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保護管理所

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保護管理所

鄭州古滎漢代冶鐵遺址位於鄭州市西北二十多公里的惠濟區古滎鎮(滎陽故城)西牆外。1965年文物調查發現,遺址南北長400米,東西寬300米,總面積12萬平方米。1975年,鄭州市博物館對遺址的冶煉區發掘1700平方米,在發掘範圍內,發現煉鐵爐爐基兩座、爐底積鐵十餘塊,最大的重約23噸、礦土堆約60立方米、水井一眼、水池一處、四角柱坑、烘范爐十三座、船形坑一個等遺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保護管理所
  • 外文名稱:Repository of the Site of Smelting Iron of Han Dynasty in Guying Zhengzhou City
  • 類別:古蹟址博物館
  • 地點:於鄭州市西北二十多公里的惠濟區古滎鎮(滎陽故城)西牆外
  • 開放時間:1975年
  • 館藏精品:遺址冶煉區
管理所位置,管理所簡介,

管理所位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是新中國的文博事業經歷了由弱小到強盛的發展過程,現今文博事業蓬勃發展的大好形勢是一代代文博工作者辛勤耕作的成果,這期間有數不盡感人的故事和無數辛勞一生的人。
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保護管理所
古滎漢代冶鐵遺址是2001年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它的發現、發掘及保護過程中有一大批活生生的人和事時時在我腦海中翻動。在《中國文物報》上看到國家文物局決定舉辦“我與文化遺產保護”徵文活動,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想把我了解和經歷的事寫出來,與同行共勉。

管理所簡介

1965年10月,正在修築鄭州至古滎的公路,墊路基需要大量的土方。在寬闊的平原上修路,在以糧為綱的時代,可耕地及莊稼是儘量不破壞的,當時交通運輸工具還很落後,遠距離運土不太現實。在古滎鎮(滎陽故城)西門外一塊當地村民稱為紅土坡的不長莊稼的地方又是公路的經過處,自然成為了取土的最佳地點。在生產工具不發達的時代修路,墊路基運土主要靠人,這裡就成了築路人員的集中工作地點,挖的挖,運的運,一派生氣勃勃的勞動場面,這種場面後來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也出現過。不過這塊土地太堅硬了,當時的主要工具是鐵杴和鐵鎬頭,在出現很大的結塊時,杴和鎬頭無法撬動,取土的勞動者只好鑽眼裝炸藥準備爆破,第一次點火因是啞炮未能成功。鄭州市博物館(鄭州博物館前身)的工作人員當時在距這裡五公里左右的後王莊遺址進行調查,聽到這一訊息後,迅速趕到修路現場察看,發現這一個個大的結塊是冶煉留下的遺蹟,四周還有許多煉渣和積鐵塊,這就是所以不長莊稼的原因所在,它是一處冶鐵遺址,當即要求停止取土,不許爆破,但工人怕影響修路進度,不同意停工,並要點火引爆已經裝好的炸藥。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鄭州市博物館的李昌韜同志跳到裝好炸藥準備爆破的地方,高舉手臂大聲制止:“不許炸……”,在他這種大無畏、不怕犧牲精神的感召下,工人停止了點火。1975年經過發掘,要爆破的地點正是一號高爐的爐址!戰場上黃繼光以身堵槍眼、董存瑞手舉炸藥包炸碉堡的英勇行為老幼皆知,文博工作者這種不怕犧牲保護文化遺產的行為在我心目中與英雄們一樣高大!富有戲劇性的是,當年點火炸煉鐵爐的年輕人後來也成為古滎漢代冶鐵遺址保護管理所的工作人員,成了這處遺址的忠實衛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