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動計畫

《重慶市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動計畫》主要圍繞提升城市規划水平、城市建設水平、城市交通水平、城市經濟品質等5個水平、4個品質方面共9個任務。

具體目標包括,提升生態宜居水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超過43%,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達到1億平方米。

全文,發展歷史,內容解讀,

全文

重慶市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動計畫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重慶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建設獨具魅力的國際山水都市,發揮國際門戶樞紐、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西部金融中心、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的城市職能,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行動計畫。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市第六次黨代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一尊重五統籌”,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以建成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範例為統領,以提升品質為導向,以城市更新為抓手,聚焦國際化、綠色化、智慧型化、人文化,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推動規劃建設管理現代化,全面提升城市經濟品質、人文品質、生態品質、生活品質,努力建設“近悅遠來”的美好城市。
(二)基本原則。
——規劃引領,建管並重。融會貫通城市哲學、城市美學和城市科學的前沿知識,以科學規劃精準描繪城市成長坐標,以“工匠精神”精心推進城市建設,以“繡花功夫”抓好城市精細化管理,努力實現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把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加快建設綠色低碳城市,走集約型、綠色化高質量發展路子。
——尊重規律,凸顯特質。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把功能提升放在首位,注重把握城市有機更新中的“留、改、拆、增”原則,避免過度超前或重複建設。依託山水人文資源,因地制宜,彰顯立體式交通、多樣式建築、組團式社區、田園式鄉村等山水城市特色。
——緊貼民生,安全為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老百姓最關心的城市問題,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質。統籌發展和安全,強化底線思維,注重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提升城市安全保障和韌性水平。
——全域統籌,重點推進。聚焦主城都市區,統籌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和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在功能提升、產業提升、生態提升、人文內涵提升、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持續發力,著力提升城市發展水平。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動態評估城市更新提升實施效果,實時增補重點專項,在提升中完善,在完善中提升。
(三)總體目標。圍繞建設“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總體目標,集中力量推進城市功能與品質再提升、再升級。到2025年,城市更新提升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宜居、綠色、韌性、智慧、人文城市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城市人居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不斷提升,人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走出一條重慶特色的城市更新提升道路。
——生態宜居水平顯著提升。區域開發強度、組團規模、人口密度、環境質量符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要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不低於4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2平方米,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達到1億平方米,新建居住區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達標率實現100%,城市住房供應和公共服務供給更加優質均衡。
——基礎設施體系更加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全市高鐵通車及在建里程超過2000公里,開工建設高速公路1000公里、建成1200公里,主城都市區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及在建里程達到1000公里,中心城區城市道路達到7000公里、山城步道達到900公里,全市5G基站數量達到15萬個。
——綠色低碳轉型不斷深化。綠色低碳能源體系、產業體系和生活方式初步構建,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20%以上,公共運輸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到55%以上,城鎮綠色建築占新建建築比例達到100%,建設市級綠色示範社區100個以上,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8%,市級節水型城市創建率達40%。
——安全韌性能力穩步增強。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和應急管理體制更加健全,城市防洪排澇、消防、人防、基礎設施等方面韌性不斷增強,城市內澇積水點基本消除,十萬人擁有消防救援站達到0.56個,新建防空地下室6級以上人員掩蔽工程占比不低於70%,億元地區生產總值安全事故死亡率低於0.025。
——智慧城市特徵日益明顯。市級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台基本建成,“CIM+”套用體系初步構建,市級智慧校園建設示範學校達到600所,“智慧醫院”達到100家,智慧型產業補鏈成群,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0%,“智造重鎮”“智慧名城”成為響亮名片。
——城市人文魅力不斷彰顯。城市更加人性化、人文化,更加優美和富有特色,市民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開放利用率達到100%,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到800平方米,公共圖書館人均藏書量1.05冊,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覆蓋率100%。
展望2035年,重慶“三個作用”發揮更加突出,內陸開放高地全面建成、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基本建成,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充分彰顯,基本建成國際化、綠色化、智慧型化、人文化的現代城市。
二、提升城市規划水平,科學引領城市發展
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起著戰略引領和剛性控制的重要作用,做好規劃,是任何一個城市發展的首要任務”的重要指示精神,高水平編制和實施規劃,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科學引領城市發展和品質提升。
(一)堅持規劃戰略引領。立足世界眼光、國際標準、重慶特色、高點定位,堅持“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緊緊圍繞“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要求,精準定位城市發展坐標,加快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西部金融中心、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結合重慶“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特點,精心描繪新重慶美好藍圖,展現大山大江大資源格局、大城大美大人文精神。突出規劃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建設的引領作用,按照“謀劃鑄魂、策劃賦能、規劃塑形、計畫推動”的思路,構建“穿透式”規劃體系。堅持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各環節,提高規劃的戰略性、科學性、權威性、協調性、操作性。〔牽頭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各區縣(自治縣)政府和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萬盛經開區管委會(以下統稱區縣政府)〕
(二)最佳化空間發展格局。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深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促進“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持續釋放區域空間布局最佳化效應。
1.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堅持一體化發展理念,按照成渝地區“一軸兩帶、雙核三區”空間發展格局,以區域協同發展為導向,突出雙城引領,強化雙圈互動,最佳化國土空間布局,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統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形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集約高效的城市群發展格局。促進毗鄰地區協同發展,推動川渝高竹新區、遂潼一體化發展先行區、瀘永江融合發展示範區和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建設。(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2.構建“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格局。堅持做大做強“一區”、做優做特“兩群”,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邁向更高水平。著力提升主城都市區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梯次推動中心城區和主城新區功能互補和同城化發展。加快中心城區強核提能級,集聚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現代服務、國際交往等高端功能,在全市率先建成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範例。加快主城新區擴容提品質,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建設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區新城。推動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構建“一心、一廊、五片”帶狀網路化城鎮空間,建設成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示範區、高品質生活宜居區和世界級生態文化旅遊康養目的地。推進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文旅融合發展,構建“一心、一堡、四節點”城鎮空間,立足生態資源和民族特色,建設具有山地特色和獨特魅力的國家級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文化旅遊委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3.最佳化中心城區空間結構。推動中心城區“瘦身健體”,最佳化城市空間布局,形成“一核兩江三谷四山五城多名片”的空間結構。強化“兩江四岸”城市發展主軸功能,提升中心城區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高水平打造長嘉匯、廣陽島、科學城、樞紐港、智慧園、藝術灣、寸灘國際新城、國際生物城等城市功能名片,樹立卓越視窗形象。順應自然地理格局,塑造多中心組團式空間形態,形成若干由“山水、田園、城鎮、鄉村”組成的群落單元,推動景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功能有機融合和空間複合利用。(牽頭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責任單位:市住房城鄉建委、市交通局、市文化旅遊委、市政府口岸物流辦等部門,中心城區各區政府,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管委會,廣陽島綠色發展公司)
