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縣(現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

長安縣(現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長安縣,時為長安鄉,漢高帝五年(前202年)長安置縣,漢高帝七年,以為國都。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因原漢代長安城年久失修,地下水污染嚴重,乃於龍首原南面興建大興城(李淵即位後又改名長安城),長安縣治所因而遷於大興城內,自此成為大興城附郭縣。民國元年(1912年),長安城設西安市。1949年,長安縣遷於韋曲。2002年,長安縣撤縣,原轄有區域併入西安市,設為長安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安縣
  • 位置:中國陝西省中部渭河平原南緣
  • 面積:1580平方千米
  • 行政代碼:610121
簡介,縣城變遷,歷史沿革,自然地理,轄區設定,經濟發展,教育衛生,文化旅遊,綜述,翠華山,南五台,九龍潭,興教寺,十二五規劃,縣領導班子成員,

簡介

長安區地處關中平原中部
長安縣地處關中平原中部,東臨藍田縣,南接寧陝柞水縣,西與戶縣接壤,北和雁塔區灞橋區為鄰,從東、南、西三面拱圍西安。縣內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南北跨度55公里,東西跨度52公里。地貌多樣,山、川、塬皆俱。總面積1583平方公里,城區距西安市中心8.7公里。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長安縣,七年(公元前200年)從櫟陽遷都長安。長安縣初屬渭南郡,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屬內史,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屬右內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屬京兆尹。
王莽新朝始建國元年(9年)撤長安縣,置常安縣,並置首都於常安城。常安縣屬京兆尹。
劉玄更始元年(23年)撤常安縣置長安縣。
東漢置長安縣、杜陵縣,並屬京兆尹。建武六年(30年)將奉明縣(漢宣帝置,故城在長安縣城北4公里)、渭城縣(漢高帝置,故城在今鹹陽市東)劃歸長安縣。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強迫獻帝遷都長安。
三國時,魏置長安縣,屬京兆郡。
西晉置長安縣,屬京兆郡。晉將長陵縣(漢高帝置,新莽時曰長平,故城在今鹹陽市東北20公里)、安陵縣(漢惠帝置,莽時曰嘉平,故城在今鹹陽市東)併入長安縣。愍帝(313年~317年)建都長安。
南北朝前趙、前秦、後秦皆置長安縣,均屬京兆郡(尹)。前趙劉曜建都長安。前秦苻健亦都長安。後秦姚萇撤長安縣,置常安縣,並以常安為首都。北魏置長安縣,屬京兆郡。太武帝神三年(430年)改常安縣為長安縣,四年劃杜縣(秦武公置杜縣,漢宣帝元康元年改杜陵縣,新莽曰饒安縣,晉曰杜城縣,後魏曰杜縣)、長安、藍田三縣毗鄰地置山北縣。西魏(535~556年)置長安縣,屬京兆郡,建都長安。北周(557~581年)置長安縣,屬京兆郡,建都長安。明帝二年(558年)劃長安、灞城(秦襄王時芷陽縣,西漢時灞陵縣,新莽時水章縣,晉時霸城縣)、山北三縣部分地區置萬年縣,屬馮翊郡;建德二年(573年)撤杜縣、灞城縣,歸入萬年縣。
置長安縣,並撤萬年縣,置大興縣,置首都於大興城。文帝時兩縣屬雍州,煬帝改雍州為京兆郡,兩縣屬之。
置長安縣,並撤大興縣,置萬年縣,改大興城為長安城,置首都於長安城。長安、大興兩縣屬京兆尹。武德二年(619年)分萬年縣置芷陽縣。七年(624年)廢芷陽縣入萬年縣。總章元年(668年)分長安地置乾封縣,分萬年地置明堂縣。永昌元年(689年)析長安地置永昌縣。長安二年(702年)廢乾封縣入長安縣,廢明堂縣入萬年縣。神龍元年(705年)廢永昌縣。天寶七年(748年)改萬年縣為鹹寧縣,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萬年縣。
五代皆置長安縣、萬年縣,並屬京兆府。後梁開平元年(907年)撤長安縣,置大安縣,撤萬年縣,置大年縣,皆屬大安府。後唐同光元年(923年)撤大安縣,置長安縣,撤大年縣,置萬年縣。
置長安縣、萬年縣。宣和七年(1125年)撤萬年縣,置樊川縣。長安、樊川兩縣都屬永興軍路京兆府京兆郡。
金置長安縣、樊川縣。皇統六年(1146年)廢乾祐縣(唐置安業縣,曾改乾元縣,後復乾祐縣,故城在今鎮安縣北40公里)入樊川縣。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撤樊川縣,置鹹寧縣。泰和四年(1204年)並鹹寧縣入長安縣,後復置鹹寧縣。長、鹹兩縣屬京兆路京兆府。
元代置長安縣、鹹寧縣,均屬奉元路。
明代置長安縣、鹹寧縣,均屬陝西布政使司西安府。
清代置長安縣、鹹寧縣。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分長安縣南部置寧陝廳,分鹹寧縣南部置孝義廳。長、鹹兩縣屬西安府。
中華民國時長安縣存。初屬都督府民政廳轄,1912年7月後屬陝西都督府轄。據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辭海》1914年民國軍政府秦省都督府撤鹹寧縣併入長安縣。後屬關中道。1927年改屬陝西省政府。
1949年解放後,長安縣1953年前屬陝甘寧邊區鹹陽分區,後屬陝西省人民政府,1958年12月後屬西安市人民政府。

