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之戰

金門之戰

《金門之戰》,作者是徐焰,2011年1月1日由遼寧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金門之戰
  • 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
  • 頁數:215頁
  • 開本:16
  • 作者:徐焰
  • 出版日期:2011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05069424, 9787205069421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編輯推薦

《金門之戰(1949-1959)》:18年前(1992年),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徐焰所著的第一部表達祖國大陸觀點的軍事歷史著作《金門之戰》一書在台灣出版,在島內引起轟動!同時,該書也是祖國大陸公開出版的第一部全面闡述20世紀50年代東南沿海作戰的歷史專著。
今天,經作者傾力修訂後重新奉獻給讀者!

內容簡介

《金門之戰(1949-1959)》主要內容:當人民解放軍在東南沿海凱歌進軍時,出乎意料地出現了金門登入戰的失利。1949年10月中旬解放廈門後:第十兵團叉以3個團乘勝發起金門登入戰,準備完成漳廈金戰役掃尾一仗,然而一直所向無敵的部隊卻在過去鮮為人知的金門島上陷入了一場悲劇。解放軍第二四四團登入後即遭國民黨軍坦克群攻擊而嚴重受挫,是金門失利的一個不幸開端,它揭示了島嶼作戰中反坦克問題的嚴重性。事後國民黨軍在總結金門作戰經驗時,陳誠曾稱裝甲兵居於首功。當天下午3時許,金門島上解放軍最後一個電台即第二五三團的報話機從古寧頭報告:“敵三面進攻,情況十分危急。”揚聲器里夾雜著槍炮聲,突然一聲爆炸,報話隨即停止了工作。

作者簡介

徐焰,國防大學教授,少將軍銜。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軍事科學學會歷史分會副秘書長。曾在瀋陽軍區當過戰士和政工幹部。在吉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後長期從事軍事歷史和軍事思想的教學和研究,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國際安全和軍備控制中心、日本防衛大學做過訪問學者,曾獲“全軍優秀教師”、“國防大學傑出教授”稱號。撰寫過有關中國革命戰爭、抗美援朝、東南沿海作戰、中印邊界反擊戰等方面的十幾部軍事歷史和軍事思想方面的專著,其中《毛澤東軍事思想發展史》曾獲全軍科研一等獎,《最後的秋日》和《80個共產黨員的故事》獲解放軍圖書獎。所撰寫的專著有多部在美國、日本和我國台灣出版,如撰寫的《抗日戰爭史錄》是在日本出版的唯一一本全景式介紹中國抗戰史的著作;所撰寫的《金門之戰》是在我國台灣島內出版的首部闡述中國共產黨觀點的現代史著作。此外,中央電視台和其他電視台曾播出其所撰寫的十幾部電視片。

圖書目錄

第一章 解放軍向福建沿海的勝和進軍
★解放軍的凱歌行進和國民黨退守台灣
★進軍福建和準備攻台條件
★渡海攻取廈門的勝利
★勝利大潮中的危險暗礁
第二章 悲壯的金門登入戰
★不了解渡海作戰規律出現盲目輕敵
★敵兵力增加,解放軍計畫不變
★航渡組織失誤造成孤軍登入叫
★登入的3個團陷入孤軍苦戰叫
★血戰古寧頭失利
★透過“假如”、“幸虧”,偶然中找必然
第三章 吸取教訓後奏捷海南、舟山
★登步島受挫再獲經驗教訓
★吸取經驗後順利占領海南、舟山
★台灣戰役的籌劃和準備
★奪取萬山群島和準備再戰金門
★台海風雲突變和台灣戰役計畫的中止
第四章 東南沿海由激戰轉為對峙
★打擊國民黨軍的竄犯騷擾
★挫敗“以大吃小”的突然襲擊
★再度突出台灣問題
★浙東作戰和“台海危機”憎
★緩和台灣海峽緊張局勢的努力
第五章 炮擊金門的戰略意圖及其實施
★中東事件點燃炮擊金門的導火索
★空軍入閩拉開金門炮戰的序幕
★前線準備炮擊和內地大辦民兵
★北戴河決策和“八二三”炮擊
★陸海協同全面封鎖金門
第六章 世界戰爭史上的奇特作戰
★利用炮擊聲勢宣布中國領海線
★以炮擊護航編隊摸清美國底盤
★繼續以封鎖擴大美蔣矛盾
★確定“打而不登,封而不死”
★單日打、雙日停的戲劇性戰爭
尾聲

