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熙德

金熙德

金熙德 ,男,1954年生於延吉市,1982年1月延邊大學政治系畢業,1985年1月延邊大學日本哲學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留校任講師。1986年7月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國康乃狄克州立大學政治系從事研究一年,1989年3月起在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攻讀國際政治學,1994年3月獲學術博士學位。同年夏季進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被國務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貼及證書。後因涉嫌泄漏國家機密罪而被捕,判有期徒刑14年。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學術研究,學術論文,報刊文章,學術活動,社會反響,

人物經歷

文革”期間,在延邊汽車修配廠工作 7 年。
金熙德金熙德
1978 年 1 月成為“ 77 級”的一員,進延邊大學政治系。
1982 年 1 月成為延邊大學東方哲學史研究方向日本哲學史專業碩士生,
1985 年 1 月獲碩士學位。碩士論文:《西田哲學的理論特徵》。留校任朝鮮、日本研究所講師。 1986 年 7 月起赴美國康乃狄克大學政治系任訪問學者一年。
1989 年 4 月赴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攻讀國際政治學博士課程,
1994 年 3 月獲學術博士學位。博士論文:《中日經濟關係的結構轉型——以日本對華日元貸款決策過程為中心》。
1994 年 6 月回國, 7 月進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
1995 年起任對外關係研究室主任,現為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
金熙德金熙德
2003 年 4 月起赴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講學一年,講授“國際政治與中日關係”。
2006 年 7 月起任日本研究所副所長
兼任 中國社會科學院韓國研究中心常務理事、中華日本學會常務理事等多種學會職務,《中國日報》網站特別顧問等多種社會職務。 2002 年被國務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貼及證書。
2009年 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的金熙德,因涉嫌泄漏國家機密罪而被捕。他被控向日本和韓國的情治單位出賣機密情報。
2011年2月,金熙德被中國法院判處14年的有期徒刑。
傳被雙規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著名日本問題專家金熙德,涉嫌向韓國情報部門泄漏機密情報,於農曆新年前後被北京當局“雙規”,近日已進入司法程式。但中國社科院宣傳處昨日接受本報記者查詢時,則指對金熙德被拘一事“不了解、不知道”。
金熙德
涉間諜案已進入司法程式
據北京訊息透露,本身是朝鮮族的金熙德,懷疑收受韓國情報部門的金錢及色情賄賂,將其掌握的有關朝鮮的機密情報,透露給韓國情報人員。而內地有關部門在今年1月初對此事展開調查,並於農曆年前後將金熙德“雙規”,金熙德涉嫌間諜案目前已進入司法程式。
最後露面去年底總結中日關係
現在尚不清楚被起訴的罪名是間諜罪還是泄密罪。金熙德最後一次公開露面是去年12月在新浪網上當特邀嘉賓,總結去年一年的中日兩國關係。
被判14年
2011年2月,中國著名的日本問題專家金熙德(57歲),被中國法院判處14年的有期徒刑。金熙德被控向日本和韓國的情治單位出賣機密情報。
金熙德金熙德
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的金熙德,因觸犯泄漏國家機密罪而於2009年被捕。有訊息稱,日本和韓國的情治單位獲得的北韓領導人金正日患重病的訊息,最早是由金熙德提供的。
金熙德被認為是中國重要的日本問題專家,也常常在日本的媒體中發表言論。據悉,金熙德否認自己向日韓情治單位泄漏機密,稱“只是做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

日本外交、中日關係、東北亞問題。
學術研究
博士論文
《中日經濟關係的結構轉型——以日本對外第一次日元貸款的決定過程為中心》 (日文,東京大學, 1994年)
專著
( 1 ) 《日本近代哲學史綱》 (延邊大學出版社, 1988年) ( 2 )《 日美基軸與經濟外交 — 日本外交的轉型 》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 年 / 獲宋慶齡基金會第二屆 “ 孫平化日本學學術獎勵基金 ” 專著二等獎 [ 一等獎空缺 ] )
金熙德金熙德
( 3 )《 日本政府開發援助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9年)
( 4 )《 日本外交與中日關係 ——20 世紀 90 年代新動向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1年)
( 5 )《徹底檢證:日本型 ODA ——非軍事外交的嘗試》( [ 日 ] 三和書籍, 2002年)
( 6 )《中日關係 —— 復交 30 周年的思考》(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2年)
( 7 )《評“對日新思維”》(與林治波合著、 [ 日 ] 日本僑報社, 2003年)
( 8 )《 21 世紀的中日關係——從戰爭、友好到地區一體化的夥伴》( [ 日 ] 日本僑報社, 2004 年)
( 9 )《如何看中國》( [ 日 ] ポプラ社、 2004年)
(10) 《21世紀初的日本政治與外交》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6年)
主編
《再生還是衰落——21世紀日本的抉擇》(2001)
《中國的東北亞研究》(2001)
副主編
《面向21世紀的中日關係》(1997)
金熙德金熙德
《文化創造中日兩國共同發展之路》(1998)
《東亞地區熱點問題》(1999)
合著
《中日關係三論》(1996)
《戰後日本外交》(1997)
《轉變中的中美日關係》(1997)
《合作還是對抗——冷戰後的中國、美國和日本》(1997)
《追求亞洲共同價值——重新評價日本ODA大綱》(英文,1997)
《21世紀日本沉浮辨》(1999)
《夥伴還是對手——調整中的中美日俄關係》(2000)
《世紀之交的抉擇——近代中日韓三國歷史發展比較》(2000)
《21世紀的日本——政治外交發展趨勢》(2000)。
《2020大國戰略》(2000)
金熙德金熙德
《世界變化中的中美日俄》 (英文,2000)
《夥伴還是對手——調整中的中美日俄關係》(2001)
《21世紀:世界格局與大國關係》(2001)
《中國經濟改革和汽車產業》(日文,2001)

學術論文

《論西田哲學的理論特徵》(《東方哲學研究》 1985年第1期)
《論日本啟蒙哲學家西周的 “ 理 ” 學》(《延邊大學學報》 1988年第 1 期)
《論朝鮮儒學史上的“四七論辯”》(延邊大學朝研所編《朝鮮問題研究叢書》1985年第3輯) The Four Sven Debate in the Korean History, (美國夏威夷大學《東西哲學》季刊, 1987年秋季)
金熙德金熙德
《日本電視的輿論導向作用》(《日本問題資料》 1994年第 12 期)
《 日本對華 ODA 政策的演變和中日關係 》(《日本學刊》 1995年第 2 期)
