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第四中學

鎮江第四中學

鎮江市第四中學創建於1936年,1999年被命名為江蘇1936年。1998年,被鎮江市委、市政府確立為“國有民營”改制學校,2004年因市區學校布局調整,高中部整體剝離併入江蘇省鎮江中學,同年,學校奉命中止“國有民營”改制試驗,恢復公辦學校性質,學校現為鎮江市市屬公辦初級中學。學校占地面積15120平方米,建築面積12542平方米。現有國中三個年級,24個班級,在校學生1448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鎮江第四中學
  • 創辦時間:1936年
  • 學校類型:綜合
  • 學校屬性:省重點中學
師資力量,背景分析,指導思想,辦學理念,發展目標,培養目標,階段目標,實施策略,保障措施,振奮工作精神,加強班子建設,改革內部機制,實施內涵發展,構建校評制度,其它,

師資力量

教職工94人,其中專任教師76人,高級教師21人,一級教師44人,二級教師15人,教師學歷合格率99%,在職黨員30人,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占41%。

背景分析

學校辦學的優勢及存在的問題
(一)經多年努力,學校已具有一定的辦學優勢
1、學校已有70年的辦學歷史,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學校為祖國建設和人類進步事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其良好的傳統和上乘的質量,在市內外享有名望,具有一定的品牌優勢。
2、在較長的時間內,學校曾是一所完全中學,因而熟悉和了解整箇中學階段六年的辦學目標及要求,掌握整箇中學階段的辦學規律,對國中辦學具有良好的預見性、超前性。從物化條件來看,完中的教學設備,能夠充分滿足國中的教學要求,
3、學校處於城市中心,具有區位優勢。便利的交通,適中的路途,周邊社區居民的素質決定了學校生源質量不至於過差,並對國中教職工在此環境中工作具有吸引力。
4、學校師資整齊,年齡結構合理,新手極少,幾乎人人能夠頂崗勝任,都具有一定的教學經歷經驗,教學業務基本成熟,絕大多數教師熱愛學校,安心在學校工作,教師隊伍比較穩定。
5、學校已完成整體改造,校園整潔,現代化教學設施齊全,校園周邊環境良好,沒有明顯的安全隱患,與家長對子女就讀學校的要求相接近,是市民嚮往的學校之一。
6、經多年努力,學校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除了具有較高的教學質量外,學校的德育工作和體育工作在市內外頗有影響,尤其是家長學校和排球運動項目在全省處於領先位置。
學校發展的社會環境分析及面臨的挑戰
(一)學校地處城市中心,加之悠久的辦學歷史,一直以來保持著的良好的辦學成績,使學校的辦學和發展得到市民的關注和支持,也會引起上級部門的重視,並理應得到高一級學校的幫助和關心。
(二)學校仍處於我市的經濟、文化中心位置,有利於學校汲取城市文化圈中的各方面營養來充實自己,更好地發展自己。
(三)學校與多所國中校以課改聯動校、課題協作校、區域合作校、城鄉聯誼校等形式聯繫在一起,與多所國小以國小國中學科銜接等形式合作在一起,與施教區各社區以共建形式聯誼在一起,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渠道暢通,學校獲取信息,學習經驗,藉助外力的氛圍良好。
(四)學校從改制完中變為公辦國中時間不長,是公辦國中行列中的一員新兵,許多工作尚處於起步探索階段,與兄弟公辦國中相比工作還不成熟,差距明顯。近年來,市區公辦國中發展勢頭強勁,尤其東區幾所公辦國中經多年辦學,積累了成熟的經驗和行之有效的做法,並抓住了市區公辦國中、民辦改制國中重新布局,“洗牌”的機遇,迅速提高了辦學質量,對該校“爭做市屬公辦國中排頭兵”形成了有力的衝擊,構成嚴峻的威脅和挑戰。
(五)該校施教區生源質量理應不差,但由於眾多家庭經濟狀況良好,家長擇校意識強烈,致使優質生源大部分外流,學校生源質量呈逐年下降趨勢,而來之社會及其他方面的要求和期望並不會隨之降低,因此學校辦學面臨較大的壓力。如不能有針對性地採取有效措施,包括一些非常規措施,師生不能付出更多辛勞,將無法獲取超常的質量效益,學校將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

