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崗書院

銀崗書院

銀岡書院,不僅是我國東北地區唯一保存完整的最座古代書院,更因為被辭為“周恩來同志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銀岡書院先後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省紅色旅遊基地、是承載著古代書院文化、革命文化、園林文化的綜合性紀念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銀崗書院
  • 類別:書院
  • 榮譽:國家AAA級旅遊景點
  • 國家:中國
書院簡介,書院歷史,書院布局,鐵嶺銀岡書院,周恩來在銀岡,走出童年的苦澀,步入新生活的起點,接受銀岡學堂的啟蒙教育,英才輩出的殿堂,難以忘懷的福地,書院藏品,周邊場所,雷鋒國小,鐵嶺博物館,

書院簡介

書院歷史

銀岡書院,是東北地區唯一保存下來的古代書院,是清代著名的五大書院之一,是關東第一書院,在東北教育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開本邑教育之先",培養出大批英才。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就是在銀岡書院入讀國小。銀岡書院現在是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被列為遼寧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銀岡書院位於昔日的鐵嶺古城內南門之右、今日繁華的銀岡小區之中,是一處古樸幽靜的清代園林式建築群。
銀岡書院始建於清順治十五年(1658), 其創始人是清代謫居鐵嶺的郝浴。
郝浴(1623-1683), 字雪海,又字冰滌,號復陽。清直隸定州唐城(今河北省定州市城區唐城村)人。浴"少有異稟","生而機警,負異才。年十四五,能通六籍百家言,尤留心世務,高自期許,講求古今治亂興亡之故,而慕諸葛忠武、李鄴侯之為人。少有志操,負氣節。"順治六年(1649)中進士,授刑部主事。因其非凡的才幹和膽略,順治八年,升任湖廣道御史,並委以欽差大臣重任巡按四川。
此間郝浴體察民情,為民請命,直言敢諫,以實施其"澄清斯世"、"解救蒼生" 的志願。此時,吳三桂以平西王居四川。他網羅親信,"驕恣部下、淫殺不法"。他的軍隊"殘暴無紀律"。郝浴多次要求吳三桂預以制止,因而遭到吳三桂的忌恨。特別是在與南明永曆小朝廷作戰、保衛寧城收復四川的戰鬥中,郝浴再次得罪了吳三桂。
順治九年郝浴在巡按四川時,奉命在保寧城監臨鄉試,時逢張獻忠部下劉文秀率領數萬人包圍了保寧城,郝浴"飛檄邀三桂,激以大義"請求援救,然而,吳三桂"逾月乃赴援"。及保寧解圍後頒賞將士,吳三桂以冠服賞與郝浴,而郝浴拒而不授,並在所上的《保寧奏捷疏》中說"平賊乃平西王責(吳三桂),臣(郝浴)司風憲,不予軍事。而臣予賞,非賞臣則忌臣也",並盡陳"三桂觀望狀",由是積怨於吳三桂。過了兩年,即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桂乃摭浴《保寧奏捷疏》中有"親冒矢石"語,指郝浴為冒功論劾。"部議當坐死,上命宥之,流徙奉天"。
順治十一年六月郝浴與懷有身孕的妻子王夫人辭別親人,走上流放之路。從此,郝浴流寓於瀋陽、鐵嶺,渡過了漫長的22年流人生活。
順治十四年四月,置奉天府於盛京陪都,朝廷視為喜事,盛京大赦。凡此年以前在盛京的"流移者俱赦為民",給他們以有限自由,在盛京境內擇居安家,但不經朝廷赦準,不得返回故里。郝浴遇赦之後,與其好友函可等人於順治十五年,投奔其好友左懋泰移居鐵嶺。當時鐵嶺城內遍是瓦礫,蒿草叢生,除管理流人的官兵之外,尚無居民,其好友左懋泰等居於城外龍首山下。郝浴在"南門內之右"選中一片風水之地,成為努爾哈赤攻陷鐵嶺後第一個入住鐵嶺城的居民。郝浴自記:"戊戌五月下嶺,卜居於南門之右,方十許畝,中為書室三間,前有圃種蔬,後有園種花,左壁吾臥室也。右壁一帶,皆吾友連屋而居也"。
郝浴的父親郝大舫得知兒子獲赦在鐵嶺安家,異常高興,籌集銀兩派人送來,助其修建宅院。自此,郝浴以他高深的學識,在家設帳辦學,傳授理學經典、培養生徒、普及文化,從而使鐵嶺文化又有了新的生機。郝浴在此講學十八載,至康熙十四年(1675)復職還朝,留所居宅院為書院,並命名為"銀岡書院"。幾經修建已有相當規模。至1910年周總理入校讀書時,已有校舍70多間。整個建築群,清幽典雅,古韻濃郁。現今的銀岡書院占地面積8800平方米,與初建時"十許畝"相當。而且布局也無大的變化。東西排列三個院落。中間為郝浴最初所建宅院,東為銀園,西院闢為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遠遠望去,瓦青色的圍牆上空,蒼翠搖曳的枝葉之間隱現著古建築的屋脊,古樸幽靜之中蘊藏一絲神秘。

