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別字

錯別字

錯別字,顧名思義是指錯字別字。別字在古代也稱作“白字”。所謂“白字先生”,就是經常讀錯字或寫錯字的人。錯別字的出現,原因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主觀原因是自己不重視,認字不細心,不會寫也不查字典,粗枝大葉,草率從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錯別字
  • 外文名:typos
  • 兩種類型:錯字和別字
  • 白字先生:經常讀錯字或寫錯字的人
類型,錯字,別字,原因,主觀,客觀,訣竅一,訣竅二,訣竅三,訣竅四,避免方法,分清字義,推想字形,理清源頭,易錯字強化記,注重第一印象,查字典,書寫規範,事例,天下第一錯字,最有說法的,出現最多的,最具哲理的,最詫異錯字,其他,互讀錯字,相關笑話,

類型

錯別字分為兩種類型:

錯字

一種是無中生有,即在字的筆畫、筆形或結構上寫錯了,似字非字,這稱之為“錯字”。如有人將“染”字右上角的“九”寫成了“丸” ,將“猴”字的右半部分寫成了“候”,將“曳”字的右上角多寫了一點,或者將“濾”下面的“心”寫成了“業”,這些都是錯字。
【經典名家案例】:中國作協主席鐵凝給《美文》雜誌題辭時將“茂”的下部分寫成“戍”。

別字

一種是張冠李戴,本該用某個字,卻寫成了另外一個字,這稱之為“別字”。如“戊戌政變”寫成了“戊戍政變”、“按部就班”寫成了“按部就搬”,或者將“建議” 寫成了“建意”,其中的“戍”、“搬”、“意”等都是別字。
錯別字
錯別字
鄭淵潔把“寒暄”誤成“寒喧”,“股掌之間”誤為“鼓掌之間”。

原因

產生錯別字,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

主觀

主要因為許多人認為寫漢字是個人的小事,少一筆多一筆沒有什麼關係,只要自己或別人能看懂怎么寫都行;或者有的人根本沒有掌握一些字的結構和寫法,當然有時也有會寫某字,但下筆時誤寫的情況。如有人把“武”的部首“弋”寫成“戈”,把“蟲豸”寫作“豸蟲”,或者把“鍥而不捨”寫作“契而不捨”等等。有些人,特別是個體商店的經營者,因貪圖方便而寫了一些不規範的簡化字或別字。如有人將“酒”寫成“氿”,把“餅乾”寫成了“並乾”,把“餐廳”寫成了“歺廳”這種情況更是司空見慣的。還有就是一些商家為了讓廣大消費者對其產品有更深刻影響,故意寫錯字,如“咳不容緩”、“默默無蚊”、“頂禮摩拜”。

