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下鎮

橋下鎮

橋下鎮轄3個居民區、7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橋下村。東與永嘉縣城上塘中心城區(原上塘鎮)、“中國泵閥之鄉甌北街道(原甌北鎮)相通,南與溫州市鹿城區隔江相望,西與“中國紐扣之都”橋頭鎮相鄰。 近年來,橋下鎮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已發展成為永嘉西南部的經濟強鎮。擁有教玩具業和外貿服裝業兩大支柱產業,其中教玩具業占據全國半壁江山,2006年10月被中國玩具協會授予“中國教玩具之都”稱號。2009年12月中國花卉協會蘭花分會授予橋下鎮“中國蘭花名鎮”稱號,這是繼榮獲 “中國教玩具之都”之後的又一張國字號金名片。2018年入選“浙江省特色小鎮”創建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橋下鎮
  • 別名:永臨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浙江省永嘉縣
  • 面積:152.28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71017人(2017年) 
行政區劃,經濟狀況,地理交通,發展戰略,歷史沿革,歷史由來,鄉鎮並撤,玩具之都,蘭花名鎮,特定條件,發展特點,所獲榮譽,東甌名鎮,

行政區劃

橋下鎮位於浙江省永嘉縣西南部,甌江下游北岸。東接北城街道南城街道黃田街道甌北街道,南與鹿城區仰義街道藤橋鎮隔甌江相望,西鄰橋頭鎮青田縣,北連巽宅鎮碧蓮鎮大若岩鎮。面積152.28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71017人(2017年),為永嘉縣人口第一大鎮。2016年調整後,橋下鎮轄3個居民區(橋下街、西岸街、金福景苑)、78個行政村(橋下、小旦岙、光華、西溪下、金蘭、肖山、山聯、連村、泰山、橋上、上、京岸、陳山、外塆、桃山、韓埠、西江、八里、方岙、小京岙、京垟、垟塆、梅岙、埠頭、麻坑、西岙、徐山、下斜、霞岙、中央山、上村、東山、塘坑、尤山、延壽、葉岙、浦石、六岙、徐岙、塘上、朱硐坑、吳垟、黃麻垟、嶺根了、朱坑、大頭岙、大平、金加了、宋岙、銀坑、西尖、桐園、殿後、樟岙、楊塆、蒲瓜墩、黃川、廿四壟、東村、西村、南村、吊坑、梅坑、前山頭、鄭山、雙坑、下隴、里斜、底礱、外礱、塘下礱、邵山、赤嶺、雙壟、吳山、昆嶺、婁山、金倉),鎮政府駐地不變(橋下村)。
橋下鎮
橋下鎮

