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子龍平叛遺址

鄧子龍平叛遺址

鄧子龍平叛遺址,位於雲南省施甸縣境內。明萬曆十年(1582),雲南滇西隴川宣撫司記室岳鳳弒主叛國,投靠緬甸洞吾王朝瑞體,賊敵裡應外合,犯我邊境。明神宗皇帝任命鄧子龍為永昌參將,攜兵三千,日夜兼程趕到永昌(今保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鄧子龍平叛遺址
  • 地理位置:雲南省施甸縣
  • 氣候類型:高原季風氣候、熱帶雨林
  • 著名景點:小關、里騷關等
遺址簡介,概況,姚關清平洞景區,五關景點,

遺址簡介

鄧子龍以施甸為主戰場,在姚關、灣甸、三尖山等地抗敵,三戰大捷,殺得賊敵橫屍遍野,平息了叛亂,穩固了邊防。清平洞及五關遺蹟至今猶存。

概況

姚關清平洞景區

清平洞位於施甸縣姚關鎮烏龜山南麓,距縣城20公里處。姚關是首戰之地,萬曆十三年(1585年)春鄧子龍駐姚關開鑿清平洞,寓滇西戰亂平息,各族人民安居樂業之意,名為“清平”。
清平洞,背靠龜山,面臨清池,林木蔭翳,洞內清涼,可容百人。洞中有一石,擊之聲如鼓樂,又有石乳涓滴,下有“石碗”接之,碗中之水永不枯竭。洞分南北兩室,北室為鄧子龍當年運籌、休息之所,遺有“避署清平晝打眠”的石床,“我去莫叫基石爛”的弈棋石桌。南室三面壁立,壁上有“鐵壁”、“銀瓶”、“地鼓”、“天梯”題詞。沿“天梯”盤旋而上,有一座別致的看山亭,亭為鄧子龍登高賞月處,佇立看山亭,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山前荷池中飛檐出閣,彩瓦畫棟的是“磨劍亭”,相傳鄧子龍當年在此磨礪戰劍而得名。洞北側建有一閣亭,閣中單立《恤忠祠記碑》,乃萬曆年間雲南按察司分巡金滄僉事關西信亭李士達,為紀念捐軀殉國之將士而撰。洞北另一小亭,內置“烹象處”石碑一塊,乃鄧子龍大敗緬象隊,烹象犒勞將士的地方,“烹象處”三字乃為李根源所書。
洞南建恤忠祠,祠由正殿、兩廂、面樓構成,殿中立有鄧將軍塑像,右廂房存有浮雕鏤空格子門8扇,被專家稱為“滇西中原文化瑰寶”。
1983年1月,清平洞被列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已成為人民憑弔先烈,緬懷鄧將軍、瀏覽觀光的風景名勝,成為弘揚愛國主義的文化教育基地。

五關景點

明萬曆11年(1583年)緬酋莽應里勾結叛逆,岳鳳發動內侵,滇西告急。明神宗準雲南巡撫請詔移鄧子龍為永昌參將率軍三千星夜馳援雲南。同年5月,鄧子龍將率軍到達永昌(今保山),六月初三移師姚關,在姚關境內各重要通道設立防禦關卡,共五個,分別是大關、小關、里騷關、芭蕉關、茨竹關,稱五關。
關樓關樓
大關:位於姚關鎮大嶺崗村大關箐東約一公里的山樑上,整個建築分關樓、護關牆、護關壕三部分。現關樓復修,護關牆遺址尚存,大關是舊城進入姚關的重要關卡,當年鄧子龍在此破緬兵象陣,殺得緬叛軍血流滿澗,屍橫成山。鄧將軍以詩:“攀枝花鳥驚遺鏃,偃草坡猿泣敗髏”生動刻畫了當時悲慘的戰爭場景。其前即為偃草坡古戰場。
小關:位於姚關鎮擺馬村東南兩公里處的少羅山與關坡山之間埡口上,是灣甸通往姚關的重要通道之一,地勢險要,現存“西南鎖鑰”石碑一方。是當年鄧子龍率軍與緬軍鏖戰的主戰場之一,關前尚存“擂石山”和“跌象坑”遺蹟。
里騷關:位於姚關鎮傅家寨東兩公里處關坡山樑子。是灣甸通往姚關的重要通道之一。兩側是陡峭的山崖,地勢極為險要,它與大關、小關構成姚關外圍關隘。
芭蕉關:位於擺榔鄉尖山村。該關以石牆築成,扼控卡斯、灣甸入姚關要道。因此地盛產野芭蕉而得其名。
茨竹關:位於酒房擺田村境內,姚關至酒房公路十一公里處,因盛產茨竹得名,該關以石牆築成,是東控舊城方向西控怒江方向入姚關的要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