客觀

是漢字本身屬於表意文字,許多漢字筆畫比較多,因此漢字難記難寫,跟拼音文字比較起來,漢字的出錯率相當高;此外,漢語中同音、近音的字詞太多,如“嬴”與“贏”,“辯”與“辨”,“磬”與“罄”,“必須”與“必需”,“那裡”與“哪裡”,“符合”與“附和”,“檢查”與“檢察”,還有“翔實”與“詳細”等等,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寫錯或混淆。要弄懂錯別字,就要知道錯別字一般如何錯法,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造成錯別字的原因有如下幾種情況:
(1)形似致誤
例如:鬆弛——誤做“松馳”;潦草——誤做“繚草”;相形見絀——誤做“相形見拙”;籃球場——誤做“藍球場”;
(2)音近致誤
例如:提綱——誤做“題綱”;國籍——誤做“國藉”; 重疊——誤做“重迭”;川流不息——誤做“穿流不息”;一籌莫展——誤做“一愁莫展”;竭澤而漁——誤做“竭澤而魚”;
(3)義近致誤
例如:擅長——誤做“善長”;掠奪——誤做“略奪”;鳩占鵲巢——誤做“鳩占雀巢”;積毀銷骨——誤做“積毀消骨”;好高騖遠——誤做“好高鶩遠”
(4)音、形兩近致誤
例如:急躁——誤做“急燥”;貪贓——誤做“貪髒”;九霄雲外——誤做“九霄雲外”
(5)音、形、義三近致誤
例如:摩擦——誤做“磨擦”
了解了常見錯別字的錯誤,我們會發現,基本上的錯別字都是因為音、形、義的某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一個人有意或無意地寫了錯別字,就會令人費解甚至誤解,這樣就會影響意義的表達甚至失去文字的交際作用。如有的經營者賣東西,在其廣告招牌上,將“花捲”寫成了“花圈”,將“大偏魚”寫成了“大便魚”等等,結果令顧客望字止步,有買賣也做不成了。
在使用漢字這個問題上,每個人都必須端正認識,高度重視,完整、準確地掌握漢字的音、形、義;一定要少寫或不寫錯別字,自覺糾正錯別字。我們只有正確、規範地使用漢字,努力提高文字表達能力,才能使漢字更好地為我們的生活和現代化建設服務。
(6)簡繁轉換錯誤
例子1:少游村牌樓的「少游故里」寫成了「少游故裏」
市民反映:“發現揚州旅遊景點的牌樓、說明牌,經常能見到‘故裏’這個詞,可是這一用法是錯誤的。”昨天,高郵市三垛鎮少游村的秦先生致電本報稱,他在少游村發現,村內新修的牌樓,將“少游故里”寫成了“少游故裏”。
記者探訪:“里,的確可以用繁體字寫成‘裏’或者‘衤里’,如棉襖里子、里里外外等詞語中的‘里’在繁體字都應寫成‘裏’,而鄰里、里弄、故里等詞語就不能寫成‘裏’或‘衤里’,而且也會造成不良影響。”秦先生說,希望能夠正本清源,改正別字。
專家說法:這個牌樓名“里”字用繁體字究竟對不對?就此,記者聯繫上揚州學者韋明鏵,“的確不能如此使用。”韋明鏵對於秦先生的質疑表示贊同,“‘里’的寫法確實有幾種,但是經過簡化後,都統一寫為‘里’。”韋明驊還解釋,“‘裏’或者‘衤里’,都是代表著衣服的內里的意思,所以這兩個字可以通用。”韋明鏵稱,“如果代表地名,如揚州的‘仁豐里’,是不能用‘裏’或者‘衤里’代替的。”
例子2:中國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趙清海贈送給台灣著名演員歸亞蕾一張條幅,上書兩個大字:“影後”。這位書法達人自以為玩了一下“高雅”,不曾想弄巧成拙,鬧了個笑話。因為“皇后”的“後”是專用字,不能寫成“後”,表示“先後”、“前後”時,才用“後”。1956年大陸使用簡化字後,普通人寫錯字情有可原,書法家應該儘量少出錯,書畫研究院院長犯此錯誤就不該了。
錯別字
(7)通假字致誤
例如:岐山——誤做“歧山”,“風吹草低見牛羊”——誤做“風吹草低現牛羊”

訣竅一

把握字音和字形的關係,漢字的字音和字形的搭配其實是任意性的,同時也具有強制性,一定的字音規定了某一個具體的字,比如“墨守成chéng規”,知道中間的字是chéng而不是chén,就可以有效避免我們寫成“陳規”。因此,我們主張同學們在複習語音和字形時能大聲地念誦出來,這樣可以給自己培養一種讀音的慣性,碰到一個詞,只要讀準字音,我們就知道它不可能有那樣的字形,如“奴顏婢bì膝”,如果你讀成bēi,難免會誤寫成卑,而知道應該為bì,怎樣也不可能寫到另一個詞去。總結成四個字“以音辨形”。

