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松芒布結陵

都松芒布結陵

都松芒布結陵,位於木惹山山麓。這裡尚有一座規模很大的土石封土高台。但是,地面建築除高台之外,僅有陵前的一對石獅。但這對石獅卻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可與唐代的石雕精品比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都松芒布結陵
  • 地理位置:木惹山山麓
  • 碑身高:5.6米
  • 碑通高:7.18米
簡介,墓碑,其他墓碑,歷史,藏王陵,古籍記載,陵墓分布,其他陵墓,建築特點,王陵石獅,都松芒布結,

簡介

墓碑

碑身高5.6米,平面作長方形,上小下大,有明顯的收分。使碑身輪廊優美而富有穩定感覺。碑身的正面上端刻出日月形象,其下即為橫排的古藏文59行。碑身兩側浮雕兩條升龍圖案,飛舞升騰於雲氣之中。碑身之下為石刻龜座,雕刻亦極精美。整個石碑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而且也是一件極為精美的雕刻藝術品,不僅在西藏,就是在中國的唐代石碑中也是罕見的珍品。現在這塊碑已經新修碑亭加以保護。
這一陵墓碑,是西藏唐碑中保存最為完整者,其藝術價值較之拉薩大昭寺前的唐蕃會盟碑更為突出。碑通高7.18米,由碑蓋、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碑頂為一巨大的蓮座寶珠,碑蓋平面長方形,作四注式坡面頂,邊緣向上微翹,四周邊有流雲升起的圖案。碑蓋底部四角浮雕出上身赤裸,彩帶飄揚,姿態優美的飛天四個。

其他墓碑

距離這裡不遠,還有一塊與赤德松贊墓碑相似的石碑。碑頂刻出重珠,碑蓋下有承柱,也刻有流雲、飛天和雲龍紋,碑身露出地面有3.56米,碑文已風化脫落,碑頂碑身也殘損甚多。相傳也是赤德松贊的墓碑。但其價值較之前碑已遜遠了。

歷史

根據藏文史書《賢哲盛典》、《西藏王統記》、《西藏王臣記》等記載,吐蕃王朝時期共有三十五代贊普(藏王)陵,即上二陵、六善陵、中八德陵、下五贊陵、吉祥作代陵、吉祥五德陵、底層一陵。這些贊普和后妃陵亦稱之為藏王墓。現存最大的一組藏王墓區位於雅魯藏布江的南岸,宗山西南,雅隆河畔,現在的西藏自治區窮結縣境內木惹山上下。這裡附近的地面開闊,氣候宜人,土地肥美,山川秀麗,自然條件很好。因此,在很久以前就是古代藏族的發祥之地。
在木惹山上下,現在保存尚可辨認出的藏王陵墓共有九個,占地方圓達3公里。每個陵的形狀是一個方形的平頂壘石夯土高丘,還保存了中原地區早期封土“方上”的形式。與《通典》中所記載的“其墓正方,壘石為之,狀若平頭屋”的描寫相同。現存九個陵墓的形制大體相同。由於一千多年來長期受到自然風雨的侵蝕,有的陵墓已成了圓形平頂,大小不盡相同,排列也不規則。這九座藏王陵墓,根據歷史文獻和墓誌記載。根據1984年9月西藏文物管理委員會對此墓墓碑的清理髮掘證實了這一墓的情況。
藏王陵石獅藏王陵石獅位於木惹山的半山腳下,有一規模甚大的土石高台,據《歷史明鑑》等藏文史籍記載,這裡應是都松芒布結的陵墓。