縣城變遷

長安素無縣城,從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縣至中華民國28年(1939年),縣署一直在古長安城中。28年(1939年)5月14日,縣政府遷至大兆鎮洪福寺,至38年(1949年)。初,僅占有土木結構舊廟房20餘間,當年7月增建土坯牆、麥草頂的簡易房舍60餘間,大兆荒僻村落之狀略有改觀,飲食、百雜店鋪漸增至20餘家,從業約百人。民國間,曾在韋曲設立縣城籌建委員會,但無實舉。
1949年7月16日,長安縣人民政府遷至韋曲。韋曲原為一古老村落,秦漢時已有相當人口。唐代達官顯宦在這裡廣建莊園、宅第,以唐中宗韋皇后之母及宰相韋安石等人為代表的韋氏家族莊園尤為著名。杜甫《奉陪鄭駙馬韋曲二首》“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之詩句,道盡當時韋曲之迷人景色。民國末年,韋曲僅有商號9家,私人診所1個,除國民黨陸大參謀班有幾十間公房外,其餘建築多為私人房舍,且絕大多數為土木結構,總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街道為土質路面,狹窄彎曲,高低不平,晴揚風塵雨泥濘,惟一的一條簡易公路(西安至湯峪)從中通過。人口僅千餘,油燈照明。中共長安縣委、長安縣人民政府遷駐後,市鎮建設迅速發展,面貌日新月異。1987年底,城區面積達5平方公里,建築總面積88.62萬平方米;人口3153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0485人;年工業總產值3327.1萬元。駐有機關、部隊、學校、工廠、商店等單位205家,其辦公、營業、住宿絕大多數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樓房。一個新型的市郊型城鎮及其經濟形態已經形成,成為西安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中的衛星城。