《 戰後日本經濟外交的作用及其演變 》 (《日本學刊》 1995年第 4 期)
《 90 年代日本與西歐關係的基本特點 》(《日本學刊》 1996年第 2 期)
《 冷戰後日本的政界重組與外交調整 》(遼寧大學《日本研究》 1996年第 3 期)
《 亞太經濟合作與中日關係 》(載張蘊嶺主編 :《合作還是對抗》論文集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年)
《 邦交正常化以來中日關係發展的機制及其演變趨勢 》(載《面向 21 世紀的中日關係》世界知識出版社, 1997年)
《中日關係發展機制的總體把握》(《日本學刊》 1997年第 1 期)
《東北亞新格局和中日關係》(《當代亞太》, 1997年第 6 期)
《 日俄 ( 蘇 ) 關係的定位及其演變趨勢 》(《日本學刊》, 1998年第 3 期)
《日本對東南亞外交的形成和演變》 ( 《當代亞太》 ,1998年第 7 期 )
《 中日關係和文化視角 》(載《文化創造中日兩國共同發展之路》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
《 中美日俄關係的調整趨勢和中日關係 》(《日本學刊》 1998年第 6 期)
《 “ 小淵號 ” 不會駛出舊航道》(《世界知識》 1998年第 16 期)
《小淵內閣的執政趨勢》(《當代亞太》, 1998年第 9 期)
《 戰後日本安全戰略的演變軌跡 》(遼寧大學論文集, 1998年第 3 期)
Common Values and the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sian Countries
(載 [ 日 ] 《追求亞洲共同價值 — 重新評價日本的 ODA 大綱》 , 日本東海大學, 1997年)
“A Chinese View on Multilateral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關於東北亞多邊安全合作)”(韓國國際問題調查研究所論文集, 1996年)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and the Role of Japan
( 日本在東北亞合作中的作用 )” (韓國慶熙大學論文集 ,1996年)
“Measures to Enhance Peace and Stability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in the Northeast Asia: Chinese Perspective and policies (韓國外交安保研究院主辦國際會議, 1996年11月26—27日,漢城
《中日相互認識的機制和摩擦的構造》(日文,京都大學《日中韓相互認識與誤解的表象》論文集, 1998年)
《中日關係的現狀與展望》(韓文,韓國外交問題研究院《政策論壇》, 1996年第3卷第2號)
《中韓日三國的傳統價值觀和國民性》 ( 韓文,《韓中日三國的國民意識和文化比較》 , 國際研討會論文, 1996年10月15日韓國 KBS 報告廳。 )
《中日政治摩擦的結構、原因及其趨勢》(日文,日本專修大學論文集)
《日本的對華 ODA 與中日關係》(日文,日本龍谷大學論文集, 1999年)
《世紀之交東亞地區的焦點問題》(載《東亞地區熱點問題》(世界知識出版社, 1999年)
《 19 世紀後半葉日本對外戰略的選擇 —— 以中江兆民的〈三醉人經綸問答〉為中心 》
( 19 世紀後半葉以後東亞歷史的重新認識 ” 國際學術研討會, 1999年10月)
《石原當選東京都知事的潛在影響》(《當代亞太》 1999年第 5 期)
《 日本對華 ODA 和成效與轉折 》(《日本學刊》 1999年第 5 期)
《中日關係的現狀與展望》( “ 日中人文社會科學協會成立 20 周年 ” 國際研討會, 1999年8月28 ~29日)
“ Background, Content and Trend of Sino-Japanese Partnership ”,
(“調整中的中美日俄關係”國際研討會 ,1999年10月22 ~23日)
《 日本外交的第三次轉型—— 21 世紀日本外交趨勢 》
(“ 21 世紀日本政治外交發展趨勢 ” 國際研討會, 1999年11月13 ~14日)
《日本對外戰略的演變軌跡》(《日本學刊》 2000年第 1 期)
《值得高度警惕的動向》(《解放軍報 / 時事周刊》 2000年1月24日)
《中日關係和東北亞和平》(韓文, “ 第 2 次東北亞和平論壇 ” ,韓國世宗研究所主辦, 2000年2月21日,北京凱賓斯基飯店)
《 大國化趨勢與中日關係 》(“第 4 次中日青年論壇:轉型中的中國與日本 ” , 2000年 4月29~30日)
《東北亞安全形勢的特點與前景》(“ 東北亞政治、經濟、安全前瞻 ” 學術研討會,韓國慶山大學主辦, 2000年5月16日)
《 日美同盟的“再定義”及其未來趨勢 》(《世界經濟與政治》 2000年第 7 期)
《東北亞兩類安全問題及其發展趨勢》(《當代亞太》 2000年第 8 期)
《 中日夥伴關係的背景、實質及趨勢 》(《日本學刊》 2000年第 5 期)
《 中日夥伴關係的背景與趨勢 》(英語,瑞典日本研究所“中日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 2000年8月19日)
《日本 ODA 政策的調整趨勢》
(中國社科院歐洲所“對外援助與國際關係”國際研討會論文, 2000年9月15—16日)
《東北亞安全的結構、焦點及前景》(國際友好聯絡會 “ 東北亞安全形勢 ” 研討會論文, 2000年10月30日)
《 政經互動與中日經濟關係 》(《中日關係史研究》 2001年第 1 期)
《 日本政治大國戰略的背景、理念與論爭 》(《東北亞學刊》 2001年第 1 期)
《經援政治化 —— 日本對華 ODA 政策調整》(《國際貿易》 2001年 2 月號)
《 日本對華 ODA 中的 “ 利民工程無償援助 ” 》(《日本學刊》 2001年第 3 期)
《日本 “ 歷史教科書問題 ” 》(《當代亞太》 2001年第 5 期)
《 “10 3” 框架與中日政策取向》《當代亞太》 2001年第 6 期)
The Readjustment of Japan 's ODA Policy and the Impacts on Its Aid to China
( 東亞問題國際會議, 2001年5月18-19日,華盛頓 )
Changes of Japan's Domestic Politics and Japan's ODA Policy toward China
(國際關係學會香港會議, 2001年7月26-28日)
《 小泉如何面對亞洲 》(《人民日報》 2001年8月17日)
《日中韓政治與安全關係的現狀和未來展望》(日文,東海大學和平戰略國際研究所《東北亞新形勢下的日中韓合作關係》 2001年9月7日)
《冷戰後日本人的對外戰略論爭》(載《當代日本社會思潮》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1年)
《 中日現代化的殊途與交錯 》(《日本學刊》, 2001年第 5 期)
《南北峰會以來的朝鮮半島局勢》(《當代亞太》, 2001年第 10 期)
《 冷戰後日本戰略論爭 》(《世界經濟與政治》, 2001年第 11 期)
《韓日關係的定位、調整和近期走向》(《當代韓國》, 2001年秋季號)
Mend rocky Sino-Japanese ties now, China Daily,October,13-14,2001
《 日本安全戰略面臨十字路口 》(《日本學刊》 2002年第 2 期)
《 中日關係的現狀與未來趨勢 》( 1 萬字,《國際經濟評論》 2002年第 5-6 期)
《 21 世紀國中日關係的特徵與課題》 ( 1 萬字,《日本學刊》 2002年第 4 期)
《東北亞國際秩序的類型演變》( 1 萬字,《東北亞學刊》 2002年第 3 期)
Building lasting friendship, China Daily, June 5,2002.
