酬昔年訓誨之思,一從綿子孫世好之誼。兄倘如意,此札即為送帖。弟異日解綬方旋,悉將稅戶交割與兄,永為兄業。”
崔與之寫這封信給鐘玉岩的時候,已經66歲,官居煥章閣直學士、四川制置使,離開蘿峰也已經33年了,但他還能像青少年時代,在蘿峰二人同讀同游時那樣對鐘玉岩滿懷熱情和尊重,這說明他們二人的友誼是牢固、深厚和長久的。
寶慶元年(1225年),崔與之從四川辭官回鄉途中接到鐘玉岩兒子鐘仕紳的書信,得知鐘玉岩逝世,便急忙趕回蘿峰,為鐘玉岩處理後事,並為鐘玉岩撰寫了墓志銘。
在墓志銘中,他寫到:“而四兄已告老南歸矣。時予在郵札曲賀,並送以黃洞嶺、郁洞及姜田三處佳城,少酬世好之誼。四兄已改葬考妣於黃洞嶺,而命予作志。後 年余,予辭歸在道,聞四兄子仕紳札至,始知四兄終於寶慶元年二月十日!”
鐘玉岩逝世後,崔與之經常幫助鐘仕紳及其家人,直到他在1239年逝世。臨終前,他把鐘、崔兩家數十年的故事和友誼,詳細地告訴自己和鐘玉岩的後人,囑咐兩家子孫永遠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鐘大夫、崔丞相二人的情誼,流傳千古。我們應該把他們這段史跡,連同崔與之為鐘遂和、鐘玉岩父子二人撰寫的墓志銘,製成石碑,安放在當年鐘遂和創辦的書院———培育他們二人成材的地方———種德庵,作為寶貴的文化遺產,永傳世上,教育後人。

種梅

南宋開禧元年(1205年),鐘玉岩中了甲科進士,歷任武昌知府,敕進內直起居郎,中書省兼知政事朝議大夫。在位期間,他的道德學問和官聲政績受人景仰,深受百姓愛戴。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鐘玉岩告老還鄉,時值隆冬,寒風凜冽。當他越過五嶺之一的大庾嶺,看見那梅關古道兩側怒放的梅花一片雪白,香風陣陣。鐘玉岩心想,古人說的“南枝先,北枝後”, 庾嶺之梅應是指這個地方吧,美景難遇。當晚,他向附近的一家莊園借宿。這家主人非常熱情好客,為他備酒洗塵,席間有一位老者作陪,談吐不凡,學識淵博,細談方知是一位隱士,隱居在這裡,以桑蠶為業。兩人相談甚為投契,極為融洽。雖然同處南方,但兩地的風土民情有很大的差異,這位老者向鐘玉岩請教農耕技術,鐘玉岩則向他請教梅花的栽種方法。

鐘玉岩墓

白天鐘玉岩徘徊在梅林之間,流連忘返。老者見他如此愛梅,就贈他梅苗,讓他回鄉種植。鐘玉岩很高興,要回贈紋銀答謝,老者拒不接受,後改贈書畫才欣然接受。此後,兩人書信往來,成莫逆之交。
鐘玉岩帶著老者所贈的梅苗,一路小心保護,回到家後便吩咐家人依法栽培。他雖然年老體弱,行動不便,但仍經常親自下田勞作,督促管理。數年後,這些梅樹長大成林,每到隆冬時節,梅花盛開如白雪,晶瑩燦爛。
梅花經玉岩引入在蘿崗種植後,經由農民引種,發展迅速。農民把梅子製成各類不同的梅製品出售,得益甚豐,種梅成為當地人致富的途徑。其後幾百年,蘿崗梅樹經過不斷優勝劣汰,品種越來越好,種植規模越來越大,聲名日盛。
據史料記載,到了明代,蘿崗梅花已吸引了文人墨客前來游賞。由於蘿崗獨特的自然條件,梅樹生長很好,梅林綿亘十里,俗稱“十里梅林”。每當歲末年初,十里梅林梅花怒放,銀裝素裹,潔白的花瓣隨風飄落,猶如瑞雪翻飛,無盡芬芳撲鼻而至,沁人心脾,色香俱絕,美不勝收。“蘿崗香雪”的美名,由此而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