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字的尖叫

錯字的尖叫

《錯字的尖叫》出版 細數那些被誤解的錯字

2014年02月20日17:00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人民網北京2月20日電 酷愛旅遊的朋友可能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導遊經常指稱景區內的古人題字有錯別字,並解說其中蘊含的寓意或玄機。其實,您很可能被忽悠了!近日,人民日報出版社推出新書《錯字的尖叫——細數那些被誤解的錯字》,將旅遊景區流行的所謂“錯字”來個大翻身,徹底顛覆導遊口中的美麗傳說。

該書計25萬餘字,融文字、書法、歷史、文化、旅遊於一體,圖文並茂,文筆生動,富有新意。作者從文字學和書法的角度通過對所謂“錯字”探根求源,推翻陳說,或為書寫者和書寫對象翻案洗冤,或破解歷史文化之謎。通過該書,讀者還可以了解古人的書寫狀態以及漢字的發展與演變過程。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劉守安教授稱:“這是一本具有可讀性、知識性與學術性的好書。”

該書作者楊立新,先後獲得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博士學位、首都師範大學書法博士學位,分別師從方漢奇先生、歐陽中石和劉守安先生。現為人民日報社總編室一讀室主任,主任編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錯字的尖叫
  • 出版時間:2014年03月03日
  • 作者 : 楊立新
  • 字數:25萬餘字
導語,關於作者,

導語

兩千年來名人“錯字”大翻身徹底顛覆導遊口中美麗傳說
酷愛旅遊的朋友可能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導遊經常指稱景區內的古人題字有錯別字,並解說其中蘊含的寓意或玄機。其實,您很可能被忽悠了!近日,人民日報出版社推出了雙博士楊立新的新著《錯字的尖叫——細數那些被誤解的錯字》,將旅遊景區流行的所謂“錯字”來個大翻身,徹底顛覆導遊口中的美麗傳說。
《錯字的尖叫》出版[保存到相冊]
該書計25萬餘字,融文字、書法、歷史、文化、旅遊於一體,圖文並茂,文筆生動,富有新意。作者從文字學和書法的角度通過對所謂“錯字”探根求源,推翻陳說,或為書寫者和書寫對象翻案洗冤,或破解歷史文化之謎。通過該書,讀者還可以了解古人的書寫狀態以及漢字的發展與演變過程。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劉守安教授稱:“這是一本具有可讀性、知識性與學術性的好書。”
濟南趵突泉、大明湖:“突”字一點到“明”字上了?[保存到相冊]
那么,究竟是什麼導致了今人對古人所寫漢字的誤讀呢?大家知道,我們現在使用的簡化字原則上一個字一般只對應一種字形,不需要兩種以上的寫法。但是漢字是一種具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字,在其發展演化過程中,有些字出現了兩種以上字形,諸如假借字、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等等。體現在書法創作中就更為複雜了。同一個字,可以有不同的、眾多的寫法。因此又出現了便體字、碑別字、帖寫字等等。古人這些遵守當時漢字基本規則的書寫,與我們今天形體劃一的簡化字相對照,有些可能就出現了偏差,甚至是大相逕庭。
黃鶴樓、懸空寺:李白“壯觀”哪個真?[保存到相冊]
黃鶴樓、懸空寺:李白“壯觀”哪個真?[保存到相冊]
如果認為這是古人有意無意寫下的“錯別字”,甚或認為這樣書寫大有深意,那就大錯特錯了。