文摘

第一章 解放軍向福建沿海的勝和進軍
解放軍的凱歌行進和國民黨退守台灣
國民黨政權在中國大陸崩潰速度之快,確實是超出當時中國國內幾乎所有黨派和世界上各國政府的預料之外的。抗日戰爭剛剛勝利的時候,國民黨的軍事力量尤其是蔣介石嫡系的實力達到了歷史的最高點。經過l946年的“整編”後,國民黨軍的總兵力還擁有248個師(旅),總計達400餘萬人的兵力(按陳誠的報告是430萬人,事實上許多部隊長官為多領餉而留有空額)。經過美國的大力武裝,蔣介石還建立起中國近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空軍和海軍,陸軍也有13個軍完全美械化,6個軍半美械化,占國民黨軍正規軍總數的四分之一。在國民黨正規軍的二百多個師中,有一半已經實現了蔣介石的嫡系化,嫡系部隊掌握了絕大部分美械裝備,其餘的雜牌軍也大都已被中央軍嚴密控制和掌握。抗日戰爭前國民黨內部那些敢於擁兵同蔣介石對抗的李宗仁、白崇禧、閻錫山等新軍閥勢力,這時也全都聽命於蔣記中央,再不敢起兵反蔣。
依仗著這些軍事資本和國民黨內部的統一,蔣介石不顧全國人民的和平意願,於1946年夏季悍然發動全面內戰,並於同年底宣稱要“於一年之內徹底消滅萬惡之奸匪”。可是無情的歷史是,國民黨軍的一切美械精銳部隊反而很快被徹底消滅。兩三年前剛剛從大後方趕回南京發“劫收”財的國民黨大員們一場“金陵春夢”還未做完,就急忙準備逃難了。
中國共產黨人在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艱苦鬥爭的歲月里,從來抱定了中國革命必將勝利的信心,但是解放戰爭勝利到來之快也是出乎預料的。日本投降後,中共中央曾一度構想可以通過“和平民主新階段”,以長年的議會鬥爭來掌握聯合政府的決定權,只是當國民黨反動派關閉了和平之門質,才被迫進行自衛戰爭,並隨著戰爭的逐步勝利將其發展為解放戰爭。1948年9月,中央召開的九月會議預計戰爭可能在1951年左右取得基本的勝利.同年1 l沈戰役結束後,毛澤東則宣布“再有~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府從根本上打倒了”。
在1949年1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和同年3月的七屆二中全會上,中共確定了向全國進軍的部署,大致安排是這樣的:
彭德懷、習仲勛所率領的第一野戰軍連同隨後配屬的華北兩個兵團共:太軍,向陝甘寧青新各省進軍,擔負解放大西北的任務。劉伯承、鄧小平的第二野戰軍近30萬大軍首先和三野共同進行渡江戰役,然後向雲貴川康進軍,擔負解放大西南的任務。粟裕率領第三野戰軍(當時陳毅還在中原習近60萬大軍向蘇浙閩進軍,擔負解放東南沿海的任務。林彪、羅榮桓率領野戰軍90萬大軍向鄂湘桂粵諸省進軍,擔負解放中南地區的任務。

