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鎮(浙江省永嘉縣金溪鎮(原西溪鄉))

金溪鎮(浙江省永嘉縣金溪鎮(原西溪鄉))

金溪鎮位於浙江省永嘉縣西南部、西溪中上游兩岸,區域面積86.3平方公里,轄38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地六龍村,人口20534人(2017年)。金溪鎮人傑地靈,經濟發達,文脈深厚,是永嘉學派和東甌南拳的發祥地,是遐邇聞名的“耕讀之鄉”、“武術之鄉”、“枇杷之鄉”和“中國棉紡第一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溪鎮
  • 外文名稱:Jinxi town
  • 別名西溪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浙江省溫州
  • 下轄地區:38個自然村
  • 政府駐地六龍村(原西溪中學所在地)
  • 電話區號:0577
  • 郵政區碼:325106
  • 地理位置:永嘉西部
  • 面積:86.3平方公里
  • 人口:20534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西溪風光帶、紅岩祭、吊坦祭、婁川漈、甌渠武術文化博物館
  • 機場溫州龍灣國際機場
  • 火車站:高鐵溫州南、永嘉站
  • 車牌代碼:浙C
行政區劃,歷史沿革,氣候條件,耕讀文脈,武術之鄉,枇杷之鄉,棉紡之鄉,東甌綠谷,靈秀金溪,

行政區劃

金溪鎮人民政府駐六龍村,郵政編碼325106。管轄38個自然行政村吳宅村六龍村、章一、下莊、羅徐、呈岙、朱坑垟、潘宅、坦頭垟、龍頭、下徐、龍口、墩頭、山根、富垟、湖庒、周山平、濟根、黃村、雙聯、上朱山、茶一、茶二、朱山、阮山、里村:黃山、陳岙、甌渠村、雙進、前山、嶺-、金園、婁川、垟觀、向陽、大陽、甌山)。

歷史沿革

永嘉縣第二大水系西溪,發源於巽宅鎮外宕村青峰山,自西北而東南貫穿全境,史稱荊溪、荊川、西溪。北宋以來屬仙桂鄉三十都,民國時期設荊溪鄉、甌渠鄉、茶坑鄉、前村鄉,屬第五區(西楠溪);解放後分別建政為六龍鄉、甌渠鄉、荊源鄉,後相繼改為管理區、公社,1984年恢復為鄉,隸屬永臨區公所縣轄區);1992年合併為西溪鄉,2013年撤鄉併入橋下鎮,2016年5月從橋下鎮析出,建置為金溪鎮。

氣候條件

金溪鎮地處華南褶皺系,浙東南褶帶的溫州--臨海拗陷、泰順--溫州斷拗的北西側,位於梅溪--永嘉北西向斷裂和溪心--山下西向斷裂的交匯點,境內多年平均氣溫18.3℃,年平均最高氣溫23℃,年平均最低氣溫14.8℃。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616.2毫米,受季風氣候影響顯著,降水量不僅年際變化大,且年內分配極不均勻,10月至次年4月占全年降水量較小,5-9月份降水量占了全年的絕大部分。境內植被較好,森林覆蓋率達75%。

