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智威

釋智威(?—680),俗姓蔣,母朱氏,唐代縉雲縣壺鎮鎮金竹村人。相傳前身為南朝梁、陳間著名文學家徐陵(507—583),家世業儒,自幼聰明異常。其父教他讀書,他不僅過目不忘,而且理解常出新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釋智威
  • 出生地縉雲縣壺鎮金竹村
  • 出生日期:507
  • 逝世日期:583
  • 代表作品:《桃岩寺碑》《頭陀寺碑》《六門陀羅尼經論廣釋》—卷
簡介,嗣法國清,飛杖卜勝,卓錫法華,法華寺興衰,史籍記載,

簡介

小小年紀就經史百家無所不熟,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因為智威“天與多能,富有辭藻”(北宋釋贊寧《大宋高僧傳》、北宋釋衡敬《天台九祖傳》等),所以“年十八,為本郡(學)堂長”
唐處州法華寺智威唐處州法華寺智威
(南宋釋志磐《佛祖統記》)。智威年紀輕輕就榮任一郡之最高學校的堂長,已屬罕有,而古今佛教有關史籍關於智威身世及出家的因由、過程,更瀰漫著濃濃的離奇和神秘。南宋釋志磐在《佛祖統記》中說:智威“年十八,為本郡(學)堂長。父母令歸納婦,路逢梵僧謂之曰:‘少年何意欲違昔日重誓耶?’因示其‘五願’曰:‘一願臨終正念;二願不墮三途;三願人中托生;四願童真出家;五願不為俗流之僧。’蓋前身為徐陵,聽智者講經,深有詣人,對智者親立此願。師聞願已,不復還家,即往投國清投章安為師。”

嗣法國清

智威到天台山國清寺禮章安為師後,受具足戒,認真修持《妙法蓮華經》、《大智度論》、《大涅架經》和台宗“三大部”、“五小部”等台宗佛典,日修夜禪,咨受心要,年復—年,終於定慧俱發,即證“法華三昧”。
章安大師有大慧、明曠、吉藏、道素、弘景、智威等六大高徒和眾多弟子。但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為宗經,把證“法華三昧”作為追求的神聖目標及嗣承祖位的重要條件。所以,在632(唐貞觀六年)八月七日,年屆七十二歲的章安大師在國清寺圓寂後,智威理所當然地成了章安大師的嗣法弟子和台宗的新一代祖師。
“632(唐貞觀六年)八月,灌頂(即章安)寂於國清寺,智威繼其後住持國清寺”(《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天台山》)。入唐後,台宗佛教面臨著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甚至是生死存亡的大考驗。智威大師帶領僧眾苦心謀劃,勵精圖治,努力促進佛教天台宗及國清寺在艱難的厄運中奮進,使天台宗及其祖庭國清寺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最後終於跨越過了佛教天台宗創立和發展以來的第一個危機時期。

飛杖卜勝

智威大師主持“國清寺”後的第43年(公元674年,即高宗上元六年),他認為要大力弘揚天台宗佛法,就應該在立足祖庭“國清寺”寺的同時,必須走出天台山,主動到外地拓展道場,教化百姓,竭力擴大天台宗佛法影響。《佛祖統記》對智威向外開拓弘法道場一事有如此神話般的“飛杖l-勝”之記載:
“唐(高宗)上元六年,(智威大師)欲卜勝地說法度人。執錫而誓日:‘錫止之處即吾住所’,其錫自國清飛至蒼嶺普通山(台婺分界),可五百里,以隘狹不容廣眾,凌空再擲,至軒轅煉丹山。師既戾止。翦棘刈茅,班荊為座,聚石為徒。晝講夜禪,手寫藏典。於是名其地日法華。”
智威大師在天台山國清寺手執錫杖凌空一擲,即飛越五百里至蒼嶺普通山,再擲又數十里達軒轅煉丹山後,根據縉雲縣《雲灘(今壺鎮陶灘)陶氏宗譜》中所收集的,縉雲北宋宣和三年進士詹宗益寫的《舍惠明寺記》記載,這裡發生了——個“陶公夫婦施捨別墅作為智威大師最初弘法寺字”的動人故事。故事說:
“邑東六十里有惠明寺……初有異僧號法華尊者,由天台越縉邑東蒼嶺,以錫杖飛卜,緣地於仙石山之陽,乃鄉人諱雷,字仲震,陶公之別墅也。謁而請日:‘余卜創寺基,而緣屬公墅,願為此丘主,能捐弗貳乎?’公初有難色,淑配朱氏諭之日:‘吾與君享有餘饒,所乏者嗣耳,厚積何為哉?舍此以成善事,倘若獲嗣,尚足以自給。’乃樂從。遂將附近田九千六百餘秧,蓋以田地山塘,東起石龍頭;西界仙人嶺;南至高堪,今黃婆堰;北抵山里塘山崗,約二里許舍之,寺遂告成焉。”
當然此故事無其它佐證,但縉云云灘陶氏的遷縉始祖陶溫雖系後周年間(954—960)“因別業在縉東之灘,遂遷居焉”(《雲灘陶氏宗譜》)。“別業”置於何時?是隋、是唐,還是更後都沒有記錄。所以這個故事的真假,給人們想像和理解的空間還是比較大的。