(三)統籌“三生空間”布局。科學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加強空間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嚴格控制開發強度,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1.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產業發展規劃的指導支持和約束作用,加強政策引導,建立與資源、環境、生態相適宜的產業結構,落實各類農業園區、工業園區、科技園區和服務業集聚區布局。做好各類園區規劃,明確產業導向,構建產業生態圈,推動產業項目集中布局、集群布局、立體布局、協調布局。加強土地整理和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存量與增量,提高產業空間保障能力。完善產業配套,推動重點項目落地、產業轉型升級和產城融合發展。提高工業用地投資強度,加大閒置和低效工業用地再開發力度,淘汰落後產能。創新產業用地供給,逐步推行新增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明確固定資產投資強度、產出、稅收、容積率等指標。(牽頭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經濟信息委;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2.促進生活空間宜居適度。最佳化調整用地結構布局,統籌最佳化生產、生活用地空間和建築總量規模平衡關係,按照職住平衡的要求,最佳化城市組團和居住用地布局,控制新增居住用地開發強度和人口密度,增加高品質居住空間供給。優先保障公共服務、公共安全等設施用地,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提高教育、醫療、養老、文化、體育、社區服務、社會救助等民生保障和服務水平。構建由城市公園、社區公園、自然山林、濱水空間等組成的城市綠地系統,提高公園綠地可達性和服務覆蓋率。逐步建立靈活高效的居住用地供給機制,有序擴大租賃住房用地供給,加大居住用地保障力度。(牽頭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責任單位:各區縣政府)
3.促進生態空間山清水秀。構建“三帶四屏多廊多點”的生態保護格局,加強水、森林、濕地等自然資源保護,提高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穩定性。鞏固“清水綠岸”長治久清,堅持綜合治理,統籌好上下游、乾支流、左右岸、地上地下、岸線水體,因地制宜推進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推動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建設。最佳化城市生態格局和功能,加強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市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和生態環境治理,構建生態網路,營造和諧自然的生態場景。(牽頭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林業局;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利局、市城市管理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四)加強規劃管理。健全規劃管理機制,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貫穿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構建剛性和彈性相結合的規劃管控制度,切實保障規劃落地實施。
1.統籌推進規劃編制。強化規劃引領,加快構建全市“三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按照“精簡規劃類型、減少內容重疊、避免內容衝突”原則,建立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目錄清單和編制審批管理制度,實現“多規合一”。分級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審查備案制度,提高規劃審批效率。加強城市設計,細化城市設計分類,提高城市設計規範化、信息化能力,提高城市設計編制水平和管理效能,建立具有重慶特色的空間形態管控體系。(牽頭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責任單位:各區縣政府)
2.強化規劃剛性約束。堅持“遠景目標、發展戰略、空間布局、指標體系、行動計畫、項目生成”規劃工作機制,建立規劃對城市發展建設時序、範圍、內容等的引導和管控機制,科學引導和有序調控城市開發建設。進一步完善空間規劃法規體系,確保規劃工作全過程有法可依。完善規劃考核、督察、審計、修改終身記錄、違規處罰的剛性約束機制。完善違法建設查處體制機制,確保規劃的嚴肅性與權威性。(牽頭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責任單位:市司法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3.加強規劃實施監督。依託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建設全市統建共享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系統,建立健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目標等動態監測預警和實施監管機制。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定期評估制度,結合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規劃定期評估結果,對國土空間規划進行動態調整完善。強化規劃編制審批、實施監管、體檢評估和動態維護的全周期閉環管理,進一步健全規劃管理體系。(牽頭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責任單位:各區縣政府)
三、提升城市建設水平,突顯立體城市特色
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要提升城市建設水平”“貫徹‘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建築方針,著力轉變城市發展方式,著力塑造城市特色風貌”“推進城市綠色發展,提高建築標準和工程質量”等重要指示精神,依託重慶多維地勢地貌特徵和獨特山水人文資源,加強城市形態管控,提升建設品質,打造“建造強市”,彰顯“立體城市”優美形態。
(一)加強城市形態管控。充分利用山水城市特色和自然資源稟賦,加強城市與建築風貌管理,提升建築設計水平,精心打造城市視窗地區,多維度、多視角突出“立體城市”風貌。
1.塑造山水城市風貌。結合城市山水空間格局、功能布局、空間尺度,對接城市設計,依山就勢、隨形而變,合理布局建築群體,嚴控城市天際線、山脊線、水岸線。開展重慶建築特色研究,提出建築立面及城市風貌控制要求。提升城市開敞空間及重要道路沿線的建築單體與城市環境、城市文脈、建築美學的契合度,展現重慶顯山露江的特色城市輪廓。(牽頭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責任單位:市住房城鄉建委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2.扮靚視窗地區形象。持續提升中心城區核心商圈、機場、車站、碼頭、軌道交通站點、高速公路收費站及服務區等重要視窗地區品質,實施標準化管理,打造特色視窗形象。聯合整治城區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幹道、鐵路、軌道交通等兩側可視範圍內臟亂差等環境秩序問題,將道路沿線打造成環境優美的風景線。整體提升城市視覺系統,構建系統規範的城市標識、交通標識、文化標識、旅遊標識,推廣國際化雙語標識。(牽頭單位:市城市管理局;責任單位:市住房城鄉建委、市交通局、市文化旅遊委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3.加強重點建築管控。提升城市建築藝術品質,加強市級體育場館、展覽館、博物館、大劇院等城市超大體量公共建築項目管理,打造高品質城市公共建築。強化對建築體量、高度、立面、色彩等要素的規劃引導和控制,加強涉及自然生態、歷史人文、視線敏感等地段的建築風貌管理。嚴格限制盲目規劃建設超高層地標建築,加大對區縣新建超高層建築管控力度。持續開展方案徵集工作,推動重要建築、跨江橋樑建築設計出精品、出亮點,打造城市代表性名片。(牽頭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責任單位:各區縣政府)
(二)著力提升建設品質。強化“精緻宜居”理念,對標一流,提升城市建設標準,提高設計水平,強化建設管理,提升建設品質,讓建築可閱讀、街區可漫步、城市有溫度。
1.提升建設標準。圍繞城市定位、發展目標、品質要求,完善標準體系,提升城市建設水平。按遠景需求確定重要通道、基礎設施等的標準等級,一次性實施到位或者預控到位。加強機場、高鐵站、大型橋樑、隧道、重大公共服務設施等建設的前期研究工作,強化科學性,合理確定建設內容、範圍、標準、時序,推動各項配套工程與主體工程同步竣工並投入運行,增強建設的整體性。強化技術標準供給,加強基礎設施、防洪排澇、生態環保等領域相關技術標準的對接,增強建設的系統性、協同性。(牽頭單位:市住房城鄉建委;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2.加強設計管控。充分發揮設計在工程建設中的“先導”作用,強化使用功能,注重藝術品質。倡導“優質優價”,健全高水平設計隊伍比選機制,繼續加大國內外高水平設計機構與本地設計機構的交流合作和人才引進。健全優秀設計作品評選機制,強化重要項目設計方案指導及審查機制,提高方案決策水平。強化項目設計及實施過程中的跟蹤監管機制,加大對擅自改變規劃和建築設計等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牽頭單位:市住房城鄉建委;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3.強化工程建設管理。推動建設項目與周邊環境同步實施,加強設計與施工協同,完善建築材料和施工質量監管機制,保證工程實施質量。完善質量安全主體責任體系,落實好建設、勘察、設計、施工和監理五方主體責任,創新工程質量安全監管方式,持續推進落實監理工作“十不準”,提高工程質量安全監管水平。著力提升工地管理水平,加強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持續對施工圍擋、大門、安全網、外腳手架設定管理以及車輛沖洗、裸土覆蓋、揚塵治理等進行規範。全面推廣智慧工地建設,建立與大數據智慧型化發展相適應的工程項目管理模式。(牽頭單位:市住房城鄉建委;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城市管理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三)聚力打造“建造強市”。以行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轉變城市建設方式,建立現代建築產業體系,發展高端特色新興建造產業,鞏固傳統優勢建築產業,提升建造規模能級,推動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響“重慶建造”品牌。
1.提升建造產業能級。大力發展高端特色新興建造產業,重點培育裝配式部品部件、智慧型施工機械裝備、智慧型家居產品、建築再生產品生產製造產業,大力建設綜合型、特色型產業園和企業級產業基地。鞏固提升房屋建築、軌道交通工程建設、山地城市“路橋隧”建造等傳統優勢建築產業,最佳化建造產業結構,增強建造全產業鏈的韌性和競爭力。培育現代建築服務業,大力發展設計諮詢、信息化服務、研發檢測、教育培訓、物流運輸等服務業。推動重點建造領域與科技、金融、人才深度融合,促進各建造領域間、高端建造產業與傳統建築業間緊密融合,暢通要素供給渠道,激發現代建築產業發展潛力。(牽頭單位:市住房城鄉建委;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2.推進綠色智慧型建造。堅持建造活動與綠色發展同步,大力推進綠色建造、智慧型建造和工業化建造。以發展裝配式建築為重點,積極推進建築工業化,推廣裝配式建築集成化標準化設計,加快形成標準化、模數化、通用化的部品部件供應體系。推動工業化裝修技術套用,發展成品住宅。推進建築工業化與綠色化融合發展,在綠色建築中推廣成熟裝配式技術套用,通過工業化生產、裝配化施工推動實施綠色建造。加快智慧型建造發展,深化工程項目全過程建築信息模型(BIM)技術套用,持續實施數位化建造試點,推進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台建設,推動智慧基礎設施和智慧型網聯汽車協同發展,建立與大數據智慧型化發展相適應的制度體系、標準體系、管理體系。(牽頭單位:市住房城鄉建委;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經濟信息委、市大數據發展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3.最佳化工程建設組織模式。加快完善工程總承包(EPC)相關的招標投標制度規定,制定工程總承包評標辦法。加大設計牽頭的工程總承包實施力度,推動政府投資工程帶頭推行工程總承包。積極發展設計牽頭的全過程工程諮詢服務,政府投資工程帶頭推行全過程工程諮詢服務,鼓勵非政府投資工程委託全過程工程諮詢服務。建立全過程工程諮詢服務實施細則和管理體系,加強全過程工程諮詢人才隊伍建設。(牽頭單位:市住房城鄉建委、市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各區縣政府)
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打造美麗宜居家園
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城市管理搞得好,社會才能穩定,經濟才能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升城市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智慧型化水平。健全城市治理體制機制、提升城市公共空間品質,促進建成區及新區協同發展。下足“繡花”功夫,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一)提升公共空間環境品質。聚焦民眾實際需求,改善城市“硬環境”,提升公共空間環境品質,規範環境秩序,完善服務配套,扮靚城市風貌,提升城市品位。