耕讀文脈

金溪鎮地靈人傑,文脈深遠。從橋下圍莊嶺出土的石矛、石族、石奔和西岸村墳園山腳出土一批青銅器看,早在新石器晚期或商周時代,荊溪流域即有先民活動生息。
北宋時期,荊溪劉安節、劉安上與周行己等“元豐永嘉九先生”北上洛陽師從程頤,將二程理學傳播到東甌大地,首開永嘉事功學派先河,史稱“二劉先生”,其《二劉集》被載入《四庫全書》;特別是劉安上,連續上書指控奸相蔡京十大罪惡,名垂青史。作為二劉故里,荊溪一度被稱為“二劉鄉”。
兩宋之交,荊溪上吳里吳氏家族,一門二代六進士。吳鼎臣、吳表臣倆兄弟於北宋大觀三年(1109)同登進士第,吳鼎臣為廣州教諭,吳表臣官至吏部尚書兼翰林院直學士;吳鼎臣之子吳大年、吳表臣長子吳龜年倆堂兄弟又於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同登進士第,吳大年任御史台薄,吳龜年為江南西路計度轉運副使、湖南轉運司通判;吳表臣三子吳邵年於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登進士第,官至秀州知府、西外宗教;吳表臣二子吳松年中博學鴻詞科,賜同進士出身,終官朝散大夫。吳表臣一脈,家學深厚,史稱“湛然家學”,其子吳松年著有《江湖集》,其曾孫吳瀠登南宋淳佑辛丑年(1241)進士第,官至青田縣令而歸,在溫州吹台山創辦慈湖塾,刑部侍郎潘凱、兵部侍郎方來、著名詞人趙崇滋為其門下三大高足。據《荊溪上湖吳氏宗譜》記載,吳氏士宦輩出,吳孝為南宋乾道二年(1166)進士,仙居縣丞;吳淵為南宋紹熙年間進士,樞密院都丞;吳恕翁為南宋嘉定年間進士,弋陽縣丞,瓜州採石稅課大使;吳行節為明正統年間賜進士,右林郎,廣東及第翰林院編修。
金溪人耕讀傳家,人才輩出。近代有抗法英雄吳吉人,民國時期有抗日烈士吳超征,當代,以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吳金堤、武漢軍區正軍級吳昭文、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蘭州軍區副司令員兼蘭州軍區空軍司令員朱清益、吉林大學校長吳博達、杭州市檢察院檢察長吳春蓮為代表的金溪士宦群體,堪稱“東甌鄒魯”。

    武術之鄉

    晚清以來,金溪鎮是浙南的南拳發祥地,被譽為“武術之鄉”。甌渠吳通輝首創武書院,吳承球、吳炳桂二人為名震東甌的一代武師;吳通輝二子吳承王乾(兩字合併)、吳承球之子吳善卿叔侄二人高中武舉人;吳承球號稱“球相”,其“貓兒擂”以可抓鳥雀,門生江北蔡橋人吳廷元更高中武進士;吳星石之孫吳金浯(俗稱“老五”)武功蓋世,聞震東甌。自晚清至民國,甌渠武術人才輩出。
    與武術並行的是骨傷科,吳承球晚年著有《拳術圖說》、《千金不傳》,分別闡述拳術和棍術,書中配有圖畫;精通點穴,備有穴位銅人,還著有《骨傷科》、《外科》、《小兒科》等醫書。在一冊手抄本的扉頁上題聯云:“入世須才更須武,傳家積德還積書。”在甌渠骨傷科的影響下,金溪人學醫從醫蔚然成風,如上海交大瑞金醫院神經外科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哲褒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危重病學教授、博導潘景業,溫州中醫院副院長、神經內科教授朱文宗,浙江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溫州中醫院主任醫師吳伯聰等,如今甌渠骨傷科遍布永嘉、溫州各地。

    枇杷之鄉

    金溪鎮依託綠色生態優勢,發展特色農業。上吳枇杷已有四、五百年的栽培、種植歷史,已成為金溪特產和特色名片。目前全鎮擁有枇杷種植基地4000餘畝,主要分布於潘宅、吳宅、六龍、坦頭垟等村,年產量達1600多噸,年總產值2850多萬元。因歷史以來以上吳村種植最著,故稱“上吳枇杷”。近年來,金溪農民對對枇杷基地進行舊園改造和品種改良,,其優質品種“白荔枝”是枇杷示範種植基地。
    金溪鎮還是全國稻田養魚的發源地之一。全鎮用於養魚水域共10000餘畝,其中稻田養魚面積約7500畝,山塘水庫300餘畝,溪流2200餘畝,年產田魚150噸。2005年在陳岙、下徐兩村建立280畝的無公害稻田養魚示範基地,並將在全鎮範圍內推廣無公害稻田養魚6000畝。

    棉紡之鄉

    “金溪彈棉郎,挑擔走四方。”改革開放後,大批金溪人在新疆等地創辦的軋花廠,在中國民營棉業界獨占鰲頭,號稱“中國棉紡第一鎮”。更有一批金溪人從事現代商業運營,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專家尤源為代表的車載導航產業、更有化妝品業、下徐人在深圳廣州為代表的鐘表業、教玩具業、房地產業,他們引領金溪人從傳統農商向現代商業轉型。