經濟狀況

2008年經濟成長保持穩中有進。加強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及時實施積極的要素保障政策,開展“政企聯動、克難攻堅”企業服務年活動,切實強化拉動經濟成長的工作措施。超額完成了招商引資任務,全年外資實際到位863萬美元,內資實際到位4904多萬元。完成了工業性投資2.52億元,同比增長3.6%。工業項目建設紮實推進,八里、垟塆工業基地第一期300餘畝土地,涉及22家企業填方進場和企業圍牆已全部建成。認真做好企業征而未供工作。2008年,新供地2家,新進場8家,新開工20家,新竣工5家。工業基地配套設施不斷改善,永臨大道政策處理已到位,一期填方工程已完成,協調解決了垟塆工業園區內10kV雙迴路電線建設和350KV臨橋高壓線遷移,已投入運行。通過全鎮上下的共克時艱,全年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2008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0.29億元,同比增長1.47%。財政稅收總收入5166.62萬元,比上年增長12.73%。農民人均純收入7364元,同比增長11.4%。產業調整取得明顯成效。農業經濟穩定發展。認真落實支農惠農政策,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總產值4501萬元,同比增長3.6%。畜牧業發展態勢良好,榮獲溫州市畜牧特色優勢產業強鎮稱號。蘭花業發展迅速,全鎮擁有蘭花品種120多個,蘭房52個,價值2600萬元以上,獲得各級金獎13個、銀獎32個、銅獎40個。2008年11月份,永嘉縣第八屆寒蘭博會在我鎮成功舉辦,橋下蘭花得到全國蘭界的肯定,為申報中國蘭花名鎮奠定良好的基礎。工業結構不斷最佳化。深入實施“創新強工、品牌強鎮”戰略,實現工業總產值19.84億元,同比增長1.2%,其中規模上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34.8%。支柱產業發展日益突出,教玩具、服裝支柱產業占全鎮經濟總量的 87%,支撐力日益凸顯。堅持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積極鼓勵企業走科技發展之路,品牌戰略逐步推進,創中國馳名商標1枚。節能減排基本完成全年任務。城鄉建設紮實有力推進。充分發揮規劃先導作用,做好城鎮控制性規劃編制。切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投資3000多萬元的西溪下游二期防洪工程已於2008年10月正式開工建設,投資9000多萬元的三期防洪工程已立項,現已委託設計。防洪工程一期、二期被市政府列入溫州市“515”重點防洪保全項目、永嘉縣重點工程。11月份,在我鎮召開了全市“515”工程現場會,會議對防洪工程的進展形象予以充分肯定。認真做好西向供水工程政策處理掃尾工作。縣重點工程49省道露礁橋段改建工程三期進展順利;方岙下山移民工程已完成;做好小京岙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和縣糧食儲備倉庫征地政策處理工作,現已順利開工建設。
2009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18.58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產值8.79億元,同比增長27.3%。財政稅收總收入6238.4萬元,同比增長20.7%。農民人均純收入8027元,同比增長9%。2010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18.99億元,同比增長20.6%,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產值11.13億元,同比增長26.5 %。2010年全鎮財政稅收總收入6760多萬元,同比增長8.36%。全鎮農民人均收入8822元,同比增長9.9%。
2001—2010年橋下鎮統計數據
年份
工農業
總產值
(億元)
增長
工業
總產值
(億元)
增長
財政稅收
總收入
(萬元)
增長
農民人均
純收入
(元)
增長
2010
18.99
20.60%
6760.00
8.36%
8822
9.90%
2009
19.15
-5.62%
18.58
-6.35%
6238.40
20.74%
8027
9.00%
2008
20.29
1.47%
19.84
1.20%
5166.62
12.73%
7364
11.40%
2007
19.99
17.00%
19.61
17.50%
4583.10
9.64%
6612
27.40%
2006
17.16
14.94%
16.69
15.10%
4756.80
16.13%
5190
5.72%
2005
14.93
11.80%
14.50
12.10%
4096.00
11.99%
4909
5.30%
2004
14.36
5.60%
13.94
5.20%
3657.00
25.00%
4771
8.50%
2003
13.60
18.70%
13.20
19.4
2916.11
32.50%
4342
7.80%
2002
11.48
13.45%
11.10
15.00%
2098.43
21.30%
4025
3.90%
2001
10.12
-
9.65
-
1729.95
-
3880
-

地理交通

金麗溫高速公路溫州繞城高速公路北線、104國道、49省道(S333)貫穿而過,並在橋下鎮梅岙村設立樞紐互通。
橋下鎮原稱橋下鄉,1985年12月經批准建立鎮政府。橋下鎮地理位置優越,位於永嘉縣西南部,甌江北岸,西溪下游,東與上塘鎮相通,上塘至橋下的隧道及接線工程已經開通(鎮政府距縣政府僅12公里),南與“泵閥之鄉”甌北鎮相連,西與“東方紐扣之都”橋頭鎮相接,北與西溪鄉相鄰,金麗溫高速公路貫穿而過,並在橋下鎮梅岙村設一出口,永臨大道一期工程進展順利,橋下鎮將成為永嘉西南部的交通樞紐。

