錐蝽

錐蝽

錐蝽(triatomine),半翅目異翅亞目獵蝽科錐蝽亞科昆蟲的通稱,因頭狹長似錐而得名。其中家居吸血種類是傳播美洲錐蟲病的主要媒介。

錐蝽是一種昆蟲,在廣州俗稱“木虱王”,因頭部狹長似錐而得名。成蟲體長25毫米左右,呈橢圓形,尾部尖或平,色黑或暗褐,腹部側緣有紅或黃斑。錐蝽的若蟲和成蟲均吸食人血,它們專門叮咬人的面部,喜歡尋找皮膚較薄的區域下口,同時也會叮咬其它部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錐蝽
  • 拉丁學名:Triatominae
  • 別稱:kissing bugs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半翅目
  • 亞目:異翅亞目
  • :獵蝽科
  • 亞科:錐蝽亞科
浪漫名字,生活習性,傳播疾病,傳播近況,防治,

浪漫名字

錐蝽也被稱為“接吻蟲”,這一聽起來相當浪漫的名字來源於它們獨特的吸血方式。它們專門叮咬人的面部,喜歡尋找皮膚較薄的區域下口,如唇部、眼瞼等。它們所咬的傷口並無疼痛感,即使它們的體形很大,一次性吸得血很多。錐蝽也會傳播南美錐蟲病等疾病。

生活習性

獵蝽科昆蟲多吸食其他昆蟲的體液。獵蝽亞科盜獵蝽亞科及錐蝽亞科的種類均可吸人血。偽裝獵蝽常飛入居室吸吮臭蟲及蠅類的體液,也可叮人引致劇痛。僅錐蝽亞科有能傳播人類疾病的種類。
錐蝽成蟲體長25mm上下,略呈橢圓形,色黑或暗褐,胸、翅及腹側緣有紅或黃斑。刺吸式口器,喙長,分3節,攝食時伸長,可直接自皮下毛細血管吸血,不用時彎入前胸腹面溝內。喙可與溝嵴摩擦,發出短促刺耳的聲音。眼後部位變細似頸。前胸前狹後寬,足長。
發育過程為漸變態。生活史分卵、若蟲及成蟲 3個時期。卵白色,產於屋角、牆縫、地板裂縫或動物巢穴內。若蟲似成蟲而小,分5齡,從第2齡起有翅,但發育不完全。從卵發育到成蟲需1~2年。若蟲及雌雄成蟲均吸血。白天若蟲及成蟲隱匿在牆縫或地板縫,夜出覓食,成蟲還可藏於樹洞內。錐蝽常吸脊椎動物,尤其是哺乳動物(如狗、貓、鼠、蝙蝠、犰狳、松鼠、豚鼠、樹懶、負鼠和人)的血,每次數分鐘至半小時,同時排出少量糞滴於被叮咬動物的皮膚上,糞滴中若有寄生蟲,即可經皮膚傷口或手指觸抓攜帶至眼、口、鼻等部位侵入人體。在其間傳播錐蟲病。在人體主要叮咬暴露部位,特別是皮膚黏膜交界處如口角外眥。它們專門叮咬人的面部,喜歡尋找皮膚較薄的區域下口,如唇部、眼臉等。許多種類常叮刺熟睡者唇邊的皮膚,故俗名“接吻蟲”。多數種類叮人不痛,不易被察覺,但吸血錐蝽則叮人甚痛,引起局部腫脹硬結或致蕁麻疹
錐蝽
能傳播美洲錐蟲病的錐蝽甚多,主要為棲於人類居所附近的種,如分布於中南美(如阿根廷、巴西、智利、烏拉圭委內瑞拉等國)的大錐蝽、騷擾錐蝽、長紅錐蝽等。紅帶錐蝽在中國華南常見,叮人可致劇痛及過敏反應,有的國家曾報導其體內查見天然感染的克氏錐蟲,或認為南亞的紅帶錐蝽能傳播黑熱病。錐蝽叮刺美洲錐蟲病患者及保蟲寄主時,將帶有循環型錐蟲鞭毛體的血液吸入消化道內,鞭毛體在其腸內發育為繁殖型錐蟲鞭毛體並大量繁殖,1周后又成為循環型錐蟲鞭毛體。錐蝽再次吸血時因吸血量多,腹後增高,促使排糞於被叮咬者的皮膚上,糞滴中的鞭毛體可通過三種途徑侵入人體:通過叮咬的傷口,通過附近皮膚的輕微擦傷,或經手指攜帶至眼、口、鼻部再通過完整的黏膜。錐蝽可維持此種感染性達二年之久。據推測,1835年C.達爾文在隨“比格爾”號作環球旅行途中為騷擾錐蝽所咬,染上美洲錐蟲病。