    東甌綠谷

    金溪鎮黨委、政府提出了“靈秀金溪、東甌綠谷”總目標和“一帶一路、一核雙翼”的發展總戰略。
    “一帶”,是指綠色風光帶。金溪鎮沿西溪流域而成,風景優美,是現代農業休閒和養生宜居經濟結合的生態家園。“一路”,是指巽宅(山下)至橋下公路金溪段,這是金溪鎮發展思路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集聚所有金溪人的熱切期待,是全鎮的致富之路、幸福之路,對全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有巨大促進作用。“一核雙翼”,是指六龍核心鎮區及甌渠、荊源兩大片區。目前將金溪分成三大空間布局來考慮:第一塊,核心區要優先發展現代工業、服務業,打造中心集鎮,可以稱之為城鎮經濟板塊;第二塊,由文化資源稟賦較好的甌渠片作為一個功能區塊,優先發展傳統文化產業和文化休閒產業,可以稱之為文化經濟板塊;第三塊,把生態環境較好的荊源片作為一個功能區塊,優先發展生態旅遊業、特色農業、農業休閒觀光業,可以稱之為生態經濟板塊。這樣的劃分,是按照各片區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的條件,對金溪鎮發展的整體戰略思考,將“一帶一路”作為兩條助攻線,串起六龍、甌渠、荊源,實現全鎮的均衡發展、和諧穩定。堅持這樣目標戰略,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集中發揮人文、生態、後發優勢,將金溪打造成生態良好、生活美好的綠色家園,成為“靈秀金溪、東甌綠谷”。

    靈秀金溪

    金溪鎮以建設“靈秀金溪、東甌綠谷”為目標,圍繞“一帶一路、一核雙翼”的發展總戰略,深化“平安金溪”、“美麗金溪”建設,努力實現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和文明進步的新跨越。
    一是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鞏固農業基礎地位。持續抓好金溪品牌“上吳枇杷”,加快枇杷舊園改造。根據金溪的資源和優勢,打造更多的新亮點。打造大垟山等休閒觀光農業基地和高端的休閒養生基地;加大對吊蘭、黃梔花、紅豆杉等特色中草藥的政策扶植力度,綜合利用金溪大山的資源,開發農業產能。探索引進特色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大和發展後勁足的農業開發公司,建設大型農業基地,將零散的農戶集中起來向規模化方向發展,按照“基地化建設、科學化管理、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的思路,“農戶管種、公司包銷”的盈利機制,努力形成“專業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格局,推進傳統農業向特色現代農業轉型,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二是做好工業土地規劃建設,實現產業集聚效應。積極探索拓展電子商務市場,接納橋下工業區域經濟輻射,逐步推進農村、社區電商發展,打造以電商產業與教玩具市場相結合的小微創業園,引導形成產業覆蓋廣、產品種類全、產品質量優的“網路教玩具市場”,帶動區域整體經濟鏈式發展。根據縣土地規劃政策,做好工業基地規劃和建設,調整工業用地,建成墩頭、山根的工業基地,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鼓勵在外金溪能人回流回鄉創業,打造化妝品、鐘錶業等小型加工製造基地,實現內外對接,促進全鎮工業上一個新台階。
    三是調整服務業政策導向,打造經濟發展新亮點。堅持美麗鄉村、休閒旅遊、養生養老同步發展,加快金溪鎮旅遊景區規劃編制,完善景區配套設施,努力打造旅遊產業和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經濟發展增長極。深入開發紅岩漈、石柱岩-大塘和大垟山生態觀光景區三大景區,健全完善旅遊發展體制機制,完成旅村融合發展新模式試點,積極引進有實力、有品牌的市場開發主體,提前做好土地要素和招商項目儲備,發展“民宿”、“採摘樂”等鄉村農業觀光項目,開拓自駕游市場,促進娛樂休閒業及以“農家樂”為主的餐飲等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增強旅遊發展活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