《新世紀的中日關係——尋求對等的夥伴關係》(日文, [ 日 ] 經濟產業研究所網站, 2002年7月1日)
《‘後雁行模式'時代的中日關係》( 1 萬字,《世界經濟與政治》 2002年第8期)
《東亞新發展模式與中日關係》(中日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2年9月7日)
《戰略創新乎 戰略貧困乎——評《21世紀日本外交基本戰略》(《日本學刊》2003年第1期)
《戰後中國的援助政策》( [ 日 ] 《東亞》 2003年第 12 期
《取決於雙邊政治氛圍》(《國際貿易》 2004年 6 月號)
《中日“政冷經熱”現象探析》(《日本學刊》, 2004年第 5 期)
《中日關係:轉折期的特點和展望》 《日本研究》(2005年第2期)
《日本聯合國外交的定位與演變》 《世界經濟與政治》(2005年第5期)
《日本政治結構的演變趨勢》(《日本學刊》, 2006年第1 期)

報刊文章

《該全面盤點小泉政治了》 《環球時報》(2006年6月30日)
《人道主義的豐碑—紀念葫蘆島百萬日僑大遣返60周年》《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6月23日)
《中日2006:能否峰迴路轉》 (《北京日報》(2005年5月19日)
《美國能保持“歷史中立”嗎》 《環球時報》(2006年5月8日)
《安倍“必勝論”的三個變數 》《國際先驅導報》(2005年4月21日)
《“小泉式”對華外交行不通》《國際先驅導報》(2005年2月23日)
《中日關係的一個亮點》《國際先驅導報》(2005年1月27日)
《中日何時走向戰略穩定》 《環球時報》(2006年1月2日)
《離間中韓,日本背離外交正道》 《國際先驅導報》(2005年12月23日)
《小泉新班底,鷹派色彩更濃》(《世界知識》 2005 年第22期 )
《日本重回神道時代?》 《國際先驅導報》(2005年10月21日)
《小泉將日本推入孤立的深淵》 《世界新聞報》(2005年10月21日)
《加固後的“小泉丸”將駛向何方》《新京報》(2005年9月18日)
《“歷史摩擦”衝擊韓日關係》 (《人民日報》 2005年9月1日)
《日本:缺失了國家層面的歷史反省》 (《江漢論壇》2005年第8期)
《日本外交“挾美制亞”反制己》 (《人民日報》 2005年8月24日)
《美國將插手中日油氣爭端?》 《國際先驅導報》(2005年8月5日)
《日本“強硬外交”會持續嗎》 《環球時報》〔2005年7月29日〕
《甲級戰犯後代“劫持”日本外交》 《國際先驅導報》(2005年6月9日)
《參拜,就難求諒解》(《世界知識》 2005 年第12期 )
《中日關係:潮起潮落皆有因》(《世界知識》 2005 年第10期 )
《始終牢記走和平發展之路 努力營造良好的周邊環境》 (《人民日報》 2005年4月27日)
《到底是誰不懂禮貌》 《世界新聞報》(2005年5月31日)
《日本“入常”請走正門》 《國際先驅導報》(2005年5月12日)
《日本熱心調停巴以關係一箭三雕》 《國際先驅導報》(2005年4月15日)
《中日關係:面對“日本強硬化”的衝擊》 新華社《時事資料手冊》(2005年第2期)
《日本右翼歷史觀催生教科書》 《環球時報》〔2005年4月8日〕
《時評:日本有資格當常任理事國嗎》 《環球時報》〔2005年3月28日〕
《戰後60周年,關注日本如何面對》 (《世界知識》 2005 年第7 期 )
《日本對聯合國方針的形成與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2005年4月5日)
《觀察中日關係的3個視點》 (《北京日報》(2005年3月25日)
《中日關係處在轉折期》 (《北京日報》(2005年3月18日)
《日本迫不及待要圓“大國夢”》《北京日報》(2005年3月11日)
《日拿釣魚島燈塔挑事》《環球時報》〔2005年2月16日〕
《“有核聲明”對誰有利》《中國經營報》(2005年2月21日)
《2004-2005年中日關係回顧與展望》 (《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2005年1月4日)
《中日關係忌用“休克療法”》(《國際先驅導報》 2004 年 12 月 24 日 )
《日本以鄰為敵有什麼好》(《環球時報》 2004 年 12 月 20 日)
《中日峰會:走出“政冷”僵局?》(《世界知識》 2004 年第 24 期 )
《近距離觀察:彷徨的日本》(《世界知識》 2004 年第 10 期 )
《日政界知華派受到排擠》 (《國際先驅導報》 2004 年 12 月 3 日)
《“東海衝突”與中日能源合作》 (《中國石油報》 2004 年 8 月 16 日 )
《日本不該迴避歷史問題(焦點)》 (《環球時報》 2004 年 11 月 24 日)
《熱點聚焦 日期待中日首腦會晤》 (《環球時報》 2004 年 11 月 19 日)
《小泉新班底,有無對華新政》(《世界知識》, 2004年第21期)
《日本加緊調整安全戰略》 (《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 2004年9月7日)
《日本《讀賣新聞》“八一五”社論評析》(《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 2004年9月7日)
《以史為鑑才能避免悲劇重演》(《新京報》 2004年8月10日)
《日本在我周邊加緊行動》(《環球時報》 2003年9月7日)
《日本搶占東亞合作制高點》(《環球時報》2004-7-12)
《民間對日索賠的又一突破》(《新京報》2004-7-10)
《朝核是危機還是契機》(《環球時報》 2004年5月14日)
《日本須向“ 8 · 4 ”事件受害者道歉》(《新京報》 2004年5月6日)
《中日關係進入轉折期》(《東方財經》 2004年第 1 期)
《“高鐵”背景下的中日關係》(《環球時報》 2003年9月7日)
《中日如何走向“普通關係”》(《環球時報》 2003年8月1日)
《中國需要大國心態 》( 4 千字,《環球時報》 2002年9月12日)
《小泉訪朝,堅冰能否打 破 》( 4 千字,《北京青年報》 2002年9月12日)
《小泉訪平壤,日朝關係走多遠》(《世界知識》, 2002年第18期)
《關注日本——日本安全戰略新動向》(《書市周刊》 2002年 6 月 24 日)
《21 世紀國中日關係的新特點》 (《中國網》 2002年 5 月)
《中日邦交正常化 30 周年回顧與展望》( 3 千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 2002年4月16日)
《日本從“專守防衛”走向“海外派兵”》(《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 2002年2月28日)
《布希日韓之旅的基調和潛流》(千龍網專稿, 2002年2月27日)
《“集體自衛權”:日本究竟“自衛”什麼? 》(《世界知識》 2002年第 3 期)
《日本——扯下“自衛”的遮羞布 》(《環球》 2002年第 3 期)