訣竅二

把握字形和字形的關係,你是不是疑惑了呢?我們知道漢字絕大部分是形聲字,我們可以學會抓住形旁,加上它的含義,來辨別讀音。形聲字的另一部分聲旁常常決定一個字的讀音,雖然說有時候可以起到一定的標誌性作用,但是聲旁有時候是具有欺騙性的。牢牢掌握一些重要的形旁代表的含義,可以幫助我們分辨錯別字。如“乾燥,燥熱”和“急躁、躁動”不要把兩個字弄混,其實有訣竅,“乾燥、燥熱”都包含乾的意思,燃起火常常會讓空氣乾燥,或者空氣乾燥也容易著火;而人“急躁”時常常會跺腳,因此必須是足字旁,是不是很有意思呢?這種聯想式的記憶可以幫助我們識認很多形近的,偏旁不同的字。總結成四個字“以偏辨形”。

訣竅三

把握字形和字義的關係。中國字是象形字或者指事字,一般來說字形是有一定特殊含義的,我們在識記字形的時候,最好可以順便了解這些詞的意思。比如說“惦量”的“惦”是“掂”的誤寫。惦,讀diàn,有“記掛”的意思;而“掂”讀diān,是用手托著東西估輕重的意思。準確掌握每一個詞素的含義,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部分的錯別字題,如果能夠把訣竅二聯繫起來,事半功倍。總結為四個字“以義辨形”。

訣竅四

根據詞語之間的結構關係來辨析。我們要加上這一條主要是針對成語的,我們知道大部分成語詞素和詞素之間的關係是對應的,結構上常常是兩兩對應,比如“提心弔膽”,不能誤寫作“提心掉膽”,因為“提”和“吊”是相近的意思,再比如“一張一弛”,不能誤寫作“一張一馳”,因為“張”和“弛”是對應的相反的意思。總結為四個字“結構辨形”。

避免方法

分清字義

字義決定漢字的正確使用,明了字義是明辨字形正誤的基礎。如果明白了易混字的意義,就能有效地避免錯別字。“堅”是結實、硬、堅固的意思;“艱”是困難的意思,學生先了解它們之間的區別,再用到“堅固、堅強、艱難、艱辛”等詞就能區分清楚了。知道了“戴”是加在頭、面、頸、手等處,還有尊奉、推崇的意思;而“帶”是攜帶、捎帶的意思,學生於是對“戴帽子、擁戴、帶口信、帶行李”等就一目了然了。再如,“廝打”中的“廝”是互相的意思,學生明白了字義,就不會寫成“撕打”;“貪贓枉法”中“贓”是贓款,而不能寫成“貪髒枉法”。

推想字形

漢字中有百分之八十的字是形聲字,形聲字聲旁表音,形旁表義,推想形旁,學生明了字義所屬,就能大致判斷字在詞中運用正確與否。如“謳歌”是歌頌的意思,左邊是“訁”旁;“漚肥”要用水泡,左邊是“氵”;“嘔吐”經口腔排出,所以左邊是“口”旁。再如“劈”只要想到用“刀”劈,形旁為“刀”聲旁為“辟”,就不會出錯。

理清源頭

很多詞語、成語都有出處——歷史典故、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等等。帶領學生一起找到字詞的源頭,就能使他們避免寫錯別字。如“班門弄斧”,“班”指魯班,古代有名的木匠,在魯班門前擺弄斧頭,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了解了這一點,學生就不會寫成“搬門弄斧”。“再接再厲”總有學生寫成“再接再勵”,因為這個成語意為一次又一次地繼續努力,常用來鼓勵他人。實際上,這個成語最早的意思是:為了鬥雞時使自己的雞獲勝,每次斗前,在磨刀石上磨磨雞的喙,使它的嘴尖鋒利。“厲”通“礪”,指的是磨刀石。因此“再接再厲”的“厲”只能寫成“厲”。

易錯字強化記

寫字時,多一筆、少一筆就會發生錯誤的字有很多,如“梁、染”,“低、紙”,“縣、具”等字可以讓學生自己分成類強化記憶,還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法進行理性記憶。

