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列前茅

名列前茅

名列前茅是一個成語,讀音是míng liè qián máo,意思是古代楚國軍隊行軍時,前哨如遇敵情,則舉茅草發出警報,後來以“名列前茅”字面意思是指名次排在前面,形容成績優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名列前茅
  • 外文名:be among the best of candidates;come out top.
  • 示例:《左傳·宣公十二年》
  •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
  • 拼音:míng liè qián máo
  • 解釋:名次排在前面,形容成績優異
解釋,出處,語法,示例,典故,典故異議,

解釋

茅本為古代軍隊前哨斥候為通報後軍而舉的茅草。後用以比喻名次排在前面

出處

《左傳·宣公十二年》:“敖為宰,擇楚國之令典,軍行,右轅,左追,前茅慮無,中權,後勁。”

語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示例

弟在京師,聽說二公子中了秀才,且名列前茅,頗為學台賞識,實在可賀可賀。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七章。

典故

春秋時期,晉國派大將荀林父做統率援助鄭國,還沒到黃河邊,鄭國就投降了楚國,他們執行楚國的好法典,楚軍分右、左、前、中、後五軍,由前軍拿著茅草當旌旗開路。中軍輔佐先不聽荀林父的指揮而攻楚,結果大敗而歸。

典故異議

此“茅”非草
成語“名列前茅”比喻名次排在前面,這沒有錯。那么它的本義是什麼呢?多數詞典解釋是,春秋時楚國用茅草做成報警用的旌旗,行軍時拿著走在前頭,故稱“前茅”。其實這是個誤解。
此典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原文為:“蔿敖為宰,擇楚國之令典,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後勁。”杜預注曰:“時楚以茅以旌識。”杜預雖說是魏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學者,但所注的《左傳》卻謬誤頗多,這個“前茅”即是一例,不僅沒註明白,還留下了流傳至今的謬誤。因此清代學者王引之批評說:“茅為草名,旌為旗章之屬,二者絕不相涉。”其實這裡的“茅”是古人“用其形不用其義但取其音者”的通假用法,也就是說“茅”是“旄”的假借字或通假字。“旄”即旄牛尾,古人常用旄牛尾綁在竹木桿上用來指揮,這就是原始的旗子,因此古人也把旌旗稱為“旄”。《公羊傳·宣公十二年》“鄭伯肉袒,左執茅旌,右執鸞刀,以逆莊王。”可為佐證。
後來約定俗成,“名列前茅”成為固定的成語,本字“旄”也被借字“茅”所取代,固定了下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