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翅目獵蝽科

半翅目獵蝽科

獵蝽科Reduriidae (Assassin bugs) ,也稱食蟲蝽科,出自拉丁文Reduria, 半翅目獵蝽科意為倒刺、碎片的意思。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半翅目獵蝽科
  • 中文別名:食蟲蝽科
  • 英文名:Reduriidae (Assassin bugs)
  • :動物界
  • :半翅目
  • 分布:多分布於暖熱地區。中國已知300餘種,大部種類均分布於南方。
介紹,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分科情況,幾種獵蝽,

介紹

獵蝽科Reduriidae (Assassin bugs) ,也稱食蟲蝽科,出自拉丁文Reduria,
意為倒刺、碎片的意思。
屬半翅目,體中至大形,頭相對較小,頭與前胸之間收縊成頸狀。觸角4節,有單眼。暖3節,粗短而彎曲,不能平貼於身體腹面,端部尖銳。前胸腹板兩前足間具有一橫皺的縱溝,前胸背板由橫凹分為兩葉。前翅膜片基部有2—3個翅室,端部伸出1縱脈。少數種類無翅。不少種類前足為捕捉足。多數為捕食性,以各種昆蟲及其它節肢動物為食。
獵蝽科(Reduviidae;assassin bugs)半翅目的1科。喙3節,彎曲成弧形的
捕食性陸生蝽類昆蟲。通稱獵蝽,亦有稱為刺蝽者。為半翅目中的一個常見大科,世界已知3000種以上,多分布於暖熱地區。中國已知300餘種,大部種類均分布於南方。

形態特徵

中型至大型,體壁一般比較堅強結實。多數種類為長橢圓形,少數類群體足細長,外觀如蚊蟲狀。多為黃褐、褐色或黑色,部分種類鮮紅色。頭部相對較小,平伸,基部多少變窄,略成一頸狀。頭頂在單眼前方常有一橫溝。觸角細長,4節,第3、4兩節長,並常具若干次生環節,致使觸角視若節數很多。少數種類具長毛。多數種類具單眼。除個別類群的喙為4節外,絕大部分種類的喙均為3節,明顯成弧形彎曲,粗壯,相對較短;喙在靜止時不緊貼頭部腹面,全長與頭部腹面均有一定距離,只末端接觸前胸腹板;前胸腹板中央有一縱溝,溝底具細密橫列棱紋,喙端即置於此溝中,與橫紋摩擦可以發聲。前胸背板大約成梯形,中部有深橫溝將之分為前、後兩葉。小盾片小。前翅爪片向端漸狹,且左右二翅在小盾片後即開始互相重疊,因而爪片接合縫不能形成。膜片有2~3個大形翅室,可由端部翅室伸出一根或數根很短的翅脈,多不再分枝。前、中足脛節端部腹面常具海綿狀墊,稱海綿窩,可能與捕捉獵物有關。前足腿節有時粗壯,可具刺列。附節3節(颯獵蝽亞科的前足脛節端部漸肥大,跗節2節,常反折隱藏於脛節端部的溝槽中,外觀似若跗節缺失,頗為特殊)。雄蟲抱器及生殖囊兩側對稱。雌蟲產卵器針狀。

生物學特性

卵多產於物體表面,可散落於地表,或以膠質粘附於其他物體上,直立或橫臥,或數卵相互粘附成小卵塊,或半埋於鬆散的土中。具卵蓋。
若蟲亦具此科成蟲的典型特點:喙3節,彎曲,前胸下方具摩擦溝,可與其他各科的若蟲區別。腹部臭腺開口情況多樣,或全無,或在第3~4、4~5腹節節間,或第4~5及5~6腹節節間,或第3~4、4~5、5~6腹節節間有臭腺開口。
獵蝽科昆蟲絕大部分為捕食性,以捕食鱗翅目、鞘翅目幼蟲等體軟而行動不甚活潑的昆蟲為多,但亦有捕食體壁堅硬的昆蟲(如象甲成蟲、蟻類等)和攻擊力強的蜂類等者。受驚擾時亦可刺人,引起激烈疼痛。
棲息場所多樣,或棲息活動於植物上,或躲藏於樹洞、石縫中,或潛伏於樹皮、石塊下,或在地表爬行,或生活在蛛網附近,取食蛛網上被蜘蛛吃剩的昆蟲屍體(蚊獵蝽亞科(Emesinae)中的某些種類)。可晝間活動,這些種類常警覺而善飛翔;或夜間活動,或伺機捕食,常爬行較遲緩;或分泌粘液,用以粘捕獵物(粘獵蝽亞科ctinoderinae);或具巧妙的偽裝,以獵物(常為螞蟻)的屍體粘附背上而遮掩其原來面目(土獵蝽屬(Coranus)的某些種類,中國古稱蝂)。錐獵蝽亞科棲居於哺乳動物巢穴和人的居室附近,吸血為食。此亞科中的一些種類在熱帶美洲成為傳播美洲錐蟲病(Chagas’disease)的媒介昆蟲。在中國,此亞科已記錄2種。迄今尚無傳播人畜疾病的報導。