書院布局

漫步來到書院的正門--廣亮大門,兩扇乳釘鑲嵌朱漆大門立於門枕石上,石階和上馬石已經凹凸不平顯得滄桑古樸。位於書院正門對面,豎立著一座磨磚對縫影壁,高近四米、寬十二米許,中間額寬六米,上有枋柱屋頂,下有須彌座,素麵當心浮雕"銀岡書院" 四個金色大字。大門兩側各有房一間,再向外,有東西角門各一。走進正門,便來到當年郝浴的宅院。這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四合套院,上屋正房三間為文昌宮,現陳列展出關於銀岡書院歷史沿革的文獻資料、歷史文物。門前有光緒十六年所刻石碑二通。東側為《銀岡書院捐添經費建修齋房記》,其碑陰為《書院所添書籍》。這是我國罕有的古代石刻圖書目錄,被載入國家圖書館館史,實為稀世珍品。西側為《銀岡書院資產碑記》。
院內有東、西廂房各三間。東側在書院時期稱東齋房,曾為各齋長辦公之所,後為書院學堂。1910年,周恩來在書院讀書時,即曾在此研習古文、書法。現仍按當年原貌恢復,南北火炕,炕上各擺兩張書桌,靠東壁擺放古書櫥一對,櫥門木心板上刻有楹聯"晨登講席歌堯舜,千山翠色落銀岡","詩傳畫意王摩詰,船載書聲米舍人"。另外屋中有地八仙桌、太師椅一組,是先生授課的座位。
西廂房現為書院藏書室,兼辦公室。收藏郝浴與後來邑紳官員捐獻及新添圖書典藉數千冊。現有《古今圖書集成》240函存於其中。
正房與東、西廂房之間有東、西月門通二進套院和東、西兩院。二進套院的郝公祠位於文昌宮正北,面闊三間,房前掛有郝浴自題草書"致知格物之堂"匾額。這裡是郝浴昔日講學場所。康熙22年(1683)7月15日,郝浴病逝於桂林任上。噩耗傳至鐵嶺,學界和銀岡諸生無不為之哀痛,遂將"致知格物之堂"闢為"郝公祠",設其靈位,終年奉祀。
"致知格物"是郝浴的座右銘,也是他的辦學宗旨,體現了"實踐而體之" 的唯物主義思想。接替郝浴辦學的董國祥對學生解釋說:"知者,心之靈也。致者,推而極之以求蔽也。……天下、國家、身、心、意皆物也,誠正修齊以至治平即格物也。……此即所謂: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他教導學生成為品學兼優的棟樑之材:"諸士習業於此,毋自鄙落,當思所以為忠臣、為孝子、為悌弟、良友。修齊誠正之事,皆務實踐而體之,即治國平天下,無其事而有其具,庶無負先生之所以名堂之記哉!"
銀岡書院培養了眾多的成材學生,成為鐵嶺文人學者聚集之地和文化中心,對鐵嶺及遼寧乃至東北地區的文化藝術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康熙年間曾任順天府尹又任奉天府尹的屠沂,遍游全國各大書院,當他來到鐵嶺了解到銀岡書院的現狀與歷史,大為感慨,把銀岡書院與河南的嵩陽書院、湖南的嶽麓書院、石鼓書院和江西的白鹿洞書院,並列為全國五大書院,並撰文勒碑留記。他在《重修銀岡書院碑記》中寫道:,"維天下之書院多矣,惟嵩陽、白鹿、嶽麓、石鼓以大稱。豈高閣、周建長廊四起云爾哉!蓋大其人,故大其書院也"。"茲鐵嶺片石,即與嵩陽、白鹿、嶽麓、石鼓四大書院而五焉,奚不可也。興行教化守土之責也。表彰前哲後學之事也。" 他認為郝浴:"學探理窟,才蔚國華,嶽嶽懷方,不移不屈,政績昭然"。他把郝浴與四大院之創始人同視為偉大人物。
書院內原有一株郝浴建書院時栽下的老榆樹,尤如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日夜俯瞰著書院,年年拋撒榆錢兒,記錄書院教化育人的功績。乾隆時,詩人商其果以老樹為題賦詩,謳歌銀岡書院。詩曰:"老樹婆婆滿院蔭,每當風雨做龍吟,三春鑄得錢無數,灑落人間總不尋。"
現在"致知格物之堂"中展出郝浴辦學經過和生平事跡,同時展出的還有郝浴次子,曾任奉天府尹郝林和為恢復書院有突出貢獻的鐵嶺知縣焦獻猷的事跡以及他們為銀岡書院撰寫的碑文。並有康熙55年和乾隆59年兩通殘碑展出。門內有一付木刻楹聯:"晨登講台歌堯舜,千山翠色落銀岡"系郝浴先生《銀岡行》中詩句。
在堂門之前,立有兩通石碑,西為康熙十四年郝浴親自撰寫的《跋銀岡書院記》和康熙52年鐵嶺知縣焦獻猷的《銀岡書院題壁》;而《郝浴捐助銀岡書院膏火土四》碑則立於門東。現今書院的西院闢為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館額為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題寫。院之南側臨街有房十二間一字排開。東數第七間為大門即為紀念館的進口處,第八間為收發室,其餘是展室。東側六間,為《新生活起點》展室,展出1910年周恩來在鐵嶺學習生活情況及相關文物、史料。西側《第二故鄉情》展出的是1962年周總理視察第二故鄉鐵嶺時的全部史料和文物,真實再現了周總理與鐵嶺人民的魚水深情。院西側有廂房8間,為《歷史偉人周恩來業績展》,介紹了一代偉人光輝的一生。廳內展出340張照片,127件實物和4組雕塑,還有電化聲像設備,增加了真實性和感染力。院北有房八間,為《周恩來1910年讀書教室》、陳列和接待室、辦公室等。院東側有一通石碑《銀岡書院修復碑記》。在院中央,有一尊白色花崗岩的周恩來雕像,為中共遼寧省委共產黨員雜誌社於1998年敬立,魯迅美術學院孫家彬製作。人們每到這裡,總要與總理雕象合影留念。
現今的東院,為一仿古園林建築,稱作銀園。這裡的垂花門,是紀念館的出口處。此門為木製結構,門上青瓦覆頂,檐下有兩顆倒垂的木柱,端頭飾以蓮花,故稱垂花門。門內迎面一座高約3.5米、寬約8.5米青磚雕檐影壁,中間是一塊寬1.5米、長6.5米的漢白玉,正面刻有"銀園"兩個大字,背面鐫刻著著名書法家蘇平書寫的周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名句。再北是蓮池,池中有總理生前最喜歡的馬蹄蓮花,有無數赤橙色、墨青色鯉魚繞蓮遊戲。池上有單拱花欄小橋,可通東西。
蓮池之北,便是被稱為"隱然臥龍"的"銀岡"之處。現在隨形就勢修成假山,沿山脊修成四個亭台畫閣,由曲廊相連。廊枋上有園林景觀和歷史典故彩繪。
銀園東側是沿清代一條街古建築後牆修建的捐資碑廊。碑廊高三米,長有90延長米,由122塊墨青理石拼接,上面鎏金楷書鐫刻著6千餘捐資者姓名。
如今的銀園,假山曲廊、水榭亭台、拱橋蓮池、游魚花卉,典雅清幽,如天然花園一般。
銀岡書院是東北地區唯一保存下來的書院,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是我國東北地區一顆明珠,正放射著燦爛的光輝。

