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頭莧(植物)

凹頭莧(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凹頭莧,別名:野莧,拉丁文名:Amaranthus lividus L. 莧科莧屬一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全體無毛;莖伏臥而上升,從基部分枝,淡綠色或紫紅色。葉片卵形或菱狀卵形,花成腋生花簇,直至下部葉的腋部,生在莖端和枝端者成直立穗狀花序圓錐花序;苞片及小苞片矩圓形,果熟時脫落。胞果扁卵形,不裂,微皺縮而近平滑,超出宿存花被片。種子環形,黑色至黑褐色,邊緣具環狀邊。花期7-8月,果期8-9月。莖葉可作豬飼料;全草入藥,用作緩和止痛、收斂、利尿、解熱劑。

圖片取自中國植物圖像庫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凹頭莧
  • 拉丁學名:Amaranthus lividus L.
  • 別稱:野莧 光莧菜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中央種子目
  • :莧科
  • :莧屬
  • 分布區域:除內蒙古、寧夏、青海、西藏外,全國廣泛分布。歐洲、非洲等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本種提示,栽培技術,主要價值,藥用價值,使用價值,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全體無毛;莖伏臥而上升,從基部分枝,淡綠色或紫紅色。葉片卵形或菱狀卵形,長1.5-4.5厘米,寬1-3厘米,頂端凹缺,有1芒尖,或微小不顯,基部寬楔形,全緣或稍呈波狀;葉柄長1-3.5厘米。花成腋生花簇,直至下部葉的腋部,生在莖端和枝端者成直立穗狀花序圓錐花序;苞片及小苞片矩圓形,長不及1毫米;花被片矩圓形或披針形,長1.2-1.5毫米,淡綠色,頂端急尖,邊緣內曲,背部有1隆起中脈;雄蕊比花被片稍短;柱頭3或2,果熟時脫落。胞果扁卵形,長3毫米,不裂,微皺縮而近平滑,超出宿存花被片。種子環形,直徑約12毫米,黑色至黑褐色,邊緣具環狀邊。花期7-8月,果期8-9月。
凹頭莧凹頭莧
幼苗 子葉1對,長橢圓形,先端鈍圓,基部連合。下胚軸發達,上胚軸短。初生葉闊卵形,先端平截,具凹陷,葉基闊楔形,有長柄。後生葉除葉緣略呈波狀外,與初生葉相似。
成株 肉質肥厚,有光澤無毛,綠色帶紫色。株高10~30厘米,莖圓柱形,傾斜或匍匐生長,由莖部分枝。單葉,對生,有時互生,矩圓形或倒卵形,全緣,頂端內凹。花3~8朵,簇生於小枝頂端,黃色,具凹頭,下部結合; 雄蕊8~12枚; 花柱4~6枚,細長,伸出雄蕊之上,柱頭4~5裂。
子實 胞果橢圓形,每果內有種子50多粒。種子腎狀扁圓形,黑色或褐色。

生長環境

種子隨風、雨水或灌溉水及收穫物進行傳播。牲畜食用帶有種子的莧菜,經消化道排出仍有發芽能力。多生於農田、地埂、路邊、荒地和濕潤的地方。

分布範圍

除內蒙古、寧夏、青海、西藏外,全國廣泛分布。生在田野、人家附近的雜草地上。分布於日本、歐洲、非洲北部及南美。

本種提示

皺果莧相近,但本種的莖伏臥而上升,由基部分枝,胞果微皺縮而近平滑,可以區別。

栽培技術

種子繁殖。在西北地區從5月上旬至10月上旬均有發生,5 ~8月發生數占全年發生數90%以上,5月中旬與8月下旬是兩個出苗高峰期。凹頭莧一年可完成兩個生活周期。第一代5月上旬出苗,5月下旬分枝,6月中旬現蕾,6月下旬至7月上旬開花、結果,7月中、下旬成熟。第二代8月上、中旬出苗,8月下旬為出苗高峰,9月開花、結果,臨冬植株枯死。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全草入藥,用作緩和止痛、收斂、利尿、解熱劑;種子有明目、利大小便、去寒熱的功效;鮮根有清熱解毒作用。
凹頭莧凹頭莧
全草:甘,涼。用於痢疾目赤乳癰,痔瘡。種子:祛寒熱,利小便,明目。

使用價值

莖葉可作豬飼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