指導思想

鄧小平同志教育必須“三個面向”指示、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實施素質教育,堅持教育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確立育人是辦學的根本,質量是辦學的主題,教師是辦學的基礎和關鍵的思想,辦人民民眾滿意的學校。)

辦學理念

1 、以人為本,對學生終生負責,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學有所行,面向全體,全面發展。
2、立足實際,因人制宜:面對生源質量變化的實際,從學生的行為規範教育,行為習慣養成訓練入手,構建學生管理和德育工作框架體系,在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滲透性,實效性上下功夫。
3、學教和諧,知行統一:堅持以教師、學生為本,相信師生,依靠師生,構建尊重的氛圍,倡導平等的教育觀,為學生成長,教師發展服務。努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促進教師的知識更新和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著力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素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做到知行統一。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學教和諧。強調對學生進行知識教育的同時,注重開發學生潛能,增強創新意識。
4、建立自信,學會學習:關愛每一位學生,充分體現教育的公平性。對暫差生要給予幫助和關懷,幫助他們建立自尊、自信,讓自認為失敗的學生走出陰影,弘揚個性,發展特長,引導學生理性分析和正確對待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在建立自信的基礎上,找準自身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並及時糾正,學會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

發展目標

學校的近期目標
學校經過三年的努力,辦學規模達三十個班左右,爭取成為一所理念先進、管理最佳化、設施先進、校園精緻、質量較高的特色初具的市屬公辦國中學校的排頭兵。
學校發展的目標體系
1、學校管理目標:
管理制度齊全,管理體制先進,管理機制有效,管理層級減少,管理過程細實,考核、評估嚴格,揚先汰劣落實,管理績效良好。
2、隊伍建設目標:
三年中完成教師隊伍整體最佳化,形成一支素質較高的教師隊伍,其基本要求是:師德良好,愛生敬業,教藝精湛,吃苦奉獻,顧全大局。三年後,學校要有一批教學骨幹脫穎而出,擁有學科帶頭人或特級教師1~2名,市級骨幹教師10名以上,並有一批教師在市內知名。
3、教學質量目標
教學質量要努力保持穩定,中考各項指標要力爭在市屬公辦國中處於領先位置,每年要有一定數量的學生在省、市各級各類競賽中獲獎。
4、辦學特色目標
在保持和發展學校德育工作和排球運動項目等優勢的同時,努力創建教學特色,經過長期的實踐,總結提煉出優質教育的“新個性”,形成德、智、體三位一體的全面發展教育辦學特色。
5、教學設施目標
學校各項教育教學設施設備達省頒標準,建成創新實驗室,豐富學校網站資料庫,提高校園網的使用效率,教師達到一人一機,新建微機教室一間,實現每年級一間專用微機教室,建設專用音樂、美術教室。

