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斑獵蝽

雙斑獵蝽

雙斑獵蝽(Platymeris sp.)是屬於半翅目異翅亞目獵蝽科的一類大型捕食性昆蟲,與在阿根廷叮咬過查爾斯·達爾文的錐蝽同屬於獵蝽科。這類獵蝽主要分布於非洲,該屬獵蝽體長介於29mm-51mm不等,其中該屬種類多刺獵蝽(Platymeris horrida)是世界上目前已發現的獵蝽科昆蟲中體型最大者。該屬獵蝽成蟲身體表面為黑色,腿節有金屬光澤,通常帶有環狀斑紋。在一些西方國家常被作為寵物或實驗動物飼養。人工飼養條件下喜食家蟋蟀、黃粉蟲、玉米螟等。

基本介紹

  • 拉丁學名:Platymeris biguttata
  • 別稱:雙斑粗股獵蝽、白眼甲蟲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半翅目
  • 亞目:異翅亞目
  • :獵蝽科
  • :雙斑獵蝽屬
形態特徵,分布與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生長與繁殖,該屬種類,
雙斑獵蝽為一類屬於Platymeris屬的昆蟲統稱,本詞條選擇國內昆蟲市場上常見的白斑獵蝽(Platymeris biguttata)、紅斑獵蝽(Platymeris rhadamanthus)及橙斑獵蝽(Platymeris species "mombo")為代表種類進行介紹。

形態特徵

成蟲:白斑獵蝽
雙斑獵蝽成蟲雙斑獵蝽成蟲
成蟲體長34.0~44.3mm,頭長6.6~7.5mm,頭寬2.2~2.9mm,腹部寬13~16mm,體重1.5~3.9g;觸角4節,均為黑色,長24~26mm,第一節最短,第2節最長,約等於第3、4節長度之和,第3節長於第4節觸角從第一節到第四節逐漸變細;刺吸式口器為喙狀,粗壯,長約為7.5~7.8mm為黑色,第1節達複眼的前緣;複眼黑色,發亮;頭部背面於複眼後部有兩個單眼;前胸背板分成前、後葉,前胸背板長13mm左右,前葉短於後葉,窄於後葉,後葉最寬處約為9mm,為黑色,末緣兩側具錐形突起;小盾片長約為3mm,黑色呈三角形,每個角邊緣具一個刺狀突起;前翅膜質區黑色,靠近前胸背板處各具一個直徑約為4mm的圓斑,為白色;前、中、後足均為黑色,股節內,外側間有一環形斑紋,前足和中足比後足短,但更為粗壯,前、中足脛節末端內側具備海綿狀墊(稱海綿窩);腹部背面內緣紅色,外緣黑色,腹面為黑色;雌蟲體型較雄蟲大,雄蟲生殖節緣中央呈舌狀突起。
紅斑獵蝽:與白斑獵蝽形態基本類似,體型通常略小於白斑獵蝽,翅膀上的圓斑和股節上的環狀斑紋為紅色。
紅斑獵蝽成蟲紅斑獵蝽成蟲
橙斑獵蝽:與白斑獵蝽形態基本類似,體型通常略小於白斑獵蝽,但略大於紅斑獵蝽,翅膀上的圓斑為紅色,股節上的環狀斑紋為橙色。
:多產於黃沙下厚度約為1cm處或黃沙表面,卵粒呈不規則排布,為橢圓形,紅褐色,卵上端有白色的圓形卵蓋,單卵長約3mm,寬約1.8mm,後期卵塊顏色逐漸變深,孵化時,若蟲刺破卵蓋而出。
雙斑獵蝽的卵粒雙斑獵蝽的卵粒
幼蟲:
一齡若蟲:剛孵化時,蟲體顏色鮮紅色(圖5),體長約為4mm,頭寬約0.8mm,體最寬處約1.2mm,頭部和身體中間部位較窄,腹部末端稍大,孵化一段時間後腹部末端背部為紅色,頭胸及腹中部和口器為黑色,各足股節具環狀斑紋,類似成蟲。
二齡若蟲:體長6~8mm,體最寬處約4mm,頭部和中間部位較窄,尾部較寬大,腹部末端背部為暗紅色,頭胸及腹中部和口器為黑色,各足股節具環狀斑紋,與成蟲類似。
三齡若蟲:體長8~12mm,體最寬處約7mm,腹部較寬大,開始出現翅芽。
四齡若蟲:體長18~20mm,體最寬處約8mm,有翅芽,但中胸芽不超過後胸末端。
五齡若蟲:體長2.9~3.2mm,體最寬處約16mm,翅芽比4齡的更長更大,中胸翅芽已顯著過後胸末端。
雙斑獵蝽低齡若蟲雙斑獵蝽低齡若蟲
備註:各齡期若蟲各足股節均有與成蟲類似的環狀斑紋,顏色因種類而異,白斑獵蝽為桔黃色,紅斑獵蝽為橙紅色,若蟲的複眼並不明亮,成蟲的複眼明亮;若蟲剛蛻皮後全身除複眼和單眼為黑色翅、股節的環斑為黃色或橘紅色外通體均為鮮紅色,觸角、翅芽、跗節的顏色比其他部位淺很多;五齡若蟲剛結束最後一次蛻皮時,前胸背板末端和小短片上的刺狀突起為橙黃色,前翅為淺灰色, 逐漸變為黑色。
雙斑獵蝽高齡若蟲雙斑獵蝽高齡若蟲
三種獵蝽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可自由交配產生顏色與親本不同的可育後代。
白斑獵蝽(雄)與紅斑獵蝽(雌)的雜交子一代個體(右)白斑獵蝽(雄)與紅斑獵蝽(雌)的雜交子一代個體(右)