注重第一印象

第一次和某個生字見面,一定要讓學生形成清晰、準確的印象,要從音、形、義三方面結合起來理解記憶,不然錯誤印象會頑固地留在學生腦中,不易抹去。

查字典

平時要注意督促學生養成查字典的好習慣。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詞語在運用上有了不少變化,甚至一些字形也有變化,要及時讓學生留意掌握。遇到不認識、拿不準的字更要及時查字典,不能盲目按聲旁定字形。

書寫規範

漢字書寫筆畫要規範,不規範的書寫會造成對字的理解的偏差,一些形似的字,如果寫得潦草,就會混淆,無法辨認。
我們每個人在使用漢字時都免不了出現差錯,教師平時可以和學生一起將常寫錯的字編成小冊子,並常常翻看,對於減少錯別字也是非常有益的。

事例

天下第一錯字

這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錯字案例之一,第一因為這個字的影響很大,第二因為是皇帝寫的,雖然確實寫錯了,而且找不到合理的解釋理由。
這塊牌匾懸掛在避暑山莊正宮內午門中門上方,鎏金的“避暑山莊”的“避”字右邊的“辛”字下部多寫了一橫,不過此乃康熙大帝的御筆,誰敢說錯,於是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
據說後來的乾隆皇帝看出了問題,於是用滿、漢、蒙、藏、維五種文字,另題寫了一塊沒有錯字的“避暑山莊”鎏金匾,掛於內午門上。

最有說法的

下邊這個案例也是康熙大帝的傑作,錯字出現在杭州西湖,這裡的錯字是“魚”字,不過這個錯字就有說法了。
花港觀魚”是西湖十景之一,那塊“花港觀魚”碑,就是康熙的御筆,碑上的繁體“魚”字下就的四點變成了三點,少了一點,這是怎么一回事?
如果說避暑山莊的“避”康熙爺不會寫還情有可原,但這“魚”不會寫實在說不過去。
原來這裡有一個傳說,康熙不是不會寫這個字,而是“有意錯”。原來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題字時他想“魚”字下面有四個點不好,因為在舊時四點代表“火”,魚在火下烤,還能活嗎?
這是殺生啊,於是有意少寫了一點——三點成“水”,這樣魚便能在湖中暢遊,瀟灑地活了。
後來,乾隆下江南時,還曾和詩一首:“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最是春光萃西子,底須秋水悟南華”,刻在碑後,成為一段佳話。

出現最多的

在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上,也可以發現兩處錯字:在明孝陵保護碑上,“明孝陵”寫成了“眀孝陵”;入明樓,在陵墓寶頂正南面的石砌牆體上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字,其中的“明”也寫成了“眀”。前者是著名書法家武中奇的“有意錯”,後者則是民國初年人所題,至於此人叫甚名已無從查考了,估計也是精通書法者。
“眀”這個錯字很有來歷,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著名的《洛神賦》貼中,“明”字便寫成了“眀”。
眀不是錯字!這正是:漢字變遷古今殊,探源尋本是正途。望文生義實愚淺,茅塞頓開醒醍醐。

最具哲理的

在江蘇揚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右邊的“坐花載月”匾額,是民國初年著名的寧夏“三馬”之一馬福祥所題;左邊的“風流宛在”匾額,則出自清光緒初年兩江總督劉坤一之手,據說是劉坤一為追念曾在揚州任主政官員的歐陽修所作。
“風流宛在”這四字中有兩個錯字:“流”字少一點,而“在”字多一點。
這又是怎么一回事?
據說是因為歐陽修的風流韻事而傳下來的。劉坤一把“風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寫一點,“在”字多一,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點風流,多點實在,極富哲理,同時曲筆點出歐陽修當年行為上不檢點。這樣的字,錯得恰到好處,所以至今也無人說三題四,與杭州西湖湖心亭石碑上乾隆皇帝手書“蟲二”(意思是“風月無邊”)兩字,有相似的奇思妙境。
(以上存疑,流字少一點,在字多一點,這在古代書法界中是正常的情況。且風流二字,古今釋義不同,在古代,“風流”多指士大夫的才華風采、儀表風度,如“是真名士自風流”。)