《9.11 給了日本走政治、軍事大國之路一個絕好機會》(《世界知識》 2002年第 1 期)
《“ 參拜 ” 與 “ 派兵 ”——2001 年日本外交基調》(《解放日報》 2001年12月26日)
《中日關係的現狀和展望》(中宣部《時事報告》, 2001年第 8 期)
《中日關係, 曲折中發展 》(《環球時報》 2001年9月21日)
《小泉如何面對亞洲 》(《人民日報》 2001年8月17日)
《如何看待日本的歷史翻案逆流 》(《人民法院報》 2001年7月7日)
《小泉外交將走向何方》(《人民法院報》 2001年4月28日)
《日本 “ 教科書問題 ” 說明了什麼》(《北京青年報》 2001年4月19日)
《冷戰後日本人的對外戰略論爭》(《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2001年2月27日)
《景氣與改革:日本經濟主題》(《中國民族報》 2001年2月16日)
《“ 森喜朗號 ” 何去何從》(《北京青年報》 2000年11月23日)
《日本對華 ODA 政策的調整趨勢》(《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 2000年11月21日)
《日本為何再起倒閣波瀾》(《北京青年報》 2000年11月16日)
《日本對華援助將作政策性調整》(《中國民族報》 2000年10月18日)
《中日關係進入友好合作新階段 》(《北京青年報》 2000年10月14日)
《日本進入新的轉型期 》(《中國社科院院報》 2000年8月24日)
《經濟援助:當代國際關係的槓桿》(中央黨校《學習時報》, 2000年3月13日)
《千年之交話日本外交研究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通訊》 2000年1月1日)
《1999 年日本政局》,(中央黨校《學習時報》, 1999年12月27日)
《從中國看有事立法》(日文, [ 日 ] 世界周報, 1998年7月21日
《江澤民主席訪日與中日關係》(香港《文匯報》 1998年 8 月)
《日本實施行財政和政治改革》(《中國改革報》, 1996年6月11日)
《日美同盟關係的轉折點》(《 瞭 望》, 1996 年第 18 期, 4月29日)

學術活動

2008年10月
(9月29日)—10月5日:·國慶連休
6日:·出席所班子會議,擬訂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方案。
7日:·出席中日共同歷史研究會議。
·出席擬訂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日程會議。
·出席國際學部“未來10年中國的對日政策”課題啟動會議。
·晚:院重大課題組聚會。
9日:·返所辦公。
·下午:與日本貿易振興機構香港產業研究員事務所所長高木誠司進行交流。
10日:·為北大學生寫申請赴日留學項目推薦信。
·向國際學部提交院《當代國際政治》教材提綱修改意見。
·出席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成立招待宴會。
11日:·與韓國學者金亨奎進行交流。
12—17日:·赴德國出席國際格奧爾格·埃格特國際教科書研究所(Gearg Eckert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Textbook Research)舉辦的“歷史教育與和解——東亞比較視角”國際會議。
20—23日:·參加社科院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集訓班。
24日:·出席日本創價大學北京事務所2008年課題資助評審會議。
25日:·出席北師大主辦的《和平與教育:池田大作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26日:·出席基金會優秀成果評審。
·為政法大學孫承寫申請住友項目推薦信。
28日:·出席所學習實踐活動布置會議。
·出席所班子會議。
·主持召開所信息組會議。
·出席對外關係室學習實踐活動。
·為經貿大學李森寫學術成果鑑定書。
·校對《日本學刊》第六期本人投稿論文。
29—31日:·出席日本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集訓班。
2008年9月
1日:·在中央電視台《新聞1 1》(董倩主持,晚10:00)就福田辭職做評論。
2日:·《環球時報》刊載《日首相福田閃電辭職》一文,引用對本人的採訪內容。
·收到青島出版社寄來的本人專著《日本外交30年——從福田赳夫到福田康夫》。
·上午,在全所大會上就《日本:2007》做總結,布置《日本:2008》。
·下午,出席“福田辭職的原因和前景”評估會。
·下午,接受中央電視台英語頻道採訪:《福田辭職的背景和影響》。
·晚上(10:30),在鳳凰電視台就福田辭職做評論。
3日:·上午:在人民網強國論壇做嘉賓,以《福田辭職的因與果》為題與網友交流。
·《環球時報》發表《世界議論福田接班人》一文,引用對本人的採訪內容。
·董倩文章《福田之後中日關係會如何》,提到本人觀點。
·《中國新聞周刊》文章《支持率低迷和政權運作困難是福田辭職主因》,引用本人觀點。
4日:·上午:就中美日關係等問題與美國使館官員藍墨客(Mark Lambert)進行交流。
·下午:就福田首相辭職接受日本《朝日新聞》記者坂尻顯吾採訪。
·《國際先驅導報》發表本人文章:《福田別了,暖春別走》。
·《每日經濟新聞》網站發表《中日經貿回暖 不因麻生“強硬”變冷》一文,引用本人觀點。
·網上《美媒:中國擔心福田辭職後日本鷹派當權》一文,引用本人觀點。
5日:·上午:接受新華社國內部採訪:《福田辭職的背景和日本政局走向》。
·《廣州日報》發表《福田閃電辭職源於舊體系失靈》一文,引用對本人的採訪內容。
7日:·在中央電視台英語頻道《今日世界》(13:30首播)就福田辭職做評論。
8日:·上午:出席所長辦公會。
·下午:與韓國外交通商部東北亞局審議官鄭光均進行交流。
9日:·上午,王偉光副院長來國際學部調研。
·下午,出席院部報告會。
·晚:與天津學者交流。
11日:·出席所長辦公會,討論改革方案。
·青島出版社寄來本人新著《日本外交30年——從福田赳夫到福田康夫》(9月2日接到樣書)。
·與博士生討論開題報告思路。
13—15日:·赴日本東京出席創價大學舉辦的“池田大作先生髮表日中邦交正常化倡言40
周年”研討會,做主題發言。
15—18日:·在東京出席“第四屆東京—北京論壇”,主持“安全與防災合作”分論壇。
16日:·《世界知識》發表本人文章:《“福田丸”觸礁,舵手下船》。
22日:·收到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問題論壇》2008年秋季號,其中刊登了本人文章:《胡主席訪日與中日關係新趨勢》。
·與日本政策研究院副教授道下德成進行學術交流。
·在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下午4:00新聞)就麻生太郎當選自民黨總裁做評論。
