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蘊嶺

張蘊嶺

張蘊嶺, 男,1945年5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學部委員,山東大學特聘人文一級教授,東北亞學院學科發展委員會主任;曾任第十、十一、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外事委員會委員,還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地區安全中心主任,中韓友協副會長,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廣西大學東協區域研究協同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東協與東亞研究院(ERIA)董事會董事(代表中國)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蘊嶺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45年5月
  • 畢業院校山東大學
  • 主要成就:帶領中國政府加入APEC
  • 代表作品:《中國的崛起與世界秩序》
  • 工作單位山東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
  • 性別:男
個人介紹,個人履歷,成長曆程,學術探索,獎掖後學,寄語母校,社會評價,學術成就,國際活動,社會影響,論文,著作,

個人介紹

張蘊嶺
張蘊嶺, 男,1945年5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學部委員,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山東大學韓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十、十一、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外事委員會委員;
現還擔任中國亞太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地區安全中心主任,太平洋經濟合作委員會中國委員會副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韓國友好協會副會長,中國東協博覽會高級顧問,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官方工作組成員。
主要學術成果:
1、科研項目
1995-1996,中美日關係研究,國家社科基金
1998-1999,亞洲現代化透視,中國社科院重大項目
2001-2002,未來10-15年中國在亞太地區面臨的國際環境
2005-2006,世界貿易市場與中國的對外貿
2013-2014,關於東亞合作的理論與實踐,中國社科院創新項目
2、學術著作
2003,未來10-15年中國在亞太地區面臨的國際環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2,世界經濟中的相互依賴關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9,China and Asian Regionalism,World Science Publisher,
2013,The case for enhancing regional and global rules for investment,CEPR ADB
3、學術論文
2000,綜合安全觀及對我國安全的思考,當代亞太,CSSCI
2008,對東亞合作發展的再認識,當代亞太,CSSCI
2009,東亞合作之路該如何走,外交評論,CSSCI
2009,東亞區域合作的新趨勢,當代亞太,CSSCI
2010,推動東亞經濟合作需要新思路,新視野,CSSCI
2011,尋找推進東亞合作的路徑,外交評論,CSSCI
2010,東亞合作需要創新,國際經濟評論,CSSCI
2012,把握周邊環境新變化的大局,國際經濟評論,CSSCI
2012,中國周邊環境的新變化與對策,思想戰線,CSSCI
4、學術獲獎
1992,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獲政府特殊津貼,國務院
2000,轉變中的中美日關係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獎,中國社科院
2003,綜合安全觀及對中國安全的思考獲,中國社科院
2005,亞洲現代化透視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中國社科院
2007,未來10-15年中國在亞太地區面臨的國際環境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中國社科院

個人履歷

張蘊嶺教授
1969年畢業於山東大學
1978年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屆招考研究生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1981年畢業,獲經濟學碩士學位。
1981-1983年北京師範大學任講師,
1989-199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任研究員、副所長,
1994年-2007年(8月)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長,
1995-2001年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

成長曆程

1978年是改寫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歷史的一年。這一年,中國掀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也是在這一年,黨和國家領導人親筆圈閱批准成立了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裡的第一所研究生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當時,研究生院剛剛創辦,還來不及建校舍,張蘊嶺便進入研究生院讀書。用他的話講,他們這批“黃埔一期”居無定所、學無定室,不得不借租北京師範大學教室和師大附中校舍求學,所謂的圖書館則是簡易搭建的木板房,但他們克服種種困難,刻苦攻讀,以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不畏艱辛、努力奮鬥,如饑似渴、拼搏攻讀,不僅打下紮實的專業基礎,造就求真務實的良好學風,而且培養和鑄造成了勇於探索創新的學術精神,這些都成為他們人生之中最為寶貴的財富。
張蘊嶺大學期間學習的是英語專業,大學畢業後正逢“文化大革命”開始,被分配下鄉勞動,親身經歷了“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經濟日漸衰退,人民生活的疾苦。出於強烈的愛國熱忱,張先生心急如焚,一心想為中國做些事情,因此他大量閱讀經濟類書籍,希望能夠為改變中國的狀況添磚加瓦。當1978年社科院研究生院剛剛成立時,他就抓住機會考入研究生院學習世界經濟。我們採訪張蘊嶺時,他充滿激情地回憶起當年在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學習生活。剛開始社科院研究生院在北京師範大學借租教室,大家就在“木板房”(圖書館)里刻苦讀書一直到深夜圖書館關閉才離開。他如饑似渴地學習國外最前沿的經濟理念,大量閱讀經濟學原著,熱誠地就某些專題進行深入、細緻地探討,並且寫了大量讀書筆記,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收穫巨大。由於那個年代物質條件匱乏,白天大量學習消耗能量,到夜裡的時候經常飢腸轆轆,飢餓在張蘊嶺腦海中印象頗深,這是那個年代特有的鮮明時代特徵。
除了這些,張蘊嶺談得最多的還是社科院研究生院的老師們,師恩難忘,老師的辛勤培養給他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對自己影響最深的是一些老經濟學家,比如羅成西、厲以寧等老先生,他們為人正直,待人誠懇,淡泊名利,具有知識分子的氣節,學識豐富但為人謙虛。他們是大學者,但他們的人品、師德同樣令人無比尊敬。對於他們的學生來說,學到的知識可能會過時,但世界觀、方法論是不變的,從他們身上學到的良好品格是最有用的東西。師者總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受學者。這批優秀的教授,他們嚴謹的治學態度、教課的思路、專業的精神、對學生的嚴格,今天我們在張先生身上看到了同樣的影子。

