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鼓旌旗

金鼓旌旗

金鼓旌旗作為軍中指揮號令系統,目的是為了在金鼓旌旗的指揮下按照指揮人員的指示統一行動,但是不同的金鼓旌旗所發出的號令各不相同,因此要想讓士卒聽令必先使其知令,即是讓士卒先掌握並練習金鼓旌旗發出的各種複雜號令。

簡介,訓練,其他作用,其他系統,

簡介

金鼓旌旗作為軍中指揮號令系統,目的是為了在金鼓旌旗的指揮下按照指揮人員的指示統一行動,但是不同的金鼓旌旗所發出的號令各不相同,因此要想讓士卒聽令必先使其知令,即是讓士卒先掌握並練習金鼓旌旗發出的各種複雜號令。

訓練

周代的軍事訓練“講武”活動中以操練士卒辨識金鼓旌旗發出的號令作為中心內容。《周禮·大司馬》對此記載頗詳:“中軍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司馬振鐸,群吏作旗,車徒皆作。鼓行鳴鐸,車徒皆行,乃表乃止。三鼓摝鐸,群吏弊旗,車徒皆坐。又三鼓,振鐸作旗,車徒皆作鼓進,鳴鐲,車驟徒趨,乃表乃止,坐作如初。乃鼓,車馳徒走,乃表乃止。鼓戒三闋,車三發,徒三刺。乃鼓,退,鳴鐃且卻,乃表乃止,坐作如初”。這裡所描述的是各級軍吏手持金鼓旌旗訓練士卒的一個壯觀場面,從集結待命到齊步行進、立定、快速行進,跑步行進直至發矢擊刺、收兵撤退悉聽旗鼓之令而行。在整個訓練過程中,三軍步調統一,不得擅自動作,不準破壞隊形,必須排列有序,即“以旌旗為左右和之門,群吏各帥其車徒以敘和出,左右陣車徒,有司平文,旗居卒間”。另據《司馬法·天子之義》:軍事訓練中要求“軍旅之固,不失行列之政”,即使是“逐奔”,也不準“逾列”。如果“士失什伍,車失偏列”(《尉繚子·制談》),將受到軍法處治。
由於士卒每年農閒時都接受軍事訓練,對金鼓旌旗的號令已經熟悉,因此在實戰中完全可以根據各級軍吏旗鼓號令的變化而行動,也正因如此,軍事指揮人員才得以運用金鼓旌旗來實現自己的意圖,進退徐疾,均得其要。

其他作用

金鼓旌旗除具有指揮號令的作用外,同時還可以鼓舞士氣,以壯聲威。但是要真正發揮金鼓旌旗的效用,對軍事指揮人員的要求亦很高,因為戰場的形勢千變萬化,而金鼓旌旗的號令又十分複雜。單就鼓法而言,就有“鼓旌旗、鼓車、鼓馬、鼓徒、鼓兵、鼓足、鼓首”等多種,而每種鼓法又有啟、止、退之分。能否把握時機,正確運用,事關全局。如使用不當,則有可能勝負互易。因此,一位優秀的將領不但要把金鼓旌旗的號令爛熟於心,而且要審時度勢,不失戰機,最大限度地發揮金鼓旌旗的指揮號令作用,才能達到戰而能勝的目的。

其他系統

周代除軍中的金鼓旌旗指揮號令系統外,在國防上還建設了一套烽燧傳警系統。古代交通通訊非常落後,每一地的軍隊數量有限,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必須召集援軍,而步行傳訊求援不能迅達,往往貽誤戰機。為解決這一問題,人們發明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烽燧傳警通信系統。西時期這一系統已被廣泛運用,即在從王都通向諸侯國和邊境的各個方向,利用山頭和高崗,設定烽火台,備置燃料火種,派專人守候,有警則燃。白天放煙,夜間舉火,逐一傳遞,雖千里之外亦可迅速知曉警情而發軍援應。如西末年,幽王寵愛褒姒,而褒姒不愛笑,幽王為博其一笑,令舉烽燧。諸侯聞警悉至,但並無警情,褒姒乃大笑,幽王很高興。後來又幾次無警而舉燧,諸侯幾遭胡弄,多不信。而當犬戎進攻朝時,幽王再次舉燧,諸侯兵聞警不動,幽王因無援而被殺。以上關於舉燧的記載,雖是一件極荒唐之事,但說明了西時已建立起一套傳送警報、傳遞號令的烽燧系統,而且在國家軍事活動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