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是中國綜合性大學中建立最早的國際關係學院,是我國培養國際問題和外交、涉外工作套用、研究和教學專門人才的最重要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 類型:大學
  • 現任校長:唐士其 
  • 知名校友:金銘
  • 地位:國內普通高校建立最早的
學院簡介,發展概況,國關新樓,主要領導,行政領導,黨委領導,院、系、所負責人,教學工作,專業設定,機構簡介,教學與科研,完善教學體系,科研活動,學生工作,院長介紹,錢其琛,王緝思,賈慶國,

學院簡介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是國內普通高校中建立最早的國際關係學院,是我國培養國際問題、外交以及涉外工作的教學、研究與套用的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
1960年,北京大學建立政治學系(1963年改名為國際政治學系),國際關係學院即由此發展而來。1998年,正式成立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國際關係學院由4個系和3個研究所組成,即國際政治系、外交學外事管理系、國際政治經濟學系、比較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研究所、亞非研究所、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此外還設有20多個研究中心。教學輔助機構和行政機構則包括院刊編輯部、資料室、院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以及發展與交流中心等。

發展概況

1960年,北京大學建立政治學系,1963年改名為國際政治學系。國際關係學院即由此發展而來。1996—1998年,原北京大學國際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研究所和亞非研究所經合併調整。
學院現有3個本科、7個碩士和6個博士專業對外招生,即本科的國際政治、外交學、國際政治經濟學,碩士的國際政治、國際關係、外交學、國際政治經濟學、中外政治制度、中共黨史、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博士的國際關係、國際政治、外交學、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外政治制度、國際政治經濟學。其中國際政治、科社與國際共運是全國重點學科。學院還與北大政府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共同設立了政治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我院還與政府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共同設立了政治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目前全院形成了四系(國際政治系、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國際政治經濟學系、比較政治學系)三所(國際關係研究所、亞非研究所、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的格局,以及美國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俄羅斯研究中心等20多個科研中心。學院師資力量較強,知識結構合理,梯隊整齊,現有教師54名,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22人,講師3人。至2013年春季學期,本科生共有629人,碩士研究生171人,博士研究生137人,其中外國留學生總計369人。招生規模特別是研究生、留學生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
概況概況

國關新樓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新樓是由郭炳湘陳瑞球博士和義大利的知名社會活動家瓦洛里先生捐助,分A、B、C三幢呈U字形,是北京大學目前最現代化的大樓。C樓的秋林報告廳是邀請知名國際關係人物及學者演講的場所。

主要領導

行政領導

名譽院長: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副總理錢其琛
院長:唐士其
副院長:吳強、張海濱、歸泳濤、董昭華

黨委領導

黨委書記:虎翼雄
副書記:唐士其(兼)、范士明、祝詣博
黨委委員:王緝思、李寒梅、關貴海、許振洲、初曉波、張海濱
黨委秘書:李丹

院、系、所負責人

國際政治系主任:李義虎教授,副主任:張海濱教授、連玉如教授
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主任:葉自成教授,副主任:牛軍教授
國際政治經濟學系主任:王正毅教授,副主任:朱文莉副教授
比較政治學系主任:許振洲
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袁明教授(兼)
亞非研究所所長:李安山教授,副所長吳強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所長:張光明教授。
國際組織與國際公共政策系主任:張海濱教授