歷史沿革

秦武公十一年(前687)設杜縣,是中國最早的縣;秦孝公12年(前350年)所設鹹陽
西漢高祖5年(前202年),廢鹹陽縣置長安縣,雍正陝西通志》載:“長安以秦長安邑為名。”高祖7年(前200)年,由櫟陽遷都長安。長安屬渭南郡,9年,隸屬內史。太元初年(前104年)歸京兆郡。縣治在長安城西北橫門內(今未央區六村堡北側),此時的長安轄區基本上是今天的全部西安城區、長安西北部和未央區西部、雁塔區全部。當時東西長14公里,南北長16、5公里,東鄰霸陵縣、奉明縣、南鄰杜縣、西接戶縣、西北鄰渭城縣、北依長陵縣。
王莽建國元年(前9年),改長安縣為常安縣。劉玄更元年(公元23年),恢復長安縣名。東漢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強迫獻帝遷都長安。
三國魏、西晉長安縣,屬京兆郡。後秦時,改長安縣為常安縣,北魏時期,再次恢復長安縣縣名。
隋文帝時長安縣屬雍州,煬帝改雍州為京兆郡,長安縣屬京兆郡。
後梁開平元年改長安縣為大安縣,治所在西小城(今西安市西關一帶),屬大安府。
後唐同光元年(923),恢復長安縣縣名,此後,後晉、後漢、後周一直未變。
北宋宣和七年(1125)長安縣屬永興軍路京兆路京兆府。金仍屬京兆路京兆府。
洪武二年(1369)廢奉元路設西安府(歷史上第一次出現西安),長安縣屬之。
民國初年,長安屬關中道,歸省政府直轄,1928年,成立西安市政府,分長安縣所屬城內及四關劃歸西安市,1930年11又撤銷西安市政府,原劃地面仍歸長安管轄,成立長安縣城關區管理西安城關行政。1942年,成立西安市政處,次年再次成立西安市,把城關及城周四鄉面積230平方公里劃歸西安市。
1949年5月20日長安解放,6月3日成立縣政府,政府駐大慈恩寺,屬陝甘寧邊區鹹陽分區轄,6月6日駐所遷往韋曲鎮,6月13日縣政府駐大興善寺,7月16日再次遷往韋曲。
2002年6月2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西安市長安區。2002年6月2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2]45號):撤銷長安縣,設立西安市長安區,以原長安縣的行政區域為長安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韋曲鎮。2002年9月16日,西安市長安區成立。電話區號029。

自然地理

位於陝西省中部渭河平原南緣,秦嶺北麓,是關中平原腹地。全區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南北跨度55千米,東西跨度52千米。地貌多樣,山、川、塬皆俱。名勝古蹟有:客省莊新石器遺址、倉頡造字台、灃鎬西周車馬坑、秦阿房宮遺址、漢杜陵、樊川故道;興教寺、華嚴寺香積寺淨業寺青華山南五台嘉午台翠華山等。