關於作者

楊立新,先後獲得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博士學位、首都師範大學書法博士學位,分別師從於方漢奇先生、歐陽中石和劉守安先生。現為人民日報社總編室一讀室主任,主任編輯,併兼任文化部中國詩酒文化協會天恆詩書畫院顧問、遼寧省當代文學研究會《文苑春秋》雜誌社顧問等。主要從事於中國文化、中國書法和新聞學的研究以及書畫創作、書畫文物鑑定等,發表並出版各類學術論文及專著近百篇(部)。據悉,近期台灣花木蘭出版社還出版了楊立新的新聞學和書法兩部學術專著。
(責任編輯:Green Eleven)原標題:徹底顛覆導遊口中美麗傳說《錯字的尖叫》出版
為“錯字”辯誣為古人洗冤
──讀楊立新《錯字的尖叫:細數那些被誤解的錯字》
柴念東
2014年03月12日08:55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初識楊立新是從他的《看啟功大師兄柴德賡先生的書法》這篇博文開始的,閱後感到他於書法有甚深的研究。楊立新是新聞學博士,現供職於人民日報社,整日與文字為伴,有多部學術著作面世;同時他還是書法博士,寫一手漂亮的大字,對文字學、書法以及文史等學問都有過系統研學。
我時常瀏覽楊立新的新浪部落格,喜好他的用詞,既有古典文學的底蘊流露,又有當代流行辭彙的巧用。單看書名就可深思片刻,“尖叫”——驚嘆而忘乎失聲。看到錯字,注重文字研究的人會尖叫,連呼錯矣。但經楊立新的精辨細解後卻發現,“錯”從何來?只是我們的知識不足而已。
漢字從發明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其間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幾個發展階段,書寫方法多樣,字型差異較大。另外,在《漢典》字表里,大約有七萬多個漢字,其中90%都不常用,一半以上屬異體字。而我們從識字起,9年時間僅能正確書寫大約3500個常用漢字。當我們遭遇古人所寫的多種字型或異體字時,難免就會出現錯愕和尖叫。
《錯字的尖叫》全書共講述了48個關於“錯字”的故事,分為“錯字辯誣”、“錯字平反”、“錯字解謎”、“錯字辨惑”四個篇章。都是楊立新在遊歷名勝古蹟時,發現的被導遊誤讀的“錯字”。這些所謂的“錯字”,絕大多數都不是偏異字,我們看一眼就認識,再看好像又有些不認識。認識是沒有看清楚,是一個模糊判斷,不認識是看清楚了,是一個精確判斷。這些字,絕大多數與我們現行簡化字略有不同,有的多了一點,有的少了一點;有的多了一橫,有的少了一橫;有的出頭了,有的卻不出頭。其實,在古代都是規範寫法。正因為這種清楚與不清楚,模糊與不模糊的之間的關係轉換,給了導遊以遐想和戲說之空間。一些導遊習慣於機械地背誦解說詞,對於景區文化的相關知識往往很貧乏。記得2011年我到九華山旅遊,看見山崖上刻有“高哉九華與天接,我來目爽心胸擴”十四個隸書大字,款署孫元良。我問導遊“孫元良為何人”,答曰“不知”;又問“那你知道秦漢嗎?”這次回答很乾脆:“台灣影星”。我告他孫元良是秦漢的父親,他不好意思地說:“做導遊十幾年,今天才知道”。導遊不研究人,當然也就不在乎石刻上的大字。旅行社不是文化團體,而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這樣,導遊便無知者無畏,把本來不錯的字,硬說成錯字,並杜撰出一個個繪聲繪色、似是而非的傳說和故事,籍此吸引遊客。遊客雖然增添了遊興和談資,但誤以為古人是通過有意寫錯字來表達更深一層的含義的,從而造成了漢字認知上的混亂和今人對古人的誤讀。文化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就是正本清源,取正指謬,把顛倒的再顛過來,接續民族傳統的千年文脈。
楊立新的《錯字的尖叫》正是適應這種需要,應時而出的一部好書。該書從字源學探究,旁征《說文解字》、《康熙字典》,從中尋覓解答;並舉歷代名碑法帖加以印證,為“錯字”辯誣。在此基礎上,還為書寫者或書寫對象翻案洗冤,破解歷史文化之謎,還歷史於真相,還古人以公道。