23日:·出席全所大會,介紹在東京出席兩次會議的情況。
·出席“紀念中日締約30周年研討會”籌委會。
·《人民日報》發表本人文章:《“換相”考驗日本外交》。
·與蔣立峰所長一起召集社科基金項目匯報會。
·《日本:2008》收齊全所第一次寫作目錄。
24日:·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出席海外華人教授會討論會。
25日:·返所辦公。
·晚:出席韓國大使官邸舉行的韓國國慶招待宴會。
26日:·出席院科學發展觀學習動員會。
·出席中日高層經濟對話協調辦會議。
·與韓國駐華使館李賢主公使進行交流。
27—28日:·出席“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3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
29日:·出席北京大學中韓《東北亞安全對話》。
2008年8月
4日:·完成關於福田改組內閣的評論稿發給刊物。
·提交日本八國集團問題第三篇報告。
·出席中日共同歷史研究中方近現代組會議。
5日:·返所辦公
·全所開會傳達院改革座談會。
·出席輿論調查課題設計會議。
6日:·與新入學博士生討論學習事宜。
8日:·晚8:00北京奧運會開幕式
12日:·返所辦公。
·中華文化學院出版《丙戌年說》一書,收錄本人在該學院的演講稿《中日文化交流的今昔對比》。
14日:·與趙全勝等進行學術討論。
16日:·與博士生討論學習問題。
18日:·《國際先驅導報》刊登《奧運拉近中日民間情感》一文,引用對本人的採訪內容。
19—21日:·赴韓國首爾出席韓國政治學會主辦的“韓國建國60周年國際研討會”。
24日:·晚8:00北京奧運會閉幕。
25日:·與韓國學者金興奎進行交流。
26日:·上午出席今年由日本所牽頭的《中國民眾的國際觀》輿論調查四所協調會議。
·下午出席所長辦公會議。
·接受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採訪:《胡錦濤主席訪問韓國的意義與展望》。
27日:·出席商務部中日高層經濟對話協調辦會議。
28日:·出席“第四屆北京—東京論壇”會前協調會。
·出席韓國駐華使館官員徐斗鉉送別晚會。
31日:·出席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國與世界關係的現狀與變化前景”研討會。

社會反響

蔣立峰:《戰後日本外交研究的一部力作——讀金熙德著“日美基軸與經濟外交” 》,載《日本學刊》2000年第4期
馮昭奎:《日本外交的一個視窗——評介金熙德新著《日本政府開發援助》,載《世界知識》2000年第5期
金熙徳著『徹底検證!日本型ODA』への書評
日本僑報社推出《對日關係新思考批判》
日本作家東晉平對《如何看中國》一書的評論
楊文凱:《金熙德教授談改善中日關係》,載《中文導報》2003年6月19日
伊集院敦:中國「新思考」への新思考,日本経済新聞2004年10月6日
張玉來:《開拓國際關係研究的新領域——評《日本政府開發援助》》,載《現代日本》2000年第2期
中國社科院哲學所:《備受矚目的東方哲學研究》
訪談專輯
金熙德新浪網嘉賓訪談 (新浪網2005-6-23)
《中日關係短期難以全面改善》 《經濟觀察報》2005年5月9日)
區域合作與中日關係 (新華網,2005年4月20日)
嘉賓訪談:日本新歷史教科書問題 (2005年4月6日人民網《強國論壇》 )
日本近期緣何在領土問題上三面樹敵?(《中國網》(2005年3月24日 )
嘉賓訪談:聯合國安理會改革 ( 2004年3月23日人民網《強國論壇》)
《學者眾議:如何看待日本的教科書問題?》(人民網,2005年5月2日)
《專家訪談:正確處理台灣問題推動中日關係發展》(新華網,2005年5月1日)
《胡主席會見小泉後的中日關係》(接受中央電視台英語頻道,2005年4月30日)
《專家訪談:日本應正確對待歷史以誠意贏得信任》(新華網,2005年4月29日)
《中日經貿關係分析》(中央電視台第一頻道,2005年4月25日《新聞調查》)
《日審批東海油氣開發遇阻力 謹慎處理呼聲漸起》(《國際先驅導報》2005年4月25日)
《日本右傾化之憂:右翼勢力為厭華情緒推波助瀾》(《瞭望東方周刊》2005年4月25日)
《胡主席在雅加達會見小泉首相》。(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2005年4月24日《今日關注》)
《評最近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姿態》(接受海峽廣播電台,2005年4月22日)
在深圳邊檢總站講演:《中國關係形勢報告》。(2005年4月21日)
《日本“爭常”犯下五“大忌”》(《江南時報》2005年4月20日)
《錯誤估計形勢小泉不改強硬姿態》(《中華工商時報》2005年4月17日)
《中美反對設定期限日本遭遇“頂頭逆風”》(《環球時報》2005年4月11日)
《日本審定通過右翼教科書》(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2005年4月9日《新聞周刊》)
《日本為何對中韓採取不同態度》(華藝廣播電台,2005年4月8日)
《日本教科書激怒中韓》(《環球時報》2005年4月6日)
《日本商界人士呼籲日企業家不要資助教科書》(《中國青年報》2005年4月6日)
《專家認為:否認歷史無助於日本贏得國際社會尊重》(新華社,2005年4月6日)
《日本爭常任遭韓朝意反對安理會可能將其擱置》(《青年參考》2005年4月6日)
《日本出台右翼教科書》(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2005年4月5日晚8:30《新聞會客廳》)
《日本對全球簽名無動於衷精心設計三步走戰略》(《環球時報》2005年4月1日)
《朝日啤酒支持日歪曲教科書損害其在華利益》(《國際先驅導報》2005年3月31日)
《日本在亞洲肆意滋事》(《時代潮》2005年第六期)
《日本緊盯中國軍費》(《青年參考》2005年3月31日)
《日本欲擺脫國際社會消極角色想同美國平起平坐》(《新民周刊》2005年3月30日)
《日本拚命往安理會擠》(《環球時報》2005年3月30日)
《日本爭常任存在變數如獲準可能謀亞洲第二霸主》(《青年參考》2005年3月30日)
《評日本爭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央電視台英語頻道,2005年3月29日)
《日本當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不夠資格》(《鳳凰衛視》2005年3月29日)
《如何看日本爭當常任理事國?》(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英語頻道,2005年3月28日)
《如何看中國民眾反對日本成為常任理事國?》(中國國際廣播電台,2005年3月28日)
《世界視點 中日關係特別節目》(中央電視台英語頻道,2005年3月26日)
