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蘭之歌

錫蘭之歌

1934年,錫蘭茶葉宣傳局出資,委請葛里遜製作了另一部影史上的著名之作《錫蘭之歌》(Song of Ceylon),由巴索萊特(Basil Wright)執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錫蘭之歌
  • 外文名:song of ceylon
  • 製片地區:英國
  • 導演:巴錫爾 瑞特 Basil Wright
  • 類型紀錄片 / 短片
  • 片長:38分鐘
  • 上映時間:1934年
  • 對白語言:英語
影片簡介,影片評價,

影片簡介

這部影片,清楚的分為四個部份,導演並賦予每一個段落一個篇名,篇名里諭示了一個導演的切入點,也揭開了閱讀增加羅人(Singhalese,斯里蘭卡主要住民)的方式。不同於以往所見到的關於異國風情的影片,《錫蘭之歌》在內容上,結構出了一幅傳統信仰生活與經濟生活改變的面貌。
第一段,佛陀(Buddha)從錫蘭人的信仰生活開始,交叉剪接了神像、飛鳥與自然;第二段,處女之島(Virgin Island)呈現了錫蘭島上原始的生產與勞動方式,交織在充滿力量的舞蹈畫面之間;第三段,貿易之聲(Voices of Commerce )在整部片子之中首度出現了機械文明:火車穿越大地。這個部份是全片之中最清楚的轉折之點,現代文明開始入侵,勞動方式開始改變,部落性的重複舞踏,與機械文明入侵之後的重複性勞動,在畫面上形成強烈的對比。最後一段,第四段,神明的衣飾(Apparel of a God),結束了前一段機器勞動的吵雜之後,最後一段回歸到島民的信仰訴求,在畫面上,營造了一種精神上的純粹,但是我們卻從全片的結構中,閱讀到一股發自底層的巨大翻騰。

影片評價

許多的評論者,對於這部結構略顯複雜的影片,僅僅給予「浪漫」及「詩意」的表面評價,我想未免失之公允。事實上,從這部片子的結構方式,便窺見些許導演關注的焦點。若將第一段視為鋪陳的開端,第三段作為整部片子的轉折點,此時,第二段與第四段的並置,並清楚的凸顯出了一個原始文化面對變遷時的心靈訴求。猶有甚者,第四段的開端出現了一個從巨大佛像頂端俯視庶民祈求的的畫面,這是全片之中唯一的一個俯視鏡頭,並且是緊接在一段機械勞動之後出現,再再凸顯出了一種面對文明入侵的,無聲的喧譁。片尾,結束在聲聲催的鼓聲與一連串持續的低頻,湧現一股極為深層的反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