1.最佳化道路空間環境。編制城市道路全要素整合設計導則,規範各類道路附屬設施設定,科學有序推動“多桿合一”,合理布置地下管線及設施。推進道路平整專項整治和人行道完善提升,實施中心城區隧道口及周邊環境提升。完善道路綠化,提升重要節點綠化水平。推動城市家具標準化建設、便民設施系統化建設。加強城市戶外廣告規劃設計,最佳化布局,提升品質。加快城市綠色照明節能改造,消除城市照明暗盲區,全市道路照明設施完好率達到96%。(牽頭單位:市城市管理局;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2.提質城市開敞空間。編制新一輪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提升公園綠地、綠廊綠道、山城步道、濱江岸線、城中山體等綠色生態空間的連線度,構建立體綠色網路體系。推動“山城公園”品牌創建,構建“山城公園”體系。實施城市公園更新提質,開展園林綠化補缺提質,持續強化歷史名園保護管理,豐富園林園藝展會活動。推進商圈廣場公共服務設施提檔升級。重塑“兩江四岸”國際化山水都市夜間風貌,擦亮“兩江游”“街巷游”等夜間經濟名片。(牽頭單位:市城市管理局;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文化旅遊委、市商務委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3.規整社區空間秩序。持續開展高層建築“生命通道”集中清障行動,完善消防通道長效管理機制,消除重點隱患,加大違章搭建整治力度。挖潛老舊小區周邊路內停車空間,試點建設“小微停車場”,逐步緩解老舊小區、學校、醫院、商圈等區域的停車難問題。加強對毀綠占綠等違法行為的監管。重點加強老舊小區的小遊園、小運動場地等建設。(牽頭單位:市城市管理局、市消防救援總隊、市住房城鄉建委;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交通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二)提升城市環境衛生水平。強化垃圾治理,強化城市管理秩序維護,健全城市環境衛生常態化管理機制,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建設,讓城市乾淨、整潔、清爽,城市運行井然有序。
1.強化城市垃圾治理。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普及垃圾分類知識,推廣分類投放模式。完善廚餘垃圾收運管理制度,逐步提高廚餘垃圾規範收運覆蓋比例。規範可回收物管理,實現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8%以上。推進以資源化利用和焚燒處理為主、填埋處理為應急保障、其他處理方式並存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置體系建設。健全建築垃圾源頭排放、密閉運輸、消納處置利用的全過程長效管理機制,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0%。(牽頭單位:市城市管理局;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商務委、市公安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2.提高城市環衛水平。完善保潔作業標準和長效管理制度,提高環衛清掃保潔效率和精細化水平。加強“路橋隧”及附屬設施清掃保潔,提升主要道路機械化清掃作業能力。推廣新能源環衛車輛,增強城市環境衛生綜合應急能力。因地制宜推進環衛市場化改革。加強源頭治理,統籌布局清漂設施,完善清漂設備,建立區域清漂聯動機制。(牽頭單位:市城市管理局;責任單位:市公安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3.加強城市環境秩序整治。深化治理違法占道經營、人行道違法停車等突出問題,規範機動車路內停放秩序。開展“藍天行動”監管執法和露天焚燒等煙塵污染專項整治行動。有效防控揚塵污染,全市揚塵控制示範道路總量達到1200條。常態化抓好建築垃圾運輸車輛監管執法。構建城市違法建設監管執法體系,全力推進違法建設治理由專項治理、集中攻堅階段轉入全面防控、長效治理新階段。(牽頭單位:市城市管理局;責任單位:市公安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4.加強小城鎮環境治理。配套完善小城鎮市政環衛基礎設施,有序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健全小城鎮清掃保潔機制,強化環衛規範化作業。加大對小城鎮中違法占道經營,違法侵占、損壞市政設施,砍伐、移植樹木等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加強小城鎮庭院綠化、小區綠化、道路綠化,建設小公園、小廣場等休閒空間。推進小城鎮排水和污水管網建設,完善污水收集處理系統。有效改造小城鎮老街巷、老廠房、老院子,塑造街區特色風貌;保持與修復小城鎮自然格局、街巷肌理和整體風貌,真正實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牽頭單位: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城鄉建委;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鄉村振興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三)提升城市綜合管理水平。深化“大城細管、大城眾管、大城智管”,著力構建權責明晰、服務為先、管理最佳化、執法規範、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體制機制。強化全周期管理、同標準管理、智慧型型管理,不斷提升城市綜合管理精細化、智慧型化、人性化水平,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1.深化“大城三管”。推動“大城三管”體系化,夯實細管基礎、拓寬眾管渠道、完善智管體系,促進城市管理實踐成果轉化為制度標準。推動城市管理和服務重心下移,構建行政綜合、法治綜合、上下綜合、社會綜合的城市綜合管理體系。強化各級城市綜合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統籌作用,健全定期協調機制,落實各部門城市綜合管理工作責任,消除管理盲區,推動城市綜合管理全域覆蓋。(牽頭單位:市城市管理局;責任單位:市級有關部門,各區縣政府)
2.深化“馬路辦公”。常態化開展跨部門聯合“馬路辦公”,探索將“馬路辦公”下沉到社區,進一步貼近市民訴求。堅持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健全“馬路辦公”長效機制,把分散式、以面上城市管理工作為主的“馬路辦公”,調整為“解剖麻雀”式的“馬路辦公”。探索“馬路督查”機制,持續推進“馬路辦公”從城市核心區向背街小巷、城鄉結合部等區域延伸。(牽頭單位:市城市管理局;責任單位:市交通局、市公安局、市住房城鄉建委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3.推進城市管理智慧型中樞建設。推進建成區數位化管理全覆蓋,加快建設市、區縣一體化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台,構建城市管理智慧型中樞,豐富智慧型套用場景,推動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智治升級,實現“一網統管、一屏通覽、一鍵聯動、一端服務”,形成集感知、分析、服務、指揮、監察於一體的城市智治體系,提高城市治理智慧型化、服務人性化、應急快速化、決策科學化水平。(牽頭單位:市城市管理局;責任單位:市級有關部門,各區縣政府)
五、提升城市交通水平,推進交通強市建設
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城市建設、經濟發展,交通要先行”“要把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放在城市發展的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綜合交通體系”等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交通強市目標,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多層次、立體複合的現代化交通設施體系。
(一)暢通多向出渝大通道。圍繞構建陸海聯動、東西互濟的對外開放格局,暢通國際國內大通道,著力提升對外運輸能力,有力支撐內陸開放高地建設。
1.構建“四向”國際綜合運輸大通道。強化對外開放通道能力建設,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南向做大做強西部陸海新通道,推動形成多路徑、多方式的鐵海聯運、鐵路國際聯運、公路跨境班車運輸網路。西向鞏固強化絲綢之路經濟帶通道,做強做優中歐班列(成渝),強化國際物流陸路運輸骨幹功能。東向最佳化提升長江經濟帶通道,構建以長江黃金水道和鐵路、高速公路為主的沿江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全面打通面向太平洋的國際開放通道,推動與沿江省市港口、口岸合作。北向培育壯大中蒙俄通道,加快形成北向高鐵通道和高速通道,形成對接蒙古和俄羅斯的渝滿俄國際物流雙通道。空中強化航空物流大通道,加密重慶至歐洲、北美、南亞全貨運航線,支持航空企業“客改貨”航空中轉業務,大力發展基地貨運航空。(牽頭單位:市交通局、市政府口岸物流辦、市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2.構建“三軸六廊”國內綜合運輸大通道。發揮好重慶承東啟西、聯通南北、通江達海的優勢,暢通重慶—京津冀主軸、重慶—長三角主軸、重慶—粵港澳主軸等3條綜合交通主軸;暢通重慶—北部灣西部陸海走廊、重慶—滇中走廊、重慶—成都—拉薩走廊、重慶—蘭西—天山北坡走廊、重慶—寧夏沿黃走廊、重慶—海峽西岸走廊等6條綜合交通走廊,形成貫通東中西、連線海內外的對外交通格局。(牽頭單位:市交通局、市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二)合力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現代綜合交通網路。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一體化發展,統籌推進航空、鐵路、公路、水運等重大交通設施建設,推動形成現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路。
1.打造國際航空門戶樞紐。加快形成布局完善、保障有力、功能健全的機場體系,基本建成國際航空門戶樞紐。有序推進樞紐機場建設,強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機場協同發展,加強洲際航線班期安排,共同爭取國家在航權、時刻方面的政策支持。提升支線機場能級,完成萬州機場、黔江機場改擴建,開展萬州五橋機場提升為幹線機場、黔江機場跑道延長項目前期研究,研究新增萬盛、城口等支線機場布點。規劃建設一批通用機場,積極拓展應急救援、商務包機、空中攝影、景點觀光等服務套用領域,引導新興航空消費。(牽頭單位:市交通局、市政府口岸物流辦;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2.構建多層次鐵路網路。加快建設“米”字型高鐵網,推動成渝地區高鐵網路高效融入國家“八橫八縱”高鐵主通道。加快渝湘高鐵重慶至黔江段、渝昆高鐵、渝萬高鐵、成達萬高鐵等項目建設,新開工成渝中線高鐵、渝西高鐵、渝宜高鐵等項目,加快渝貴高鐵、黔江至吉首高鐵、蘭渝高鐵等項目前期工作。完善區域普通鐵路網,加快重慶鐵路樞紐東環線等項目建設,推進安張鐵路、達(開)萬鐵路擴能改造等項目前期工作,研究論證沿江貨運鐵路、長墊梁鐵路、廣墊忠黔鐵路、梁忠石貨運鐵路等。織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城際鐵路網,規劃研究重慶至自貢至雅安、重慶至廣安以及漢中至南充至潼南至銅梁至大足至榮昌至瀘州等城際鐵路。利用國鐵幹線開行周邊地區與中心城區間的公交化列車,加快成渝鐵路重慶站至江津段改擴建工程建設。(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交通局;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3.加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公路網路。加快形成“三環十八射多聯線”高速公路網,大力實施射線高速公路擴能改造和高速公路聯絡線、支線、重點區縣環線等項目,強化川渝毗鄰地區高速公路互聯互通,加密連線周邊地區的高速公路省際通道。加快推進川渝毗鄰地區普通幹線公路提質改造,滿足普通國道基本達到二級及以上、普通省道基本達到三級及以上技術標準,全面提高既有路網通達效率和通行能力,大力發展幹線公路路衍經濟。(牽頭單位:市交通局、市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4.建設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健全以長江幹線為主通道、重要支流為骨架的航道網路,協同推進長江上游航道整治,全面打通嘉陵江國家高等級航道,加快暢通烏江航道。加快建設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港口集群,全面建成中心城區果園港、萬州新田港和涪陵龍頭港3大內河港口。強化長江上游港口分工協作和集約發展,推進港口企業合資合作,促進區域港口碼頭管理運營一體化。加快智慧長江物流工程建設,推動全市港航智慧型化改造。推進港口集疏運建設,解決“最後一公里”運輸問題,完善鐵水聯運服務。(牽頭單位:市交通局、市政府口岸物流辦;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5.構建高標準樞紐體系。加快形成一體化“2+4+6”綜合交通示範樞紐港,打造樞紐港城市靚麗新名片。建設2個綜合型樞紐,有序推進重慶江北國際機場T3B航站樓及第四跑道建設,力爭開工建設重慶新機場。強化4個大型物流樞紐功能,加快完善國際物流樞紐園區功能,全力拓展果園港能力,積極推進重慶公路(南彭)物流基地建設,全力提升江津珞璜港能力。構建6個大型客運樞紐,最佳化完善重慶北站、重慶西站集疏運體系,建成重慶西站二期工程,加快建成重慶東站站房和配套綜合交通樞紐,提升改造重慶站,高標準建設科學城站,建設寸灘國際郵輪母港和遊客集散中心。加強綜合交通樞紐及集疏運體系建設,建設換乘便捷、設施完備的綜合客運樞紐,推動綜合貨運樞紐與綜合立體交通網銜接順暢,實現客運“零換乘”、貨運“零換裝”。強化樞紐港區、物流園區、工礦企業集疏運通道建設,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運作效率。(牽頭單位:市交通局、市政府口岸物流辦;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三)推動市域交通協調發展。樹立“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格局”理念,提速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區”,完善主城都市區快速通道網路,推進主城都市區交通基礎設施同城化發展,推動“一區兩群”交通互聯互通。