序言

金門,是位於我國福建省南部的面積只有一百多平方公里的海島。在我們祖國的版圖上,它也至多能標上一個小小的斑點。可是當60多年前那場改變中國面貌的全國解放戰爭進入尾聲之時,它的名字開始引起世人的注意。在1958年那個不平靜的夏天,它又一次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在這個海島上所進行的驚心動魄的鬥爭,對於國共兩黨的關係、對於中美關係都產生過極其重大的影響。幾十年後的今天,讓我們揭去籠罩在歷史事件上面的迷霧,不諱言地如實回溯一下那場鬥爭的經過,對於所有願意研究國共關係史、關心祖國統一的人可能會有所裨益。
對於如今年青一代來說,許多人已經不清楚當年國共之間為什麼要進行那場殊死的鬥爭。因此,非常需要讓他們認真地接受一下中國近現代史ABC的教育,以了解這場根植於中國社會階級矛盾而必然出現的殘酷鬥爭。當然,這種教育應該像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爭取民眾時的那種擺事實、說理性的宣傳,而不應該再是那種空洞的教條式的灌輸。對於許多不了解歷史的青年人來說,教條式的灌輸不管主觀願望如何好,卻往往會造成台上大力謳歌戰爭中的英雄,台下多數聽眾卻不明白他們為什麼去打仗的情況。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對那些親身體驗過新舊中國對比的人來說,即便是理論上的教育抽象一些,他們也可以聯繫自己豐富的感性知識來接收消化。可是如今對於沒有歷史感性知識的人再照搬老一套方式進行教育,他們不僅不易理解,還往往會產生一些逆反心理。須知,如今一些年輕人不願意聽某些宣傳教育,這首先應該歸咎於教育的方法不適應新一代的心理,而不能單單抱怨宣傳不夠或歸咎於青年人自身。如果想使歷史傳統教育能為廣大民眾尤其是廣大青年喜聞樂見,就應該運用豐富、生動而又全面準確的歷史事實,進行形象思維和說理相結合的教育。本書在追溯歷史事實的同時,正是希望從這方面做一點嘗試。
國共兩黨之間在中國大陸上進行過兩場大規模的戰爭:一場是中國共產黨人所稱的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或土地革命戰爭的十年內戰,國民黨則稱之為,“剿共”和“剿匪”;另一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全國解放戰爭,國民黨則稱為“戡亂”作戰。戰爭在中國大陸結束後,雙方在沿海地區又繼續進行了為時很久的作戰,發生在金門地區的戰鬥,正是國共之間為時數十年的戰爭的結尾。1959年1月,金門炮戰結束後,國共之間持續了幾十年的戰爭在事實上就已停頓下來。1979年1月,隨著形式上的炮擊金門的最後結束,國共雙方的戰事在形式上也告終結。
國共兩黨之間會發生戰爭,這是中國近代歷史進程中革命與反革命兩大勢力進行鬥爭的不可避免的結果。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孫中山創建的中國國民黨曾有過光榮的革命業績,中國共產黨也曾同國民黨有過兩次合作。但是最後中國共產黨要領導中國革命人民進行推翻國民黨統治的戰爭,是由於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在執掌政權後就和中國大陸上最反動的豪紳地主、軍閥和官僚買辦相勾結,建立起封建法西斯式的統治。新中國的歷史書上曾說1927年“蔣介石背叛了革命”,並不是說他背叛了共產主義(因為他本來就不是共產黨),而是說他背叛了孫中山實行“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平均地權”的“民生主義”的革命初衷。中國共產黨人在同國民黨合作時,也曾想用非暴力的方式改造國民黨和改造中國社會,可是國民黨卻以所謂“清黨”的屠殺方式使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又以發動全面內戰斷送了第二次國共合作,這就迫使共產黨人不得不拿起武器,同國民党進行了為時幾十年的戰爭。