卓錫法華

智威大師卓錫弘法的軒轅煉丹山就是今縉雲縣縣城東北二十七公里的壺鎮鎮塘川村東的惠明寺山。據有關記載,軒轅煉丹山又名煉丹山(明成化《處州府志》,乾隆、道光《縉雲縣誌》)、法華山(康熙23年、光緒《縉雲縣誌》及《佛祖統記》等)、石釜山(康熙11年《縉雲縣誌》)、仙石山(《舍惠明寺記》)、惠明寺山(民間俗稱)等等。1999年所編的《縉雲縣地名志》進一步明確:“法華山在(縉雲)縣城東北27公里壺鎮塘川村東(石龍頭)。”
經過智威大師的辛勞和僧俗眾人的努力,呈現在人們面前新的弘法道場——法華山之法華寺,“梵宮靜宇,輪奐暈飛,勝概供樂,紅塵不染,隱然一方真境也”(《舍惠明寺)己》)。
智威大師卓錫法華寺弘法的訊息一傳開,附近府縣的學者居士紛紛前來從學。《佛祖統記》言當時之盛曰:
“既而學者自來,習禪者三百人,聽講者七百眾,常分九處安居。”
據記載,當時不僅向智威大師從學修禪者眾多,而且大師的弘法場面非常神奇和壯觀:
“師身長七尺,骨法古秀。每登座有紫雲覆頂,狀如寶蓋,鳥雀旁止,有同家畜”(《佛祖統記》)。
正因為智威大師每登座都有“紫雲覆頂,狀如寶蓋”,所以人們尊之為“法華尊者”。
特別有意思的是智威大師在法華山還有許許多多的靈驗之事,如:
“眾苦乏水,浚一石井才三尺深,日給千眾冬夏無竭;法華至仙居上阪(智威大師弘法縉雲時的仙居分道場)約八十里。師每日往返。齋粥禪講未嘗少違,鹹謂有神足通。”(《佛相。統記》)。
“靈異所鐘,倉常自滿,油常自來,眾徒安享,未嘗告乏”(《舍惠明寺記》)。
三尺石井之水日給千眾不竭、日往返八十里(合一百六十里,每小時十里計,需十六小時)而兩地的齋粥禪講從無擔擱、“天來倉自來油”(壺鎮一帶傳說)諸此等等,智威大師真可謂是神通廣大的菩薩了。
另據《佛祖統記》記載,智威大師在圓寂時也出了許多的奇事:
“永隆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趺坐禪堂而化,異香七日不歇(自上元初建寺。至永隆初入滅。才七年耳)是日眾見坐逝於寺。而上阪之人見師赴檀越舍,至人起滅其不可測識若此。”
在縉雲法華寺圓寂後,卻還在近百里外的仙居看到智威大師“赴檀越舍”,趺坐禪堂而化卻“異香七日不歇”,能不使人額首稱奇嗎?
智威大師從唐高宗上元六年(674)卓錫縉雲法華山弘法,至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圓寂,在天台宗佛教的縉雲祖庭——法華寺前後弘法七年。嗣法弟子為被尊為台宗七祖的天宮慧威”[13]禪師,兩師並稱“二威”,智威稱“大威”,慧威稱“小威”。
智威大師富有辭藻,著有《桃岩寺碑》、《頭陀寺碑》等,經論傳世已稀,敦煌出土有大師所著的《六門陀羅尼經論廣釋》—卷。
在智威大師圓寂二百多年後的吳越王錢鏐,鑒於智威大師對佛教及天台宗發展所作的巨大努力和重要貢獻,謚他為“玄達尊者” 。

法華寺興衰

智威大師的弘法道場法華寺屢有興衰。先湮沒於唐末,1008年(宋大中祥符元年)重建,更名為惠明寺。1121年(宋宣和三年)二月,方臘部將霍成富率部攻陷縉雲,寺宇諸勝慘遭焚毀。雲灘陶氏河公即率眾鼎力復成。後又敗湮,1745年(清乾隆十年)再建大殿、山門各三間,廂房六間。1858年(清鹹豐八年)四月至1863(同治二年)正月間,太平軍陷縉雲,寺字又遭兵燹,僅存斷垣殘壁。1925(民國十四年),佛徒又致力募捐重建部分殿宇。1949年後,廂房等分配無房農戶居住,時光流逝,風侵雨蝕,殿字一度破敗不堪。 現已重建,香火興旺。

史籍記載

釋智威。姓蔣氏縉雲人也。穎脫塵蒙心游物表。少事師於軒轅氏煉丹山。聞天台宗教盛。遂負笈往沃洲石城寺。親灌頂禪師求請心要。既而得一融道體二居宗。定慧方均寂照相半。雖雲自了急在利他。天與多能富有辭藻。著桃岩寺碑與頭陀寺碑。氣度相表。後以法眼付授慧威焉。時傳威是徐陵後身。其利智雄才斷可知矣。又釋慧威。姓留氏。東陽人也。總角之年露其舊習。抉開愛網。逕入空門。不滯一方仍參三益。聞縉雲大威禪師盛行禪法。裹足造焉。刻志忘勞睹威牆奧。一日千里罔不推稱。至有成業時謂小威。然其樂靜居山罕交人事。指教門人不少。傑出者左溪玄朗矣威常修止觀匪棄光陰。說與行而並馳。語將默而齊貫。落落然汪汪然。人無得名焉。
【《宋高僧傳》卷第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