1.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區”。完善多層次的軌道交通網路體系和功能服務體系,統籌推進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按照“中心加密、兩槽提速、兩翼聯通、外圍輻射”思路,提速實施軌道成網計畫,構建“環射+縱橫”格局。加速前三期在建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建設,推進軌道交通第四期建設規劃的8條、198公里線路建設,推動東中西槽谷內部軌道交通加速成網。推動軌道交通運營線路提質增效,實施軌道交通2號線設備大修和更新改造,加快3號線技術改造工程。深入開展軌道交通運營安全整治工作,提高軌道交通應急處置和保障能力。持續推動中心城區軌道交通與地面公交、步行等換乘接駁,提升軌道交通出行的便捷性與舒適性。到2025年,力爭主城都市區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及在建里程達1000公里,高峰日客運量達到600萬人次。穩步推進主城都市區城軌快線項目,加快推進璧銅線、江跳線等建設。全力推動已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的中心城區至主城新區4條、278公里城軌快線儘早開工建設,積極做好尚未納入國家層面上位規劃的主城新區其他城軌快線前期工作。推動綜合交通樞紐“站城一體”發展,大力發展樞紐型經濟,強化樞紐和配套集疏運交通設施同步建設、同期投入運營。按照“先試點後推廣”的原則,分批次組織實施主城都市區軌道交通場站TOD綜合開發項目,培育功能複合的城市發展新空間。(牽頭單位:市住房城鄉建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交通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2.加快中心城區與主城新區連線通道建設。按照主城都市區“1小時通勤圈”發展戰略,積極開展中心城區與主城新區連線通道研究,梯次構建中心城區與主城新區高速公路、快速路雙通道,提升中心城區與主城新區互聯互通水平。加快兩江新區至長壽快速通道建設,積極推進兩江新區至涪陵快速通道、中心城區至永川至榮昌快速通道、中心城區至合川快速通道、中心城區至綦江至萬盛快速通道前期工作,力爭早日開工建設。(牽頭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交通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3.促進“一區兩群”交通互聯互通。構建“一區”與“兩群”1小時通道,主城都市區與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加快形成以渝萬高鐵、渝萬城際為主導的高鐵雙通道格局。加快補齊主城都市區與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高鐵聯繫短板,實現渝東南高鐵“零突破”。強化“兩群”間互聯互通,加快推進萬州經石柱至黔江高鐵、恩黔遵昭鐵路項目前期工作,通過銜接安張鐵路,進一步強化黔江與奉節、巫溪、巫山、城口等三峽庫區城市的鐵路聯繫。啟動墊江至豐都至武隆高速公路建設,與黔江至石柱高速公路形成“兩群”高速公路雙通道格局。(牽頭單位:市交通局、市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四)強化中心城區交通服務能力。依託中心城區多中心組團式的空間格局,聚焦城市重點區域,系統推進中心城區路網建設和更新改造,推動交通緩堵促暢,提高地面公交、停車設施和交通管理等服務水平。
1.完善城市道路體系建設。大力推進二縱線華岩至跳蹬段、六縱線南段等中心城區快速路網建設,形成“六橫七縱一環六聯絡”快速路網結構體系。完善長嘉匯、廣陽島、科學城、樞紐港、智慧園、藝術灣、國際生物城等片區路網,建設科學大道、茶惠大道、開成路等骨架道路。加快中心城區越江通道、穿山隧道、重要立交節點等建設,大力緩解越江、穿山通道瓶頸。(牽頭單位:市住房城鄉建委;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交通局等部門,中心城區各區政府,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管委會)
2.有序推進城市路網更新。在中心城區交通擁堵嚴重、秩序混亂及出行環境較差的片區,大力實施路網更新改造,盤活老馬路、老街巷等道路資源,打造“馬路上的老城區”,提高城市路網運行效率和交通出行品質。推進存量道路挖潛,建設級配合理的路網結構,儘快打通未貫通道路,暢通微循環。加強道路精細化改造,持續開展道路平整行動,動態實施道路交通堵亂點“一點一方案”治理。提升慢行設施品質,推進“山城步道”建設,新建和提檔升級人行過街天橋與地下通道。(牽頭單位: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公安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交通局;責任單位:中心城區各區政府,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管委會)
3.提高地面公交服務能力。提升現有公交優先道利用水平。完善公交樞紐、首末站、停保場等設施,加快智慧型調度系統、智慧公交站台建設。全面梳理“直線式”公交停靠站,因地制宜實施公交港灣式停靠站改造。對站場用地規劃不足的城區,試點推進路邊港灣式“微型”公交首末站點建設,中心城區建成區實現公交站點500米全覆蓋。最佳化公交運力結構和線路組織,加強區域公交循環接駁和社區循環小巴穿梭服務。(牽頭單位:市交通局、市公安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城鄉建委;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等部門,中心城區各區政府,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管委會)
4.加強停車管理服務調控。多措並舉治理停車問題,健全停車管理服務體系。最佳化停車設施供給,結合老舊小區改造,試點設定“小微”停車場;針對醫院、景區等停車矛盾突出地區,因地制宜建設地面或立體社會公共停車場;在中心城區外圍區域軌道交通站點周邊規劃建設“P+R”公共停車場,減少進入核心片區機動車數量;鼓勵利用網際網路、物聯網技術,建立智慧停車平台,探索分時段、分建築類型停車共享共用機制。加強停車需求調控,推行差異化停車收費政策,合理引導停車需求,提升停車設施利用效率。定期排查長期占用停車位的“殭屍車”,提高停車泊位周轉率。(牽頭單位:市城市管理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公安局;責任單位:市住房城鄉建委等部門,中心城區各區政府,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管委會)
5.大力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加強交通管理信息化基礎設施設備建設,全面集成融合全時空、全要素交通數據,依託大數據、雲計算平台,深度套用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人臉識別、智慧型信息檢索、智慧型控制等前沿科技,構建山地城市交通管理“智慧大腦”。穩步推進尖峰時段城市道路橋隧限行等需求管理政策,完善公交優先通行網路及控制系統,推廣城市交通信號聯動,加強路段信號燈綠波工程、精細化車道管理等措施,完善道路交通標誌、標線系統。加大機動車亂行、亂變道和行人亂穿等突出交通違法行為綜合治理力度,規範路面通行秩序。加大綜合執法力度,規範占路占道停車行為,治理非法占道經營行為。(牽頭單位:市公安局;責任單位: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等部門,中心城區各區政府,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管委會)
六、提升城市經濟品質,持續增強發展動力
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高質量發展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要求”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動經濟發展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突出以大數據智慧型化為引領,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產業補鏈成群,推動產業鏈現代化,最佳化產業協同布局,支撐“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加快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
(一)提升城市創新能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順應科技創新趨勢和產業發展大勢,圍繞打造創新平台、培育創新主體、營造創新生態,全面提升城市創新活力,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1.建設一流創新平台。按照承擔國家任務、服務重慶發展、產生重大成果的總體思路,搭建全市創新平台體系。強化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廣陽灣智創生態城三大核心創新平台引領作用,按照主體集中、空間集聚、特色鮮明、顯示度強的原則,集聚高端研究平台,實施重大科技項目,集中力量建設金鳳、禮嘉、龍興、廣陽灣等科技創新示範區。提升全市高新區發展能級,統籌推進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直管園和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北碚、巴南、江津等拓展園的協同發展,通過“以認促建”“一區多園”等模式,推動區縣高新區轉型升級與創建。圍繞新技術套用場景搭建,聚焦各級高新區主導產業,提升高新區科技轉化套用能力和產業創新水平。(牽頭單位: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重慶經開區管委會,相關區政府;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經濟信息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交通局等部門,廣陽島綠色發展公司)
2.培育一流創新主體。發揮高校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企業套用創新的生力軍作用,壯大產學研一體聯動的創新主體。增強高校原始創新能力,針對優勢學科,積極建設重點實驗室、基礎學科研究中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發展新型科研機構。加大對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雙一流”建設支持力度,精準指導市屬高校建設高水平大學。實施創新型領軍企業培養行動,在重點產業領域,支持領軍企業建設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基地;實施國有企業創新能力躍升行動,推動國有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穩定增長;壯大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規模,實現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緊扣重點產業、重點項目、重點學科,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設創新聯合體,承擔重大科技項目,攻關產業創新難題,培育創新人才。(牽頭單位: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國資委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3.營造一流創新生態。完善創新體制機制,健全科技規劃體系和運行體系,完善科技決策諮詢制度,深化科技“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科技領域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創新投入機制,持續提高市、區縣兩級財政科研經費投入,創新科技型企業融資增信機制,擴大知識價值信用貸款規模。推動創新轉化,建設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完善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交易、保護制度規則,構建重點產業集群專利資料庫和智慧財產權專利池。推進科研管理信息化、智慧型化,完善科技公共服務平台。營造良好創新氛圍,辦好“智博會”、“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重慶國際創投大會、重慶英才大會,提升重慶創新文化交往能力和創新人才資源吸引能力。(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市教委、市經濟信息委、市人力社保局、市金融監管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二)增強產業集聚效應。按照以點串鏈、補鏈成群的要求,推動資源要素向重點領域聚集,加快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暢通產業鏈條,擴大集群規模,增強經濟韌性。