轄區設定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長安縣,因長安鄉為名。據《三輔黃圖》 :“長安,本秦鄉名。”
長安縣長安縣
2002年6月2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2]45號):撤銷長安縣,設立西安市長安區,以原長安縣的行政區域為長安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韋曲鎮(現改為韋曲街道)。同年9月正式撤縣設區。
長安歷史悠久,自西漢高祖五年置縣,已2200多年,曾為周、秦、漢、唐等十三朝京畿之地。2002年9月撤縣設區,成為西安城市新區。現轄10個鄉鎮、15個街辦,671個行政村、21個居委會,總人口92.57萬人。
1949年5月20日長安解放,6月3日成立縣政府,政府駐大慈恩寺,屬陝甘寧邊區鹹陽分區轄,6月6日駐所遷往韋曲鎮,6月13日縣政府駐大興善寺,7月16日再次遷往韋曲,全縣設灞橋、新築、三橋、龍首、渭濱、阿房、郭杜等32區224鄉,面積1796平方米公里。
1950年11月,將寧陝縣高豐鄉秦嶺以北地區180平方公里的山區劃入長安,1952年8月設17區,1955年初,將渭濱、灞橋兩區25鄉、狄寨區6個鄉,三橋區6個鄉一個鎮,斗門區4個鄉,郭杜區2個鄉,大兆區1個鄉和部分村,共446自然村35522戶、178812人、292平方公里土地劃入西安市。
1956年2月,與高陵縣互換飛地馬坊灘、班家村,歸新築區,將飛越於戶縣境內的灃西鄉北梧村調給戶縣,設韋曲、大兆、東兆、狄寨4個直屬鄉,另6區39鄉。1958年將4個區轄鄉劃新築區管轄。同年將狄寨公社和大兆公社的王砭、鳴犢公社的常家灣、西江村、趙家莊及新築公社等104平方公里土地劃歸西安市。
至此,全縣設12個人民公社,96個管區,584個生產大隊,953個自然村,共96096戶492819人。南至寧陝、柞水,東鄰藍田,北與雁塔、未央、灞橋及鹹陽相連。1961年全縣計43個人民公社,1968年縣革委會成立,1978年恢復生產大隊建制,1983年5月實行政社分開試點,成立7個區公署,1984年成立43個鄉鎮建制,第二年增加一鄉。
2008年,撤銷鳴犢鎮、王曲鎮,分別設立鳴犢街道、王曲街道。區劃調整後,長安區轄17個街道、8個鄉:韋曲街道、郭杜街道灤鎮街道引鎮街道王寺街道、馬王街道、太乙宮街道、東大街道、子午街道、斗門街道、細柳街道、杜曲街道、大兆街道、興隆街道、黃良街道、王曲街道、鳴犢街道、高橋鄉、靈沼鄉、五星鄉、五台鄉、王莽鄉、楊莊鄉、炮里鄉、魏寨鄉。共有21個居委會、671個行政村。區人民政府駐韋曲街道。
長安城區
2000年,長安縣轄14個鎮、30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864269人,其中:韋曲鎮 85701人、郭杜鎮38294人、馬王鎮 28936人、灤鎮 22113人、子午鎮17667人、王曲鎮 20123人、太乙官鎮 25370人、引鎮 15440人、杜曲鎮22273人、斗門鎮32546人、鳴犢鎮 22811人、細柳鎮23166人、王寺鎮29003人、東大鎮 22029人、申店鄉 21058人、杜陵鄉 16050人、樊村鄉15035人、高橋鄉 26874人、靈沼鄉 25985人、鎬京鄉 19628人、興隆鄉21266人、祝村鄉 18112人、灃惠鄉 17474人、義井鄉12921人、五星鄉 27216人、內苑鄉 24214人、祥峪鄉 6779人、餵子坪鄉 2785人、黃良鄉17241人、皇甫鄉17020人、王莊鄉13491人、五台鄉 10688人、石砭峪鄉 1828人、王莽鄉 19808人、楊莊鄉 17579人、大峪鄉12149人、韋兆鄉 11210人、留村鄉7275人、庫峪鄉 1187人、大兆鄉23703人、炮里鄉 16409人、魏寨鄉13459人、馬興鄉 14061人、酒鋪鄉 6292人。
長安城區長安城區
2002年,長安縣對鄉鎮區域進行大幅度調整。區劃調整後,撤銷了7個縣委派出機構,鄉鎮由44個合併為25個,其中建制鎮14個,行政鄉11個。人口最多的鄉鎮是韋曲鎮,11.51萬人,面積最大的鄉鎮是灤鎮,244.63平方千米。
2006年,長安區轄10個街道、4個鎮、11個鄉:韋曲街道、郭杜街道、灤鎮街道、引鎮街道、王寺街道、馬王街道、太乙宮街道、東大街道、子午街道、斗門街道、王曲鎮、杜曲鎮、鳴犢鎮、細柳鎮、高橋鄉、靈沼鄉、興隆鄉、五星鄉、黃良鄉、五台鄉、王莽鄉、楊莊鄉、大兆鄉、炮里鄉、魏寨鄉。
2010年,撤銷高橋鄉、五台鄉、王莽鄉,分別設立高橋街道、五台街道、王莽街道。區劃調整後,長安區街辦數量由原來的17個增至20個,建制鄉由原來的8個縮減至5個。

經濟發展

經濟以農業為主,產小麥、稻、玉米、棉、油菜籽、菸草等,沿秦嶺北麓盛產松、楊、樺等木材及黨參、黃芪、豬苓、天麻等中藥材,還產核桃、柿、蘋果等果品。礦產有石英、大理石、雲母等。名勝古蹟有豐鎬遺址華嚴寺興教寺翠華山南五台等風景區。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和西安發展重心南移的機遇,
長安縣依託緊臨西安文化區和高新產業區的區位優勢及秦嶺北麓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主動承擔和分享西安大都市功能,規劃策劃了“新長安戰略”,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強區富民、長安西安領先為目標,實施重點區域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等教育、旅遊業、都市農業和,建設具有競爭力的生態文化科教新城的工作思路,全區上下合力打基礎,奮力抓落實,強力求突破,區域經濟生機勃顯,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005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66.19億元,同比增長16.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2.83億元,同比增長52.4%;財政收入達到3.12億元,可比增長3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6.3億元,增長17%;農民人均收入3331元,增長7.5%。

