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莧

野莧

野莧又稱凹頭莧,一年生草本,莖伏臥而上升,從基部分枝,淡綠色或紫紅色。葉片卵形或菱狀卵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生在田野、人家附近的雜草地上。生在田野、人家附近的雜草地上。分布於中國、日本、歐洲、非洲北部及南美。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凹頭莧
  • 拉丁學名:Amaranthus lividus 
  • 別稱野莧菜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 :中央種子目 Centrospermae
  • :莧科 Amaranthaceae
  • :莧屬 Amaranthus
  • :野莧Amaranthus lividus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長環境,繁殖方法,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全體無毛;莖伏臥而上升,從基部分枝,淡綠色或紫紅色。葉片卵形或菱狀卵形,長1.5-4.5厘米,寬1-3厘米,頂端凹缺,有1芒尖,或微小不顯,基部寬楔形,全緣或稍呈波狀;葉柄長1-3.5厘米。花成腋生花簇,直至下部葉的腋部,生在莖端和枝端者成直立穗狀花序或圓錐花序;苞片及小苞片矩圓形,長不及1毫米;花被片矩圓形或披針形,長1.2-1.5毫米,淡綠色,頂端急尖,邊緣內曲,背部有1隆起中脈;雄蕊比花被片稍短;柱頭3或2,果熟時脫落。胞果扁卵形,長3毫米,不裂,微皺縮而近平滑,超出宿存花被片。種子環形,直徑約12毫米,黑色至黑褐色,邊緣具環狀邊。花期7-8月,果期8-9月。
與近似種的區別
皺果莧相近,但本種的莖伏臥而上升,由基部分枝,胞果微皺縮而近平滑,可以區別。

分布範圍

中國:除內蒙古、寧夏、青海、西藏外,中國廣泛分布。
國外:分布於日本、歐洲、非洲北部及南美。

生長環境

生在田野、人家附近的雜草地上。

繁殖方法

野莧的栽培和播種與其它禾本科或豆科牧草基本一樣。
1、栽培野莧最好選擇排水良好的肥沃的沙壤土或壤土栽培,栽培前要深翻土地,並耙平耙細,結合整地每667 m2 (畝)施入優質農肥2 500~ 3 000kg,過磷酸鈣15~ 20 kg,草木灰80~ 100 kg。多在春季播種,在我地區4月中上旬就可播種,條播,淺起壟,深4~ 6 cm,行距35~ 40 cm,點種後,踩格子,覆土1.5~ 2 cm,鎮壓即可,667 m2 (畝)播種量300~ 350 g。
2、出苗以後注意除草管理,可鏟趟1~ 2次,苗高6 cm以上時要及時間苗,採取間大留小,邊間苗邊利用的原則,逐漸地留成單株,使每667 m2(畝)保留35 000株左右。每次刈割以後都要及時施肥灌水,以利再生。

主要價值

經濟價值:莖葉可作豬飼料。野莧利用方便,可青飼、調製青乾草、青貯利用。青飼可在株高40~ 45 cm刈割飼餵豬、禽、兔等禽畜。調製青乾草可在開花初期刈割。青貯可在開花盛期刈割,可單獨青貯,也可和其他青飼料混合青貯。野莧鮮嫩多汁,適口性好,營養價值較高。
藥用價值:全草入藥,用作緩和止痛、收斂、利尿、解熱劑;種子有明目、利大小便、去寒熱的功效;鮮根有清熱解毒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