1.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升級。把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培育打造萬億級電子信息、五千億級汽車、三千億級裝備、六千億級材料、五千億級特色消費品、千億級生物醫藥等產業集群,構築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核心支撐。加強服務業標準化、品牌化建設,打造以金融、物流、軟體和信息服務、科技研發服務為主導的生產性服務業產業集群,以特色商貿、特色文旅、健康服務為主導的生活性服務業產業集群,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牽頭單位:市經濟信息委、市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市商務委、市大數據發展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2.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提升產業鏈原始生成能力,重點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種子企業布局,聯動區縣產業園,圍繞新能源、綠色技術、智聯網、生命科學等新興領域,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新機遇,協同發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構建高效分工、錯位發展、有序競爭、相互融合的數字產業體系,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深化“芯屏器核網”補鏈成群,加快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高水平打造“智造重鎮”、建設“智慧名城”。(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市科技局、市大數據發展局;責任單位:市招商投資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三)最佳化產業空間布局。立足資源稟賦,秉承“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理念,形成“一區兩群”差異化產業發展路徑,推動形成全市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1.加強“一區”產業升級引領。以“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為導向,重點培育壯大現代服務業、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中心城區著力推動產業高端化發展,加快集聚電子信息製造、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重點發展研發設計、現代金融、國際物流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提升現代商貿、大健康等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水平。主城新區著力提升工業發展水平,重點承接產業轉移、壯大產業規模,培育汽車、電子信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優勢製造產業集群,積極發展現代物流、金融後台、休閒旅遊等現代服務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委、市商務委、市文化旅遊委、市金融監管局、市政府口岸物流辦等部門,主城都市區各區政府,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萬盛經開區管委會)
2.推進“兩群”特色產業做優。以“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為導向,加快發展生態旅遊、生態農業和綠色工業等綠色產業。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立足沿江發展優勢,突出生態特色,做長長板;強化與主城都市區工業產業鏈協同合作,提升綠色製造產業能級,培育建設數字車間、智慧型工廠和綠色園區;做靚“大三峽”旅遊品牌,提升文旅產業質量,建設世界級生態文化旅遊康養目的地。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積極發展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快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民俗游、紅色游、夜間游等多類型文旅業態;積極發展文化創意、餐飲娛樂、休閒購物等消費業態,積極創建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基地。(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農業農村委;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委、市文化旅遊委等部門,渝東北、渝東南各區縣政府)
七、提升城市生活品質,創造美好人居環境
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著力改善人居環境”“城市的核心是人,關鍵是12個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的重要指示精神,順應人民民眾對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的嚮往,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完善住房供應和保障體系,改善人居環境質量,提高城市公共服務水平,讓老百姓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一)完善城市住房供應體系。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構建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重點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住房困難問題,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實現全體市民住有所居。
1.補齊租賃住房短板。加快構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不斷拓展保障性租賃住房供應渠道。以盤活存量為主、適當新建為輔,優先將閒置和低效利用的安置房、企事業單位自有住房、商業辦公用房等存量房屋盤活為保障性租賃住房,將符合條件的市場租賃住房納入保障性租賃住房管理。持續最佳化公租房運營管理,不斷完善人才住房保障機制。到2025年,新籌建保障性租賃住房40萬套(間)、人才住房5萬套。(牽頭單位:市住房城鄉建委;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2.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探索新的發展模式,穩妥實施房地產市場長效機制工作方案,加強市場調控和土地、金融等政策協同,全面落實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目標,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持續整治規範房地產市場秩序,有效防範化解市場風險,妥善處置個別頭部房企項目逾期交付問題,實現“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目標。(牽頭單位:市住房城鄉建委;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金融監管局、重慶銀保監局、人行重慶營管部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3.滿足高品質住房需求。以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為導向,構建與人口流向、產業發展及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的住房供應結構。摒棄傳統的高強度開發思維,通過細分用地功能、加密次支路網、降低居住用地容積率及建築高度、鼓勵住宅小區商業與居住功能適度分離等方式,建設高品質居住小區。(牽頭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責任單位:各區縣政府)
(二)改善居住條件和環境。以滿足民眾需求為核心,推動城鎮老舊小區“硬設施+軟環境”一體化改造提升,健全社區綜合服務體系,提升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構建安全健康、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的綠色完整社區。
1.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開展城鎮老舊小區配套設施短板及安全隱患摸底排查,按照“應改盡改”原則,將存在安全隱患的排水、燃氣等老舊管線,民眾改造意願強烈的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等優先列為改造內容,引導有條件的小區新建或改擴建停車場、加裝電梯等配套設施。積極推動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進社區,指導居民有效參與老舊小區改造,構建方便、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到2025年,基本完成2000年年底前建成的需要改造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提升任務,總量約1億平方米。(牽頭單位:市住房城鄉建委;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2.補齊社區服務設施短板。堅持“連點成線、連線成片、整體提升”,以社區為基本空間單元,加快綠色社區、完整社區建設。整合利用閒置土地、房屋等存量資源,依託城市更新、棚戶區改造、住房租賃、智慧小區建設和社區文化建設等工作,統籌推進文化、健身、醫療、商業等各類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豐富社區服務供給,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牽頭單位:市住房城鄉建委;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3.提升物業管理服務水平。不斷完善物業管理配套政策,建立規則統一、要求明確、公開透明、操作性強的物業服務管理標準。構建物業黨建聯建機制,積極探索“黨建+物業”社會治理模式,鼓勵物業管理融入社區基層治理。健全綜合管理服務機制,引進專業物業服務企業,組建社區物業服務中心,實施居民自治物業管理,補齊社區管理短板。構建智慧物業管理服務平台,推進物業管理、設施設備管理、車輛管理、居住社區安全管理等智慧型化建設,促進物業服務提檔升級。(牽頭單位:市住房城鄉建委;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三)最佳化公共服務供給。堅持效率與均衡並重,高標準、高水平規劃建設公共服務設施,精準提供人民民眾最關心的基本公共服務,提高公共服務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實現人口、經濟與公共服務資源協調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1.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市。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以區縣為單位完善學前教育布局規劃,把公辦幼稚園納入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統一規劃並優先建設。最佳化義務教育學校布局,推進校舍標準化建設。實施普通高中發展促進計畫,在教育資源短缺的區縣新建、改擴建一批普通高中學校。提升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推動高校深度融入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鼓勵金融商務、文化藝術、科技創新等類型的高校與中心城區新城、城市副中心聯動發展,支持高校在有條件的區縣布局分校或分院。推動職業教育融合發展,最佳化職業教育布局和專業結構,支持10所國家級“雙高計畫”高職院校發展,建成西部職業教育基地和“產城職創”融合發展樣板城市。推動繼續教育和特殊教育發展,重點推動一線勞動力再培訓和再教育工程,鼓勵支持職業院校開設老年教育相關專業,整合一批老年教育培訓課程資源;全面提高殘疾少年兒童義務教育普及水平,積極支持殘疾人高中階段教育,為殘疾學生就業和繼續深造創造條件。推動智慧教育創新發展,實施智慧校園創新示範項目。到2025年,市級智慧校園建設示範學校達到600所,基本形成智慧教育新生態。(牽頭單位:市教委;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殘聯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2.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最佳化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加大支點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布局力度,強化縣級醫院能力建設,每個區縣重點辦好1—2所綜合醫院(含中醫院),全市建成100所三級醫院。最佳化基層醫療衛生資源要素配置,每個街道設定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改造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和診療設備,推進80個城市社區醫院建設,開展基層醫療機構等級評審,不斷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婦女兒童健康服務能力,推進生育全程服務,增加產科、兒科資源供給。加強老年醫療服務供給、老年醫學科建設,支持提供安寧療護服務。實施國民營養計畫,開展健康知識普及,倡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快建設智慧醫療、智慧服務、智慧管理“三位一體”的“智慧醫院”。到2025年,“智慧醫院”達到100家。(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3.健全養老服務體系。推動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服務協同發展。