教育衛生

長安解放後,陸續建起縣文化館、圖書館(藏書41450餘冊)、文物管理處、新華書店、秦腔劇團、影劇院及6座電影院。1990年全縣有鄉鎮廣播放大站43個,村廣播室527個,電視差轉台8座,全縣廣播覆蓋率97.6%,電視覆蓋率72%。
民眾文化比較活躍。1990年末,全縣有鄉鎮文化站44個,農村集鎮文化中心7個,文化室、俱樂部80個,文化專業戶37戶,業餘演出團72個,民間戲劇班社114個,民建戲樓100座,電影放映隊97個。全縣共有業餘創作人員500名,創作各類作品3100件。秦腔在長安流傳歷史悠久,長安藉著名秦腔演員遍及西北各地。
歷史文化珍貴遺產何家營鼓樂,演奏曲目有唐、宋、元、明、清各代曲牌。著名音樂專家楊蔭瀏等人藉助鼓樂譜式,解譯了南宋白石道人歌曲和敦煌曲子之謎。
以芯子、鑼鼓、獅子、龍燈、高蹺、秧歌等形式為主的長安社火,工藝考究,造形美觀。造形奇特的長安花燈曾赴香港展出。絢麗多采的長安焰火,曾進北京表演。縣內杜曲雞子山、寺坡等地流傳的“大蜡”、“添碟子”堪稱一絕。
民國時期,長安縣內學校體育活動較多,農村只有少量體育遊戲。解放後,球類、武術、田徑、體操、棋類等競技體育在學校、廠礦、機關、農村日漸普及。1952年至1982年,全縣共召開十屆全民運動會。截止1985年,全縣共有田徑、球類、游泳等各類運動場地319處。1990年全縣共舉辦各種運動會99次,參加人員4.27萬人,年末體育達標人數1.93萬人。
執教為民,創出一番好業績。近幾年,長安區教育局在不斷改善農村辦學條件的
長安四中長安四中
長安四中基礎上,堅持走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發展的路子,累計投入500多萬元發展信息技術。通過實行“兩免一補”、減免學雜費、特困生救助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因無錢上學而輟學的狀況。去年以來,全區義務段春秋兩季共減免雜費2491.9萬元,為義務段59058名貧困學生和1303名城鎮低保學生免費提供了教科書,5337名貧困住校生享受生活補助96.07萬元。同時,區教育局還把治理教育亂收費、規範辦學行為作為行風建設的重點來抓,加大查辦案件工作力度,去年以來,共完成督辦上級收費案件13件,自辦亂收費案件44件,下轉亂收費規範辦學行為信訪件22件。義務教育高標準普及之後,局黨委及時調整工作思路,把基礎教育向兩頭延伸。先後投資1.12億元,完成了高職中標準化建設,使全區10所普通高中全部達到了市級標準化,其中兩所晉升為省級標準化高中,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投資1.68億元新建的長安二中新校區,也將於7月底實現搬遷。
民國28年(1939年),全縣僅大兆鎮和三橋鎮有官辦衛生所,且設備簡陋,無住院條件,年門診量4000人次左右。縣內黑熱病、麻疹、天花、腦炎等傳染病年年流行。1949年全縣人均壽命25歲,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解放後,長安縣衛生醫療事業迅速發展。1949年7月成立縣衛生院,全縣有衛生技術人員121人。1952年全縣17個區均設立衛生院。全縣開展以“除害滅病”為中心的愛國衛生運動,長安縣被評為全國衛生模範縣,尚村被評為全國衛生模範村。1969年至1976年,全縣648個生產大隊有643個建立合作醫療站,其中233個實行免費醫療,其餘實行部分免費醫療。1990年全縣有醫療機構91所,病床813張,衛生技術人員2291人,全年醫院門診量102.4萬人次。衛生醫療條件的改善,大大增強防治疾病的能力。到1990年,許多危害人民生命的流行病、傳染病、地方病得到控制,有的已經消滅,人民健康水平明顯提高。
計畫生育從1972年開始,經過多年艱苦工作,人口過快增長狀況得到明顯控制。1977年人口出生率20.6‰,人口自然增長率13.15‰;1989年人口出生率18.09‰,自然增長率12.57‰。1990年全縣節育率、晚婚率、計畫生育率分別達到88%、56.7%和76.9%,人口出生率22.34‰,自然增長率16.24‰。在人口基數增大的情況下,1981~1990年比1971~1980年少生29928人。

