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奔馬

銅奔馬

銅奔馬是1969年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東漢(公元25--220年)墓中出土的,距今約一千六百多年。馬通高34.5厘米,長45厘米。踏飛燕駿馬,作為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是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一個最好見證,它曾多次出國展出,它所具有的非凡魅力,傾倒了無數國外觀眾,其知名度之高,使它被選為中國旅遊的標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銅奔馬
  • 出土地點:甘肅省武威市
  • 館藏地點:甘肅省博物館
  • 所屬年代:東漢
  • 出土時間:1969年10月
  • 別稱:馬踏飛燕、銅奔馬、馬踏飛隼 等
  • 級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銅奔馬是1969年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東漢(公元25--220年)墓中出土的,距今約一千六百多年。馬通高34.5厘米,長45厘米。
作者運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並巧妙地利用力學支點,鑄造了風馳電掣的千里馬形象。馬作飛馳狀,四蹄翻騰,高昂首,尾上揚,口張作嘶鳴狀,以少見的"對側快步"的步法賓士向前,三足騰空,而右後足卻踏在一隻疾飛的燕子背上。那隻飛行速度疾如閃電的燕子正展翅翱翔,突遭馬蹄踏中脊背,於是吃驚地回首反顧,想要看清那比它還快的龐然大物到底是何物?與之相呼應,奔馬頭微左顧,似乎也想弄清楚發生了什麼事,這一切不過發生在一瞬間。作者以無比高超的技法,把奔馬與飛燕在這驚心動魄的一剎那的動作、神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無以復加。古代藝術家構想出如此引人入勝的意境,以供雲托月的手法,反襯出駿馬的神速,構想奇絕,若非有高深的藝術造詣,是不可能製作出如此千古佳作的。
踏飛燕駿馬,無疑是"天馬"入漢唐馬種改良的具體寫照,但它到底是件藝術品,其神駛和完美的程度是現實中的馬所不可能完全具備的。有人以之與古代相馬術相聯繫,認為它完全符合相馬術中對千里馬體態和形象的描述。由此看,銅奔馬的作者顯然是精通此道的,因此,在製作這件作品時,能夠把當時相馬的成就融會進藝術作品中,創造出如此完美的千里馬形象。相馬術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歷史記載的有關九方皋、伯樂相馬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由於馬在古代戰爭、生產和生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歷代都有許多研究相馬術的專書,由於各種原因,但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見到一部完整的相馬經,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而這件銅奔馬的出土,為我們提供了形象的材料。現在我們可以知道,在漢人眼中的千里馬,是怎樣的一種形象。
踏飛燕駿馬,作為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是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一個最好見證,它曾多次出國展出,它所具有的非凡魅力,傾倒了無數國外觀眾,其知名度之高,使它被選為中國旅遊的標誌。它所具有的內在生命力和一往無前的氣勢,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徵。
這件文物也被稱為“馬踏飛燕”或“馬踏飛隼”。
銅奔馬現已被確定為我國旅遊業的標誌圖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