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叉舞

鋼叉舞

鋼叉舞俗稱響鈴叉,鋼叉。是一種流傳在浙江縉雲的古老的傳統民俗表演藝術,主要分布於縉雲的雁嶺鄉、白竹鄉溶江鄉胡源鄉壺鎮鎮東方鎮新川鄉等地,其中雁嶺鄉金竹村農民表演的鋼叉舞已在當地流傳有四百多年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鋼叉舞
  • 地理標誌:浙江縉雲
舞蹈簡介,舞蹈特點,主要動作,現狀影響,

舞蹈簡介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雁嶺鄉金竹村位於縉雲東北部,有人口2600(2006年)。該村在每年農曆5月13日那天,由村民自發組織“迎案”祭祀“關公”(俗稱“關老爺”)廟會,為的是祈求關帝保佑,消災避難,福壽安康。廟會人數很多,鋼叉舞原是“迎案”隊伍中羅漢隊里的一個表演項目,後來隨著表演技藝不斷提高,人員的擴大,舞叉動作不斷豐富,逐步演變為一門獨特的表演技藝。據了解,該村一年一度的祭“關公”習俗源於明萬曆年間(1570年)。
該活動已經列入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舞蹈特點

鋼叉舞表演一般由40人組成,其中“幡旗”隊20人,舞鋼叉20人。他們各自身著獨特服飾,頭扎巾、裸臂束腰(或赤膊)、扎褲腳、足穿軟底鞋,隨著鑼鼓聲,手持鋼叉,邊走邊舞,或轉圈或交叉走動,鋼叉靠在表演藝人的臂膀上,輕輕一抖,便乖巧地纏上手臂,自上而下連續滾動或轉動,越滾越快,從左臂滾到右臂,又從右臂滾到左臂,在懷中繞了幾個圈兒,一切掌一撐臂,那鋼叉又順勢“爬”上後背,貼著脊樑橫軸轉,猶如靈蛇,貼身纏繞卻酣暢淋漓,耍起來也並不費力。鋼叉頭上的那兩片鐵圈隨著鋼叉轉動而發出“喳嘁嘁”聲音,起伏有序、自然流暢,表演者時而將鋼叉拋向空中,時而發出“嗨嗬”聲,而“幡旗”隊則跟在舞叉的後面,有時變換一下隊形,但動作簡單,起的是襯托作用。在村里行街巡演結束後,還要隨隊伍到大操場集中,擺開架勢表演。

主要動作

鋼叉舞表演主要動作有“雙手花”、“轉腰”、“滾背”、“過腿”、“調車”、“開四門”、“上栲”、“下栲”、“飛叉”等多種。由於其動作驚險多變、剛猛威武,在“迎案”隊伍行街時,往往作為前鋒開路。整個表演緊張刺激、氣勢壯觀,盛演不衰。

現狀影響

縉雲鋼叉舞曾應邀參加杭州西湖博覽會、台州椒江元宵大型踩街活動、中國象山十四屆開漁節、金華市第二屆藝術節、中國麗水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國際攝影藝術節等活動演出,很受當地政府部門和民眾的歡迎。2004年9月在第七屆中國藝術節大型文藝演出中獲金獎。2006年6月雁嶺鄉被省文化廳命名為第三批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縉雲《鋼叉舞》項目於2007年分別被列入省、市、縣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