分科情況

中國種類分屬於14個亞科,其中光獵蝽亞科(Ectrychodinae)、盜獵蝽亞科(Piratinae)、獵蝽亞科(Reduviinae)、細足獵蝽亞科(Stenopodinae)、真獵蝽亞科(Harpactorinae)包括種類眾多,最為常見。
獵蝽科中常見的屬舉例如下:光獵蝽屬(Ectrychoderes)、盜獵蝽屬(Pirates)、黃足獵蝽屬(Sirthenea)、菱獵蝽屬(Isyndus)、獵蝽屬(Reduvius)、普獵蝽屬(Oncocephalus)、刺胸獵蝽屬(Pygolampis)、犀獵蝽屬(Sycanus)、真獵蝽屬(Harpactor)、猛獵蝽屬(Sphedanolestes)等。獵蝽科昆蟲因捕食其他昆蟲,在控制害蟲數量,維持生態平衡方面,起有一定作用。

幾種獵蝽

偽裝獵蝽(Reduvius personatus)亦稱獵臭蟲蝽或吻獵蝽;若蟲的觸角、足和
身體上密布黏毛,黏住毛絨、灰塵,外形如一團灰塵;成蟲黑褐色,15∼20公釐長,常見於室內,捕食臭蟲和蠅類;也叮人甚痛;原產中歐,引入紐約港後,已擴展到整個北美南部。錐蝽屬(Triatoma)是最為人熟知的獵蝽之一。錐蝽亦稱吻獵蝽、大臭蟲或墨西哥臭蟲;成蟲黑色,腹部兩側各有6個紅點,體長25公釐,吻圓錐形。吸血錐蝽(Triatoma sanguisuga)常在床上吸人血,叮人很痛,有毒,甚至引起昏厥、腫脹和嘔吐。南美洲的大錐蝽(T. megista)是查加斯氏(Chagas)病和一種南美錐蟲病的媒介。近緣的Rhodnius prolixus分布南美,亦傳播查加斯氏病。吸血性獵蝽長期用於昆蟲生理研究。南亞木屋地上碎屑中的紅帶椎獵蝽(T. rubrofasciata)可能傳播黑熱病。
食蜂獵蝽(Pristhesancus papuensis)在花上捕食蜜蜂等昆蟲,吸其體液。
北美的輪背獵蝽
(Arilus cristatus)胸部背側有帶缺刻的新月形斑紋,成蟲黑色,長25公釐,蛹紅色而帶黑斑。喙內有一管道把含毒素的唾液注入捕獲物,從喙內另一管道把體液吸入胃內。絲足獵蝽(Emesa brevipennis)見於樹上或舊建築物中;中、後足長,絲狀;前足短粗,鉗狀,用以捕捉。
東方的淺黃獵蝽(Ptilocerus ochraceus)的捕食方法與眾不同,腹部有紅色叢毛,上有腺體,其分泌物引誘蟻類來舔食,食後隨被麻痹,獵蝽即將喙刺入蟻體吸其體液。扁獵蝽屬(Platymerus)能把唾液噴出30公分遠,準確射中目標,並可使人失明,這是它有效的防衛手段。
獵蝽長相醜陋,其貌不揚,但它也是半翅目家族的一員,是一種益蟲。
獵蝽往往沒有其它的半翅目昆蟲的艷麗的色彩,全身黑色,或者泥土色,再在身上塗些泥土,就真能以假亂真。身體呈長條形,屬於一種大型的昆蟲,以吃其他的小昆蟲和一些小動物為生。
當人們為無法控制白蟻而煩惱的時候,獵蝽卻可以給我們以很好的幫助,因為獵蝽是白蟻的剋星。獵蝽是怎樣捕捉螞蟻的呢?原來,獵蝽會守在白蟻的巢穴前,並進行偽裝,守株待兔,等著白蟻的出現。眾所周知,白蟻是沒有視力的,因此,在它們出洞的時候,靠得幾乎都是嗅覺。而獵蝽所利用的正是這一點,當一隻白蟻出洞的時候,獵蝽會獵殺掉它,其他的兵蟻聞到了自己同胞遇難的氣息,便紛紛前往救援。結果可想而知,自動送上門的螞蟻一隻、兩隻……都成了獵蝽的美餐。當獵蝽鳴金收兵之際,自動上門的白蟻往往不可計數,因此,此時的結果往往是白蟻們遍體鱗傷,而獵蝽則不用吹灰之力就大飽口福。
這還不算是獵蝽最突出的本事,獵蝽最擅長的是裝成垃圾的樣子。大家知道,一個白蟻群的個體可以多達幾十萬,甚至幾百萬隻,這么多的白蟻,多多少少會產生一些垃圾。而聰明的白蟻則把這些垃圾堆在一起,定時進行處理。而獵蝽正是仗著它的身體的顏色和形態,在白蟻的垃圾堆上潛伏著。一旦白蟻開始清理垃圾,獵蝽便開始行動,獵殺這些白蟻,將致命的酸性毒液注入它們的身體裡,工蟻們於是便一隻接著一隻一命嗚呼,當工蟻們還被這移動的垃圾弄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時候,獵蝽卻已經大腹便便地離開了。因此,獵蝽又被冠以了“移動的垃圾”的稱號。
獵蝽雖然貌相醜陋,但卻對控制白蟻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和水黽一樣,它們也是半翅目的一種益蟲,在將來,它們對於控制白蟻的作用一定會被更多人所了解,它們的利用有著一片良好的前景。
主要參考網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