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渠村

甌渠村

甌渠村地處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西南部、西楠溪上游的金溪鎮,耕地983畝、林地2645畝,距縣城中心距離約26公里,距橋下高速出口13公里。該村是甌渠民俗文化發源地。稻田養魚和枇杷是該村的特色產品,枇杷植面積達15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甌渠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地理位置: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西南部
  • 人口:1364人
人口,歷史沿革,著名人物,古物古蹟,

人口

全村共有17個村民小組,429戶,總人口1364人。

歷史沿革

甌渠村初建於南宋淳佑二年壬寅(1242),為吳姓人聚居之地。其吳氏始祖金明名澡,又字肇鑒,號孚叟,仙居厚仁里,贈武節大夫唐臣公孫也,生於宋紹熙甲寅(1194年),卒於鹹淳己巳(1269年)。始祖幼年好學,文武兼修,弱冠,有悲於宋朝廷苟安,棄家遨遊東甌,遍訪名流,徙居甌渠龍井窟。據《吳氏宗譜》記載的宋德佑乙亥歲仲春林一龍(詳見注)撰寫的《孚叟公贊》描述,吳金明“慕東嘉多嘉山水,於宋淳佑壬寅歲(1242年)來游於甌時,吾鄉陳填先生善性理之學,公見之,即受業焉。先生覽其經義,文章卓然,為士林范,語諸生曰:肇鑒他日所就未可量也。後以所遂不合。逐卜築金溪甌渠地,營菟裘焉。龍(指同邑、秘書郎林一龍)景仰高風,敬為之贊曰:維石有璞,維沙有金,於人鐘靈蔚為德善;維金需鎔,維玉需礪,維人有學於古乃逮有斐。吳公學懋行方,其學其行,其天無刻,克寬克仁,亦和亦肅,春風與清,冬日與暖,柱峰峨峨,渠水盈盈,是則是效,君子之貞。吳金明定居甌渠後,過著與世無爭的隱逸生活,意在山水之間,耕讀傳家,習武自娛,成為甌渠的武術始祖,也使甌渠成為名聞遐邇的中國南拳發源地之一。孚叟公在《孚叟自贊》中謙言,“才乏經綸,器非瑚璉,意廣智疏,敢希軒冕?寂寞之坳,寬間之畈,農圃是親,麋鹿是伴。苟藏拙而引恬,因習閒而成散;謝世路之紛華,遂平生之疏懶;肆川味而林翳,玩霞舒而雲卷。振素衣於柱峰,濯敞纓於渠澗。籍嘉陰以任夷,猶素心而往返。遵五路之平平,履幽貞之坦坦,內深省乎百愆德,敢忘乎一飯。幸歌詠夫太平,聊優遊吾衰晚。”
由於甌渠地偏路險,谷深林密,出於健身自衛的需要,建村750餘年來,習武成風,世襲相傳,歷史上湧現出不少武術世家。據《吳氏宗譜》記載,甌渠吳氏第十九世祖吳明光,於1706年參加大嵐山僧人張念一抗清起義失敗後,遁入少林寺為燒火僧,學得少林齊眉棍法,後將少林寺齊眉棍法傳入甌渠,與原有的拳術相融合,創立了梅花柴、烏風柴、四門柴等,從而使甌渠武術趨向成熟,自成一體。
甌渠以武科功名崛起於閭里的自清乾隆年間武秀才吳錫瑤始,連續三代皆出武秀才。清道光年間,吳通輝在甌渠創辦“武術院”,成績斐然,共培養出了武秀才五名、武舉人三名、武進士一名。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通輝之子、人稱“球相”的吳承球。

著名人物

吳承球(1843~1910年),又名雲崗,字一夔,號磬寧。他自幼年始習練武技,善琴棋書畫,兼擅傷骨醫道。為人果斷,頗有膽識,儼然長者風範。平生擅長梅花柴、七虎拳、八卦掌與太極拳,尤擅內功,身輕如燕,動作敏捷,伸手能捕鼠雀,即所謂“貓兒擂”之絕招也,可“拳打眠牛之地”,但從不輕易出手示人。承球青年時,與父通輝公外出遊歷,遍訪師友,一次在平陽某地與當地諸名師相聚席間,大家各顯絕技,以筷子投接黃豆。坐在承球對面的一位名武師夾著一粒黃豆拋向承球,承球不慌不忙,用筷子輕巧地夾住,轉而投擲給同席之人,引得一片喝彩。承球晚年著有《拳術圖說》、《傷骨小兒科》與《外科》等書。他經常告誡子侄兒孫,“祖宗用心良苦,所授武技,以傳子孫賢者,不許亂來……”,“入世須才更須武,傳家積德還積書”。其子善卿與其胞弟吳承軒皆精騎射技,在光緒年間雙雙考取舉人,獎賜來兩把重達120斤的青龍偃月刀,至今仍然保存著。自古武術名家、往往就是醫術高手,甌渠以老五為代表的祖傳中醫傷骨科,至今仍代代相傳,蔚然成風。

古物古蹟

甌渠村內古物古蹟眾多,雕花石箱、雕花石鼓、石腳盂、石水缸、練武端石、石鎖、槽盆石磨、絞龍石磉……銅狼犬、狼觀音、銅水煙筒、銅錢……玉手杖、荷花碗、梳妝檯、錫酒壺……有戰國時趙國的刀幣、楚國的鏟形幣、明清兩朝的各類銅板等等,還有木揭盒、木鵝兜、木酒海、太師椅、長長桌……使人目不暇接。200多座古民居,幾乎座座立有拳壇,難怪有人會說:“甌渠雄雞出來也有三路柴”。漫步村內小巷,處處可感受到濃厚的石頭藝術文化,“石頭棟柱石頭梁,石頭洞橋石頭牆。滿山滿眼皆怪石,一路石頭萬里長。”
甌渠人崇文習武的歷史傳統為該村培養出枚不勝舉的人才,有全國高校首位女校長吳啟迪、武漢空軍工程部部長吳昭文、吉林大學校長吳博達、高級工程師吳昭銛等一大批在國內外享有盛名的專家、教授以及眾多的縣處級領導幹部,使得甌渠村成為一塊名符其實的“風水寶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