教學工作

加強對學生的學風、考風教育,順利完成了學校及學院的各項教學任務。同時,該院充實完善了師資隊伍建設,引進了多名國外專家教授來校上課,形成了本院教師、國內兼職教授及國外兼職教授相結合的各個層次的教員隊伍體系。學院還著重加強了外語教學的力度,全院學生的英語口語課一律聘請外國教師任教,部分研究生的英語精讀課程也聘請了外籍教師上課。在此基礎上,學院與國外院校展開了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選派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赴國外進修、學習 。
聯合培養
近年來,我院積極開展了與國外知名大學在聯合培養學生方面的合作。現有項目是:
本科生第二學位計畫:每年考試選拔10名本科生,在第三年時派至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一年(主要費用由學院負擔,學生本人只需準備少量生活費),第四年返回北大。修滿該計畫規定的學分後,學生可獲得北京大學與早稻田大學分別頒發的兩個學士學位。
中日合作培養碩士生計畫:每年招收優秀碩士生8-9名,大量聘請國內外知名教授授課,尤其重視英語、日語能力的訓練。學生在學期間享受特別補助,在第2年時公派至日本修學一個月,畢業後如欲出國深造可免交研究生培養費。
雙博士學位計畫:每年考試選拔5人,學制4年。第一年時在我院修滿應修學分,第二、三兩年派至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收集資料、準備論文(全額獎學金),第四年回到我院完成論文。參加該項目的同學需完成兩篇論文,中文論文答辯通過後可獲得北京大學頒發的中國博士學位,日文或英文論文答辯通過後可獲得早稻田大學頒發的日本博士學位。
科研活動
截至2003年底,學院教師承擔的國家科研項目、國家教育部項目及國際合作或海外基金資助課題有32項,其中國家及國務院各部門項目10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0項。近年來,國際關係學所屬各科研機構在學院的統一領導下,開展了大量的學術科研活動,舉辦了一系列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同時,全院教員科研活動成果喜人,出版、發表了大量專著、譯著、教材、學術論文,在學術界產生了相當影響。
外事活動
國際關係學院保持和建立友好交流關係的外國和港澳地區院校有:日本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日本大學、成蹊大學、信州大學、新瀉大學、名古屋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巴黎政治學院、美國美利堅大學、法國波爾多第四大學、以及香港城市理工大學和香港大學等。
黨的建設與學生工作
國際關係學院現有黨員390人(包括預備黨員73人),其中教工黨員113人,學生黨員277人(其中本科生黨員112人,研究生黨員165人),黨支部19個。在學校黨委及學生工作部的領導下, 國際關係學院黨委堅持“全面育人”的方針,深入開展三講”教育,並在全院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全院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學院堅持以服務師生為指導思想,依據不同年級特點,圍繞全面成材的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多渠道深入開展鄧小平理論學習,加強黨團組織建設。

專業設定

國際政治——綜合培養國際政治、區域政治和中國對外戰略方面掌握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從事本學科的科學研究、高等學校教學和外事部門工作能力的專門人才。
國際政治經濟學——側重培養政治經濟學方面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從事本學科教學與研究能力以及在跨國機構與公司、國際組織和對外關係部門從事實際工作能力的專門人才。
外交學——偏向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在外交學方面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良好的研究和分析問題能力的實際部門和教學與研究工作的專門人才。