培養目標

學校培養的學生總體要求是:發展全面,素質高、能力強。
即:造就基礎紮實,特長明顯,身心健康,素質全面的創新型人才。

階段目標

第一階段(2006年9月-2007年8月)
(一)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初見成效,通過鎮江市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示範校考核驗收,繼續抓好公民道德實踐活動和禮儀教育。
(二)年級部管理機制逐步完善,管理扁平化結構基本實現。
(三)備課組量化考核機制更加健全,備課組逐步成為學校對教師業務管理的主要職能組織。
(四)全面推廣“講學稿”課題和“分層教學”課題,著力探討和研究“講學稿”教學方法和“分層教學”教學方法的操作性問題和實效性問題。
(五)《網路技術在中學教育領域中的套用研究》課題開題。
(六)配齊配足各學科教師,選用好專任心理健康教師,科技創新輔導員,對教師開展師德、業務校本培訓,開展第二輪“三大活動”
(七)實行“一評三考”(評師德,考試學科知識,考核教育教學過程和方法,考核教育教學效果),教師考核評價制度基本形成,初見成效。
(八)建設自主創新實驗室,教師每人配備微機,建設學校網站,提高校園網“三服務”功能,進一步綠化美化校園,教學常規裝備按省頒標準配置齊全。
(九)初一學生開展“小班化”教學試點。
第二階段(2007年9月-2008年8月)
(一)學校繼續抓好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著力在做人習慣與學習習慣上有較大進步,各年級將行為習慣暫差生控制在2%以內。
(二)年級部形成學生全過程管理的有效機制,圍繞學校的管理目標,開展自主教育和自主管理,年級部管理模式初見成效。
(三)學稿”教學方法和“分層教學”教學方法覆蓋全部年級和全部學科。形成學校有“新個性”的教學主要方法,並形成初步經驗。
(四)教師隊伍整體最佳化,教師素質進一步提高,學習型教師群體初步形成,有一定數量教師在市內知名,市中青年骨幹教師達到10名左右。
(五)各項研究課題正常開展,進入中期評估。
(六)開展科技創新活動,自主創新實驗室投入使用,學校建立特長生評選制度。
(七)學校的社團活動、體藝活動形成一定規模和特色,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
(八)建成第三微機教室,建成音樂、美術專用教室,設立電子大螢幕,增強校園現代化氣息,進一步美化校園環境。
第三階段(2008年9月-2009年7月)
(一)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成效顯著,進行評估總結,形成經驗。
(二)年級部管理模式,備課組管理模式進行管理層級精簡,管理重心下移改革的初步總結,形成經驗。
(三)《網路技術在中學教育領域中的套用研究》課題結題,公民道德實踐活動課題,學生禮儀教育課題,“講學稿”教學課題,“分層教學”課題等均進入首輪結題,全面總結,積累資料,形成經驗,匯集成冊。
(四)各學科編印校本教輔資料,校本課程編印成冊。
(五)學校全面發展教育辦學特色基本形成,德育工作、教學工作分別繼續以一個中心、兩項課題開創新局面。
(六)完成學校教師隊伍培養三年目標,師資隊伍素質進一步提高。
(七)學校管理進一步強化、細化、最佳化,教學質量列市屬公辦國中前茅,學生德、智、體和諧發展,全面素質提升,學校辦學得到社會認可,完成爭做市屬公辦國中排頭兵的創建目標。