學術探索

1985~1986年張蘊嶺到美國哈佛大學、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關係學院做訪問學者。他們那個年代的人經歷過很多的苦難,知道學習機會來之不易,在美國期間,他非常珍惜難得的機會,經常在圖書館夜裡零點關門之後才休息。在國外的交流經歷,使張蘊嶺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關注跨國公司的研究,並且是我國第一個研究世界經濟中相互依賴關係的學者。1989年,他創辦了第一個研究APEC的中心,並且在中國政府和外國政府之間牽針引線、四處奔波,組織相關人員參加APEC研究會議,最終中國政府於1990年加入APEC組織。
張蘊嶺研究的重點是區域經濟,對亞太經濟也頗有研究,先後多次擔任“東亞展望小組”成員,為亞太合作出謀劃策;2001年還擔任了中國東協合作官方專家組成員,參加構建中國與東協合作的框架,等等。在中日關係降到最低點的時候,張蘊嶺又成為了中日友好委員會的中方委員,為中日關係的“融冰”貢獻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1994~2007年張蘊嶺開始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長,並於1995~2001年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他在多年的對外交流中結識了許多國外經濟學者,在擔任行政職務時,他充分整合這些資源,為社科院亞太研究所和國外研究機構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獎掖後學

雖然張蘊嶺在擔任社科院亞太所所長期間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最讓他得意的還是培養了大批青年人才。儘管行政崗位任務繁冗瑣碎,但是他不顧勞累,對進入社科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的學生傾注了大量的精力。他為社科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的研究生們擬定了一份科學的、系統的培養方案。學生從進入社科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導師就擬定出具體的培養計畫表,選定研究論文的方向和題目,經過一年專業課學習後,研究生們就可以參與導師的研究項目,參加實習和課題研究,並且在第三年安排他們出國交流。社科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已經湧現出一大批青年才俊,他們在社科院研究生院和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的共同培養下,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並在國外學到了最前沿的經濟理論,他們已經開始在各個場合嶄露頭角,並逐漸成為社科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的青年學者。而他們都是張蘊嶺的驕傲。
張蘊嶺最新的身份是社科院學部委員,卸掉行政職務後的他,更加關注社科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國際合作交流機制的建設,更加重視青年人的培養和鍛鍊。同時,他作為全國政協委員,能夠更多地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奉獻力量,這也圓了他年輕時改變中國的夢想。2008年3月,他參加了全國政協會議,在會上他提了三條建議,“必須加大社保基金的籌資力度”、“要更加重視辦好教育”、“應對價格上漲應有大舉措”。