鐵嶺銀岡書院

中國的書院文化史,已有千餘年的歷史。它始於唐,盛於宋,而延續於元明清。白鹿洞、嶽麓、嵩陽等幾大知名書院,先後創建於五代後周和宋初時期,以他們創建的講學、藏書、供祀於一體的書院特色,以及延聘學者、理學各學派大師講學、學術交流,影響著中國書院文化的發展。
遼寧書院文化的起步,晚於全國5個半世紀。最早始建於明弘治六七年(1443~1444)的錦州“遼右書院”和遼陽的“遼左書院”。直到嘉靖末年(1565),整個遼寧地區建立的書院,只有七所。萬曆、天啟兩朝廷先後兩次下令全國拆除書院,加之明在遼東的形勢每況愈下,明金遼東之爭直至明朝覆亡,幾所時興時廢的書院也都荒廢無聞了。
遼寧的書院文化獲得發展,還是在有清一代。據《奉天通志》記載,遼寧各地共有書院十八所。唯“銀岡書院”和“瀋陽書院”創建於康熙朝,其他各地書院的年代,均在乾、嘉以後。“銀岡書院”則定名於康熙十四年(1675),它早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創立的“瀋陽書院”近半個世紀,而且“銀岡書院”的完整建築群和收藏的幾方珍貴的碑石完整地保存下來,這在遼寧,乃至東北地區是絕無僅有的。
書院所藏幾方碑石,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它是銀岡書院創建、發展的歷史見證。碑石的年代可分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康熙朝鐫立的,現存有兩方。最早的一方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當時鐵嶺縣知縣焦獻猷鐫立的郝浴《銀岡書院記》碑。另鐫刻郝浴仲子、時任吏部給事中郝林撰寫的《銀岡書院題壁》和焦獻猷的《跋銀岡書院題壁》,則附之《銀岡書院記》文之後。此碑現佇立於郝公祠前西側,由於年久,風剝雨蝕,碑文已不可通讀。幾部“方誌”著錄存在著字誤的異同;另一方是康熙五十五年(1716),時任內閣侍讀,前任奉天府主管教育的府丞黃叔琳撰寫的《重修銀岡書院記》碑,此碑已斷裂,藏於書院內。上述兩方碑石翔實地記載了郝浴從謫居鐵嶺、自築書屋、曲身窮理、友敘授徒十八載,到奉旨還朝,留居所為書院以後,三十八年的荒復坎坷歷程,它是銀岡書院早期歷史的具體寫照。
第二個時期,只有一方碑石,是嘉慶二年(1797)鐫立的《復陽老先生捐助銀岡書院膏火土田》碑,此碑佇立在郝公祠東側。碑石上詳細列載了郝浴捐助給書院的田地二十二日半,十一段八百多壠的坐落四至。此碑距書院創建已一百二十二年,它是書院早期資產的記錄。
第三個時期的碑石,是光緒十六年(1890)陳士芸第二次任職鐵嶺縣知縣時,與縣商紳捐資增建書院東院南北齋房竣工後撰寫的《銀岡書院捐添經費建修齋房記》碑。碑石兩方:一方,碑陽鐫刻的是陳士芸寫的《記》,敘述捐資的起因、捐資人、建房、購置等情況。碑陰附刻的是《書院新添書籍》,列載的書目有九十四種近兩千本;另一方碑石列載書院舊有的資產,有講堂、郝公祠和新建齋房,還列載了經費與計息情況,以及舊藏圖書十五種兩千餘本。
光緒十六年兩方碑石所列載書院資產中的講堂、郝公祠、藏書情況,具體反映了銀岡書院完全具備白鹿洞、嶽麓等全國名流書院所創立的集講學、藏書、供祀於一體的中國書院文化特徵,在有清一代兩百多年完整地保留下來,直至今日,應該說,銀岡書院當是遼寧乃至東北書院文化中的奇葩!