文化旅遊

綜述

長安文化底蘊深厚,區內勝跡遍布,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區(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客省莊新石器遺址、倉頡造字台、灃鎬西周車馬坑、秦阿房宮遺址、漢杜陵、樊川故道等文物古蹟觸目皆是;興教寺、華嚴寺、香積寺、淨業寺等佛教祖庭文化淵源流長;綿延百里的秦嶺北麓蒼翠神奇,植被茂盛,是西安的水源涵養地和生態屏障;青華山、南五台、嘉午台、翠華山等自然景觀瑰麗多姿。長安被譽為西安的“後花園”。

翠華山

翠華山名勝風景區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觀是山體岩石崩塌形成的山崩地質地貌。《國語》記載:"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也,三川竭,歧山崩。"據推測這次地震(公元前780年)和唐天寶年間等多次地震形成山崩景觀。其山崩規模之大,地質現象之複雜,歷史之悠久,保存之完整,景觀之奇特,旅遊價值之高,為國內絕有,世界罕見,有"中國山崩奇觀"、"地質地貌博物館"之美稱,是進行科普教育和災害地質研究的極好場所。
翠華山翠華山
翠華山山崩形成的崩塌體體積達三億立方米,分布在翠華峰、甘湫峰、正岔大坪三處。翠華峰地區主要由殘峰斷崖,堰塞湖和崩塌石海三部分構成。殘峰斷崖是山崩形成的臨空面,氣勢磅礴,斧劈刀削;堰賽湖又名為水湫池或稱天池,系崩塌物堵塞太乙河形成,湖面長600米,寬90~300米,面積200餘畝,水深7米,石海最為壯觀,系由大小不一的崩塌石塊疊置雜亂堆砌而成,遠觀如滾石起伏的海洋, 整個崩塌體與西側殘峰界限分明,崩塌石塊相互疊置的狹小空間形成許多洞穴,冰洞風洞即置於此。冰洞,炎炎酷暑,冰柱倒掛;風洞,盛 夏6月,涼風習習。目前又新發現奇異的蝙蝠洞。
99生態環境游西安活動起動式在翠華山隆重舉行。神州世紀游,面對中國加入WTO的機遇與挑戰,我們在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翠華新村小吃一條街和迎客松廣場的同時,加強管理,深入開展"三優一滿意"活動,不斷提高員工的服務素質,為遊客創造一個功能齊全,安全、舒適、良好的旅遊大環境。
南五台:位於長安區子午鎮東8公里,距西安約30公里,這裡盛產藥材,山形拔峭,風景極其秀美。

南五台

南五台古稱太乙山,為“終南神秀之區”,我國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山上有清涼、文珠、現身、靈應、觀音五峰,因其位於陝西耀縣五台山(藥王山)以南,故名南五台。
南五台南五台
自然風景:從山下看五座山如筆架排列,一覽無餘,似乎近在咫尺,從竹谷進山至大台竟有12.5公里之遙,山重水複,美不勝收,風光無限好。
植物種類:近1000餘種,有“特殊活化石”孓遺植物、瓶爾小草、觀賞珍品七葉樹、望春花等,南五台堪稱博大的植物園,活的根雕博物館。
天象奇觀:“站立雲頭但見雲來雲去飄渺千山俱在足下,置身台上只覺非真非幻萬象盡歸目中”。
太興山:志書稱“鐵頂武當山”,自隋唐以來即為道教聖地,文物古蹟眾多,主峰海拔2340米,有“終南第一峰”之稱。

九龍潭

風景區位於秦嶺北麓,背靠佛教聖地觀音山,迎面是道教福地萬華山九龍潭因有九潭而得名,九潭景色各異,潭深瀑高,於幽秀中見壯觀。祥峪森林公園:面積29000畝,是秦嶺北麓一獨具原始森林狀態的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4.5%。園內草豐水秀,四季景致迥異。
九龍譚九龍譚
九龍譚廣新街民族村:座落於秦嶺深處豐峪溝內,距古城西安48公里,這裡山清水秀,景色別致,既有西雙版納的傣族竹樓、茶舍,雲南少數民族歌舞、潑水節,又有泰國鬥雞表演及其他少數民族的民居民俗風情。蒙古包點綴在虎山上下,天然游泳、垂釣苑、燒烤區相間落戶於河心公園。半山坡上有“歡樂世界娛樂城”,登殺石梯連線著聚仙亭,實為人們假日郊外遊玩、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興教寺