寄語母校

張蘊嶺說,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不同於普通高等院校,經過了30年的探索實踐,是到了好好總結的時候。社科院研究生院的教育是講求方法上的掌握,有了基本方法可以自由發揮。在這裡,實行研究生相對集中地學習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並在導師指導下從事科學研究和撰寫學位論文這樣一種兩段式培養。在這裡,學習什麼專業不是重點,大可不必太強調專業;社科院研究生院給學子的是思想境界,是眼界,是方法。有了這些,就可以不斷地學習新知識並在工作中很快掌握方法。
張蘊嶺特別關注社科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教育,期盼社科院研究生院能夠越辦越好。同時,他也指出,社科院研究生院辦學存在著比較大的困難,主要是科研機構辦研究生教育不被納入國家國民教育體系的困難;另外,由於導師和學生距離較遠,交流不便,也容易對人才培養造成不利影響。雖然社科院研究生院存在辦學物質條件不足的困難,但是正可謂,“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大師之謂也”。正是因為研究生院有張蘊嶺這樣一批享譽海內外的知名學者組成的導師隊伍,吸引了大批青年學子投奔到研究生院來求學問知。
社科院研究生院過去30年的積累,深厚的底蘊,較高的起點,讓張蘊嶺對母校年輕的師弟師妹提出了殷切期盼。他不忘叮囑記者要告訴師弟師妹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實實地乾。雖然社會上目標很多,存在著太多的誘惑,但他認為青年人不應該太看重收入問題和住房問題,要對自己的特長和能力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如果立志於學術研究,更要耐得住寂寞,忍受“冷板凳”。
社科院研究生院自由、寬鬆、民主,學習的主動權和選擇權較多地掌握在學生手中,這是任何一個地方都無法比擬的。社科院研究生院是一座真正的寶庫,如獲至寶,抑或熟視無睹,就看你是否能物盡其用了。而事實上,當年那些求知若渴的校友們,在今日的競爭中仍然以他們的睿智與耐勞占據著優勢。通過訪談,我們得到的一個共同的體會就是,社科院研究生院給學生的教誨,終生受益無窮。作為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學生,前行的路任重而道遠,未來的天明麗而燦爛。

社會評價

學術成就

張蘊嶺教授是國內外著名的地區合作問題專家。
1999-2001擔任“東亞展望小組成員”,
2001-2002年擔任中國東協合作官方專家組成員,
2003-2004年擔任亞歐合作專家組亞洲代表成員,
2004-2006擔任由東亞13個國家專家組成的“東亞自由貿易區可行性研究”專家組主席, 2006-2009擔任“東亞經濟夥伴關係”可行性研究專家組(CEPEA)成員,
2009年至今,擔任中韓聯合專家委員會中方執行主席,外交部亞洲合作諮詢委員等。

國際活動

1985-1986年美國哈佛大學、美國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關係學院訪問學者,
1991-1992年歐洲大學客座教授,
1997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高級客座教授,
2000年日本中央大學客座教授,
2009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特聘教授,
先後被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山東大學丹麥奧爾胡斯大學、日本亞太大學、香港嶺南大學等聘為兼職教授

社會影響

論文

1、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是中國參與制訂遊戲規則的開始(2005-7-20)
2、如何看待我國的周邊關係和安全問題(2005-6-28)
3、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機會與挑戰(2004-6-24)
4、東亞合作的發展及其意義(2004-5-13)
5、WhyEastAsianCommunityEmerges?(2004-4-12)
6、China'sEconomicEmergenceandItsImpact(2004-3-10)
7、MakingASEANasaClosePartner:ComparingChinaandJapan(2004-2-15)
8、WhatEastAsiaCanLearnformEUandNAFTAinItsCommunityBuilding(2003-12-5)
9、TheEastAsianEconomy:presentandfuture(2003-10-27)
10、如何認識我國在亞太地區面臨的國際環境(2003-6-8)
11、EastAsianCooperationandIntegration:WheretoGo(2002-8-20)
12、EastAsianCooperationandItsImplications(2002-4-30)
13、EastAsianCooperationandItsImplication(2002-4-3)
14、西雅圖會議後亞太經合組織的發展及對我國的影響(2002-1-1)
15、IsChinaReadyForEnteringWTO?(2000-12-28)
16、ChineseEconomicGrowth:IsDownwardTrendOver?(2000-10-30)
17、AsianFinancialCrisisandChineseEconomy(2000-1-21)
18、ChangingSino-U.S.-JapaneseRelations(2000-1-21)
19、KosovoCrisisafter:AChangedperspectiveontheworldorderforChina(1999-12-22)
20、DefininganInternationalAgendafortheFuture(1999-7-22)
21、GoodGovernance:TheLessonsoftheAsianCrisis(1999-1-22)
22、LiberalizationofChineseEconomy:APEC,WTOandtheTariffReduction(1998-1-1)

著作

張蘊嶺教授出版了大量的論文和專著,主要代表專著有:
世紀的挑戰(1990),
轉變中的中美日關係(2000,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二等獎),
夥伴還是對手(2001),
亞洲現代化透視(2001,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三等獎),
東亞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與安全(2002),
亞太區域合作(2003),
東亞地區合作進程與前景(2004,英文),
未來10-15年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2004,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二等獎),
東亞區域主義與中國(2006年,英文),
世界市場與中國對外貿易的國際環境(2007年),
中國與鄰國的新夥伴關係(2008,英文),
中國與亞洲區域主義(2009,英文,新加坡世界科學出版社出版),
中國的崛起與世界秩序(2010,英新加坡世界科學出版社出版文),
我的世界觀(2011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