周恩來在銀岡

周恩來是備受國內外崇拜且享有盛譽的卓越領導人之一,為爭取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國家富強立下了豐功偉業。他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和許多無產階級革命家一樣,早年經歷了從封建家庭轉變到受西方教育,進而變成共產主義者的漫長過程。周恩來少年時代在鐵嶺銀岡書院受到的啟蒙教育,是他人生旅途中真正之起點,從一定意義上講,周恩來從銀岡書院邁出了革命人生的關鍵一步。正如他1946年9月在南京同美國記者李勃曼談話中所說:“十二歲的那年,我離家去東北,這是我生活和思想轉變的關鍵。沒有這一次的離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無所成就,和留在家裡的弟兄輩一樣,走向悲劇的下場。”
周總理雕像周總理雕像

走出童年的苦澀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出生於江蘇省淮安。他的祖籍是浙江省紹興,幾代祖先都是紹興師爺。祖父周攀龍在淮安縣當師爺,19世紀70年代舉家離開紹興遷到了淮安。外祖父萬青選,先後在江蘇清河(今淮陰)、鹽城、安東(今漣水)等縣任知事。恰好兩家祖輩在淮安都當縣官,因此結下姻親。不過,周恩來出生後不久祖父病故,從父輩開始,這個封建官僚家庭已走向衰落。
父親周貽能,為人忠厚,長年在外省當小官吏,收入微薄,進益不夠維持生活,周家常靠借貸、典當接濟度日。生母周萬氏,為人善良,性格開朗,處世精明。周恩來在不滿半歲時,按照傳統習俗,過繼給了患重病且無後代的小叔父周貽淦。不久嗣父周貽淦去世,守寡的嗣母陳氏終日不出房門,與周恩來相依為命,對周恩來的撫育傾注了全部心血。陳氏出身於名門閨秀,才學出眾,長於音樂繪畫,熟讀古文唐詩,從周恩來四五歲起就教他識字書法和背誦唐詩,給他講《天雨花》《再生緣》等故事。六歲時,周恩來隨父母、嗣母遷居到淮陰外祖父家,在這裡,他貪婪地瀏覽了外祖父的大量藏書,幾年內讀完了《三字經》《千字文》《神通詩》以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中的一些篇章。周恩來後來回憶這段生活時說:“我感謝我母親的教導。沒有他的照顧,我就不能培養出對學術追求的任何興趣來。”周恩來八歲至十歲在淮安、淮陰的幾處家塾念書,先後讀了《西遊記》《鏡花緣》《水滸傳》和《紅樓夢》等古典小說。不難看出,少兒的周恩來受到中國傳統的封建文化教育,並且顯露出他的聰明才智。
不幸的是,在1907年的一年裡,周恩來的兩位母親因積勞成疾而相繼病故,父親和伯父都在外地做事,未能回家料理。周恩來懷著失去親人的悲痛,帶著兩個弟弟從淮陰又搬回到原來在淮安的住宅,剛滿十歲的周恩來不得不獨立地挑起家務的重擔,既要照管兩個弟弟,又要操持家裡柴米油鹽,甚至在院子裡種菜供家人餬口。生活陡然變得如此艱難,使周恩來經受了難得的鍛鍊。
家業的急劇衰敗,兩位母親的去世,少兒的坎坷遭遇,封建禮俗的禁錮,這一切使周恩來陷入憂憤交加之中,這不能不在他幼小心靈深處埋下莫大的傷痕。他對這個封建家庭流露出無奈的反叛和憎恨,渴望儘早擺脫這種鬱悶的環境。
這時,周恩來的三堂伯周貽謙在鐵嶺做事,任鐵嶺稅捐局補用通判,借回家探親的機會,把周恩來帶到了東北。
1910年春天,十二歲的周恩來遠離家鄉去東北。他對家鄉是戀眷的,對親人尤其是兩位母親是懷念的,但對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和陳禮舊俗卻早已厭倦。而今,他終於走出這個令人窒息的苦澀之家,踏上了新的征途。

