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府文廟

重慶府文廟

1917年Gamble拍攝的重慶孔廟,是始建於宋代紹興年間的重慶府文廟,位於臨江門內,主殿大成殿前的月台3層,皆以石欄圍繞,這在眾多文廟中是很獨特。影像中月台成了晾曬衣服的場地,軍人進據文廟,可不是前來尊孔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重慶府文廟
  • 外文名稱:CHONG QING FU WEN MIAO
  • 地理位置:重慶市渝中區
  • 占地面積:150餘畝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歷史景點
  • 門票價格:無
簡介,景觀,歷史,

簡介

重慶府文廟建在二十九中學的位置。規模比較大,建於宋紹興(1131—1162)年間,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在明清兩朝數百年,不斷地得到培修與維護,到了清宣統元年(1909年),川東道台衙門又將文廟加以大修擴建,以擴大規模,但剛剛完工,辛亥革命就爆發了,很多事情就放了下來。文廟的大成殿正中,面朝南方,立著孔子的木雕像。以區別泥胎佛、道塑像,以示正統。大成殿外面,有名宦祠、鄉賢祠,供奉著本土德高望重的賢達士紳。文廟門外,就是泮池,也就是夫子池。泮池的由來,說的是孔子當年講學的地方,有一小池,孔子常在池子裡洗筆洗硯台,叫洗墨池。後來各地修建文廟時,也都建有泮池。這泮池較大,說是“周近八十一丈,闊二十四丈,深五尺,”種有荷花。泮池也是善男信女們放生的所在,時常有放鯉魚、團魚的。更多的是放烏龜,說是烏龜長壽。泮池的東北不遠,有一座魁星閣。魁星閣為三樓一底塔樓式建築,寓意魁星高照,以後金榜題名,高中魁首。上世紀二十年代,人們已經覺得城內街巷曲折、狹窄,不利於交通,臨江門最為礙事。於是當局在1921年就把臨江門給拆了,但臨江門這個地名卻留了下來。以後,重慶籌備設市,要修馬路,於是又開始拆街並巷建馬路。直到九十年代,從重慶賓館方向過來,到了臨江門十字路口,大約在今過街地道入口位置,路邊有一坡梯坎,從馬路下面隧洞穿過,到街對面下臨江門正街。抗戰爆發,日本飛機對重慶進行了狂轟濫炸,文廟也被炸毀,成了一片廢墟。此後,泮池也填平作了公用場地。解放以後,城建部門將中華路臨江路連通,馬路從文廟所在的地盤中通過,文廟這塊地就成了兩半。在大成殿這一面,後來市里建了一所中學---重慶市第二十九中學。夫子池這塊公共用地,後來也改建成了大眾遊藝園。這一來,魁星閣處在馬路中間,因此魁星閣也被拆除。五十年代,大眾遊藝園是很出名的。進了園子在裡面可以高高興興的玩一天,可以看電影、看川戲,聽曲藝、看雜技,還有茶喝,有飯吃。改革開放以來,夫子池也已拆除,建起了一座地上67層、高271米的CBD中央商務區大樓,下面裙樓是迪康百貨。

景觀

景觀1917年Gamble拍攝的重慶孔廟,是始建於宋代紹興年間的重慶府文廟,位於臨江門內,主殿大成殿前的月台3層,皆以石欄圍繞,這在眾多文廟中是很獨特。影像中月台成了晾曬衣服的場地,軍人進據文廟,可不是前來尊孔的。
重慶府文廟重慶府文廟
欞星門前的軍人。自1917年成都兩次巷戰後,巴蜀之地變成了雙頭政府,一頭是成都,由代表北洋政府的川系劉存厚掌握,一頭則是重慶,由國民黨人的川系熊克武和滇黔軍占據。
重慶府文廟重慶府文廟
1909年,重慶府文廟剛大修擴建完工。從1917年Gamble拍攝的細節看,修葺後的石質新舊區別明顯。
重慶府文廟重慶府文廟
重慶府文廟重慶府文廟
文廟,是祭祀孔子的祠廟建築群,也稱孔廟、夫子廟等。歷朝歷代崇儒尊孔,尤其在明清時期,每一州、府、縣治所都有文廟。始建於宋代紹興年間的重慶府文廟位於臨江門內,主殿大成殿前的月台3層,皆以石欄圍繞,這在各地眾多文廟中是很獨特。重慶府文廟在明清時期曾多次重修,1909年重慶府文廟完成最後一次大修擴建。抗戰時期,日寇飛機對重慶進行了長達5年半的戰略轟炸,文廟被炸毀,成了一片廢墟。解放後在文廟大成殿地面上建了重慶市第二十九中學。