如《武夷山的文字冤案》一文。福建武夷山九曲溪的五曲岸邊,有一塊摩崖石刻,上刻“五曲幼溪津”。“幼溪”是明代兵部侍郎陳省的號,他被罷官後便在武夷山隱居。但是,陳省卻將“幼”字的“力”寫成了“刀”。而且他在武夷山留下的幾十處石刻,凡有“幼”字的,其中的“力”均不出頭。當地人認為,陳省有意讓“幼”字不出頭,寓示他現在的境遇,他期望有朝一日東山再起,這“幼”字自然就出頭了。並戲稱:“當官不得志,專寫錯別字”。這種說法還寫入了福建省中學語文課本中。
作者舉證認為,陳省所書的這個不出頭的“幼”字絕非錯字,在古代碑帖中有過使用,在《漢語大字典》中也可以查到,為“幼”的訛字(訛字是指古代傳抄、書寫過程中字形發生了訛變的字,當它積非成是並進入字書後,與其相應的正字之間的關係,類同於異體字)。因此,陳省所書的不出頭的“幼”只是他個人的書寫習慣,並無任何深意。另外,陳省在武夷山留下了以“雲”為主題的系列摩崖石刻20餘處,作者慧眼獨具地認為,恰恰是這個的“雲”字,才是開啟陳省心靈世界的鑰匙。最終得出結論:陳省絕非戀棧權勢、汲汲於官位的利祿之輩,應該恢復他的名節。
再如《歐陽修:“文章太守”咋成“風流太守”?》一文。江蘇揚州平山堂有塊“風流宛在”匾額,是清朝兩江總督劉坤一為追念曾在揚州任太守的歐陽修所書。但匾額上的“流”字右上少了一點,而“在”字旁邊多了一點。有人寫文章稱,歐陽修在揚州時是個風流太守,在揚州美女的石榴裙下弄出了不少風流韻事。故而,劉坤一在題“風流宛在”時,有意將“流”字少寫一點,“在”字多寫一點,意為少點風流,多點實在,批評歐陽修當年行為上的不檢點。
作者通過考證指出,在唐代顏元孫的《乾祿字書》中,就收錄了這種不加點的“流”字,指明為“流”的俗字。但在實際書寫中,這種不加點的“流”更為普遍。如王羲之《蘭亭序》中的兩個“流”字都不加點,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中甚至出現了五個不加點的“流”字。
至於“在”字旁邊的那個點,作者指出是書法創作中的輔助點,在古代碑帖中很常見,並無任何寓意。並從詞性上加以分析:“實在”是一個偏正詞組,比較側重的中心意義是“實”,“在”字僅起湊足音節的作用。所以,通過一個“實”字可以聯想到“實在”之意,但僅通過一個“在”字是絕對不可能與“實在”發生聯繫的。因此,所謂的“‘風流’少一點,‘實在’多一點”,完全是好事之徒無中生有的編造和戲說。
事實上,名勝古蹟中的碑、匾、聯、額、刻都是古代文化的遺珍,多為久經科考的古代文人所書,一般不存在寫錯字的問題,只是與我們現行簡化字有所不同而已。這種不同,有古今之別,有繁簡差異,有避諱所需,也有假借字、異體字的使用。作者根據不同情況,都作了一一解答,從而在古人和今人之間,古文字、繁體字和簡化字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樑。
如今,用筆寫字的人少了,提筆忘字的人多了,用毛筆習書的人就更少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漢字的書寫正面臨著危機。臨池弄墨這種昔日的必修功課漸漸淡去,究竟是進步還是退步?易中天曾經說過:“寫一手好字,比敲一手好鍵盤,更能打動姑娘的心”。記得電腦剛出現的時候,會用鍵盤輸入被視為一種新的技能,令人稱羨;如今當這一技能已成為人人必備之才時,書寫漢字這種昔日的功課卻日漸高雅起來,成為力矯時弊的不二法門。回歸傳統,提倡文墨兼備,是文化學者恆久不變的信念和追求。楊立新所做的工作正是為此。由此,我們也看到了一位當代中國學人的責任感!
《錯字的尖叫》既可以作為旅遊文化的掌故來讀,也可作為文字、書法的字典來查,集趣味性、知識性、學術性於一體。可以期待,隨著日積月累,這本書還會有續本面世。這也是楊立新從事中國書法文化研究的一個獨到路徑。
本書也有一點缺憾,就是在敘述偏怪字、異體字的時候,對於字型檔里沒有的字,應該用造字軟體(Cheater Font)造字,這樣在敘述的時候,可以精簡和直觀。
柴念東
2014年3月6日 於蘇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