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鎖關(銅川市同名關隘)

金鎖關(銅川市同名關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金鎖關地處陝北高原與關中平原的過渡地帶,自古是鹹榆道上一處咽喉、關塞要地。周圍三山雄峙,北面女回山,東曰馬欄山,西曰仲家山,柳林河與漆水河在女回山下交匯南流而去,俗稱“三關口”,是古代兵家的必爭之地,享有“雄關天塹,鷹鷂難飛”之稱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鎖關
  • 地點:銅川市印台區西北部
  • 隸屬:午嶺山系南端余脈
  • 海拔:1065米
發展歷史,地理環境,交通條件,地圖信息,

發展歷史

國民黨反動派對陝甘寧邊區如此嚴密的封鎖,卻擋不住歷史前進的車輪!無數革命青年依然冒著生命危險,義無反顧地從這裡北上投入黨的懷。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奉獻青春。抗日戰爭時期,周恩來同志曾多次通過金鎖關往返西安、延安,同國民党進行談判。1940年,董必武同志看到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從西安回到延安後,就沿途所見有感寫成的《鹹榆道中即景》兩首律詩,聯想到自己曾路過金鎖關的情景,和詩兩首,其中一首寫道:
憶自延安別,
南來路不平。
洛河鐵甲守,
金鎖黯雲橫。
萁豆何相迫,
風波未可行。
昔人哀鷸蚌,
毋使後哀今。
1946年9月,我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的全體同志,根據朱德總司令的命令撤離西安奔赴延安途中,曾在金鎖關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過激烈的鬥爭,最後贏得了勝利。
國民黨的倒行逆施阻擋不了歷史前進的車輪,金鎖天險也隔不斷革命的滾滾潮流。中國革命跨越了無數艱難險阻,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雄偉壯麗的金鎖關是一座豐碑。它見證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文明史,同時也積澱了豐厚的軍事鬥爭文化。楊六郎把守金鎖關的傳說故事,在這裡經久不衰。它傾注了勞動人民對和平安定的企望,對民族英雄的尊重和愛戴,對封建統治者和民族敗類的鞭撻和痛恨,是一曲中華民族的英雄頌歌。孟姜女的傳說故事,在這裡廣為流傳,婦孺皆知。它傾注了勞動人民對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壓迫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些豐厚的文化積澱和“三山天作塹”、“斷崖雲千尺”以及“萬樹飛花”、“亂峰獻玉”的自然景色,構成了“不異鶴林閬苑”的美好畫卷。在人民當家做主、太平盛世的今天,金鎖關展現給人們的是一幅繁榮昌盛的情景。

地理環境

金鎖關鎮位於銅川市印台區西北部,地處陝北高原與關中平原的分界線上,屬子午嶺山系南端余脈的喬山山地,東與宜君雲夢鄉相鄰,南與印台鄉接壤,西與耀州區、王益區毗鄰,北連旬邑和玉華,距區政府駐地12.5公里。地質構造處於祁連山、呂梁山、賀蘭山山字形構造前孤東翼,屬新華夏一級沉降帶與陝甘寧盆地南緣,為二疊紀、三疊紀岩石組成之山樑,在中生代基岩和新生代紅土層構造的古地形之上覆蓋著深厚的風成黃土層。區內殘塬破碎,塬谷縱橫,溝谷深裂,塬面稍有平野,主要岩石有沉積砂岩、礫岩和灰岩。鎮區境內北高南低,山大溝深,以土石山地為主,地理坐標介於北緯34°08′-35°19′,東經108°53′-109°09′之間。海拔在1065米左右。

交通條件

金鎖關,俗稱“三關口”,是古代兵家的必爭之地,享有“雄關天塹,鷹鷂難飛”之稱譽。雄峙於同官縣(銅川舊名)故城,即今銅川市印台區人民政府駐地北面12.5公里處,是今銅川市印台區金鎖關鎮人民政府駐地。鎮區交通便利,是210國道(西安-包頭段)、銅(川)黃(陵)一級公路及305省道兩縱一橫公路幹線的交匯點,南距西安126公里,北距黃帝陵75公里,西北距唐玉華宮25公里,是北上延安、榆林,西通甘肅、寧夏,南下關中的交通“咽喉”。村級道路以西片的金瑤路、蒲西路(蒲家山至西村)、徐周路(徐家溝至王家河鄉周家河村)和何柳路(何家坊至柳樹台)為主,初步形成乾支相連,村村相通的局面。

地圖信息

地址:銅川市印台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