積極培育居家養老服務,支持養老機構將專業服務延伸到家庭,大力發展“家庭養老床位”,支持居家適老化改造,讓老年人獲得連續、穩定、專業的居家養老服務。推動社區養老服務發展,加強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在街道層面廣泛發展綜合功能的養老機構,在社區和小區發展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和日間照料中心,推動社區養老服務機構連鎖化、品牌化、社會化運營,形成街道、社區和家庭有序銜接、功能互補的社區養老服務網路。最佳化機構養老服務設施,改善傳統養老院、敬老院、福利院等養老服務設施質量,重點扶持發展滿足基本養老服務需求、服務失能失智老人、方便可及的養老機構。(牽頭單位:市民政局;責任單位:市住房城鄉建委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4.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最佳化全市文化設施布局,加快中國水文博物館等重大文化設施規劃建設,打造一批城市人文地標。加快完善大型圖書類、博物博覽類、民眾文化活動類等設施配備,因地制宜建設一批24小時城市書房。實施基層文化惠民工程,推動基層文化設施達標建設、功能提升,推動更多城市公共空間建設融入文化元素。(牽頭單位:市文化旅遊委;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5.建設現代化體育強市。建設一批綜合型、專業型體育基礎設施,加快奧體中心綜合館、冰上運動館、國際小球賽事中心、龍興專業足球場館等大型體育場館建設。建設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健身步道、戶外營地、社會足球場地等民眾參與度高的公共活動空間。推進體育設施全民共享,繼續實施大型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等惠民工程,鼓勵體育場地與城市綠地、城市線性空間、自然生態、商業文化體育設施等共建,構建兼有體育鍛鍊功能的高品質公共空間。深化成渝體育產業聯盟,推動體育產業協同發展,協同申辦國際國內高水平大型體育賽事。提升重慶國際馬拉松賽、中國武隆國際山地戶外運動公開賽、長壽湖國際鐵人三項賽、黑山谷國際羽毛球挑戰賽等賽事品質。(牽頭單位:市體育局;責任單位:市教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八、提升城市生態品質,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保護修復城市生態空間,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促進城市發展綠色低碳轉型。
(一)保護修復生態空間。立足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稟賦,以中心城區“四山”“兩江四岸”和江心綠島為重點,以自然恢復為主、生態修復為輔,推動實現山清、水秀、城美。
1.推進中心城區“四山”保護提升。立足“城市綠肺、市民花園”的定位,最佳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落實“林長制”,保護森林資源、水資源、特色農地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堅持問題導向,持續開展中心城區“四山”綜合整治,全面清理核實違法建設,實施違法建設分類處置,推動礦山修復和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建設山地生態公園,完善山林步道和公共運輸體系,改善提升景區環境,適度開展休閒遊憩、運動健身等活動,促進“四山”旅遊經濟提檔升級。(牽頭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林業局等部門,中心城區有關區政府,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管委會)
2.做靚“兩江四岸”主軸。按照城市發展主軸定位,統籌上下游、左右岸、濱江與腹地,將中心城區“兩江四岸”打造成為山清水秀生態帶、便捷共享遊憩帶、人文薈萃風貌帶、立體城市景觀帶。建成109公里濱江公共空間,重塑城市健康自然的水體岸線,實現功能、環境、生態、交通、設施等各方面系統提升,打造時代精品工程。推動濱江公共空間向城市腹地延伸,融入城市公共空間網路,引入豐富多元活力功能,讓濱水空間回歸城市生活核心。精心打造長嘉匯大景區、長江文化藝術灣區、嘉陵濱江生態長廊等重點項目,提升區域空間品質,完善功能配套,用心描繪“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經典之作。(牽頭單位:市住房城鄉建委;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交通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文化旅遊委、市水利局等部門,中心城區有關區政府,兩江新區管委會)
3.保護江心綠島生態。按照強保護、微利用的原則,切實加強長江生態島鏈的保護管控,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廣陽島遵循自然生態系統演替規律和內在機理,積極探索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多用自然的方法、少用人工的方法,多用生態的方法、少用工程的方法,多用柔性的方法、少用硬性的方法,系統開展自然恢復、生態修復,豐富生物多樣性,打造成為生動表達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的生態大課堂。以廣陽島為範本,推廣“護山、理水、營林、疏田、清湖、豐草”六大策略,加強對渝中區珊瑚壩島、巴南區桃花島、木洞中壩島、魚洞中壩島、南坪壩島等的生態保護,突出生態性,適度拓展生態旅遊、科普教育、自然觀光等功能。在未明確各江心綠島的功能定位前,對其按留白方式進行管控。(牽頭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委、市生態環境局、市文化旅遊委、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等部門,中心城區有關區政府,兩江新區、重慶經開區管委會,廣陽島綠色發展公司)
(二)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聚焦“水裡、山上、天上、地里”,統籌“建、治、管、改”,系統提升水、氣、土和噪聲環境質量。
1.改善水環境質量。加強水質目標管理和重點水域綜合治理,做深做實“一河一長”“一河一策”“一河一檔”,綜合運用水生態保護、水環境治理等措施提高水環境質量。補齊城鎮污水管網短板,推進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新、改、擴建,推動“廠網一體”改革。到2025年,全市城市生活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8%。完善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升級改造污水處理設施。推進到港船舶污染物接收設施建設,實現港口碼頭船舶污水垃圾接收設施全覆蓋。全面摸清城市入江排污口底數,逐個制定整治方案,並建立治理長效機制。鞏固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效,嚴防反彈。推進城市河湖生態緩衝帶建設。進一步加強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管理,保持水質100%達標。(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利局;責任單位: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市經濟信息委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2.提升大氣環境質量。深化工業污染控制,以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和工業爐窯綜合整治為重點,持續最佳化產業結構和布局,促進重點行業綠色轉型。深化交通污染控制,重點開展柴油貨車治理和純電動車推廣。深化揚塵污染控制,出台並實施建築施工現場揚塵控制管理標準,重點開展綠色示範創建和智慧型化監管。深化生活污染控制,重點開展餐飲油煙綜合整治和露天焚燒污染管控。強化大氣污染精細管控和聯防聯控,推動“一區一策”精細管控,重點加大空氣品質未達標區縣的大氣污染治理力度,促進全市空氣品質持續改善。(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市住房城鄉建委、市交通局、市公安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城市管理局、市農業農村委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3.防治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全面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加快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路建設。實施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化工污染整治騰退地塊等重點區域土壤污染綜合防控。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規制度,嚴格管控和修復受污染建設用地,確保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科學布局生活垃圾處理、危險廢物處置、廢棄資源再生利用等設施和場所,規範生產經營活動,加強周邊土壤環境監管。建立地下水環境管理體系,加強地下水安全源頭預防和風險管控,探索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管理模式和技術路徑,保持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穩定。(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水利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4.加強噪聲污染防治。深化防控交通噪聲,最佳化調整聲環境功能區和交通幹線、區域環境噪聲監測點位,加強機動車噪聲污染控制。加強夜間建築施工噪聲監管,落實城市建築施工環保公告制度,依法嚴格限定施工作業時間,嚴格限制在敏感區內進行產生噪聲污染的夜間施工作業。持續推動城市建成區內的工業噪聲污染源治理,減少城市建成區工業噪聲擾民問題。嚴格控制生活噪聲影響,鞏固和深化安靜居住小區創建成果,著力解決民眾關心的噪聲問題。(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責任單位:市公安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交通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三)推動城市綠色低碳轉型。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深化能源結構調整,推動產業經濟結構轉型,倡導簡約適度、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1.構建綠色低碳能源體系。科學預測化石能源消耗規模,制定能源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嚴控燃煤發電機組增長速度,淘汰環保、能耗、安全等未達標準的設備,新建耗煤項目實行煤炭減量替代,加強煤炭清潔利用和煤層氣綜合利用,實現全市煤炭消費總量及結構占比持續下降。開展非化石能源和非碳能源替代方案研究,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因地制宜布局風電場、地熱能、農林生物質能發電、光伏發電和水源熱泵項目,推廣氫燃料、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替代能源。加強區域協同,推進川渝電網一體化發展,擴大三峽水電站及川黔等地入渝電力規模,構建區域能源協調保障體系。(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責任單位:市級有關部門,各區縣政府)
2.發展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出台煤電、石化、煤化工等產能控制政策,合理控制煤制油氣產能規模,提升高耗能高排放項目能耗準入標準,制定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建材、交通、建築等行業和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落實生態環境準入規則,進一步發揮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引領作用,加強規劃環評、區域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以節能降碳為導向,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加快推進工業領域低碳工藝革新和數位化轉型,開展碳達峰試點園區建設。加快商貿流通、信息服務等綠色轉型,提升服務業低碳發展水平。(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國資委、市住房城鄉建委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3.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廣節能低碳節水用品,推動太陽能、再生水等套用,鼓勵使用環保再生產品和綠色設計產品,減少一次性消費品和包裝用材消耗。倡導綠色裝修,鼓勵選用綠色建材、家具、家電。持續推進垃圾分類,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治理,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轉運、分類處理系統。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收集處理,建立完善應急處置機制。科學制定城市慢行系統規劃,因地制宜建設山城步道和綠道,全面開展人行道淨化行動,改造提升城市步行街。深入開展綠色出行創建行動,最佳化交通出行結構,鼓勵公眾選擇公共運輸、步行等出行方式。(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委、市交通局、市經濟信息委;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九、提升城市人文品質,彰顯多元文化內涵
