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山人參

野山人參

野山參特點鮮明,參體靈秀、五形俱佳;“野性靈氣”體態精悍強健,質實玲瓏,須長彎繞龍蛇飛舞,珍珠點突出,蘆頭見長,二馬牙圓膀圓蘆多,自古皇帝對其讚譽有加,情有獨鐘,為皇室貢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野山人參
  • 特點:參體靈秀、五形俱佳
  • 生長地區:深山密林土壤較堅硬的環境中
  • 功效:大補元氣養陰生津
野山參,特徵,

野山參

野山參野生於深山密林土壤較堅硬的環境中,長年受自然環境影響,在山參的各個部位都形成較特殊的形態。
野山人參

特徵


1.山參蘆莖(根莖)秋脫春生,年復一年,莖基殘留,並緩慢生長。因此,生長年久莖蘆較其他參蘆為長,此蘆習稱“雁脖蘆”。蘆一般可分為3段:頂端第一段為新脫落的莖痕。形如“馬牙”,邊緣棱較平齊,中心凹陷,習稱“蘆碗”或“馬牙蘆”;第二段為近十年間脫落的莖基,蘆左右交錯層迭而生,蘆碗邊緣有明顯的棱脊,習稱“對花蘆”;第三段為遠年的莖基脫化而成,不再顯蘆碗,而呈圓柱形,習稱“園蘆”。園蘆上有緊密的環球棱皺。一般可認為每一棱皺是生長一年的標記,由此可以得出山參的生長年限。還有一種蘆細長如線,至上端始變粗,習稱“線蘆”。無論是馬牙蘆、對花蘆、園蘆、線蘆,上面多生有小疙瘩瘤,這是山參蘆的特點。
2.生長年限較久的山參上多生有參艼1~3根,兩根以上的根多為左右互生。山參艼一般粗短,兩端尖細形如棗核或蒜瓣,習稱“棗核”、“蒜瓣”。體垂直向下伸延,這是山參的特點。
3.山參體(主根)有“橫靈體”和“順苯體”之分,習稱“武形”和“文形”。橫靈體多呈短橫體、疙瘩體、菱角形。順苯體多是紡錘形或圓柱形。無論橫靈體或順苯體一般均較粗短,主根長4~6厘米。直徑0.5~2.5厘米。主根和蘆頭近乎等長或短於蘆頭,肩下垂,習稱“溜肩膀”。
4.山參紋在主根上部,橫環紋生長緊密,紋深而細,呈黑褐色,習稱“螺旋紋”。有時環紋伸延至主根的中部或下部,習稱“一紋到底”。
5.山參皮呈淡黃白色,習稱“皮細似錦”或“細結皮”。
6.山參腿(支根)一般有1~2根,最多3根,腿短,上粗下細,分檔處(與主根交叉處)多呈八字形,寬闊而不併攏。
7.山參須(鬚根)疏失,清秀而不散亂,鬚根上生有多數小疙瘩瘤,習稱“珍珠須”、“珍珠點”或“珍珠疙瘩皮條須”。
8.山參味甜微苦,嚼之有清香感。
9.山參主體堅實,鬚根柔韌。主根折斷面呈白色,有放射狀裂隙,形成層是黃色。
移山參
移山參系採集較小的山參,移植於宜于山參生長的山林中,經移栽10餘年後,再挖出,參形略有變異,品質不及野山參。
1.蘆略顯長而聲碗稀疏。蘆突然變粗或不呈對花蘆,而呈轉蘆形式。
2.多呈順長體,略向斜傍伸出,有時艼體超過主體。
3.紋環紋稀疏、凹人,較淺,常呈“一紋到底”。
4.皮略顯虛滄,質粗,不光潤。
5.腿較順長,分檔併攏不呈八字形。
6.須較細嫩,下端分杈較多,根須上的小疙瘩較稀疏,而且小。分杈多的原因是移植時根經常被折斷,再生時多分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