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統治二十多年,其所創建的“德政”如何,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都有目共睹。對於不大了解那時歷史情況的年輕人來說,只要舉幾個最簡單的例子就可以說明國民黨政權之腐敗:國民黨政府和歷屆北洋軍閥政府一樣,從來沒有做過中國人口統計,當時中國自稱有四億人,主要是靠食鹽的銷售估計出來的;據蔣介石公布的1946年的統計數字,全國的鋼產量只有8000噸,平均每人攤不到20克鋼,還不夠做幾根釘子。當時國民黨政府最主要的盟友美國對此也毫不諱言,看看1949年美國國務院公布的關於中國問題的白皮書(THE CHINA WHITE PAPER),那裡面對國民黨政權的“腐敗”、“無能”和被“反動集團”所控制的情況有著淋漓盡致的描寫。
1949年9月,當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部隊已逼近國民黨政府南遷後的“首都”廣州時,“代總統”李宗仁找到蔣介石,同他做了平生最後一次談話,開始便憤慨地說:“你主政二十年,貪贓枉法之風甚於北洋政府時代。”(《李宗仁回憶錄》第七十章(三))80年代台灣出版了蔣經國當年的日記——《存亡危急之秋》,其中1949年1月22日的日記曾這樣記述蔣介石“下野”當天的一段話:“父親對於本黨改造方案,特加研討。自謂:‘當政二十年,對其社會與民眾福利,毫未著手,而黨政軍事教育人員,只重做官,而未注意三民主義之實行。”’這倒是慘敗之餘的實話。
“當政二十年”而對改善人民生活“毫未著手”的統治者,怎能不招致人民的反對?蔣介石退到台灣後,在其1950年7月18日發表的《本黨改造案之說明》中,也宣稱“我們同志人人都認定四年來反共戰爭的失敗是政府沒有實行民生主義”。可是國民黨政府為什麼不實行民生主義呢?蔣介石卻難以解釋。其實,他所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所作所為,已經在中國大陸上做了最清楚的解釋。
正是當中國最廣大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每年都有數百萬人因飢餓死亡,面臨著最嚴重的民生問題時,蔣、宋、孔、陳等官僚資本集團卻聚斂了數量驚人的財富。如抗日戰爭時宋美齡到美國請求援助,聲稱中國政府抗戰無錢,然而美國媒體報導她一次上街購物的開銷便達100萬美元,宋子文、孔祥熙在紐約的豪宅更是價值巨萬。這些官僚資本家是如何致富的呢?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先生早在20世紀40年代初就痛罵過他們賺錢不是靠本事,而是靠特權賺的“豬狗畜生錢”。例如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立即要求淪陷區的老百姓都將手中的汪偽政權發行的貨幣兌換成國民政府通用的法幣,兌換情況正如李宗仁在回憶錄中所描述的那樣:“剛勝利時,淪陷區中的偽幣的實值與自由區中的法幣,相差原不太大,而政府規定偽幣與法幣的兌換率為二百比一。以致一紙命令之下,收復區許多人民頓成赤貧了,而攜來大批法幣的接收人員則立成暴富,政府在收復地區失盡人心,莫此為甚。”
如果說接收大員們的“五子登科”(搶房子、車子、條子、婊子、票子)還可以推諉到接收人員的個人品質上,那么政府“二百比一”的政策則正是整個官僚資本集團利用政府的特權對億萬人民赤裸裸的公開掠奪。面對著這樣殘酷的剝削掠奪和巨大的貧富懸殊,廣大人民怎能不仇恨滿腔!正因為如此,國民黨一時被多數老百姓罵為“刮民黨”。李宗仁對此也承認:“當國事者如此以國事逞私慾,國民黨政權如不瓦解,真是無天理了!”(《李宗仁回憶錄》第七十章(三))
國民黨方面是驕奢淫逸,在共產黨方面卻是艱苦奮鬥。中國共產黨人在奪取政權的鬥爭中雖然也犯過許多錯誤,經歷過不少曲折,可是卻終始是以廉潔奉公的勤奮形象出現在國內外公眾面前的。1940年,海外最著名的華僑資本家陳嘉庚回國考察後曾向海內外宣布,中國只有一個地方沒有貪污,那就是延安。再如美國政府派到國民黨政府的代表如史迪威、馬歇爾等,儘管在意識形態上都堅決反對共產主義,但是他們在公開或私下場合也都承認共產黨的廉潔和國民黨的腐化。代表新興革命力量崛起的中國共產黨人一方面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影響著廣大人民,一方面又向民眾揭露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罪惡,自然就會在中國大地上掀起那樣一場震撼世界的階級鬥爭的浩蕩狂飆。