發展戰略

橋下鎮深入實施縣委縣政府“三二一”戰略舉措,以工業化和城鎮化為重點,以城鄉一體化為抓手,堅定不移地走“工業強鎮、生態立鎮、文化興鎮、和諧創鎮”的發展思路,全力打造品牌名鎮。全鎮上下團結一致,搶抓機遇,開拓進取,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現有工業企業601家,2009年1-6月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8.6億元, 同比增長18.5%,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產值4.62億元,同比增長22.1%。稅收收入3784.98萬元,同比增長14.3 %。工業方面,教玩具業和外貿服裝業是當地兩大支柱產業,其中教玩具業在全國有較高的知名度。2009年教玩具行業產值13. 3億元,同比增長31%。2006年7月,橋下鎮被中國玩具協會授予“中國教玩具之都”稱號(2009年6月順利通過複評),2007年11月,經民政部批准成立“中國玩具協會兒童遊樂玩具專業委員會”, 2008年1月被省工商局認定為“浙江省專業商標品牌基地”,2009年榮獲浙江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提名。農業方面,榮獲溫州市畜牧特色優勢產業強鎮稱號,2009年12月,被中國花卉協會蘭花分會授予“中國蘭花名鎮” 稱號。全鎮擁有蘭花種植戶600多戶,其中上規模、上檔次的162戶,現代蘭房33間,年交易額達2000萬元。社會事業方面,教育創強成效顯著,先後榮獲“溫州市教育強鎮”和“浙江省教育強鎮”稱號,2010年獲得“浙江省體育強鎮”稱號。2010年橋下鎮被確定為全市11個城鄉統籌綜合改革試點鄉鎮(街道)之一,按照市委要求,橋下鎮要加快推進中心鎮建設和城鄉一體化改革,實行要素市場化“三分三改”,促進各類要素向城鎮集聚,加快農房改造和中心鎮建設,啟動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加強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將橋下鎮建設成為甌江北岸西溪流域具有區位優勢、產業依託和自身特色的區域性中心鎮。
橋下鎮
橋下鎮

歷史沿革

歷史由來

橋下鎮明清時期分屬臨江鄉二十九都,仙桂鄉三十都、三十一都,三十二都,清通鄉四十五都、四十六都。民國時期屬第五區(後稱永臨區(縣轄區))荊川鄉、、梅六鄉(後稱望江鄉,解放前夕歸屬荊川鄉)、甌渠鄉、茶坑鄉、前村鄉、永平鄉(後改徐岙鄉),第十區(後稱碧蓮區)茗岙鄉昆陽鄉;解放建政為橋下鄉、梅岙鄉、小京鄉、甌渠鄉、荊源鄉、六龍鄉、徐岙鄉茗岙鄉四里鄉昆陽鄉鄭山鄉。1956年四里鄉併入茗岙鄉,鄭山鄉併入昆陽;1957年茗岙鄉又分置四里鄉;1958年改設永臨人民公社橋下、梅岙、小京、甌渠、荊源、六龍、徐岙管理區、碧蓮人民公社茗岙、四里、昆陽管理區。1961年調整為橋下公社、梅岙公社(小京管理區併入)、甌渠公社、荊源公社(劃一部分歸橋頭公社)、六龍公社、徐岙公社,茗岙公社(茗岙、四里管理區改設)、昆陽公社。1984年改設橋下鄉、梅岙鄉、甌渠鄉、荊源鄉、六龍鄉、徐岙鄉(屬永臨區)、茗岙鄉、昆陽鄉(屬碧蓮區)。1985年橋下鄉建鎮;1992年梅岙鄉撤銷併入橋下鎮,甌渠、六龍、荊源並為西溪鄉。2011年5月,西溪鄉徐岙鄉昆陽鄉茗岙鄉撤銷併入橋下鎮。2016年調整橋下鎮管轄範圍,增設金溪鎮茗岙鄉。調整後,橋下鎮轄3個居民區、78個行政村,鎮政府為橋下村不變;金溪鎮轄3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六龍村茗岙鄉轄22個行政村,鄉政府駐茗後村。
橋下鎮位於永嘉縣西南部。面積79.5平方千米,人口3.66萬人(2008年末)。轄橋下街、西岸街2個居民區,橋下、小坦岙、光華、西溪下、金蘭、肖山、山聯、連村、泰山、橋上、上埄、京岸、陳山、外灣、桃山、韓埠、胡山、八里、方岙垟、小京岙、岩下、垟灣、梅岙、埠頭、麻坑、小京西岙、徐山、下斜、霞岙、中央山、上村、東山、塘坑、尤山、延壽寺、葉岙、六岙、浦石3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橋下村。1949年設橋下鄉,轄橋下、京岸、八里、垟塆、韓埠、方岙垟、東村(連村)、山後等八個行政村。1956年4月份荊溪鄉撤銷,將所轄的西溪下、小旦岙兩個行政村劃歸橋下鎮;1960年7月新開洋水庫移民遷入外灣,設立外灣行政村;1961年9月,小京鄉撤銷將所轄的小京岙、岩下、胡山、陳山、桃山、上埄等六個行政村劃歸橋下鎮。
1992年梅岙鄉撤鄉並鎮將所轄的下村、西岙、埠頭、上村、下斜、東山、六岙、浦石、延壽寺、葉岙、尤山、塘坑、中央山、霞岙、徐山、麻坑的等十六個行政村劃歸橋下鎮。1997年,面積78平方千米,人口3.6萬,轄橋下街、西岸街2個居委會和橋下、小旦岙、光華、西溪下、金蘭、肖山、山聯、連村、泰山、橋上、上埄、京岸、陳山、外灣、桃山、韓埠、胡山、八里、方岙垟、小京岙、岩下、垟灣、下村、埠頭、麻坑、小京西岙、徐山、下斜、霞岙、中央山、上村、東山、塘坑、尤山、延壽寺、葉岙、六岙、浦石38個行政村。【郵編】325106
橋下鎮