興教寺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也稱護國興教寺,位於西安城南約20公里處,長安區杜曲鎮少陵原畔,長安區樊川北原(少陵塬)。是唐代著名翻譯家、旅行家玄奘法師長眠之地。公元664年,著名高僧玄奘法師圓寂後,葬於白鹿原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又改葬為樊川風棲塬,並修建了五層靈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肅宗題:“興教”二字,從此取名興教寺。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二五規劃

“十二五”時期是長安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深刻認識並準確把握國內外新形勢、新變化、新特點,科學編制“十二五”規劃,對促進長安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長安區“十二五”經濟與社會發展基礎
(一)基本區情分析
長安地處西安市主城區南部,全區總面積15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3萬,轄20個街道辦事處、5個鄉、24個城市社區、671個行政村。西有灃渭新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東有航天經濟技術開發區,形成一區多制的獨特格局。
1、區位優勢明顯
長安區是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南部主城區,東臨藍田,南靠寧陝,西接戶縣,北連雁塔,距西安市中心鐘樓僅8.7公里,區位優勢非常明顯。隨著捷運2號線、西部大道、南橫線、子午大道等城區幹線道路的貫通和三個共建區的加快發展,長安將成為交通最便捷、生活最方便、功能最齊全、腹地最廣闊的西安大都市新板塊,成為未來國際、國內資源進入西安的重要集聚地,發展前景極為廣闊。
2、文化底蘊深厚
長安區是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的京畿之地,地上地下遺存眾多,名勝古蹟遍布, 672處文物遺址中,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原始社會遺蹟8處。以興教寺、華嚴寺、香積寺、淨業寺等為代表的佛教祖庭文化更是源遠流長。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長安厚積薄發、加快發展蓄積了巨大的動力。
3、科教資源豐富
長安區駐區高校32所,師生31萬人,是全省高等教育資源最集中的區域;有航天第六研究院、206所、504所、套用光學研究所等10餘所國家重點研究機構及國家重點實驗室,加之各高校內設科研機構100家以上,眾多的包括院士、學科帶頭人在內的各類中高層專家學者和現代化管理人才匯聚,堪與北京海淀相比肩。豐富的科教資源、卓越的人才資源為長安實現跨越發展增添了無窮的活力。
4、生態環境宜人
長安區生態環境優良,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適宜,日照充足,水體、大氣、土壤、植被等環境要素均符合國家一級環境標準,是西安市的水源涵養地和生態屏障;有24個峪口和翠華山等10大自然景觀;“八水繞長安”中的灃、滈、潏、滻、 五大河流皆源於長安;具有發展綠色產業的最佳生態環境條件。
5、經濟成長強勁
撤縣建區以來,長安區經濟社會發展全面駛入快車道,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綜合實力連續三年進入全市優秀行列。2010年,生產總值、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城鄉居民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全市排名前三;已進入2010年中國西部最具投資潛力百強縣行列,躍居“中國全面小康成長型百佳縣(市)”行列,發展勢頭強勁。

縣領導班子成員

姓 名:楊建強
職 務:區長
職 責:負責區政府全面工作。分管區審計局、區財政局的工作。
介:男,漢族,1968年7月生,陝西戶縣人,大學學歷。1990年7月參加工作,1991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長安區人民政府區長。
姓 名:仵江
職 務: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
責:負責城市建設管理、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環境保護、人民防空、食品藥監、分管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區政府新聞辦公室、區政府法制辦公室)、區監察局(區政務大廳)、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區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區信訪局及公共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等工作。
介:男,漢族,1969年5月生,陝西西安人,研究生學歷。1991年2月參加工作,1992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長安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
姓 名:蘭東明
職 務:區委常委、副區長
責:負責工業發展、交通運輸、旅遊、科學技術、文物保護、安全生產和國土資源管理、分管區支持開發區協調辦公室、郭杜教育科技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公安長安分局等方面工作。
介:男,漢族,1968年7月生,山西芮城人,大學學歷。1990年9月參加工作,199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長安區委常委、副區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