分布與棲息環境

分布範圍:主要分布於非洲的葉門、剛果、坦尚尼亞等地。
棲息環境:棲息於乾燥陰涼處,好集群而居。

生活習性

捕食行為:
若蟲孵化1d後就具備捕食能力,各齡期蟲體都有捕食體型遠大於自己的目標的能力,雄蟲和雌蟲、成蟲和若蟲、不同種類之間在捕食行為模式上沒有顯著差異。
雙斑獵蝽主要靠視覺鎖定目標,並通過將觸角向前揮動輔助偵查(多次觀察到當獵物突然靜止不動時,雙斑獵蝽也隨之停止活動,直到目標重新開始活動時才繼續跟蹤)在捕食時,雙斑獵蝽會尾隨跟蹤獵物,並且以大幅度的動作與對方拉近距離,但通常不會被對方察覺。
雙斑獵蝽在捕食時表現出在尚未發動進攻之時掩藏自己行蹤的行為。曾觀察到一頭雌性白斑獵蝽成蟲在接近一隻家蟋蟀時,其揮動中的觸角與蟋蟀的觸角碰撞,隨即蟋蟀開始舞動觸角探測潛在的危險,此時獵蝽立刻壓低身體,原本揮動中的觸角靜息下來,當蟋蟀的觸角再次觸碰獵蝽的觸角和身體時,獵蝽一動不動,致使家蟋蟀沒有發現捕食者從而懈怠(蟋蟀感知外界主要依靠觸覺),當蟋蟀開始緩慢移動時,獵蝽馬上撲了上去,捕食了對方。
雙斑獵蝽會在進攻前調整自己的姿勢和位置,刻意瞄準獵物頭部周圍的部位攻擊,進攻時對不同類型的目標會使用不同類型的方式。雙斑獵蝽會直接用前足和中足抱握住獵物,然後伸出喙管在獵物的身體刺探,直到喙管末端接觸到獵物身體上譬如關節部位之類的柔軟處,就會從喙管中伸出棕紅色口針(由上、下顎特化而成),刺入獵物表皮,注入消化液(量大,以至於人可以在被注射該消化液的獵物周身可以嗅到該消化液獨有的刺激性氣味),頃刻間可殺死獵物(體型大於獵蝽的捕食目標、大蜡螟幼蟲、黃粉甲幼蟲不會立即死亡),並將獵物的軟組織溶解為液體供獵蝽吸食。
成年白斑獵蝽捕食東突厥蜚蠊成年白斑獵蝽捕食東突厥蜚蠊
當獵物體型遠大於自己時,消化液不能立刻導致獵物失去活動能力,若捕食發生在平地,或在垂直面且獵蝽位於上方時,雙斑獵蝽會在抱緊獵物的同時隨著獵物掙扎而一同翻滾,並高翹起後足和觸角避免這些部位被獵物所傷;若發生在垂直面,且獵蝽處於下方,或與雙方處於倒掛狀態時,雙斑獵蝽會在抱緊獵物後翻身,僅僅用後足固定身體,用身體將獵物舉到或是吊掛到半空中,使獵物的肢體因為無法與其他物體接觸而無法反抗或逃逸,這一行為與一些地棲獵蝽相似,如黑光獵蝽在捕食馬陸時會仰臥,把對方舉起。
從發起進攻到獵物失去活動力通常僅需要1~5s,整個捕食過程中雙斑獵蝽會避免被獵物的反抗所傷。制服目標後,獵蝽會不斷變換口器吸食的位置以吸食獵物。
和其他種類的獵蝽相比,雙斑獵蝽的食量很大,一隻一齡若蟲一天可進食1隻體長5mm的家蟋蟀若蟲,二齡若蟲一天可以進食2~3隻體長5mm的家蟋蟀若蟲,3齡若蟲一天可以進食1~2頭體長10mm左右的家蟋蟀若蟲,4齡若蟲一天可進食2~3頭體長10mm左右的家蟋蟀若蟲,5齡若蟲一天可進進食3頭體長10mm左右的家蟋蟀若蟲,成蟲一天可進食4~5頭體長10mm左右的家蟋蟀若蟲。
信息交流行為:
雙斑獵蝽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互動行為比較豐富。該屬獵蝽存在同類相殘,但僅僅發生在極 度缺乏食物的時候。在本次飼養觀察的獵蝽中僅僅觀察到一次:一隻3d未進食的三齡期若蟲捕食正要進行蛻皮的一齡期若蟲。平時,經常有一個個體誤把另一個體當作獵物從而進攻的事件發生,但每一次,進攻的一方在用喙管試探後,會很快停止進攻,被攻擊的一方通常不會劇烈掙扎或反抗,推斷是被攻擊者用某種信息素或某種小幅的行為特徵證實自己為同類,從而避免因種內惡性鬥爭而消耗種群資源。這一現象在成蟲和若蟲之間皆有發生。
雙斑獵蝽若蟲之間用特殊行為動作交流:兩隻或更多隻若蟲在相遇時會圍在一起,相隔一段距離舉起前足揚起觸角,抬起身體向對方舞動兩隻前足做抱握動作,這一行為可持續5min甚至更久。推測可能為一種表明自己為同類的行為信息,類似螳螂目花螳科巨腿螳屬(Hestiasula)昆蟲的若蟲之間進行的"舉足舞"。
雙斑獵蝽若蟲之間存在普遍的共同捕食、共同進食以及搶食行為。具體表現為:一隻若蟲攻擊了一隻獵物,此時可能有其他若蟲過來一同進攻,合作將目標制服;當制服獵物後,很多若蟲會一同前來取食(可能是由捕食者注入獵物體內消化液的氣味發現獵物),此時身體強壯者可能會獨占獵物,或是獵物在爭搶中被分裂為幾部分,然後一隻或幾隻獵蝽各占一部分。曾觀察到一隻三齡期若蟲在捕食一隻東突厥蜚蠊後遭到一隻四齡期若蟲的搶奪,四齡期若蟲得手後做出明顯驅趕動作,如揮舞前足等等,避免其他低齡期個體前來爭搶。但這類分食行為到了成蟲期幾乎不再存在,僅觀察到過一次一成年個體試圖取食另一成年個體制服的一隻家蟋蟀,且喙管已經伸到了蟋蟀身上,但立刻後來者就放棄了。但經常觀察到若蟲會取食成蟲的獵物,且成蟲不會表現出明顯的驅趕傾向。