鄉鎮並撤

西溪鄉位於永嘉縣西南部,西溪中上游兩岸。面積83.7平方千米,人口3.94萬人(2008年末)。轄吳宅、六龍、章一、下莊、羅徐、呈岙、朱坑垟、潘宅、坦頭垟、龍頭、下徐、龍口、墩頭、山根、富垟、湖鐘、周山平、濟根、黃村、雙聯、上朱山、茶一、茶二、朱山、阮山、里村、黃山、陳岙、甌渠、雙進、前山、嶺-、金園、婁川、垟觀、向陽、徐山、甌山38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吳宅村(現暫駐六龍村)。1992年由荊源、甌渠、六龍3鄉合併設西溪鄉。1997年,面積86平方千米,人口3.7萬,轄六龍、章一、下莊、羅徐、吳岙、朱坑垟、潘宅、吳宅、坦頭垟、龍頭、下徐、龍口、墩頭、山根、富垟、湖莊、周山平、濟根、老黃村、雙聯、上朱山、茶一、茶二、朱山、阮山、鐘山、里村、黃山、陳家垟、甌渠、雙進、甌山、前山、嶺下、金園35個行政村。2011年撤鄉併入橋下鎮。【郵編】325106
徐岙鄉位於永嘉縣西南部。面積39.8平方千米,人口1.44萬人(2008年末)。轄徐岙、塘上、朱硐坑、吳垟、黃麻垟、嶺根了、朱坑、大莢岙、大平、金加了、宋岙、銀坑、西尖、桐園、殿後、樟岙、楊塆、蒲家墩、黃川、廿四壟20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徐岙村。1949年為徐岙鄉,1961年改建公社,1984年復設鄉。1997年,面積41平方千米,人口1.4萬,轄徐岙、塘上、朱硐坑、吳垟、黃麻垟、嶺根、朱坑、大頭岙、大平、金加了、宋岙、銀場、西尖、桐園、外山坑、殿後、樟岙、楊灣、蒲瓜墩、黃川20個行政村。2011年撤鄉併入橋下鎮。【郵編】325106原昆陽鄉位於永嘉縣西南部。面積31.5平方千米,人口1.87萬人(2008年末)。轄東村、西村、南村、吊坑、梅坑、茶場、鄭山、雙坑、下隴、里斜、外礱、底礱、塘下礱、邵山、赤嶺、雙壟、吳山、昆嶺、樓山、金倉、前山頭20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東村村。1949年為昆陽鄉,1956年鄭山鄉併入,1961年改昆陽公社,1984年復設昆陽鄉。1997年,面積25平方千米,人口1.8萬,轄東村、西村、南村、吊坑、梅坑、茶場、鄭山、雙坑、下隴、里斜、外礱、底礱、塘下礱、邵山、辦嶺、雙壟、吳山、昆嶺、樓川、金倉20個行政村。2011年撤鄉併入橋下鎮。【郵編】325116
橋下鎮學校圖片橋下鎮學校圖片
2016年調整橋下鎮管轄範圍,增設金溪鎮茗岙鄉。調整後,橋下鎮轄3個居民區、78個行政村,鎮政府為橋下村不變;金溪鎮轄3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六龍村茗岙鄉轄22個行政村,鄉政府駐茗後村。茗岙鄉位於永嘉縣西部。面積42.1平方千米,人口1.64萬人(2008年末)。轄茗後、茗下、茗上、中村、坐凳、勝山、章當、下石坑、石田坑、光塘垟、剩莊、章岙、龍外、徐宅、馬界山、外塗、乾口、底岙、麻岙、岩山、南山、平川22個行政村,鄉政府駐茗下村。1949年為茗岙鄉,1961年改公社,1984年復設鄉。1997年,面積41平方千米,人口1.6萬,轄茗岙、茗下、茗上、中村、坐凳、勝山、章當、下石坑、石田坑、光塘垟、剩莊、章岙、龍外、徐宅、馬界山、外徐、乾口、底岙、麻岙、岩山、南山、平川22個行政村。2011年撤鄉併入橋下鎮,2016年調整橋下鎮管轄範圍,重設茗岙鄉。【郵編】325116