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和到台灣後,進行反共宣傳時總不忘大罵共產黨領導的“清算鬥爭”,這確實是道出了自己的痛處。事實上,正是由於國民黨反動派在大陸人心喪盡,對人民有太多的欠賬害怕清算,因而廣大人民一經共產黨人啟發了覺悟,千百萬農民就能在“打土豪、分田地”和土地改革的旗幟發動下起來,在中國大地上才出現了波瀾壯闊的“紅旗捲起農奴戟”的階級戰爭的場面;就是受過西方教育的知識分子,多半也走上街頭投身於共產黨領導的“反飢餓、反迫害、反內戰”的鬥爭之中;甚至還有許多民族資本家因為反對國民黨勾結美國壟斷資本來壓迫民族工商業,也站到反蔣的統一戰線一邊,以至於宋子文曾發出“資本家而擁護共產黨這真是世界奇聞”的感嘆。了解了這些,人們就能知道國共兩黨之間的鬥爭不是什麼人為製造的無謂的“窩裡鬥”,也就能明白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為什麼在人民支前大軍支援下,官兵一致一往無前;而國民黨的軍隊為什麼上下離心,在中國大陸上土崩瓦解。在裝備上、軍隊數量上曾占絕對優勢的國民黨軍為什麼在為時僅三年的內戰中就敗退到幾個海島上去,也就不難理解了。
中國大陸的解放標誌著人民民主革命的基本勝利,但是逃到台灣島上的國民黨政權出於被推翻的階級仇恨,在很長時間內還妄想依靠美國的援助來“反攻大陸”,美國也乘此機會插手中國內政。同時,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也曾經準備以武力的方式解放台灣,驅逐美國侵略勢力,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因此雙方的戰爭在台灣海峽還持續了相當一段時間。金門島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某些其他原因,一度成為國共之間的鬥爭焦點,人民解放軍在金門和其他島嶼進行的登入作戰,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
隨著時光的流逝和海峽兩岸的社會發展,國共兩黨之間的關係逐漸發生了變化。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使中國大陸上的社會階級關係已經有了巨大變化,國民黨也已由全國的執政黨變為台灣地區的執政黨,台灣的社會政治經濟情況也與過去大不相同。在尊重歷史形成的現狀和國共雙方利益的前提下,以民族大義為重,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的統一,又逐漸具備了可能性。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中共中央重新提出了實現第三次國共合作的建議。可是台灣當局卻長期頑固拒絕和平談判,並且不顧民族大義,想把美國在台灣海峽的軍事力量引入到國共內戰之中。為了在新形勢下打擊分裂祖國的陰謀,驅逐外國侵略勢力,中共中央又決定採取炮擊金門,以後又以打打停停的鬥爭形式,演出了一場戰爭史上罕見的戲劇性的作戰場面。
當年毛澤東主席決定對金門單日打炮、雙日不打炮時,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外國都有許多人對這種奇特的軍事行動感到驚異:世界上居然有這樣的打法!以後的事實卻證明,這是一項維護民族大義的富有遠見的決策。通過1958年的炮擊金門,國共之間持續幾十年的戰爭不僅在事實上停頓下來,而且象徵性的炮擊也成了雙方獨特的對話形式。同時,經過中國政府在外交鬥爭中堅持原則並不懈努力,美國武裝力量在1979年中美建交的同時也全部撤出了台灣海峽。在此基礎上,海峽兩岸的緊張局勢逐漸得到緩和,這為後來中共中央提出的以“一國兩制”方式和平統一祖國創造了重要的前提。
近年來,海峽兩岸的往來日益增多,“三通”也逐步實現。可是由於台灣當局仍然不想消除祖國分裂的“台獨”局面,“台獨”勢力更是藉助外國插手繼續猖狂活動,祖國大陸方面不能不繼續進行反“台獨”的軍事鬥爭準備。不過,統一祖國畢竟是海峽兩岸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也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面對著現實和未來,我們回顧歷史,也更加懷念那些在金門乃至整個東南沿海作戰中付出了汗水、鮮血乃至生命的同志。而祖國的統一大業的最後實現,則是對這些同志的最好告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