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鐘樓鼓樓

陝西鐘樓鼓樓

陝西鐘樓鼓樓是一座傳統的中式建築。位於西安市中心,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構,重樓三層檐,四角攢頂的形式,總高36米,基座高8.6米,每邊長35.5米,面積約1377.4平方米,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在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梁,頂部有鎏金寶頂,金碧輝煌,是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與力量結晶的標誌性建築。

以它為中心輻射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並分別與明城牆東、南、西、北四門相接,這就是西安人引以為自豪的鐘樓。它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許多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鐘樓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冠,是一座體現明代建築風格的古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陝西鐘樓鼓樓
  • 占地面積:1377.4平方米
  • 建築類型:中式建築
  • 總高:36米
  • 基座高:8.6米
  • 邊長:35.5米
  • 建立時間:公元1384年
特點,巨鐘軼聞,浮雕故事,

特點

陝西鐘樓鼓樓
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樓上懸掛鐵鐘一口而得名。初建時,地址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明神宗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龔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移於今址。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重檐斗拱,攢頂高聳,屋檐微翹,華麗莊嚴。這座正方形磚木結構建築物,自地面至樓頂高36米,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每邊長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磚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競均為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過去是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交會的通道,人流車輛從券洞通過,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券洞無法適應交通流量需要,券洞早已封閉;在鐘樓周圍另闢圓形環道。鐘樓的設計構造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超智慧。外部的重檐三滴水歇山頂式不只是增加建築形制的美觀,而且緩和了雨水順檐下落時對建築的衝擊力.描梁之端的斗拱巧妙地運用了力學原理形成均勻負荷。四角攢尖的樓頂按對角線構築四條垂脊,從檐角到樓頂逐漸收分,使得金頂穩重莊嚴。樓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間扣以筒瓦,以銅質瓦河固定,更使建築穩固結實,成為渾然一體的建築藝術珍品。整體拆遷:鐘樓的二樓西牆上,嵌有一方《鐘樓碑》,記述了這座巨大建築經歷過一次令人難以置信的整體拆遷。鐘樓初建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當時它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廣濟街口的迎樣觀,距目前所在位置約1000米。這一位置正在唐長安城的中軸線上,也是五代、宋、元時長安城的中心。雖然明代初年擴建了長安城,但那時人們大概圃於習慣心理,初建 鐘樓時沒有與擴建後的城市格局相適應。過了兩個世紀後,隨著城市中心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於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在陝西巡撫龔俄賢的主持下,鐘樓來了個整體拆遷。據碑文記載,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本質結構的樓體全是原樣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完成這樣一座龐大建築的拆 遷裝建,即使在現代也不是輕而易舉的。它既需要高超的建築安裝技術,又需要嚴密精細的工程組織,這項完成於16世紀的特殊工程,實在是我國建築史上值得自豪的創舉。

巨鐘軼聞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建造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鐘”(現藏於碑林博物館)。據說,遷到今址之後,雖然樓的式樣大小並沒有改變,景雲鐘卻怎么也敲不響了。無可奈何,只有另換。

浮雕故事

:鐘樓的門扇槁窗雕樓精美繁複,表現出明清盛行的裝飾藝術。仔細欣賞門扇上一幅幅浮雕,它們會告訴你古代許多饒有趣味的典故軼聞。第一層北門,自西向東依次為;虬髯客;木蘭從軍;文姬歸漢;吹簫引鳳;紅葉題詩;班昭讀書;博浪沙椎秦;唱籌量沙。第一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長生殿盟誓;連環計;黠鼠 夜擾;掛角讀書;卞莊刺虎;嫦娥奔月;東坡題壁;李白邀月。第一層南門,自東向西依次為;文王訪賢;伯牙鼓琴;畫龍 點睛;斬蛇起兵;伯樂相馬;柳毅傳書;舜耕歷山;把橋授書。第一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龍友頌雞;黃耳傳書;孫期放豚;陶侃運磚。第二層樓南門,自東向西共八幅“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畫面,依次為鐘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層北門,自西向東共八幅勺“仙醉酒”畫面,依次仍為鐘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單刀赴會;擊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擇鄰;子路負米;畫獲教子;溫嬌絕裙;聞雞起舞。第二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是:寫經換鵝;茂叔愛蓮;灞橋折柳 ;踏雪尋梅;陶潛愛菊;尋隱不遇;孤山放鶴。
鼓 樓
鼓樓,東與鐘樓隔廣場相望。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鼓樓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鐘樓大四歲,迄今已有611年歷史,為重檐三滴水與歇山頂的木結構,高大雄偉。清代曾兩次修耷。樓上原有巨鼓一面,傍晚擊鼓報時,故名鼓樓。昔日樓檐下懸掛有巨匾,南為“文武勝地”,北為“聲聞於天”。鼓樓斗拱彩繪,外觀莊重絢麗,與鐘樓為姐妹樓,亦有 “晨鐘暮鼓”之說。
鼓樓系古典建築,基座為長方形,用青磚砌成,樓高33米,面積1924平方米。樓基正中辟有南北券門洞,連通北院門和西大街。建築結構採用重檐三滴水式與歇山琉璃瓦頂形式,與鐘樓相輝映,樓內有梯可上,登至二樓,憑欄可眺望終南山與全城景觀。
美食情報:漢中“菜豆腐”_漢中_菜豆腐_陝西美食 菜豆腐是漢中人愛吃且百吃不厭的一種家常菜。 菜豆腐的製作十分講究。第一道工序就是把泡漲的豆子磨成漿,磨好了漿,再細細濾去渣,之後倒進鍋里,把豆漿燒開,放進切好的小白菜,就開始點豆腐了。 菜豆腐質量的好壞全在這“點”上,在漢中家家都有吃酸漿水菜的習慣,用上好的酸漿水點出的豆腐白細、軟嫩,後味綿長,略帶甘甜,不像用傳統的石膏、滷水等化學原料點制的豆腐那樣發澀發苦。 點要得法,每隔四五分鐘點一次酸漿水,需一勺一勺慢慢點,性急不得,如此數回,待豆花一層層結塊,水和豆腐涇渭分明時,輕輕撈起,用紗布包裹,再擠壓成塊狀,豆腐塊中間夾雜著青菜,色澤清白如玉,一股酸香氣撲鼻而來,令人垂涎。然後將淘淨的大米下入濾過豆腐的酸水中熬粥,小火慢熬,不時用鐵勺在鍋底輕攪幾次。粥不能熬得太稠,也不能太稀,要湯濃米爛,這時再將豆腐切成小塊,回鍋與粥一起稍煮一下,一鍋酸香四溢的菜豆腐就做成了。 菜豆腐食用時非常講究,吃時還要配小菜,小菜的配法也極有講究,一般是將蔥花、香菜、薑末、蒜泥、青椒、香油、芝麻、核桃仁末、油潑豆瓣醬、鹹菜、紅油辣子等拌勻入盤下飯。這飯菜吃起來急不得,要有章有法,一口豆腐,一口湯粥,即一口濃香,一口清香,亂了招式便走了味兒。先小心翼翼地呷一口熱湯,清香自然,浸潤雙唇,再用筷子夾上一些小菜抹於豆腐上,送入口中,細嚼慢咽,濃香宜人。豆腐的綿甜,湯粥的酸香,小菜的麻辣,那種難言之妙令人回味無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