玩具之都

橋下鎮教玩具產業創始於上世紀70年代,從“前店後廠”的家庭作坊起步,主要以“輕、小、加”為主,大部分為技術
含量不高的家庭作坊。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1995年成立永嘉教玩具協會,2006年4月升級為溫州市教玩具協會。至今,溫州市擁有教玩具生產企業達400多家,橋下鎮就達300多家,其中產值超億元企業1家,5000萬元以上4家,1000萬元以上30家,在全國各地設有1200個辦事處,而且每年以25%的速度遞增。橋下鎮教玩具產品已形成了教學儀器、遊樂設施、體育器材、文教用品、智力玩具、校園裝飾用品等各類學校、小區、休閒場所所需教玩具產品700個品種、7800多個規格的區域性教玩具生產基地,教玩具產品已向大型化、高參數、高可靠性、智力化、機電一體化方向發展。
橋下鎮
2006年,全鎮教玩具實現總產值10億元以上,產品占全國市場的60%,30%的產品出口歐美、中東、澳大利亞、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已成為永嘉縣的支柱產業之一。2007年,橋下鎮被授予省級教玩具專業商標品牌基地,中國玩具協會兒童遊樂玩具專業委員會經國家民政部批准也成功落戶橋下鎮。2008年,新增一枚中國馳名商標“凱奇”,開創了橋下鎮教玩具品牌新時代。
深入實施“名牌興業、工業強鎮”戰略舉措,制定實施企業扶優扶強獎勵措施,充分發揮教玩具行業協會的重要作用,充分調動企業做大做強的創新創業積極性,從高度、廣度、深度等更大範圍和空間上,進一步打響“中國教玩具之都”區域品牌。

蘭花名鎮

特定條件

橋下鎮養蘭隊伍逐年擴大,愛蘭、養蘭、賞蘭、詠蘭成為一種時尚。每當你走進橋下鎮政府,幾乎每個辦公室
都擺有幾盆蘭花,滿室幽香,沁人心脾,真可謂“蘭花鎮”了。
橋下鎮
據稱,永嘉是甌江寒蘭的原產地。這裡地處東南沿海,氣候溫和、冬暖夏涼,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非常適合蘭花的自然生長和人工栽培。如今2700平方公里的永嘉土地上一年四季隨處可見蘭花盛開,隨地可聞幽谷飄香,其品種有春蘭蕙蘭建蘭、寒蘭、風蘭等。其中,甌江寒蘭作為蘭科里的一個特有品種,發展最快,估計全縣已達150萬苗,約占整個養蘭數的二分之一,數量位居全省之首,被譽為“寒蘭之鄉”。 橋下鎮擁有蘭花種植戶600多戶,其中上規模、上檔次的162戶,現代蘭房33間,大棚基地21處,建立了4個蘭花專業合作社。蘭花品種300多個,其中春蘭、寒蘭、蕙蘭的栽培較為普遍,獲得各級金獎13個、銀獎32個、銅獎40個。中央電視台《農廣天地》欄目組蹲點橋下拍攝寒蘭專題。