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等重要指示精神,傳承歷史文脈,創新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弘揚重慶人文精神,全面增強重慶人文魅力與城市吸引力。
(一)保護傳承歷史文化。按照系統完整保護傳承城鄉歷史文化遺產的要求,注重歷史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結合,完善保護體系,加強保護修繕,推進活化利用,融入城鄉建設,讓優秀歷史文化活在當下、服務當代、富有生命力。
1.加強系統保護。準確把握新時代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基本內涵,多維度展示弘揚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革命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不斷充實重慶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進一步開展歷史文化資源調查,建設歷史文化資源信息庫,增補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明確保護重點和保護要求。整體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街區、傳統風貌區的傳統格局、歷史風貌、人文環境及其依存的自然山水環境。保護各級各類文物本體及其周邊環境,加強預防性保護、日常保養和保護修繕。保護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歷史建築,及時加固修繕,消除安全隱患。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依存的文化生態,發揮其社會功能和當代價值。(牽頭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文化旅遊委;責任單位:市級有關部門,各區縣政府)
2.推進活化利用。堅持以用促保,讓歷史文化遺產在有效利用中成為城市的特色標識和公眾的時代記憶,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實現永續傳承。加大文物開放力度,利用具備條件的文物建築作為博物館、陳列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活化利用歷史建築、工業遺產,在保持原有外觀風貌、典型構件的基礎上,通過加建、改建和添加設施等方式適應現代生產生活需要。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合理利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產生活。(牽頭單位:市文化旅遊委;責任單位:市級有關部門,各區縣政府)
3.融入城市建設。堅持“留改拆增”並舉,以保留保護為主,穩妥推進城市更新,逐步降低老城區建設密度和強度,疏解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不相適應的工業、倉儲物流、區域性批發市場等城市功能。依託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地段建設文化展示、傳統居住、特色商業、休閒體驗等特定功能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活力。採用“繡花”“織補”等微改造方式,增加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街區和歷史地段的公共開放空間,補足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加強多種形式應急力量建設,制定應急處置預案,綜合運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提高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街區和歷史地段的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加強各類保護對象及周邊地區建設活動管控,保護好傳統文化基因,鼓勵繼承創新,彰顯城市特色。(牽頭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文化旅遊委;責任單位:市級有關部門,各區縣政府)
(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培育重慶人文精神,讓文化融入城市建設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1.健全文化服務體系。實施公共文化服務提升工程,完善公共文化陣地網路,規劃建設一批重大文化設施,推動基層文化設施達標建設、功能提升,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創新文化設施供給,最佳化圖書館、文化館、書店、影劇院等設施布局,倡導全民閱讀和藝術普及,提升城市的“書香氣”“文化范”。完善博物館體系建設,推動區縣公共博物館全覆蓋。注重在建築、街區、公共設施和公共空間建設中注入文化藝術元素,提升設計品位。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民眾性文化活動。建設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台,實現公共文化資源線上線下互聯互通。(牽頭單位:市文化旅遊委;責任單位:市級有關部門,各區縣政府)
2.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加強重慶城市文化總體策劃,實施重慶文化形象推廣計畫,推出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大事件。立足重慶特有的自然山水人文資源和地形地貌條件,打造包括山城公園、山城崖壁、山城洞天、山城步道、山城陽台、山城交通、山城夜景、山城之窗、山城記憶等山城特色品牌,培育江城綠島、江城峽泉、江城綠岸、江城半島、江城灣區、江城橋都、江城夜遊、江城人家、江城印象等江城特色品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產業、融入現代生活。建設長江文化藝術灣區、長嘉匯演藝聚集區,推出一批音樂、舞蹈等演藝精品劇目和演藝文化品牌。加強和規範城市地名管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牽頭單位:市文化旅遊委;責任單位:市級有關部門,各區縣政府)
3.弘揚重慶人文精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堅韌頑強、開放包容、豪爽耿直”為主線、主題和主調,培育新時代重慶人文精神。依託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和紅岩精神,提升創作能力,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精品力作,繁榮社會主義文藝。推動音樂、美術、舞蹈、書法等各種文藝形態蓬勃發展,不斷豐富市內書籍、報刊、網路、影視等文化宣傳內容,使人民民眾享受到更多更精美的精神食糧。(牽頭單位:市委宣傳部、市文化旅遊委;責任單位:市級有關部門,各區縣政府)
(三)繁榮發展文化產業。以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文化創意、科技創新、產業融合催生新發展動能,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
1.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以市場為導向,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經營機制創新,構建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科技領先、富有創意,開放共融、創新活躍,具有重慶特色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動演藝、動漫遊戲、數字影音、數字媒體、新型閱讀、時尚娛樂、創意設計、當代藝術、工藝美術、文化用品裝備等文化產業重點領域提質增效。培育壯大文化市場主體,加強分類指導,促進協同創新,最佳化升級文化產品供給,形成特色化、創新化、規模化文化產品供給體系。(牽頭單位:市文化旅遊委;責任單位:市級有關部門,各區縣政府)
2.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原則,深度挖掘人文資源,把文化元素植入景區景點,融入城市街區,推動更多文化資源要素轉化為旅遊產品。利用文物古蹟、歷史建築、人文場館、老舊廠房等拓展文化空間,開展文化旅遊,做大做強文創產業。通過規劃、建設、經營植入新興業態,培育發展富有地域文化特色、蘊含本地文化元素、彰顯傳統文化精髓的文化旅遊精品,形成體現重慶特色的文旅融合產業體系。(牽頭單位:市文化旅遊委;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3.推動文化產業融入城市發展。發掘城市文化資源,保護和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將美學元素、藝術元素套用到城鎮規劃和建築設計中,打造歷史底蘊厚重、時代特色鮮明、文化氣息濃郁的山水人文城市。以培育新型文化業態為抓手升級疊代商圈、商業街、商業體和夜市,面向國際市場打造一批優質演藝、會展、藝術品、工藝美術、數字型驗和文化旅遊目的地。推動文化與時尚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傳統文化、地域文化商業價值,鼓勵打造一批優質文化內容與服飾、餐飲、康體、社交等業態深度融合的時尚創意產業集聚地。(牽頭單位:市文化旅遊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責任單位:市商務委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十、提升城市韌性水平,築牢生命安全防線
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要統籌發展和安全,最佳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發展模式,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統籌城市建設和防災減災,增強基礎設施韌性,強化風險防控,提升應急能力,有力保障城市運行安全和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一)提升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堅持立足長遠、適度超前、科學規劃、多輪驅動、注重效益,準確把握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以安全韌性為前提,把韌性要求融入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抓緊謀劃推進一批引領性、牽引性、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加強水利、通信、能源等網路型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地下設施“里子”,全面提升城市安全水平和綜合承載能力。
1.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提升“水利網”,推進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和現代化改造,基本建成渝西水資源配置工程,投用巴南觀景口、南川金佛山大型水庫。搶抓國家“150”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機遇,推動100座中小型水庫建設,加快城鄉應急備用水源建設和提質增效,抓緊推進長征渠引水工程、渝南水資源配置等工程前期工作。建設提升“通信網”,推進5G、千兆寬頻等基礎網路建設,打造一批產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平台;建設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成渝節點,統籌布局大型雲計算和邊緣計算數據中心。建設提升“能源網”,重點打造“疆、川、藏”電入渝通道和川氣入渝通道,完善電力儲能、成品油儲運、儲氣、儲煤設施,構建靈活高效的能源儲備調峰體系。建設提升“安全網”,加強消防隊站、消防訓練基地、消防水源等公共消防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人民防空設施與城市基礎設施緊密結合和軍民兼用,強化對橋樑、隧道等重要基礎設施及高層建築的加固改造,加快城市燃氣管道、給排水管道等管網更新改造。(牽頭單位:市水利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消防救援總隊、市通信管理局、市住房城鄉建委等部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人民防空辦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2.統籌城市地下設施建設。全面開展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普查,建立完善地下基礎設施綜合管理信息平台,整改治理安全隱患,更新改造超過設計使用年限、材質落後、功能缺失的老舊設施。加強城市管線綜合管理,加快廊道化、智慧化建設,力爭城市新區新建道路綜合管廊建設率不低於30%。強化市級統籌和區縣屬地管理,完善分工明確、權責清晰的長效管理機制,提升運行管理效率和事故監測預警能力。推動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立法,統籌地上地下,科學有序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牽頭單位:市住房城鄉建委;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人民防空辦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3.統籌防洪排澇與城市建設。持續推進中心城區“兩江四岸”及周邊地區統籌防洪排澇與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突出安全標準的剛性、空間利用的彈性、城市運行的韌性,在工作機制、規劃建設、技術標準、綜合管理等方面加強統籌,提升城市生命線工程和沿江建築抵禦洪澇災害的能力。落實城市濱水空間“分級設防、雨旱兩宜、水進人退、水退人進”的彈性利用方式,完善應對洪澇災害的韌性城市管理策略。融入低影響開發理念,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到2025年,濱江地區各類基礎設施、公共空間及房屋防洪抗災能力明顯提升,實現防洪排澇、生態保護、人居環境、應急調度等功能多元複合,將“兩江四岸”建設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牽頭單位:市住房城鄉建委、市水利局;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等部門,中心城區各區政府,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管委會)