《日本受到韓朝阻擊》(《環球時報》2005年3月25日)
《日議員要趕小泉下台》(《環球時報》2005年3月21日)
《韓日領土爭端為何升級?》(北京廣播電台,2005年3月19日)
《反分裂法影響世界》(《環球時報》2005年3月16日)
《日本進入新膨脹期揚言要對我國船隻動武》(《環球時報》2005年3月4日)
《日本走上遏華前台 中國新戰略應對其插手台海》(《國際先驅導報》2005年2月28日)
《美日聯合聲明的背後》(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中國周刊》2005年2月26日晚9:10)
《日企圖用台海壓中國》(《環球時報》2005年2月23日)
《胡錦濤向金正日致口信》(《環球時報》2005年2月23日)
《美日安保聲明被指為中國軍事威脅論變相表述》(《鳳凰網》2005年2月23日)
《專家視點“日本走錯了一步棋”》(《新京報》2005年2月23日)
《中日關係:進入歷史上最不確定時期?》(《中國經營報》2005年2月21日)
《美日加強同盟明確針對中國》(《大公報》2005年2月19日)
《日接管釣魚島燈塔暗含軍事目的 欲藉此爭端擴軍》(《國際先驅導報》2005年2月17日)
《中國,新一代對日反感》(日本《山口新聞》2005年2月15日)
《中國專家:日謀控制釣魚島成“既成事實”》(《明報》2005年2月10日)
《中日關係根本改善目前尚困難》(日本《京都新聞》2005年2月3日)
《詢問中國專家》(日本《中國新聞》2005年2月3日)
《日美為何要修改“防衛合作指針”?》(《海峽之聲廣播電台》2005年2月3日)
《日本商人能促進中日關係嗎》(《青年參考》2005年2月2日)
《“政冷經熱”能否出現轉機》(日本《岐阜新聞》2005年2月2日)
《北方四島爭什麼》(《中國科技縱橫》2005年2月號)
《日防禦西南諸島計畫使中日摩擦向軍事領域蔓延》(《中國青年報》2005年1月19日)
《日本計畫布防釣魚島 挑動東北亞軍備競賽》(《環球時報》2005年1月19日)
《普京訪日陷入迷局 北方四島問題是主因》(《瞭望東方周刊》2005年1月12日)
《日本援華的來龍去脈》(《環球時報》 2004 年 12 月 22 日 )
《誰在操縱日對華民意》(《環球時報》 2004 年 12 月 22 日 )
《盧武鉉總統訪日,韓日首腦談什麼》(中央電視台第四頻道晚 6 時新聞, 2004 年 12 月 17 日 )
《 國內專家評論:日本政府在渲染中國威脅》( 《中國日報網站》 2004 年 12 月 11 日 )
《日本要停止對華日元貸款》(中央電視台第九頻道“時事評論”, 2004 年 12 月 11 日 )
《以平常心看日本的重新崛起》( 《 新民周刊》 2004 年 12 月 10 日 )
《日本政治軍事重新崛起 中國面臨挑戰與機遇》( 《 新民周刊》 2004 年 12 月 10 日 )
《日反對歐盟解禁對華軍售》(《法制晚報》 2004 年 12 月 9 日 )
《日本媒體唱垮對華經濟援助 中國還的比借的多》(《瞭望東方周刊》 2004 年 12 月 7 日 )
《日本欲停止對華日元貸款》(中央電視台第九頻道, 2004 年 12 月 7 日 )
《 25 年日本對華援助走向終結背後》(《 21 世紀經濟報導》 2004 年 12 月 2 日 )
《 日本對華經援並不是單方面的施捨》( 《 東方早報 》 2004 年 12 月 1 日 )
《金熙德表示: 日停止對華經援不影響經貿關係》( 《國際金融報》 2004 年 12 月 1 日 )
《日本擬取消對華經濟援助》 (央視2004.11.30)
《日本欲削減和停止對華政府開發援助》(北京廣播電台, 2004 年 11 月 30 日 )
《東北亞領土爭端:誰的牌都不多》(《經濟觀察報》 2004 年 11 月 30 日 )
《日本可能在北京奧運會或上海世博會之後徹底停止對華經援》(《北京青年報》 2004 年 11 月 30 日 )
《中日關係,結症何在》(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新聞周刊”節目, 2004 年 11 月 27 日 )
《把甲級戰犯弄出靖國神社?》( 《 國際先驅導報》 2004 年 11 月 26 日 )
《京學者指中日互訪尚遠 癥結在靖國神社》(《香港商報》 2004 年 11 月 23 日)
《日俄領土問題緣何升溫》(《瞭望東方周刊》 2004 年 11 月 22 日 )
《熱點聚焦 日期待中日首腦會晤》(《環球時報》 2004 年 11 月 19 日 )
《如何解讀最近日俄首腦就領土爭端所作的不同發言》(《東方早報》 2004 年 11 月 16 日 )
《日俄領土問題升溫,其前景如何》(華藝廣播電台, 2004 年 11 月 16 日 )
《如何評價中日首腦會談》(香港《商報》 2004 年 11 月 16 日 )
《 外交部 反駁“進攻日本”論 》(香港《文匯報》 2004 年 11 月 7 日 )
《評日本防衛廳提出的“中國攻擊日本的三種假設”》(香港《明報》 2004 年 11 月 7 日)
《 日本拋出“中國攻擊論”,意欲何為》( 海峽之聲廣播電台, 2004 年 11 月 7 日 )
《美國總統選舉對朝核問題的影響》(日本 NHK 電視台, 2004 年 11 月 4 日)
《中日就東海問題在北京磋商》(中國《新聞周刊》 2004 年 10 月 26 日 )
《時評:靖國神社拜了又拜,中日關係面臨嚴峻挑戰》(《中國日報》網站 2004-10-20 )
《日本能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嗎?》 ( 《北京廣播電台》網站 2004 年 10 月 )
《 美官員稱:日本有資格任常任理事國 但不能擁有否決權》( 《中國青年報》2004 年 9 月 30 日 )
《 新的中國駐日大使王毅在東京表示——“中日關係存在嚴重政治障礙”》(《 東方早報 》2004 年9月28日)
《分析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改組內閣》(中央電視台第四頻道晚 6 時新聞, 2004 年 9 月 27 日 )
《小泉衝刺安理會 意圖利用外交政策為內政加分》(《中國新聞周刊》 2004 年 9 月 27 日 )
《塑造大國心態》(《瞭望周刊》 2004 年 9 月 25 日 )
《日本能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嗎?》(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網路版, 2004 年 9 月 25 日 )
《日本眾議院議長河野洋平訪華和中日關係走向》(華藝廣播電台, 2004 年 9 月 23 日 )
《 小泉聯合國大會上的發言:中國學者點評版》( 《中國青年報》 2004 年 9 月 23 日 )
《朝核六方會談牌在誰手中》 ( 《經濟觀察報》 2004 年 9 月 22 日 )
《日本國會議員 “ 第 12 次長城計畫 ” 訪華團之際,如何看中日關係?》(中央電視台第四頻道午間新聞, 2004 年 9 月 21 日 )
