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銅車馬

東漢銅車馬

銅車馬是東漢時期的銅鑄文物,與銅奔馬同時挖掘出土,現為武威的標誌性文物,其構思獨特、設計合理、寓意豐富、姿態各異,象徵東漢時期擁有強大的武裝官僚勢力,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史學知識和文物內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漢銅車馬
  • 年 代:東漢
  • 出 土:1969年9月
  • 規 格:長1.12米,通高0.88米
基本概述,出土歷史,專家揭謎,

基本概述

洛陽鐘鼎青銅器東漢銅車馬信息
現 藏:貴州省博物館
鐘鼎青銅器鐘鼎青銅器
簡 介:中外歷史上的馬文化豐富浩瀚,以馬為題材的歷史文物不勝枚舉。在形形色色的馬文物中,貴州東漢銅車馬以其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生動完美的造型、精湛的鑄造工藝,受到文博界、史學界和藝術界的關注。
東漢銅車馬於1975年在貴州興義東漢墓出土,現珍藏於貴州博物館。原物為一車一馬,青銅鑄造,總長1.12米,通高0.88米。馬由頭、耳、頸、軀、尾、四肢等11段分鑄組合,用17個銷拴固定,作昂首、立耳、豎鬃、嘶鳴、奔騰狀。車的結構分駕馬、輪與軸、車箱與篷蓋三部分。造型自然生動、惟妙惟肖,鑄制結構嚴謹、工藝精湛,外形雄偉壯觀、靈動典雅,展現駿馬三足站立、一足騰空、昂首欲奔的英姿。在全國均屬罕見,為貴州出土的國寶級珍貴文物,曾參加《全國出土文物珍品展覽》、《中國古代科技文物展》。
貴州東漢銅車馬的發掘,對研究東漢時期盤江流域的社會、經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反映了貴州悠久的歷史淵源。據專家介紹,黔西南是古夜郎國的中心,東漢銅車馬等文物的出土,對追尋西漢時期的夜郎文化,特別是探究兩漢時期中原文化與夜郎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誠為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及考古研究價值。
複製品尺寸:長29cm、高21.5cm
寓意:馬到成功 飛黃騰達 地位的象徵
洛陽鐘鼎青銅器專業製作青銅器、仿古青銅器、青銅器禮品、青銅器工藝品、藝術品工藝品、商務禮品、會議禮品、外事禮品、文化禮品、高檔禮品、企業饋贈、開業慶典、家居擺件、旅遊紀念品、銅工藝品、青銅雕塑、廣場室外銅雕,洛陽鐘鼎古代藝術研究所已有十年的歷史,是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定點文物復仿製單位。
用途:家居擺放、商務禮品、外事禮品、高檔文化禮品

出土歷史

1969年9月,甘肅武威北郊一公里處雷祖廟的雷台之下,無意間挖掘出了一座東漢的將軍墓,墓主依考據馬俑胸前的銘文記載,應為“守張掖長張君”陸墓。墓中陪葬的文物總計231件,其中有3顆鑄有“將軍”字樣的銀印,更可貴的是其中有一雄偉壯觀的儀仗隊。在儀仗隊伍的最前面帶頭的,是一件飛奔中的馬,它昂首嘶鳴、揚尾御風,三足騰空一足踏於一隻正展翅翱翔、回首驚視狀的飛鳥上,氣勢驚人,正可襯托出奔馬的快速。既表現了高度的浪漫主義意境,又穩定了銅馬俑的重心,被歐美學者譽為“中國古代藝術作品高峰”。經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鑑定,命名為“銅奔馬”。銅奔馬自出上以來,有關它的稱謂、斷代及製作者等,便一直謎雲重重,吸引了大批專家學者孜孜探求,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天馬文化熱”。但由於史料匱乏等原因,研究進展不大。
東漢銅車馬

專家揭謎

正在貴州省博物館展出的14件“東漢銅車馬”以其浩大的氣勢引起參觀者的關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泓教授稱,根據最新考古研究,“東漢銅車馬”其實是更晚時期的西晉文物。楊泓教授透露說,考古學上一般根據墓穴里最晚時期的東西來推斷它的年份。當初發掘雷台墓時,銅器上雖有銘文,但沒有標明年份。當時考古學家根據墓里出土的五銖錢幣,推斷是東漢時期的文物。但考古學家在墓里又發現了西晉時期的錢幣,由此表明雷台墓的年代應後推至西晉。據了解其有力的佐證之一,是漢代車騎出行有嚴格的等級制度,規定三公以下至二千石的官吏出行只能有4名騎吏出行,而“東漢銅車馬隊”有騎吏17人,這一度成為學術界的一個疑點。楊泓說,“東漢銅車馬”為西晉文物,這一研究結果在學術界已獲公認。
東漢銅車馬
東漢銅車馬儀仗俑群銅塑,規模龐大,一共有14件。其中騎吏俑兩件、持矛騎馬武士俑四件、持戟騎馬武士俑及斧車、主車、軺車、輦車組成。銅騎吏頭戴平頂帽,身穿交領服,在俑群中的腳色應該為領隊小吏。銅斧車是出行儀仗佇列中的前導車,車為雙曲轅,雙轅後部承長方形輿。御奴作跪姿,雙手拱舉,作執轡駕御狀。斧車是出行儀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車上立斧以示權威。銅軺車由車、馬、傘、御奴和伍佰組成。伍佰頭戴冠,著長袍,右臂前伸,手直指,走在車前辟道。銅輦車是出行時官吏家眷乘坐的車,由車、馬和一將軍奴組成。
東漢銅車馬
1963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現收藏在甘肅省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