歷史

寺廟與學校,按說兩者不甚相干。但在過去的年代,政府為興辦教育事業的需要,因地制宜,將許多寺廟改建為學校,讓這些閒置寺廟得到充分利用。在特殊的時期,讓寺廟與學校結下了不解之緣。
要說哪一個寺廟和學校的緣分最深,非重慶的文廟莫屬了,文廟(也叫孔廟)就是紀念孔夫子的寺廟。
過去,重慶府治,巴縣縣治同城,所以既有府文廟,又有縣文廟,稱為府學,縣學,統稱為學宮。近廟立學,設有學官主持。重慶府文廟比巴縣文廟規模大,建於宋紹興年間(1131年——1162年),明、清兩代不斷培修。
辛亥以後。巴縣教育局遷入崇聖祠,1914年改建廟內的明倫堂設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1935年廟內設巴縣縣立模範國小校,後來改名為巴縣縣立中興國小校。抗日戰爭中,文廟被日機炸毀,解放後政府在文廟原址設重慶二十九中學。掐指算來,從1914年改建廟內的明倫堂設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發展到現在的渝中區重點中學重慶市二十九中學,已經一百年有餘,可謂辦學歷史悠久。
巴縣的縣文廟坐落在過去的縣廟街(今解放東路),規模比較小,但廟制和府文廟相同,也建於宋紹興年間,明清兩代不斷培修,鄉賢祠祀本土鄉賢數十人。1928年第一高等學校遷到此處,增設初級班,取消高等之名,以後又改名巴縣縣立黌(hong)學國小校。抗日戰爭後設正陽學院於此,解放後政府在這裡設立重慶第二十六中學。
渝中區新民街國小也是由當年的寺廟存心堂改建而成。存心堂是一座以倡導和實施積善行德的寺廟,坐落在重慶主城區的新民街上。
巨大的山門屹立在新民街西段的高坡上,登上數十步石梯,進入寺廟大門,經過進門處寬敞的通道,再上幾步台階,便是一個青石板鋪成的壩子,穿過壩子,一個大的殿堂接著一個殿堂,殿堂兩廊都是一排排的房間。殿堂右面是一排三層樓的房子,樓上樓下一共有20多個房間,二、三層樓都有長長的走廊,樓房面前是一個寬大的廣場。寺廟建築很氣派、很漂亮、房舍建築質量好,當時,廟裡那么多空房子閒著也是閒著,有關方面經過調查研究,決定將寺廟稍作改造,作為學校。於是房間換上玻璃門窗,安上電燈,既寬敞又亮堂。添置一些黑板、課桌椅子,這樣教室、教師宿舍、辦公室等全都有了著落。
雖然是國小,存心堂規模不小,可同時容納兩千多師生,我五十年代在此念了國小一年級到四年級後轉學,在這裡度過了我少兒時代最快樂最難忘的時光。
長安寺是崇因寺的俗稱,崇因寺坐落在今渝中區新華路155號長江索道旁,始建於宋神宗熙寧初(1068年),該寺廟是重慶主城最大的寺廟之一,崇因寺在抗日戰爭中被日本飛機炸毀,1953年政府在寺廟原址重建房屋,設立了重慶第二十五中學。
重慶市渝中區原來有魯祖廟街(今民生路花市)舊有魯班廟一座,該廟名為魯祖廟,屬於紀念性質的寺廟。人們只知其建於清代,具體時間已不可考。
民國時期,這裡被設為私立培育國小,解放初仍然叫私立培育國小,後收歸國有改名為民生路國小。50年代,我的兄長便是在這所私立培育國小讀書到國小畢業。那個時候,寺廟沒有改建,保留了原來的大殿、配殿、戲樓,碑刻,規模相當考究,建築十分精美。因為好奇好玩,我小時候常藉口找兄長為名進入校園玩,對廟裡的這一切記憶猶新。
三在重慶,寺廟改為學校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坐落在渝中區通遠門旁邊的五福宮在抗日戰爭中開設開智國小,解放以後改名為金湯街國小。此外還有東華觀國小、金馬寺國小,玄壇廟國小等,都與當地的寺廟有一定淵源。
寺廟改作學校,不僅房舍好用,而且還有一種古老的文化氣息。那時候的閒置寺廟都保留了大量的壁畫、彩繪、雕刻、碑銘等精美藝術品,不僅書法規範、雕刻精細,而且記載了歷史上發生的一些比較重要的事件和人物,頗具歷史研究方面的價值。校園各處都陳列著許多大小不一,年代不等的石碑,多數都上有碑冠下有碑座,有的古樸自然,有的製作精美,還有的採用浮雕、透雕工藝,刻著蟠龍、雙鳳等造型。學生在這裡學習還可以潛移默化地接受傳統文化及藝術教育。
將閒置寺廟改作學校乃是在特殊年代的特殊舉措,不僅是讓閒置寺廟場地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也可以理解為其傳經布道功能向教書育人的延伸,其在教育發展歷史上的作用不可抹殺。時過境遷,曾經的“寺廟學校”已成為歷史,保留在歷史檔案和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