《如何看日本爭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北京人民廣播電台, 2004 年 9 月 20 日 )
《如何看中日關係的現狀和趨勢》(《鳳凰衛視》 2004 年 9 月 18 日 )
《評日本爭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新聞周刊》 2004 年 9 月 17 日 )
《讓別人輪流當官 為自己長久當官(評小泉改組內閣)》(《北京晨報》 2004 年 9 月 8 日 )
《日本期望打破政治僵局 中日高峰會晤搭車 APEC 》(《 國際先驅導報》 2004 年 9 月 16 日 )
《王毅 9 月出任中國駐日本大使 欲突破中日僵局》(《瞭望東方周刊》 2004 年 8 月 30 日 )
《配合美擠壓中俄 日用金元大搞中亞外交》(《東方早報》 2004 年 8 月 27 日 )
金熙德接受電視專訪:《總裁辭職 韓國執政黨面臨哪些考驗?》(中央電視台第四頻道《今日關注》, 2004 年 8 月 21 日 )
《日本如何度過第 59 個戰敗日》(《環球時報》 2004 年 8 月 18 日 )
《評日本政要 8 · 15 參拜靖國神社》(中國國際廣播電台, 2004 年 8 月 16 日 )
《“東海衝突”與中日能源合作》(《中國石油報》 2004 年 8 月 16 日 )
《日本媒體把球場說成戰場》(《東方早報》 2004 年 8 月 6 日 )
《日本新政局下的中日之舞》(《瞭望東方周刊》 2004 年 7 月 27 日 )
《王毅,外交部副部長,一個低調而又引人注目的外交新星》(《南方人物周刊》 2004 年 7 月 26 )
《日本印度越走越近》(《 瞭望東方周刊 》 2004 年 7 月 22 日 )
《東海油氣之爭如何求解》(《 中國新聞周刊》 7 月 22 日 )
《東海之爭如何解決?》(《經濟觀察報》 2004 年 7 月 18 日 )
《中日關係論爭的理智與情感》(《瞭望東方周刊》 2004 年 7 月 14 日 )
《自民黨在選舉中落敗 日執政黨被選民“懲罰”》(《北京娛樂信報》, 2004 年 7 月 13 日 )
《不滿向伊拉克派兵日本選民“懲罰”小泉執政黨》(《中國日報網站》 2004 年 7 月 13 日 )
《評日本第 20 屆參議院選舉結果》(中央電視台第四頻道)電視連線直播, 2004 年 7 月 12 日中午 12 時 )
《評日本第 20 屆參議院選舉結果》(中央電視台第四頻道)電視連線直播, 2004 年 7 月 12 日早 8 時 )
《生還是死 -- 人質其實沒有選擇》(《東方網》 2004 年 6 月 27 日 )
《朝核問題第三輪六方會談閉幕式預測及王毅記者招待會》(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電視直播, 2004 年 6 月 26 日 )
《朝核問題第三輪六方會談的分析和展望》(中央電視台英語頻道, 2004 年 6 月 25 日 )
《韓國人質金善日在伊拉克被害事件》(《中國日報網站》 2004 年 6 月 23 日 )
《朝核問題第三輪六會談開幕式》(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電視直播, 2004 年 6 月 23 日 )
《朝核問題第三輪會談的焦點與分析》(中央電視台英語頻道, 2004 年 6 月 21 日 )
《小泉訪朝遠未解決問題》(《中國新聞周刊》 2004 年 5 月 31 日 )
《日本法院宣判小泉參拜違憲後中日關係何去何從》(《瞭望東方周刊》 2004 年 4 月 12 日 )
《專家視點:日本法院判小泉參拜違憲的意義何在?》(《中國日報網站》 2004 年 4 月 8 日 )
《小泉“拜鬼“ 純是”政治做秀“》(《武漢晚報》 2004 年 4 月 8 日 )
《力量變化引發日減對華援助》(《東方早報》 2004 年 4 月 7 日)
《日本對華日元貸款問題》(中央電視台英語頻道, 2004 年 4 月 7 日 )
《如何看川口外相訪華》(中央電視台第 四 頻道, 2004 年 4 月 3 日 )。
《為什麼我們不能週遊世界》(《三聯生活周刊》 2003 年 1 月 13 日 )
《朝鮮核危機的走勢》(《瞭望》, 2003 年 1 月 13 日 )
《 2002 年中日關係回顧和未來展望》(華藝廣播電台, 2003 年 1 月 13 日 )
《小泉再次參拜靖國神社》(中央電視台第四頻道《中國報導》 2003 年 1 月 14 日 )
《在日華人黑戶緩和地下錢莊》(《 21 世紀經濟報導》 2003 年 1 月 2 日 )
《評日本眾議院 5 月 15 日通過有事法案》(華藝廣播電台, 2003 年 5 月 16 日 )
《中國對日需不需要“新思維”?》(《南方周末》 2003 年 6 月 12 日 )
《日本對華援助始末》(《南方周末》 2003 年 6 月 12 日 )
《中國可以耐心地等下去 — 金熙德 教授談改善中日關係》( [ 日 ] 《中文導報》 2003 年 6 月 19 日 )
《中國可以耐心地等下去》(《朝日新聞》船橋洋一視點, 2003 年 6 月 26 日 )
《中國官方淡化 “ 七七 ” 紀 念, 華 人學者 認為 是自信的表 現》( [ 日 ] 《中文導報》 2003 年 7 月 17 日 )
《中日關係重新定位》(《世界知識》座談會, 2003 年第 15 期)
《日政要 為 何常參拜靖國神社》( 《北京青年報》 2003 年 8 月 16 日 )
《 26 億日元對華援助簽署背後 京滬鐵路建設爭奪?》(《 21 世紀經濟報導》 2003 年 8 月 17 日 )
《對中國“新思維”的新思維》( [ 日 ] 《日本經濟新聞》網路版, 2003 年 10 月 6 日 )
《中朝同盟是安保手段》( [ 日 ] 《產經新聞》 2003 年 10 月 28 日 )
《小泉訪問東南亞的目的和成效》(澳大利華語電台, 2002 年 1 月 9 日 )
《田中被解職及其對日本內政外交的影響》(《人民網:強國論壇嘉賓訪談》 2002 年 1 月 30 日 )
《評田中被解職》(中央電視台第四頻道《中國新聞》 2002 年 1 月 30 日 )
《田中被解職的影響》(澳大利亞華語電台, 2002 年 1 月 30 日 )
《社科院日本問題專家談小泉罷免外相》(千龍新聞網, 2002 年 1 月 31 日 )
《罷免外相:首相支持率驟減》(中央電視台第四頻道《中國報導》, 2002 年 2 月 5 日 )
《日本:經濟戰敗》(《三聯生活周刊》 2002 年第 6 、 7 期)
《日本貸款衰退》(《三聯生活周刊》 2002 年第 13 期)
《日本教科書屢改屢錯——訪中國社科院日本所對外關係室主任金熙德》(《華夏時報》 2002 年 4 月 12 日 )
Scholar Criticies Japanese PM's Shirine Visit ( CRI April 22, 2002 )
Peaple in the know:Koizumi's 2 nd Trip to War Shirine ( CRI, April 29,2002 )