步入新生活的起點

周恩來隨三堂伯沿大運河北行,取道山東、天津,跨越渤海灣,經遼寧牛莊(今營口市境內),再轉乘遼河渡船北上,長途跋涉兩個多月,到達落腳的第一站——鐵嶺。
鐵嶺是遼寧北部的一座古城,遼代為銀州,明代為鐵嶺衛,清康熙三年(1664)建鐵嶺縣。鐵嶺風光秀麗,交通方便,四周有山河環繞,東有龍首山,北有柴河,西有遼河。鐵嶺地處要塞,自古以來乃是兵家必爭之地。20世紀伊始,東北是俄日帝國主義爭奪的焦點。1900年八國聯軍占北京時,俄帝乘機侵占東三省,在鐵嶺修鐵路,拆民房,毀良田,使這座古城滿目瘡痍;俄軍駐紮鐵嶺城外,虎視城關,騷擾鄉民。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鐵嶺成為主要戰場之一。戰後,取代沙俄的日本變本加厲,百遭塗炭的鐵嶺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銀岡學堂的前身是著名的銀岡書院,該書院創建於順治十五年(1658),康熙十四年(1675)命名為銀岡書院,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書院是清代式建築群,環境幽雅,講學興旺,遠近馳名,不僅開啟了遼北的文化教育,成為遼北地區的最高學府和文化中心,也是清代在東北最早最大的書院,康熙年間,銀岡書院堪稱全國著名五大書院之一。書院創始人郝浴(1623—1683),字雪海,河北定州人,是清朝著名的治國賢臣,熟讀兵書,精研文韜武略,曾任刑部主事、湖廣道御史等職⑦。郝浴在銀岡書院講學育人十八載,其子弟多已成名。他才華橫溢,著有《中山郝中丞全集》《中山詩鈔》《中山文鈔》等,為後世留下了珍貴文化遺產。
銀岡書院作為遼北教育基地,文化底蘊深厚,是東北最早實行西方教育的新式學堂,這裡名人薈萃、英才輩出。光緒三十年(1904),銀岡書院總董、銀岡教育會會長曾憲文,是鐵嶺愛國運動的核心人物。他倡導教育救國,於銀岡書院設立學堂,引進西方教育,開始接受革命思想的影響。1906年,曾憲文籌建的鐵嶺勸學所(後改稱教育所、教育局)正式成立,親自兼任所長,地址設在銀岡書院。曾憲文將書院附設了學制七年的兩等國小堂,有初等國小三個班次,高等國小兩個班次,學生達二百餘人。隨後又在銀岡書院內創辦了中學堂、簡易師範、商業學校、蠶業專科等,使在校學生總數達三百餘人。學堂採用新的教學方法,聘請勸學學員兼任教師,師資力量相當雄厚,教學質量很高,重視聯繫實際,讓學生接觸社會,注重從多方面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實際知識和能力,尤其致力於用愛國思想教育學生,激發學生們的反帝救國之心。
銀岡書院的圖書館藏書豐富。學堂購置了大量中外近代出版的書籍,從自然科學到西方文明,如有介紹世界地理知識的《瀛寰志略》《中外輿地匯鈔》,介紹數學知識的《中西算術大成》,介紹生理衛生常識的《西學啟蒙十六種》,以及介紹化學、電學、氣學、力學等自然科學知識的《格物入門》等。圖書館也有許多愛國反帝內容的圖書,如《湯氏危言》,揭露帝國主義簽訂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危害性;《普天忠憤錄》,控訴了日本帝國主義侵掠我國台灣的罪行。此外,還有《盛世危言》《新政真詮》《萬國史記》《東西新史拼要》《出使英法意比四國日記》和《西巡大事記》,等等。這些介紹新思想、新科學的圖書,為師生們開闊眼界、接受新思想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接受銀岡學堂的啟蒙教育