實施策略

實施最佳化管理策略
,以新學校觀和管理觀構建和諧校園
(一)“以人為本”營造平等、團結、尊重的學校組織氛圍。要以新課程的理念來確立新的學校觀和新的管理觀,要突出“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所謂“以人為本”就是以學生和教師的成長、發展為本,這是教育的根本。學校組織的作用就是要努力營造一個尊重的氛圍,校長尊重教師,以教師為本,教師才會尊重學生,以學生為本。
(二)健全和完善各項管理制度,以新課程的課念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重新審視現存的各項管理制度,以與時俱進的態度進行增刪修改,為在強化管理基礎上逐步向最佳化管理過渡,提供完善的制度規範。
(三)依法治校,以法律法規,制度規範來規範辦學行為,保障師生的合法權益。要嚴格執行“三從嚴、四規範”的要求,認真貫徹《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認真遵守“八要十不”的教職工職業規範的具體要求。
(四)繼續大力開展弘揚一種精神(吃苦奉獻精神),增強兩個意識(質量意識、主人翁意識),解決三個問題(工作責任心問題、工作熱情問題、工作積極性問題),提高四個認識(責任感、使命感、急迫感、危機感)等為主要內容的思想教育,為學校戰勝困難,迎接挑戰,爭取發展打好思想基礎。
(五)實行黨務公開和校務公開,重視教職工代表大會的作用,暢通教職工民主參與管理的渠道,要以教代會為載體,通過校務公示欄、校園網等形式公開校務,凡學校重大決策和涉及教職工切身利益的問題,均召開教代會或教職工大會通報情況,爭取教代會討論通過,要採取有效措施增強教職工的主人翁意識,同時切實維護教職式的合法權益,提高教職工參與管理的熱情。
實施最佳化隊伍策略
,打造高素質的教師群體
(一)認真做好教師培養工作,要採取措施引導教師克服職業倦怠,振奮精神投入到繼續教育,更新知識,轉變觀念,學習和掌握教育新思想、新方法、新經驗,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和能力的活動中。主要通過理論學習,實際上課,教研活動、校本培訓,專家指導等途徑,大面積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要認真開展“三大活動”,每學期開展“五個一”活動,推動教師專業進步。要將學校教育科研作為促進教師成長、推進學校發展的重要措施,形成學校濃厚的教科研氛圍。
(二)大力開展讀書活動,努力打造書香校園。每學期學校會同有關部門推薦讀書內容,組織教師有計畫,有目的地開展讀書活動,不斷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來引導教師,使教師獲得專業支撐,提升理論水平和思維層次,避免在同一水平上重複落後的教學行為。每個教師都必須在讀書活動中,聯繫自身的教學實際,定期提交讀書心得,寫出有一定水平的“教學反思錄”。
(三)開展多層次培訓。要努力搞好以拜師結對、集體備課、教學研討、說課、開課、評課,專題講座,專家輔導、“教學沙龍”,“教育論壇”等形式的校本培訓,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此外,要採取多種形式培養培訓教師,如“升本”、“考研”、“骨幹培訓班”等,三年內,還將以英語學科為主,選派6名以上教師出國培訓。
(四)推進名師工程。要大力營造名師成長氛圍,激勵教師脫穎而出,要繼續做好校級骨幹教師培養、評選工作,每年對校級骨幹教師進行考核,實行動態管理,要新開校級“學科把關教師”(或學科帶頭人)評選制度,要對有發展潛力的教師量身定製名師發展計畫,搭建平台,營造環境,促其迅速成長,發揮更大的作用。
(五)改進教師考核評價制度。在“一評三考”的基礎上,引進發展性評價機制,逐步實行綜合性評價,評價與獎懲、任用、評先等掛鈎,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引導教師敬業愛生,成長進步。
實施校園文化策略,提高學校辦學品位
(一)努力培育“四中精神”。 “四中精神”是:1、教師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奉獻;2、學校對師生為爭取一流教育教學質量而給予的全力支持;3、領導、師生堅定有力的團隊精神;4、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
(二)加強“三風一訓”教育和建設。要突出進行“三風一訓”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建設,使師生能牢記校訓,實踐“三風”,形成講“三風”,樹“三風”的濃厚氛圍。
(三)強化環境育人的功能,校園環境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內涵,要在精緻校園建設的過程中,突出環境育人的功能,環境布置要顯示人文氣息,環境建設要滲透文化品位。要將校史陳列室、黑板報、電視台、廣播站等文化陣地建設和管理好,顯現出傳統與現代結合、樸素與高雅並存的校園文化氛圍。
(四)以“三大節”來帶動校園文化建設。要繼續堅持每年舉辦校園體育節、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和校園教學節活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弘揚主流文化,摒棄文化糟粕,讓學生提高藝術鑑賞力,提高文化品位,受到美的薰陶,得到高雅的心靈升華。
(五)弘揚健康向上的學生文化。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發展個性與特長。學校的電視台、廣播站、合唱團、舞蹈隊、書畫社、攝影隊、記者團要定期安排活動,吸引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引導學生創造健康向上的學生文化,自覺抵制和批判網路頹廢文化。
(六)重視班級文化建設。要引導學生創造自己的班級文化,制定班級文明公約,製作班級牆報,形成班級精神和班級特色,把班級建成學生成長的綠洲,展示才華的舞台,落實德育要求的陣地和學生成長的精神家園。
實施課程改革策略,走科研興校之路
(一)增強幹部、教師推進課程改革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本著“職權清晰、責任明確、組織高效、責任到人”的原則,明確校級領導及各職能處室在推進課改工作中的目標、職權和任務。本著“專業引領、同伴互助、案例研究、自我反思”的原則,引導廣大教師“以問題為課題”,多在“研”字上做文章,在“行動”上下功夫,把教研組尤其是備課組建設成為校本研修的重要基地。
(二)創新“引智”機制,形成課改合力。樹立大課改觀念,跳出學校抓課改,加強與社會的聯繫,爭取社區、家長的共同參與和積極配合,賦予家長委員會在課改實踐中的職能。聘請有關高校的課改專家、市教研室有關教研員和相關學校的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定期調研、指導課改工作,並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學校課改顧問隊伍。
(三)加大對校本課程開發和建設的扶持力度,制定選修課程的開設規劃,全面提升校本課程質量和效益,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的校本課程體系。適時舉行課改成果展示活動,認真梳理以往工作,發現典型、克服落差、整體推進,促進課改推進與課堂效益提高相得益彰。
(四)充分發揮該校作為市教育信息化先進學校的功能作用。把網路信息技術與課程改革有機整合,與教科研有機結合,逐漸形成具有該校特點的網路校本教研的特色,提高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和水平,切實突出教育信息化對教科研的支撐作用。