(二)強化城市風險防控。堅持預防為主、源頭防範,注重風險源頭預防管控,加強風險監測預警預報,強化城市風險動態管控,健全重大安全風險防控體系,開展城市治理風險清單管理試點,全面提升城市風險防控水平,助力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
1.注重風險源頭預防管控。開展城市安全風險辨識與評估,推動風險評估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建立重大風險聯防聯控機制,明確相關部門風險管控責任。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加強對高危行業和重點項目的安全條件審查,建立健全高危行業準入前的安全風險評估論證機制。開展洪旱災害、地質災害、氣象災害等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摸清災害風險隱患底數,開展重點風險隱患調查與評估,查明區域抗災能力,建立分類型分區域的全市自然災害風險資料庫,編制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圖和防治區劃圖。加強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監管,推進區域性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開展區縣地震風險預評估,建立全市地震風險普查成果套用服務體系,推進實施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牽頭單位:市應急局;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氣象局、市地震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2.加強風險監測預警預報。加強監測預警基礎設施建設,最佳化完善地質災害、地震災害、氣象災害、洪旱災害等自然災害監測網站點布局,逐步完善空、天、地一體化全域覆蓋的災害監測網路。提升預警信息發布時效性、精準度和覆蓋面,提高對特定區域、特定人群的精準發布能力。到2025年,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預警覆蓋率達100%,大江大河短期水文預報準確率達到95%以上,中小河流預警覆蓋率達85%以上,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45分鐘以上;重點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1.0級、其他地區達到2.0級,實現1分鐘地震自動速報、5分鐘地震烈度初報。(牽頭單位:市應急局;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氣象局、市地震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3.強化城市風險動態管控。開展危險化學品、消防安全、道路運輸安全、建設施工安全、自建房安全等專項整治;實施洪旱災害、地質災害、森林草原火災、氣象災害綜合防治,重大建設、生命線工程抗震等安全專項整治;健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等專業防控體系。到2025年,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防災減災和監測預警能力明顯增強;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持續下降,突發氣象災害監測率達90%以上。(牽頭單位:市應急局;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衛生健康委、市氣象局、市地震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三)提升城市應急能力。構建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完善事故災害救援處置體系,形成應急準備和回響合力,全面提升事故災害抵禦水平和疫情應急回響水平,切實增強抗災、救災能力。
1.完善事故災害救援處置體系。加強城市專常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出台重慶市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管理辦法,分專業明確應急救援隊伍建設要求,全面提升救援隊伍的規範化、專業化、職業化水平。最佳化整合各類應急救援力量,組建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加快航空應急救援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市域內1小時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加強地震、水域、山嶽、軌道、化工等專業救援訓練基地建設,適應“全災種、大應急”實戰任務需要。依託國家社會應急力量管理服務平台,建立全市社會應急力量資料庫。(牽頭單位:市應急局;責任單位:市消防救援總隊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2.形成應急準備和回響合力。加強應急基地建設,建設市應急指揮總部和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強化專業應急救援基地功能,健全重慶市水上應急救援體系。強化應急預案管理,制定重慶市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編制指南。加強應急物資管理,建立健全實物儲備和產能儲備相結合、政府儲備和商業儲備相結合、軍隊儲備和地方儲備相結合的應急物資儲備機制。加快1個市級和6個戰區級應急裝備物資儲備庫建設,健全消防救援應急裝備物資保障體系。完善自然災害應急救助制度,健全受災民眾應急期救助、過渡期救助等災害救助機制。(牽頭單位:市應急局;責任單位:市消防救援總隊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3.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水平。高標準打造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程,強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回響能力,完善先期處置、擴大回響、回響終止和信息發布流程。提升智慧醫療服務管理質量,構建“衛生健康雲”平台,打造健康醫療大數據資源池。強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智慧型回響,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報告監測信息網路和系統。強化疫情應急物資和應急裝備保障,切實做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管理。(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責任單位:各區縣政府)
十一、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城市提升領導小組更名為市城市更新提升領導小組,充分發揮統領作用,統籌協調、指揮調度、部署推進全市城市更新提升工作。各專項工作小組負責落實領導小組有關部署要求,抓好專項工作推進落實。市城市更新提升領導小組辦公室(市住房城鄉建委)具體負責落實領導小組議定事項和辦公室日常工作,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健全工作機制,創新工作舉措,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和調度會議,協調推動重點項目落實落地。(牽頭單位:市住房城鄉建委;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二)壓實工作責任。市級各部門按照職能分工,制定專項行動方案,細化任務措施,以常態化、多元化方式指導各區縣開展城市更新提升工作。各區縣政府是本地區城市更新提升各項任務的實施主體,要結合實際,細化實施方案和實施項目庫,明確工作目標、工作任務、工作措施,細化分解責任,“定人、定責、定目標、定時間、定任務、定標準”,確保城市更新提升工作科學、有序、協調推進。(牽頭單位:各區縣政府;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等部門)
(三)完善體制機制。加強城市更新提升實施情況的動態監測,實時掌握實施項目推進情況;建立健全城市更新提升評估機制,定期開展城市體檢,重點加強城市問題溯源,剖析根源,破解突出問題。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推進城市更新提升相關工作立法,形成體系完善、相互協調的法規制度、公共政策、管理辦法、規範標準。進一步推動落實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三位一體”要求,強化城市建設全過程檔案留痕與信息共享,實現城市科學規劃、有序建設、高效管理、安全運行,推進城市有機更新,促進城市品質提升。(牽頭單位:市住房城鄉建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責任單位:市級有關部門,各區縣政府)
(四)統籌要素保障。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形象工程。加強資金、資源、資產統籌,擴大資源配置半徑,做好項目要素保障和資金平衡。市級有關部門要將城市更新提升政府投資項目納入市政府投資項目三年滾動規劃和年度計畫,並按照市與區縣事權劃分,分別落實項目籌資責任。市級相關部門要積極爭取中央專項資金,統籌公共預算、政府基金和專項債,以及政策性金融機構貸款,支持城市更新提升項目建設。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創新投融資模式,釐清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和個人的邊界,依法依規、穩妥推進PPP、TOD、REITs等投融資模式,吸引各類社會資金參與項目建設,鼓勵居民參與和出資。深挖項目市場化運作空間和商業運營潛力,經營性項目採用市場化方式;準經營性項目優先採用市場化運作,採取特許經營等方式引入社會資本;準公益性項目、公益性項目要創新方式調整投資結構,擴大市場化比例,盤活各類存量資源,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各區縣要結合市、區縣事權劃分,多渠道籌集資金,推進城市更新提升工作。(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市國資委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五)強化督查考核。建立健全工作考核問責機制,加強對城市更新提升工作的督查督辦。市級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對各項工作的指導和監督,及時掌握工作推進情況,梳理解決矛盾問題,確保各項任務按計畫、按要求加快推進。各項目實施主體要嚴格加強項目管理,切實加強進度控制,強化各項任務推進的統籌組織和協調。(牽頭單位:市政府督查辦;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市文化旅遊委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六)注重宣傳引導。要做好相關政策解讀和宣傳引導工作,利用報刊、電視、廣播、網路等媒體平台,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廣泛宣傳城市更新提升工作,打造立體化宣傳矩陣,回應社會關切。突出黨建引領,梳理城市更新提升重要成效、創新舉措、典型案例,全面提高社會公眾的認識,激發廣大市民理解和參與熱情,鼓勵廣大市民和社會各界群策群力共謀城市發展,加快形成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濃厚氛圍,真正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牽頭單位:市委宣傳部;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等部門,各區縣政府)

發展歷史

2022年8月8日,《重慶市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動計畫》解讀新聞發布會舉行,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負責人對行動計畫的內容、目標等內容進行了介紹和解讀,從9個方面著手重慶特色的城市更新。

內容解讀

提升基礎設施體系,重慶市高鐵通車及在建里程超過2000公里,開工建設高速公路1000公里、建成1200公里,主城都市區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及在建里程達到1000公里。
提升綠色低碳轉型,綠色低碳能源體系、產業體系和生活方式初步構建,公共運輸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到55%以上,城鎮新建建築中綠色建築占比達到100%,建設市級綠色示範社區100個以上。
提升安全韌性能力,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和應急管理體制更加健全,城市防洪排澇、消防、人防、基礎設施等韌性不斷增強,城市內澇積水點基本消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