周恩來在銀岡學堂的半年時間,第一次接受西方教育的啟蒙和革命思想的薰陶,歸納起來,主要收穫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革命思想的啟蒙。周恩來來鐵嶺時,學界愛國活動空前高漲,學堂注意編寫反映鐵嶺特色的鄉土歷史地理教材,以揭露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本質。“驅除韃虜”、“抵制日貨”的字跡,在牆壁上處處依稀可見;悲壯的岳飛的《滿江紅》歌曲,響徹整個校園。周恩來在這種環境裡,最早學會唱學生中流行的《何日醒》《快猛醒》等愛國革命歌曲。《何日醒》歌詞涵蓋了從鴉片戰爭到日俄戰爭的中國遭欺侮的歷史,歌詞唱道:“一朝病國人都病,妖煙鴉片進。嗚呼吾族盡,四萬萬人厄運臨。”“遼東半島風雲緊,強俄未撤兵。嗚呼東三省,第二波蘭錯鑄成。”《快猛醒》唱道:“勸同胞,快猛醒,莫學睡獅高枕無憂。固衛我山河,保守我神州,勿令他人侵犯自由,欲想幸福,大家共謀,方不於我國民羞。”這些向學生進行愛國教育的生動教材,充滿著對帝國主義侵華罪行和清朝政府腐敗無能的血淚控訴和正義反抗。對周恩來思想影響最大的,莫過於銀岡學堂那些具有愛國心和正義感的教師們。班主任兼主講教師張兆芬是一位富於新思維的人。教歷史的王老師是一位孫中山的擁護者,極力反對君主立憲制,贊成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國主張。古文老師高文閣,學識淵博,長於詩文、書法。啟蒙老師曾憲文兼任國文課。有一次,曾憲文在勸學所主持歡迎奉天政法學堂學生趙振清的會議,趙發言時,宣揚君主立憲制,把救國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的改良方面。教歷史的王老師堅持革命黨人的立場,挺身而出,慷慨激昂地說:“康梁的改良變法當以為鑑,譚嗣同等先生的熱血尚未寒,趙先生,您的改良之舉又遭到何等下場?”這使趙振清無言以對。周恩來第一次聽到這種激憤講演,令他對王老師格外敬仰紒紜矠。又一次,曾憲文老師帶領周恩來等學生在龍首山上以山上豎立的宣揚日軍所謂“戰績”的《日露戰跡碑》為反面教材,告訴大家侵略中國的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領土上“立碑”這才是中國人民的奇恥大辱。由此,激起周恩來和其他學生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憤怒和對祖國命運的憂慮,進而激發學生們發奮讀書、革命救國的信念。學堂老師們的學識、思想和品德,對少年周恩來的成長無不產生重大的影響。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第二,刻苦讀書,因時而學。銀岡學堂開設國文、算術、歷史、地理、珠算、音樂、圖畫、體育、手工等課程。在這裡,周恩來第一次較系統地學到西方文化知識,第一次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的教育。周恩來在這裡讀了許多進步書籍,使他茅塞頓開,放眼世界,從中吸取了豐富的思想營養,特別是讀了著名思想家蔡元培的著述,更給他以新視角、新思想的啟迪。他刻苦學習,虛心請教,特別注意讀書的時效性,因時而學,不斷求新。他自幼就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很快地成為班裡學習成績突出者,從未因學習不好而受到老師的批評和懲罰。據當年的同學回憶,每次老師在課堂上提問,他都能對答如流,深得老師的喜愛,是全班學習成績最好的兩個學生之一。周恩來還常和同學們去郊區農村,接觸社會,進一步豐富了知識,開闊了眼界。
第三,鍛鍊強健的體魄。鐵嶺的北國風光,與綠樹成蔭的淮安,有著天壤之別,但周恩來非常喜歡這裡的新鮮環境。他酷愛體育活動,經常和小夥伴們一起在戶外做遊戲、賽跑、跳繩、拔河、踢毽子,放學以後還經常去攀登城郊著名的龍首山,每次往返要五六里路。據當年的同學回憶,周恩來覺得自己不如東北小同學體魄強健,所以在寒風中跑步,做操,進行身體鍛鍊是很自覺的。不多時,較柔弱的身體漸漸鍛鍊得強健起來。在這裡要常吃高粱米飯,改變了南方的生活習慣,也使他受益匪淺。周恩來回憶說:“我就喜歡東北,因為我是吃你們東北高粱米長大的。”1966年七八月間,周恩來在北京接見遼寧大學學生時,風趣地說:“我身體這樣好,要感謝你們東北的黃土、大風、高粱米飯,給我很大的鍛鍊。”又說:“吃高粱米,生活習慣改變了,長了骨骼,鍛鍊了腸胃,使身體能適應以後艱苦的戰爭年代和繁忙的工作。”紒紝矠新中國建立後,周恩來經常一天工作十六個小時以至十八個小時,這種過人的健康體格和精力,與他少年時代喜愛身體鍛鍊不無關係。
第四,廣交朋友,助人為樂。周恩來由南方剛來學堂時,身體孱弱,經常受到一些大同學的欺侮,挨打受罵,叫他“小蠻子”、“江溜子”。過了一段時間,他學著交朋友,一有機會就同他們在一起玩耍,聯合許多弱小同學,團結起來共同對付大同學,於是大同學也就不再打他了。周恩來為人正直,樂意幫助他人,同情貧苦同學,常把自己吃的東西讓給同學吃。一天,曹榮同學把硯台摔壞了,周恩來勸這位小同學不要哭,還主動將自己的硯台送給了曹榮。曹榮回憶說:“周總理在念書時,對同學很好,同學們打架,他見到就勸,不讓打起來。在他吃東西時,總是想著和同學一起吃,給同學吃。有一次,我不小心,把硯台掉到地下,摔壞了,我怕回家挨罵,就哭了,周總理看到了就勸我說:‘不要怕,別哭了,我給你一個。’他就把他的硯台(小方的墨海子)給我啦,現在我還保存在家裡。”1979年,曹榮老人把珍藏七十年的硯台捐獻給“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紒紞矠。
周恩來在銀岡書院的學習生活雖然只有半年,但卻學到了許多東西,既掌握了新知,又擴大了視野;既受到了思想啟蒙,又學會了修身品德。總之,銀岡書院奠定了他學習和做人的良好基礎,他後來走上革命道路,其思想是源於在鐵嶺時受到的教育和影響。