保障措施

振奮工作精神

要認真學習新崑山精神,增強工作中的創新意識,要樹立追求卓越的信心,堅定挑戰一流的勇氣,既要多謀善斷,當機主斷,也要防止盲目蠻幹。要敢試敢闖敢負責,不斷進取,尋找和抓住機遇,堅持發展不動搖。

加強班子建設

要加強學校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好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和戰鬥堡壘作用,監督保證作用。要加強學校領導班子建設,提升領導和管理能力,堅持依法治校,以質立校、以德服眾,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求真務實,團結協作,開拓創新,堅定辦好學校的信心。要對班子成員進行科學分工,明確責職,目標分解到人,以分解目標的實現來達成學校規劃的整體目標。

改革內部機制

繼續積極穩妥的推進學校人事制度和分配製度改革,形成“職、責、權、利”相統一,並能有效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的內部管理長效機制,基本實現“凡事有準則,凡事有負責,凡事有程式,凡事有監督”。 基本體現優質、優勞、優酬。根據新的時代要求,依據適用、高效、刪繁就簡的原則,對現有制度進行全面的梳理,重構學校管理制度,增強制度的導向、激勵作用。

實施內涵發展

堅持主要依靠學校自身的內涵發展不動搖,以“鞏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質量、持續健康發展”的指導方針,從理念與精神、制度與體系、實力與質量等方面積極主動地取得新的發展。

構建校評制度

構建校本評價機制,成立學校規劃評價小組,人員來自學校領導、職能處室負責人、教師和學生代表、社區和家長代表等,每學期根據學校規划進行階段評價,並提交教代會。通過校評,使得在執行規劃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反思、不斷總結、不斷調整,形成自我約束、自我評價、自我發展的氛圍。

其它

使培養出來的學生基本覺悟較高,基礎知識紮實,基本能力強,生理心理健康,且有較高比例的學生進入四星級以上高中,並具有發展潛能;使培訓出來的教師師德高尚,基礎知識紮實,學科功底厚實,專業知識系統,與本學科有關的相鄰學科知識面廣且新;基本能力強,專業能力更強;能勝任班主任工作,勝任學科教學工作,勝任選修課教學工作,能勝任課外活動的組織、指導工作,能指導學生學習,能勝任科研工作;使學校能及時總結出與時俱進的辦學經驗和教育教學理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