機構簡介

國際政治學系
國際政治學系由世界政治、國際關係和中國政治三個教研室組成,現有教師1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7人,講師1人。現有3個碩士點(國際政治、國際關係和中共黨史)和2個博士點(國際政治、國際關係)。國際政治和國際關係為全國一級重點學科。
主要教學內容與研究方向:國際政治學基本理論,國際關係史,國際組織與國際機制,比較政治,中國政治,台灣問題,港澳及華僑華人問題,東北亞、東南亞問題。
系主任李義虎,副主任:張海濱、連玉如。
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
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簡稱外交學系)成立於1996年。外交學專業下設中國外交與外交學兩個專業方向。現有教師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講師1人。
主要教學內容與研究方向:外交學的基本理論、體系和方法,外交制度、外交手段和外交實務;中國外交史,中國外交思想,現當代中國外交政策和中國外交戰略;各主要國家的外交史、外交思想和外交政策。
系主任:葉自成,副主任:牛軍。
國際政治經濟學系
國際政治經濟學系成立於2003年。現有教師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
主要教學內容與研究方向: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國際經濟合作,區域化比較研究,比較政治經濟,中國對外經濟關係,亞洲區域化的政治經濟學,中國轉型的政治經濟學,以及國際貿易、跨國投資、發展和轉型、國家競爭力的政治經濟研究
系主任:王正毅,副主任:朱文莉。
比較政治學系
比較政治學系成立於2012年3月,是中國高等院校中的第一個比較政治學系。現有教師9人。
系主任:許振洲。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是在原國際政治系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教研室的基礎上於1994年成立的。1997年本所國際共運博士點與北大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科社博士點合併為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博士點。研究所現有教師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
主要研究方向:西歐社會政治和社會主義問題,俄羅斯和東歐的社會政治和社會主義問題,中國的社會政治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所長:張光明
國際關係研究所
國際關係研究所創建於1985年,主要從事大國關係以及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的研究與教學。現有教師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講師1人。招收國際關係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領域:美國與東亞關係、大國關係、東北亞國際關係、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國際關係中的人權、媒體與國際關係、國際關係理論。
所長:袁明(兼),副所長:張小明
亞非研究所
亞非研究所成立於1964年,是國內研究亞非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學術機構。1998年與國際關係學院合併。
亞非研究所以亞非地區的區域綜合研究為目標,涵蓋亞非地區和國家的政治、經濟以及國際關係,兼及歷史、社會、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研究所下設亞太和西亞非洲2個研究室。現有教師1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講師1人。招收國際政治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
所長:李安山,副所長:吳強
《國際政治研究》(季刊)
國際政治研究》系北京大學主辦、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暨全國高校國際政治研究會編輯出版的國際政治類學術刊物。自1980年創刊(內部發行)以來,《國際政治研究》刊發了學院內外大量高水平、高質量的國際問題研究成果,其思想和學術影響日漸擴大,成為國內從事國際政治、國際關係教學和研究的重要學術園地。2002年起,在國內外公開出版發行。2004年,被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確認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國際政治研究》為季刊,設有世界政治、地區政治、中國政治與外交、國際政治理論、短評、書評、學術動態等欄目。郵發代號:82-236。
主編:王緝思,編輯部主任:陳志瑞。
資料室
1996年國關學院成立後,原國際政治系資料室逐步同亞非所(含原南亞所)、國關所、日本研究中心資料室合併成為國際關係學院資料室。經過40多年的建設和積累,資料室業已成為以收藏國際政治、國際關係、外交學為主,其他學科為輔的專業圖書館。
資料室館舍充裕,擁有一個10萬卷冊文獻容量的密集書架庫,配備電腦等資訊設施的電子閱覽室。現館藏中外文圖書41800餘冊,中外文期刊資料19500餘冊,以較為系統、完整的專業書刊、資料(如《參考資料》專題剪報)收藏為特色。

教學與科研

完善教學體系

為中國和世界培養高質量、多層次的人才是國關學院一切工作的核心。為了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加強對不同層次教學的管理、評估和監督;
——引進和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教授,充實師資力量;
——實行彈性學制。碩士、博士生的學制分別改為二年、四年,並可視不同情況適當延長或縮短;
——本科按學院招生,適當降低學分,增加全校通選課和選修課,給學生更大選擇空間,自主學習和研究;
——延聘外籍教師授課,加大外語教學的力度;
——開設“大師系列”和“大使系列”選修課,開闊知識視野,關注學術前沿;
——推進與外國院校聯合辦學、研修考察等形式多樣的國際學習和交流活動。

科研活動

學院發揮自身學科比較齊全的特點,在政治學基本理論、世界社會主義、國際關係理論、大國關係、中國政治與外交、國際政治經濟學、亞非研究等諸多領域都形成了較為雄厚的實力和優勢。2001-2005年,學院共獲得來自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及其他部委、北京大學以及國際合作等的各級各類項目27項。近年來,學院還以自身的研究力量和成果為依託,與北京大學出版社等合作,先後推出了“21世紀國際政治叢書”、“國際問題論叢”、“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系列教材”等系列著作。