傳播疾病

據國外媒體報導,由吸血昆蟲錐蝽引發的致命疾病正從美洲向全球逐漸蔓延,這種叫做“美洲錐蟲病”的寄生蟲病因感染者在患病初期出現與患愛滋病相似的症狀,所以有關專家也把它稱為美洲國家面臨的“新型愛滋病”威脅。
錐蝽錐蝽
醫學專家在出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被忽視的熱帶病》雜誌上寫道,“美洲錐蟲病”的病症和愛滋病相似,很難被察覺且具有多年潛伏期。
此病通過一種名為錐蝽的吸血昆蟲傳播。錐蝽叮咬受害者後,一種“克氏錐蟲”會進入人體血液循環中,最終進入心臟並在心臟中生存繁殖。這種病像愛滋病一樣,容易通過血液傳播,還可能在妊娠和生育期間由母親傳播給孩子。
感染後克氏錐蟲通常在人體內潛伏多年,然後以心律失常或心臟衰竭出現。美國疾病防治中心表示,大約四分之一的感染者會出現心臟肥大或者腸肥大的症狀,如果病情發作,肥大的器官會突然爆裂,導致病人猝死。
它們所咬的傷口並無疼痛感,即使它們的體形很大,一次性吸得血很多。錐蝽也會傳播南美錐蟲病等疾病。

傳播近況

貧困地區居民發病率高
這種疾病一般通過錐獵蝽的叮咬,將被稱為克氏錐蟲(Trypanosoma cruzi )的寄生蟲輸入受害者血液中進行傳播,還可能在妊娠和生育期間由母親傳播給孩子。在被感染後,患者一般經歷兩個階段——急性期和重症期。急性期之後,病情表面上會趨於緩和,再經過數年後,患者才會進入重症階段,出現便秘、腹痛以及消化系統疾病等病症。
一般來說,貧困地區的居民發病率較高,若患者發現得早,通過3個月的大劑量藥物治療,病情可能不會惡化,但由於該疾病潛伏期十分漫長,且發現後治療費用高昂,所以很多患者不得不放棄治療。
最初在拉丁美洲爆發
查加斯病最初只是在拉丁美洲爆發,後來因為旅行和移民的原因,逐漸蔓延到美國境內。目前全球感染者據估計有1000萬人,多數患者來自玻利維亞、墨西哥、哥倫比亞以及中美洲的一些國家,而美國人被感染的人數接近3萬。鑒於這種疾病危害大、感染人數多以及難以預防的特點,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已經將其列為五大被忽視的寄生蟲感染疾病之一。
1835年,當達爾文途經阿根廷時,曾經被錐蝽叮咬過。他在《小獵犬號航海記》中寫道,“夜間,我遭受阿根廷彭巴斯草原上一種大黑蟲的叮咬。一種無翼的昆蟲在你身上爬,你總會感覺很不舒服。這種昆蟲大約有1英寸(約合2.5厘米)長。”不過,錐蝽也有光明的一面。倫敦動物園曾經利用它們來提取動物身上的血液樣本。錐蝽唾液中的 麻醉劑可以保證取樣過程不會對動物造成壓力。
美洲錐蟲病是由錐蝽傳播一種熱帶寄生蟲病,又名克氏錐蟲病,恰加斯病,主要流行於中、南美洲。該病隱匿性極強,隱匿期長達20至30年,難以被發現,重症患者預後不良。急性期有發熱、顏面水腫、貧血等。慢性期常有心肌炎、心力衰竭、猝死等發生。
美洲錐蟲病在拉美地區最為嚴重,隨著全球化進程的迅速發展,該病搭乘上了“順風車”,日本已有病例。

防治

防制的關鍵在於改善居住條件,消滅錐蝽藏匿孳生的場所,如填平居室、廄舍的牆縫、地板縫等,堵塞樹洞。另外,噴灑狄氏劑等殺蟲藥,可殺滅居室、廄舍及動物巢穴中的錐蝽。應嚴防身上帶有錐蝽成蟲或若蟲的貓、狗、鼠、蝙蝠等進入居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