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山柳木蒸籠製作技藝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鉛山柳木蒸籠製作技藝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國家:中國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保護措施,

簡介

鉛山的柳木製品生產製作工藝歷史悠久,已有六百餘年的歷史。河口古鎮曾經是全國“四大柳木”製品的重點產地之一。柳木,鉛山人俗稱“溫杉樹”,產於贛閩兩省間的鉛山、資溪和福建崇安(武夷山市)、光澤一帶武夷山區。很早以前,福建山區一些匠人用柳木製作一些粗糙簡單的生活用具。後來看到河口古鎮有市場有銷路,便把手藝帶到鉛山發展,於是逐漸成為了鉛山的傳統手工業產品。

歷史淵源

明清時期河口鎮的繁榮,吸引了製作柳木蒸籠的手藝人來鎮上落腳謀生。河口鎮上製作柳木蒸籠的傳統手工藝技能,是從福建省崇安縣(今武夷山市)星村傳承過來的。福建星村做柳木蒸籠的師傅是有幫派的,被稱做福建幫(星村幫),製作柳木蒸籠的傳統手工藝技能,只準傳給福建星村人,不準傳外人。據《鉛山縣誌》記載,清道光年間(1821-1850),鉛山白沙呂道賢的師公(師父的師父)在河口向福建星村的製作柳木蒸籠的師傅學藝,福建幫進行干預,不準呂道賢的師公向外地人傳藝,並訴諸武力。由於福建幫的武藝不及呂道賢的師公,對這件事也就罷了。自此,柳木蒸籠的傳統手工藝技能只準傳內,不準傳外人的規矩就被破除了,因此,柳木蒸籠的傳統手工藝技能才得以在河口鎮上傳承下來。
建國初之前,河口鎮上已有七、八家生產柳木製品的商家了。比較大的字號有:傅茂興、吉慶祥、呂廣茂、朱大盛,各家分別有20-30名柳木製品師父,其中有不少是福建星村人。除吉慶祥的老闆是福建人外,其餘字號的老闆均是鉛山人。當時的柳木蒸籠(含其他柳木製品),主要銷往江西弋陽、貴溪、撫州和安徽省祁門縣的周邊縣市。
建國後的1954年,河口鎮上柳木製品業的工人組織成立了“鉛山縣油漆柳木生產合作社”,支玉祿(男,1924年出生,退休工人)任合作社主任。後經江西省手工業管理局批准,該合作社轉為“江西省鉛山縣柳木蒸籠廠”,有30多名柳木製作工人。

基本內容

柳木蒸籠生產工序複雜,主要工序有:打段——刨光——熨園——定型——連胚——下直料——下橫料——下篾——雕檔(杉木)——上底(竹子)——上含口等。

基本特徵

柳木蒸籠,直徑大者超過三尺,小的僅七寸,輕便耐用。由於密封性好,蒸食品時不產生“回籠水”,蒸出的包子、饃饃格外肥大,味道特鮮。柳木蒸籠蒸製的包子、饃饃有一種特殊的清香味,生產更環保,食品更安全。

保護措施

藉助“鉛山縣柳木蒸籠生產製作工藝2016年已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之契機,加快恢復和發展柳木蒸籠及柳木工藝盒的生產,讓江西省唯一的柳木特殊生產工藝不要失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