學生工作

學院依據不同來源、層次學生的特點,堅持“全面育人”的方針,使全院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得到提高。學院努力加強黨團組織建設,積極支持和引導學生社團的各種活動。近年來,國關學院學生在校內外各種學術和社會文化活動中,都彰顯了以國關為榮的團隊精神和凝聚力,體現出優秀的綜合素質和良好的精神風貌,不斷取得各種榮譽和獎勵。

院長介紹

錢其琛

男,漢族,1928年1月生,上海嘉定人,1942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工作,相當大學文化。
1942年至1945年在上海大同大學附中學習時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任黨小組長、黨支部書記。1945年至1949年任上海《大公報》社職員並任上海地下黨中學區委委員、男中學委委員,徐龍區學生區委副書記。1949年至1953年任上海市徐匯、長寧、楊浦區委委員,共青團徐匯、長寧、楊浦區委書記。1953年至1954年任共青團中央辦公廳研究員。1954年至1955年在蘇聯中央團校學習。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1955年至1963年任駐蘇聯使館二秘、留學生處副主任、研究室主任。1963年至1966年任高教部留學生司處長、對外司副司長。1966年至1972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衝擊,後下放“五七”幹校勞動。1972年至1982年任駐蘇聯使館參贊,駐幾內亞大使,外交部新聞司司長。
1982年至1988年任外交部副部長、黨組成員、黨委副書記。1988年至1991年任外交部部長、黨委書記。1991年至1992年任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部長、黨委書記。1992年至1993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部長、黨委書記。1993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部長。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委員,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中央委員,十四屆、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2000年1月-2005年2月,擔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此後至今任名譽院長。

王緝思

王緝思,男,1948年11月生於廣州。2005年3月起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教授。2007年5月起任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主任。2001年5月起兼任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其他兼職有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副會長、中華美國學會會長、解放軍國防大學兼職教授、《國際政治研究》主編等。
1968年高中畢業於北大附中。1968年至1975年為內蒙古東烏旗下鄉知識青年,1975年為河南陝縣下鄉知識青年。1976至1978年在河南三門峽水電廠當工人。1978年入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學習,1983年獲碩士學位後在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任教,先後任講師、副教授、副系主任。1991年9月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任副所長,1993年12月至2005年3月任所長、研究員。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王緝思曾分別在英國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1982-83)、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研究所(1984-85)、美國密西根大學政治系(1990-91)任訪問學者。2001年8-12月任美國加州克萊蒙?麥金納學院亞洲事務訪問教授。2002年1-2月任新加坡國防與戰略研究所拉賈拉南客座教授。現在美國亞洲協會、布魯金斯學東北亞安全項目等單位擔任顧問,在《美國利益》(The American Interest)、《全球亞洲》(Global Asia)等刊物任國際編委。
王緝思的主要教學和研究方向為美國外交、中美關係、國際政治理論。發表的著述有:《高處不勝寒: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與世界地位》(主編)、《文明與國際政治》(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叢書總主編)、《國際關係理論與中國外交研究》(論文)、《美國霸權的邏輯》(論文)、《美蘇爭霸的歷史教訓和中國的崛起道路》(論文)、《中國國際戰略研究的視角轉換》(論文)等。
2005年3月-2014年1月,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

賈慶國

賈慶國,男,1979年5月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1984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取得政治學碩士學位,1988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先後在北京外國語學院、美國佛爾蒙特州立大學、北京大學、美國康奈爾大學、美國加州大學聖迭哥分校和澳大利亞悉尼大學任教。歷任助教、助教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
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委員,和國家監察部特邀檢察員。美國丹佛大學《當代中國》、紐西蘭威靈頓大學《政治科學》、日本國際關係學會《亞太國際關係》、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評論》、韓國高麗大學《東亞研究》、清華大學《國際政治科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當代亞太》編委,全國政協外委會《公共外交季刊》編委,以及國內多所高校兼職教授。
現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