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撐子山細石器文化遺址

鍋撐子山細石器文化遺址位於內蒙古赤峰市林西縣城南6公里處嘎斯汰河南岸的鍋撐子山。總面程為10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細石器文化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鍋撐子山細石器文化遺址
  • 地址:內蒙古赤峰市林西縣
鍋撐子山細石器文化遺址,為“更新期蒙古式堆積層”(即黑沙土層)之上的文化遺物散布。黑沙土層厚度一般是60—120公分。該遺址分東、西兩部,西部主要分布在山西坡和山北坡的台地上,分布點有8處,大型石器有石磨盤、石耜等,中小型石器有又孔石刀、石斧、石環等。
暴露在地表的陶片,早期多為手制羼砂、灰陶,火候較低,紋飾有細繩紋、劃紋、按紋,附加堆紋,以無紋素麵者為多,晚期主要為遼代陶片,陶質勻淨、輪制,火候較高、紋飾多為幾何形印紋;
東部以距嘎斯汰河南岸1公里處的“雙泡子”為中心,西至鍋撐子山南坡、東坡,南至方家店村東山坡,東至漁場南坡一帶,周圍可達7—8平方公里,遺址內分布著大小黑沙土層台地20餘處,細石器文化遺物散布於黑沙土層表面,陶片與西部基本相同,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之”字型印紋夾砂灰陶亦有發現,但為數很少,大型石器有古耜、石磨盤、石磨棒、石錘等,中小型石器有石斧、石刀、石環等,地表散布較多者為圓錐體石核,質料多為燧石,特別是“雙泡子”北岸,地表常發現有石核、石镟、刮削器、尖狀器、石葉等細石器遺物。
根據出土的石耜、石磨盤、石刀等農耕用具推知,當時已有穀物種植,原始農業已經出現。
1909年,日本考古學家居龍藏。1922年,法國人桑志華等人,先後多次到林西縣鍋撐子山考古調查,均發表了專題調查報告,從而引起了考古界關注,林西鍋撐子山細石器文化遺址從此名聞中外。
1930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先生,專程來林西鍋撐子山一帶考查細石器文化遺址,並發表專題學術報告。
1957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教授,帶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師生專程來鍋撐子山細石器文化遺址考察、試掘,並發表了專題報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