最詫異錯字

山東曲阜孔府,可以說是天下最有文化的地方,但遊人到孔府,未進大門便能看到特別明顯的錯字。
孔府大門正上方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聖府”匾額,兩側有一副楹聯。
此楹聯是這樣寫的:“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上聯中的“富”字少上面一點,寶蓋頭成了禿寶蓋。再看看下聯中,也有一個字寫得極不規範:“章”字下面的一豎一直通到上面。
最有文化的地方怎么弄出這笑話?其實這不是笑話,而是最有文化的錯別字之一。
錯之妙在於其寓意:“富”不出頭,意思是“富貴無頭”;“章”字下的一豎出頭,則表示“文章通天”。
兩個錯字,一下子就體現孔府這個非常門第的身份,不只沒有人說它是錯字,遊人明白後反而連連叫絕。
對於孔府這兩個錯字的來歷,也有傳說。
相傳在孔子第42代孫孔光嗣成親那一天,恰有神仙路過,碰到了府前影壁上寫的“富”字。神仙把“富”字上的一點抹去了,孔家怪之,神仙道出了玄機,稱孔家不宜過富,要“去一點”,據說這以後孔府凡書寫“富”上面皆無點。
“章”一豎通天,又是怎么一回事情?
據說與大才子紀曉嵐有關,當年紀曉嵐應邀給孔府寫聯,但“章”字就是寫不好,寫了多遍皆不滿意。
紀曉嵐索性放下筆,去休息了,不一會兒進入夢鄉,紀曉嵐看到有一老者在他寫的“章’字上劃了一筆,成了破“日”之狀。紀曉嵐當即醒來,得了靈感,揮毫潑墨,把“章”子的一豎寫出了頭,意境下子全出來——“文章通天”,用在孔府的大門上十分貼切。

其他

互讀錯字

在遠古時代,人類文明發明了“結繩記事”,並產生了文字,但由於中國地大物博,各個地域,各個王侯國又有各自的文字書寫符號,其“象形,寓意,讀音”也各有不同。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李斯將各國文字元號,以及大篆寫法新編成小篆,進行了規範,統一才使得有了今天“統一讀法、寫法”的文字面貌。然而,歷史卻又給我們留下了遺憾,並開了不小的玩笑:那就是自古“互讀錯”字!
我想,一,可能是當時李斯所處地域的口音,及象形認識有地域性所為。二,是各個雕刻文字工人的操作錯誤。三,是雖然已有統一文字,但是在實際發布,實際普及時各個地域仍然堅持各自的觀點。四,是分頭抄寫,真正是弄成了“牛頭不對馬尾”,卻把“此版本”流傳下來了。
凡此種種,僅僅是我個人想法,不足為證。

相關笑話

1.早上起床整理“遺容”後,我們到學校集合,搭車前往墾丁畢業旅行。
師評:不知道你家是哪一家殯儀館?老師一直都不知道……(儀容)
2.昨晚左眼皮跳個不停,當時就覺得那是“胸罩”,果然今天皮夾被扒走了。
師評:孩子,你已經這么大了嗎?(凶兆)
3.報上說重金屬污染過的牡蠣,可“治癌”。
師評:一字之差,養蚵人家翻身矣!我是不是該趕快去養牡蠣?會賺到翻喔……(致癌)
4.昨晚我和同學到快餐店吃晚餐,我們點了兩個漢堡、“雞塊一糞”。
師評:好吃嗎?雞糞?(雞塊一份)
5.星期天準備外出逛街時,匆忙之間不小心給“肛門”夾到,真倒霉。
師評:老師很好奇——誰的肛門這么大?(鋼門)
6.逛完花市後,我花錢買下“賤男”,準備帶回家過年。
師評:發音正確一點,“劍蘭”會哭的。(劍蘭)
7.我的歷史老師長髮披肩,個子矮小,脾氣不好,有一點點“胸”。
師評:歷史老師要我轉告你“等下上歷史課,皮給我繃緊一點”。(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