《日本公明黨黨首神崎武法一行來華訪問》(中央電視台第四頻道《中國報導》 2002 年 4 月 30 日 )
《社科院專家:中國政府定會讓小泉“在政治和外交上丟分”》( [ 新 ] 《聯合早報》 2002 年 4 月 30 日 )
《日元貸款:被用作武器的雞肋》(《南風窗》 2002 年 5 月 1 日 )
《大事炒作瀋陽領館事件,日想在外交上找回面子》( [ 新 ] 《聯合早報》 2002 年 5 月 13 日 )
《右翼、極右翼與未來的世界》(《世界知識》清華論壇, 2002 年第 11 期)
《被援助國對“削減”大合唱的反證》( [ 日 ] 《每日新聞》 2002 年 5 月 26 日 )
War shrine visits show lack of ‘reflection'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August 16,2002 )
Ties with Seoul benefit both countries ( China Daily,August 19,2002 )
《 ODA 成為摩擦原因》( [ 日 ] 《產經新聞》 2002 年 7 月 31 日 )
《取消中國行,小泉為哪般》(《新聞周刊》 2002 年第 24 期)
《中日關係現狀分析》( [ 日 ] 《東京新聞》 2002 年 8 月 29 日 )
《評小泉首相訪朝問題》( [ 日 ] 《每日新聞》 2002 年 9 月 7 日 )
《 9 · 11 事件改變了世界》(海峽之聲廣播電台, 2002 年 9 月 12 日 )
《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訪問朝鮮》(中央電視台英語頻道, 2002 年 9 月 16 日 )
《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結束訪問朝鮮》(中央電視台第四頻道《中國報導》, 2002 年 9 月 17 日 )
《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 30 周年》(中央電視台第四頻道, 2002 年 9 月 27 日 )
30 Years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 CRI , September 30,2002 )
《考慮“綁架問題”——應考慮戰後賠償問題》( [ 日 ] 《北海道新聞》 2002 年 12 月 7 日 )
《評日本“宙斯盾艦”出動》(中央電視台第四頻道《中國新聞》 2002 年 12 月 16 日 )
《 60 位專家評出 2002 年十大國際新聞》(《瞭望》 2002 年 12 月 30 日 )
《正確反省歷史是日本求得和平與發展的惟一出路》(中國國際廣播電台, 2001 年 4 月 5 日 )
《論李登輝訪日》(英語錄音訪談:中國國際廣播電台, 2001 年 4 月 19 日 )
《論小泉上台後的中日關係》(英語錄音訪談:中國國際廣播電台, 2001 年)
《野心和矛盾:日本新首相面臨挑戰》(英語錄音訪談:中國國際廣播電台, 2001 年)
《揭露李登輝赴日的政治陰謀》(人民網嘉賓訪談, 2001 年 4 月 21 日 )
《日貨“追尾”並非巧合》(《北京青年報》 2001 年 2 月 25 日 )
《與其說是援助,不如說是“引進外資”》( [ 日 ] 《朝日新聞》 2001 年 2 月 2 日 )
《中日關係的大格局》(《中國經營報》 2001 年 5 月 1 日 )
《舉步維艱的日本新政府》(中央電視台《中國新聞》 2001 年 5 月 14 日 )
《失去大局的政爭》( [ 日 ] 《每日新聞》 2001 年 6 月 16 日 )
《日本怎么了?》(《世界知識》座談會, 2001 年第 12 期)
《教科書事件為何成為東亞政治熱點》(《北京青年報》 2001 年 7 月 13 日 )
《抗日戰爭勝利 56 周年中國報導》(中央電視台第四頻道《中國報導》 2001 年 8 月 15 日 )
《小泉參拜抗議巨浪未平》(《聯合早報》 2001 年 8 月 16 日 )
《亞太會不會出現“小北約”》(《環球時報》清華 - 環球論壇, 2001 年 8 月 31 日 )
《江主席訪朝的意義》( [ 日 ]NHK 新聞, 2001 年 9 月 3 日 )
Giving peace a chance ( China Daily , 2001 年 9 月 18 日 )
《美國遭受恐怖主義襲擊》(海峽之聲廣播電台, 2001 年 9 月 12 日 )
《紀念九一八事變》(海峽之聲廣播電台, 2001 年 9 月 18 )
《日本在美國軍事行動中圖謀擴大軍事作用》(海峽之聲廣播電台, 2001 年 9 月 21 日 )
《日本修改對美後方支援法意味著什麼?》(華藝廣播電台, 2001 年 9 月 26 日 )
Apology only a positive step to mend ties ,( China Daily , 2001 年 10 月 10 日 )
Japanese PM Apologizes: Koizumi Pays Homage to Chinese Killed in War ( Beijing Today , 2001 年 10 月 12 日 )
《關於日本通過的“恐怖對策特殊措施法”》(《人民網:嘉賓訪談》 2001 年 10 月 30 日 )
《日本自衛隊要走出國門》(《人民網:嘉賓訪談》 2001 年 11 月 2 日 )
《經濟點評:中日農產品貿易何以化險為夷?》(中國新聞社, 2001 年 12 月 22 日 )
《中日進入社會交流新階段》( [ 日 ] 《朝日新聞》 2001 年 12 月 26 日 )
《評日本國會設立憲法調查會》(《東方時空》 2000 年 1 月 21 日 )
《評日本大阪右翼勢力否認南京大屠殺集會》(《東方時空》 2000 年 1 月 24 日 )
《日本政局變化與中日關係》(人民網《強國論壇:嘉賓訪談》 2000 年 4 月 7 日 )
《朝日何時實現邦交正常化》(《文匯報》專家視點, 2000 年 4 月 8 日 )
《日俄難有和約》(中央電視台《英語新聞》 2000 年 9 月 4 日 )
《森喜朗面臨倒閣危機》( CCTV 英語新聞, 2000 年 11 月 21 日 採訪播出)
《日本:十年九相》(新華社電視專題節目《 60 分鐘雜誌》 1999 年)
《評日美安全合作新“指針”的相關法案》(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 1999 年 4 月 28 日 )
《 1997 年的中日關係》 ( 中央電視台《英語新聞》 1997 年 12 月 )
《評尾山靜六關於台灣問題的“發言”》(中央電視台《英語新聞》 1997 年 8 月 22 日 )
《日美經濟摩擦發展趨勢》(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 1996 年 7 月 31 日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