  
雙斑獵蝽若蟲分食行為雙斑獵蝽若蟲分食行為

生長與繁殖

雙斑獵蝽末齡若蟲羽化2~3d後開始捕食,此時成蟲已經具備交配能力。待到攝取足夠的能量後,雄性成蟲開始尾隨雌性成蟲,然後接近雌蟲身側,爬到雌蟲背部,開始進行交配,在此過程中,雄性會間隔性地用喙管末端與胸部特別部位摩擦,發出細微聲響,做出求偶行為。雄性將生殖器伸出腹腔,伸入雌性腹部末端,交配時長1~2h左右。隨即雄性成蟲離開。從未觀察到雙斑獵蝽雌雄個體間出現像螳螂目昆蟲那樣雌雄相殘或“弒夫”現象。雌蟲交配6~8d後開始產卵,一次產卵可產下5~7枚卵粒,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大約每三天就會產一次卵,其中有些卵粒未受精。曾觀察到一隻雌性白斑獵蝽在未經交配的情況下進行產卵,但卵粒全部沒有孵化。受精卵經過25~32天就可孵化出若蟲,若蟲的第一齡期時長約為7d,隨即進行蛻皮增齡,而且齡期時長隨著蛻皮次數增加而增加。蛻皮時,若蟲會尋找垂直面攀附,頭部向下,六足對稱伸長,進行蛻皮。首先前胸背板中央出現一道裂口,隨即若蟲鮮紅色的背部暴露在舊外骨骼之外,身體緩慢向前蠕動,將頭部和足帶離舊外骨骼,然後大部分腹部也隨即出現。此時若蟲會停止活動約3min,這期間內原本蜷曲的六足和觸角得以伸展,隨即若蟲開始活動肢體,將自身的姿態轉變為頭部朝上,開始排出多餘體液若此次蛻皮為末齡若蟲轉變為成蟲的羽化,則在這一過程中新生的翅膀會緩慢舒展。雙斑獵蝽在水平面上站立時也可進行蛻皮,但這種姿態大大提高了蛻皮失敗的幾率,也可能使得獵蝽翅膀無法舒展。

該屬種類

Platymeris rhadamanthus(紅斑獵蝽)
Platymeris rufipes
Platymeris swirei
Platymeris species "mombo"(橙斑獵蝽)
Platymeris biguttatus(白斑獵蝽)
Platymeris charon
Platymeris erebus
Platymeris flavipes
Platymeris guttatipennis
Platymeris insignis
Platymeris kavirondo
Platymeris laevicollis
Platymeris nigripes
Platymeris pyrrhula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