發展特點

橋下蘭花產業發展呈四大特點:一是愛蘭、養蘭人數越來越多,養蘭隊伍逐年擴大,並提升為賞蘭、詠蘭,如戚成在自家屋後建了蘭廊、蘭亭。二是蘭花從重數量增加轉向在擴大數量同時注重提升質重。從質上看,除了下山的春蘭蕙蘭建蘭寒蘭、春劍以外,還引進許多高檔的名品蘭,如戚成軸等人引進了高檔的蘭花名品,為提高我縣蘭花向高檔次發展起了積圾的作用。三是發展了一批蘭花產業基地,形成規模效益,如黃成唐、黃品光、黃品雲等人的寒蘭基地,平均年收入達10多萬元,成為家庭致富的主要門路。四是科學養蘭水平不斷提高,戚成軸、全超俊等養蘭大戶相繼建起了自動控溫濕蘭房,使科學養蘭水平躍上一個新台階。

所獲榮譽

2009年12月,橋下鎮被中國蘭花協會評為中國蘭花名鎮,這是繼廣州市番禹區沙灣鎮之後,第二個被評為中國蘭花名鎮的鄉鎮。立足橋下得天獨厚的寒蘭資源優勢,弘揚優秀的蘭花歷史文化,積極開拓蘭花商品市場,強調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並重,改造與提升並舉,育種與快繁相結合,以科技為支撐,以產業化建設為核心,促進橋下蘭花生產向規模化、科學化、商品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在小京岙、橋上、東山、西岙、八里等村建成規模蘭花生產基地,建一個蘭花交易市場。加大力度扶持“蘭花科技研發中心”、“ 蘭花示範基地”、“東山村蘭花一條街”、“蘭花交易市場”等重點建設項目。

東甌名鎮

橋下鎮歷史悠久,文化深厚。
文物古蹟
【望鐘嶺古文化遺址】
位於橋下村望鐘嶺南坡,分布面積約1200平方米。1983年,橋下農民在望鐘嶺造公路時,曾出土石矛、石族、石奔等,其中一把石矛長18厘,寬18厘米,雙面刃,已經過精磨,尖端刃部鋒利,背部豐滿,後端手把扁長方體形,有綑紮痕跡,系新石器晚期或商周時代器物。據悉,橋下村民戚某家藏有石斧1件。
【墳園山古文化遺址】
位於橋下鎮西岸村墳園山腳,分布面積約2000平方米。1963年8月,西岸農民挖渠道時,出土一批青銅器,其中有銅盆2件,銅鏟、銅鍤、銅耨各一件,銅矛2件,殘銅錐數件(殘片),殘銅器蓋1件,鐵鍤1件等,系周代器物。
【汪氏小宗祠堂書塾記碑】
位於橋下鎮西岸村汪氏小宗祠中。碑記:"汪氏原居麗水石牛街,始有參府君者,樂荊川山水之秀,乃徙居焉。到五世祖任斌,立祠設塾,以訓子孫。嘉靖八年(1529)季春,賜進士出身中順大夫,廣東按察司副使,前翰林院國史修撰,經筵官人端舉葉式書而立此碑"。碑長1.29米,寬0.75米,厚0.12米。題蓋面刻"汪氏小宗祠堂書塾記"篆書,字周圍刻如意雲頭紋飾,字為楷書體。
橋下鎮
【地堡】
位於橋下鎮垟塆村後背山,地勢險要。山上建有碉堡四座,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為抵抗日軍侵略的軍事設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