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34中

重慶34中

重慶34中簡介重慶市第三十四中學校、渝南大道分流道邊,具有近60年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系巴南區教委直屬高完中學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34中
  • 創辦時間:1927
  • 所屬地區:重慶市巴南區
  • 現任校長:陳廷富
  • 位置:巴南區巴南新幹道李九路旁
  • 占地:128畝
  • 國中教學班:14個
學校概況,設施,師資,辦學特色,學校榮譽,

學校概況

重慶34中簡介重慶市第三十四中學校、渝南大道分流道邊,具有近60年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系巴南區教委直屬高完中學校,在巴南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該校已於2008年秋季學期整體搬遷到新校辦學。該校現有43個教學班,其中高中29個教學班,2500餘名在校學生。
區位優勢明顯。學校地處主城區核心圈,轄區經濟基礎雄厚,商業貿易發達,文化建設繁榮,城市文明程度高,地理位置優越。學校輻射九龍坡區南岸區大渡口區綦江縣等。交通便捷。
辦學條件較好。學校,有標準規範的運動場地、乾淨整潔的學生食堂、功能齊全的學生公寓、窗明淨幾的教學大樓,設備設施齊全。校園綠樹成蔭,充滿濃郁的書香氣息。
師資隊伍優良。學校現有在崗教職工154人,有高、中級職稱教師72人,研究員1人,研究生1人,市級骨幹教師2人,巴南區優秀技術專業人才5人,區級骨幹教師15人。
辦學成績顯著。近幾年來,學校教育質量得到了穩步提高,高考上線率每年均達70%以上,其中,重本上線率達5%左右。學校先後榮獲巴南區“優秀級學校”、“中學校園文化建設達標合格學校”、“教育科研先進集體”、“民主管理先進單位”、“德育示範學校”、“好班子”等多項榮譽稱號。
辦學特色突出。目前,學校以市級課題《儒家文化促進學校和諧發展策略研究》為契機,全體師生共同參與,把“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學校的辦學特色。以“促進學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辦學宗旨;以“質量立校,科研興校,文化養校,特色亮校”為辦學思路;以“‘縱橫馳騁勇往直前’的精神和‘仁愛’的情懷”為核心價值觀;以“仁智勇省”為校訓;以“尚德修文、揚善達美”為校風;以“靜心教書,潛心育人”為教風;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為學風。全校師生精神振奮,將以實際行動促進學校更好更快發展,著力打造優質教育品牌。

設施

該校現有57個教學班,其中高中43個教學班,國中14個教學班,3000餘名在校學生。
區位優勢明顯。學校地處主城區核心圈,轄區經濟基礎雄厚,商業貿易發達,文化建設繁榮,城市文明程度高,地理位置優越。學校輻射九龍坡區、南岸區、大渡口區、綦江、江津等區縣。學校占地128畝,有標準規範的運動場地、乾淨整潔的學生食堂、功能齊全的學生公寓、窗明淨幾的教學大樓,設備設施齊全。校園綠樹成蔭,充滿濃郁的書香氣息。
圖片圖片

師資

隊伍優良。學校現有在崗教職工249人,有高、中級職稱教師125人,研究員1人,研究生2人,市級骨幹教師2人,巴南區優秀技術專業人才5人,區級骨幹教師15人。 辦學成績顯著。近幾年來,學校教育質量得到了穩步提高,高考上線率每年均達70%以上,其中,重本上線率達5%左右。

辦學特色

重慶市第三十四中學有著近60年的辦學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區委區府的高度重視和區教委的直接領導下,近幾年來,我校在教育教學方面大膽探索、不斷創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學校在現有辦學基礎之上確定新的辦學特色:傳統文化教育。傳統文化是一個與“現代文化”相對的名詞。所謂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它有著特定的內涵和占主導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負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匯聚著一個民族自我認同的凝聚力。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保留在中華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它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個時代,都有著與之相適應的文化,並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文化又是一種地域現象,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都有著各自的特徵,而且相互交融和滲透。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相比,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持續發展未遭中斷的文化,中華民族又具有多源一體的發展格局,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如下三個基本特徵:第一、源遠流長,綿延不絕,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頑強的再生力;第二、豐富多彩,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整體性和多元性;第三、長於積澱,注重交流,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和一定的開放性。
圖片圖片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作為一種積澱性文化,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民族精神。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就是為了讓廣大的青少年學生能夠廣泛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輝煌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蘊,並激勵他們去創造更大的輝煌。我校根據學校實際,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抓課題研究,拓展傳統文化之路。為促進我校的辦學特色,發揮傳統文化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功能,學校以市級課題《儒家文化促進學校和諧發展策略研究》為契機,全體師生共同參與,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尤其是對儒家優秀文化的學習,師生獲益匪淺。
二是以活動為載體,滲透傳統文化。我校先後開展了“傳統文化知識競賽”、“儒家文化解讀”、“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創造和諧美好人生”等全校性的活動。另外,每個班、每個年級根據實際情況也開展了相應的活動,每個班級的班風、學風也滲透著傳統文化的內容,通過這些活動,我校師生不斷提高了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進一步意識到傳統文化對人的影響和作用。
三是校園文化建設,注重傳統文化。校園文化建設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大力加強和建設校園文化是學校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生有旺盛的精力和強烈的求知慾,在校園裡有意識地開展一些健康的文化活動,可以使學生了解社會,認識人生,了解和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和勤勞勇敢善良的美德,了解、認識中國國情。開展校園文化是使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有利於學生提高素質、豐富閱歷,有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為此,我校在運動場四周建了校園文化牆,諸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等,供師生在運動之餘和漫步校園之時閱讀和感悟。
圖片圖片
四是校本讀物,感悟傳統文化。全校教師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研究,以校長為主編的編寫組編寫了校本讀物《構建和諧三十四中》、《三十四中三年發展規劃》、《儒學感悟》、《走近孔子,走進和諧》等。深入淺出的解讀,生動鮮活的例子,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儒家智慧、啟迪美妙人生,懂得中華文化,為人處事立國立業之本;儒學命運,和國家時代的命運相連;挖掘儒學,找到與現代接軌之精華;中國文化,在和平永恆上引導世界。

學校榮譽

學校先後榮獲巴南區“優秀級學校”、“中學校園文化建設達標合格學校”、“教育科研先進集體”、“民主管理先進單位”、“德育示範學校”、“好班子”等多項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