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永剛

酈永剛,1968年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1968年至1972年任職於地質部;1972年至1978年任職於國家重點項目627工程海洋地球物理部門;1978年至1981年任職于海洋地質調查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酈永剛
  • 性別:男
  • 國籍:美國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復旦大學
個人簡介,關於地震,

個人簡介

酈永剛,美國南加州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美國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地球科學工程研究所Adjunct教授;復旦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特聘講座教授。相關工作:國務院僑辦海外諮詢專家委員會委員;南加州華裔教授學者協會會長;復旦大學南加州校友會會長 。
酈永剛

關於地震

美國南加大地球科學系華裔副教授酈永剛等,經過10年定點觀察,首次發現地震影響鄰近斷裂帶的“癒合”過程。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1月30日出版的著名科學雜誌《自然》上。
據北美《世界日報》報導,酈永剛與其它科學家,選擇Landers附近的Johnson谷斷層,已經對其進行了逾10年的觀察研究。1992年Landers發生7.4級地震,酈永剛等次日一早就趕到引發地震的Johnson谷斷層,透過人工爆破產生的地震波,研究斷層的深部構造。此後,每隔一年或兩年,酈永剛等選擇同一地點進行人工爆破,觀測地震波的變化。
此前,酈永剛已經發現套用“導波”(Guide Wave)通過地層時的速度變化可查明斷層構造,而且精度可達數十米,遠高於其它波型得到的結果。研究Johnson谷斷層時,酈永剛繼續套用導波為主要觀測手段,觀察地表以下斷層帶結構隨時間的變化。
酈永剛指出,地震產生的原因,是斷層所受應力長期積累,超過了摩擦力,從而產生激烈錯動。而活動斷層每隔數十年乃至數千年的一段時間,會重新發生地震。如果能闡明斷層帶的地震循環機理,便可能準確預測地震,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1998年,酈永剛等發現,通過Johnson谷斷層的導波速度逐年加快,代表岩層重新變硬,含水量增加,斷層正在逐步恢復到地震發生前的狀態。過去,科學界一直猜測,地震斷層存在“地震--癒合--再地震”的循環,但從未得到證實。酈永剛等的研究成果,第一次提供了斷層“癒合”的觀測證據,從而受到高度重視。
1999年後,酈永剛及其合作者、洛杉磯加大(UCLA)地球物理教授韋岱爾(John Vidale)意外觀測到Johnson谷斷層的癒合過程發生中斷,甚至逆轉。他們綜合分析了周圍地區的地質變化,發現該斷層以東25公里處的Hector Mine1999年發生7.1級地震。酈永剛等由此得出新結論,即鄰近地區的地震影響斷層癒合過程。
酈永剛稱,這一發現對修正地震預測模式很有意義。一處斷層帶癒合到一定程度,就會再次發生地震。而如果鄰近地區發生地震,便可能中斷、延緩該斷層帶的癒合過程,再次發生地震的時間從而延後。考慮到這一因素,地震預測的精度可能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