英才輩出的殿堂

銀岡學堂既重視傳授知識,又重視品德修身,所以從這裡走出眾多品學兼優的棟樑之材。在文武兼備的各路精英中,不僅有造詣很深的科學家、工程師、學者、教育家和詩人,他們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還有知名的畫家、書法家,他們留下學多傳世之作,是我國文化遺產中的稀世珍寶。
然而,最值得一提的是學堂培育出了許多革命志士。根據李奉佐主編的《銀岡書院》一書提供的資料,除周恩來之外,前後還有任輔臣、鄧士仁、劉國安、石璞等佼佼者。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與那個歷史環境分不開的。中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社會急劇淪為半殖民地。帝國主義的瘋狂掠奪,清政府和軍閥封建統治的黑暗和腐敗,殘酷的階級壓迫,農民的抗租鬥爭,不能不在少年學生們的心靈深處打下時代的印痕。處於辛亥革命前夜,資產階級民主思想開始在鐵嶺廣泛傳播。孫中山倡導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主張傳入銀岡學堂後,大多數教師受其影響,開始信仰孫中山的革命主張,接受民主革命思想。1908年,孫中山委派同盟會骨幹楊大實、朱霽青赴遼北秘密進行反清活動,最早在東北發展革命勢力,開展武裝鬥爭。多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點燃起遼北地區革命鬥爭的火種。起義失敗後,有些同盟會員投奔銀岡學堂,被聘為教員,學堂遂成為宣傳革命思想的陣地和革命者秘密活動的場所。弟子們經過愛國思想的啟蒙教育,不能不鍛造出新時代的精英。
以下對幾位有代表性的革命志士,作一略述:
(一)任輔臣(1884—1918),鐵嶺人。十二歲時考入銀岡書院。在書院讀書四年,受到良好的愛國思想教育。早年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1908年加入了布爾什維克黨,成為中國最早的俄共黨員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留在蘇俄境內的幾千名華工與蘇俄人民一道,積極參加十月革命和保衛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大戰結束時,華工在蘇俄紅軍游擊隊創立國際主義部隊時,曾組成中國團、中國營、中國支隊等,任輔臣曾帶領一千五百餘名華工,集體參加蘇俄紅軍,任中國團團長,被編入蘇俄紅軍第二十九步兵師第三狙擊旅。1918年11月30日,任輔臣奉命率領兩個連在維亞火車站同高爾察克白匪軍作戰,不幸英勇犧牲。12月28日,蘇聯《公社社員報》發表《紀念任輔臣同志》的祭文,高度評價這位功勳卓著的紅軍游擊隊領導人,說:“任輔臣同志在中國人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把自己在中國人中的全部威信都貢獻給為蘇維埃俄國服務。他組織的中國部隊是我們戰線上一支最堅強最可靠的隊伍。”“作為一位忠誠的世界革命戰士,他用自己的生命證明了他對偉大事業的忠誠。”“他把自己的生命貢獻給了全世界被壓迫人民的事業,他將永遠活在革命戰士的心中。”紒紟矠隨後,列寧在莫斯科接見任輔臣妻子張含光及其子女時,稱讚任輔臣作戰英勇,是一個卓越的指揮員,是一個優秀的布爾什維克黨,並高度評價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國際主義精神紒紡矠。1958年周恩來對任輔臣也稱讚說:“任輔臣同志早在十月革命就為無產階級的革命事業獻出了生命,他是我們的先烈,他的革命業績,是我們國家的光榮。”紒紣矠
(二)鄧士仁(1891—1936),是繼曾憲文之後的銀岡學堂的代理總董,兼任鐵嶺教育會會長、鐵嶺縣教育局局長。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後,積極領導鐵嶺教育界的反帝愛國運動。1933年調任安東(今丹東)教育局局長。當時安東教育界的反日活動日益高漲。鄧士仁作為抗日愛國志士,在安東地區領導反滿抗日鬥爭,為了中華民族的危亡,1936年遭到日寇逮捕殺害,壯烈犧牲紒紤矠。
(三)劉國安(1900—1937),1910年入銀岡學堂讀書。畢業後去撫順中學任教,後又轉回銀岡學堂當算術老師。後去鐵嶺師範學校任教。在五卅運動中,率領師範學校的學生起來罷課和遊行示威。1926年,劉國安在哈爾濱鐵路局做事時,曾將整理好的日本侵華罪行材料,交給來哈爾濱的國聯調查團。由於叛徒的出賣,1937年2月劉國安等十一人被捕後移送到偽奉天陸軍監獄,在酷刑之下,他嚴守機密,英勇就義紒紥矠。
(四)石璞(1913—1930),1920年入銀岡學堂讀書,曾積極參加五卅反帝運動。畢業後赴南京,考入金陵大學物理系,任該校學生會主席。不久,參加中國共產黨。入黨後,不顧個人安危,經常在大街小巷張貼革命標語和散發傳單,領導三百多名愛國師生成立“反帝大同盟”,形成南京地區一支強有力的革命力量。1930年被捕入獄,9月在南京雨花台被國民黨殺害。他是雨花台英烈中最年輕的共產黨員紒紦矠。
這些愛國志士,為了救國濟民,不僅走上了革命道路,而且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年輕的寶貴生命。他們是銀岡書院的驕傲,是鐵嶺人民的驕傲,是遼寧的驕傲,是東北的驕傲,是全中國的驕傲。

難以忘懷的福地

1910年秋天,周貽賡去奉天(今瀋陽市)做事,將周恩來送入新建的奉天省立第六兩等國小堂(後該為東關模範學校)高等丁班學習,續寫“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願。兩年之後,周恩來又跟隨周貽賡到天津,進入南開學校讀書深造,思想和品德得到進一步升華。
周恩來在鐵嶺銀岡學堂讀書只有半年,但這座古老的書院,這片肥沃的黑土地和勤勞、智慧的人民哺育他成長,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正是這塊福地,使他掙脫了封建家庭的束縛,思想有了新飛躍。1916年他在天津南開學校讀書時,在題為《試各述寒假中之事況》這篇作文中寫道:“年華逝水,歲月不居……追憶囊昔,離鄉別弟之日,於今六閱寒暑。一年鐵嶺,二載瀋陽,隨遇而安,因時而學,旅中況味飽嘗。”
周恩來負笈鐵嶺時期,以及後來到瀋陽東關模範學校、天津南開學校讀書深造,對日後周恩來的革命生涯,以及人格魅力和思想風範無不產生深遠的影響。正如他自己所說:“我開始的社會主義思想是烏托邦的。不過因為我自小吃過苦,懂得生活之艱難,所以很短時間內,即轉變到馬克思的唯物主義了。”紓紜矠換言之,周恩來後來走上革命道路,根源於鐵嶺銀岡書院這個革命思想啟蒙地。
正因為如此,周恩來懷念鐵嶺的山山水水。1962年6月周恩來偕夫人鄧穎超考察東北,再次來到鐵嶺,重登龍首山。闊別五十二年故地重遊,尋覓少年的足跡,使他浮想聯翩,感慨萬千,對眼前的一草一木懷有無限深情。鄧穎超對陪同周恩來視察的幹部說:“總理早就想來鐵嶺,這是他的第二故鄉。”周恩來也語重心長地說:“我是第二次來到故鄉!”
如今,銀岡書院作為“鐵嶺地區周恩來同志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早已對外開放,成為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這是從一個側面昭示了銀岡書院的歷史地位和現實價值。

書院藏品

銀州大雪圖
銀州大雪圖銀州大雪圖
《銀州大雪圖》是郝浴在康熙五年(1666年)農曆正月初二創作的。這幅長135厘米,寬35厘米的(銀州大雪圖》為彩墨畫。儘管歲月的風霜已經把它染黃,但畫面的筆墨字跡依然清晰,墨跡道勁蒼古,渾然天成,足見郝浴繪畫功力之深厚。畫的上面題有《銀州雪賦》和《雪後又賦》。 雪、山、松、城構成了(銀州大雪圖》的主要內容。皚皚大雪染白了山川城郭,點點青松屹立在風雪之中。作者用了獨特的創作手法,把自己當時的心境和情感都展現在畫面上。畫面分兩部分,畫的前部展現的是一個理想的生活空間,一個閒適的自由天地:山松、瑞雪、小橋、流水、茅屋中一主人獨坐深思!桌前放一酒杯……畫的後部展現的是一個現實生活環境:銀州古城、森嚴壁壘,城外的山峰重重疊疊橫門而立,城門前騎兵們手持長矛,獵犬緊隨,使人想到郝浴正在這座小城,過著禁錮的謫居生活,心情抑鬱而憤懣。郝浴忠君保國,大志難伸,在這種現實生活中,怎能如願以償?但他又無力掙脫只好是求安一時,寄望未來,於是便把自己的情感傾注於作品之中,這就是畫面前半部展現的內容。那位主人,是畫家自我的寫照,“酌酒一杯家萬里”,深遂的畫意蘊藏在不言之中。這種跨越時空的表現手法,使理想和現實相對照結構新穎。景詩相間對應和諧統一,表現手法別具一格,在中國的繪畫史上實屬罕見,體現了郝浴一生的高尚人品、書品和詩品。
該畫結構的另一特點是詩畫相間、兩首長詩布局於畫面之間,《銀州雪賦》深刻地描寫了雪的姿態氣勢;歌頌了雪的純潔;讚美了雪的品格。如賦中所說:‘瓊林散彩,玉樹生花’。‘雪之德天下之至光明也,雪之功天下之至神化也……’。而《雪後又賦》更進步描寫雪後春天到來的美好景色,‘旭彩驚飛,玉宇燦然,千條綠水,西上連天,坐見十二樓之下,八門洞癖,萬馬嘶春,翠飛鏑叫,甲照龍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全畫都傾注了郝浴對生活的一片情思和現實生活對他的無情,使他的報國報民的宏願不能實現的感嘆。

周邊場所

雷鋒國小

鐵嶺市雷鋒國小鐵嶺市雷鋒國小
在銀崗書院對面是鐵嶺市銀州區第七國小,該國小被遼寧省機關工委命名為“雷鋒國小”,多年來,該校一直都在堅持開展各種學雷鋒活動。滿牆的“爬牆虎”給整棟教學樓覆蓋了一層綠色屏障,讓整個校園生機盅然!成為校園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鐵嶺博物館

銀崗書院過道西面就是鐵嶺市博物館所在地。內有永久性專題陳列兩個——《遼北歷史文物陳列》和鐵嶺地址展》。館內藏品5000餘件,以遼北地區出土文物為主,其中不乏珍品。如,商周時期的青銅鋮;西漢的透雕青銅版飾;遼代晚期北宰相蕭義墓誌等。
鐵嶺博物館鐵嶺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