藏王陵

古籍記載

根據藏文史書《賢哲盛典》、《西藏王統記》、《西藏王臣記》等記載,吐蕃王朝時期共有三十五代贊普(藏王)陵,即上二陵、六善陵、中八德陵、下五贊陵、吉祥作代陵、吉祥五德陵、底層一陵。這些贊普和后妃陵亦稱之為藏王墓。
都松芒布結陵
現存最大的一組藏王墓區位於雅魯藏布江的南岸,宗山西南,雅隆河畔,現在的西藏自治區窮結縣境內木惹山上下。這裡附近的地面開闊,氣候宜人,土地肥美,山川秀麗,自然條件很好。因此,在很久以前就是古代藏族的發祥之地,是創業藏王松贊乾布的老家。自從定都拉薩之後,這裡又成了吐蕃王朝的興基立業的基地,受到高度的重視。也許除了自然條件之外,松贊乾布還有一些懷念家鄉故土之情吧,於是就把他的陵墓選擇在這裡了,其後不少的藏王都葬在這裡。

陵墓分布

在木惹山上下,現在保存尚可辨認出的藏王陵墓共有九個,占地方圓達3公里。每個陵的形狀是一個方形的平頂壘石夯土高丘,還保存了中原地區早期封土“方上”的形式。與《通典》中所記載的“其墓正方,壘石為之,狀若平頭屋”的描寫相同。現存九個陵墓的形制大體相同。由於一千多年來長期受到自然風雨的侵蝕,有的陵墓已成了圓形平頂,大小不盡相同,排列也不規則。
這九座藏王陵墓,根據歷史文獻和墓誌記載,目前能認作墓主人的有:松贊乾布陵、赤德松贊陵、都松芒布結陵、藏王陵石獅。

其他陵墓

除了以上三陵比較可靠認出墓主人之外,這一陵區的其他墓主,據《西藏王統記》等歷史文獻記載,還有芒松芒贊、姜擦拉木、赤德祖贊、赤松德贊、牟茹、牟尼等。其中牟茹和姜擦拉木因是王子還未正式即位,所以封土的規模較小。根據一些學者調查,陵墓分作東西兩行自北而南,基本上按藏王世系排列。西側的一行是松贊乾布、芒松芒贊、都松芒布結、赤松德贊、赤德祖贊;東側的一行是赤德松贊、牟茹、牟尼和姜擦拉木。
陵封土高台的結構形式基本相同,都是用土石夯築,夯土層厚度在10-20厘米之間,也有間以薄石板者,有的還露有木骨的痕跡。工程之艱巨不嚴於秦、漢諸陵。

建築特點

吐蕃王朝在中國歷史上曾經顯赫一時,歷代藏王曾經聚集了大量的財富,建築了雄偉的宮殿、寺廟和宏大的陵墓。而今地面建築大多已不存在,但是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每個藏王陵墓中也都殉葬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和金銀珠寶。尤其值得慶幸的是,這些藏王陵大都未被盜掘過。它們也是研究吐蕃歷史文化的珍貴實物。

王陵石獅

都松芒布結陵前的石獅,高一點五五米,挺胸昂首,面向陵墓。獅子頭頂平整無鬃,鬃毛成列,垂於腦後。這是早期石雕獅子的形象。石獅下的底座為長方形,長一點二米,寬零點七八米。總體造型穩重大方,健壯威猛。
位於木惹山的半山腳下,有一規模甚大的土石高台,據《歷史明鑑》等藏文史籍記載,這裡應是都松芒布結的陵墓。這裡的地面建築除了高大封土之外,最有價值的要算是陵前的一對石獅。石獅高1.55米,座子為長方形,長1.2米、寬0.76米。石獅面向陵丘坐立,挺胸昂首,形象雄健生動。鬃毛成列垂於腦後,頭頂平整無鬃,一看而知是早期石獅的風格。整個石獅的雕刻技法高強,線條流暢圓潤,在中國唐代石雕中也屬上乘,在西藏更是難得。
除了以上三陵比較可靠認出墓主人之外,這一陵區的其他墓主,據《西藏王統記》等歷史文獻記載,還有芒松芒贊、姜擦拉木、赤德祖贊、赤松德贊、牟茹、牟尼等。其中牟茹和姜擦拉木因是王子還未正式即位,所以封土的規模較小。根據一些學者調查,陵墓分作東西兩行自北而南,基本上按藏王世系排列。西側的一行是松贊乾布、芒松芒贊、都松芒布結、赤松德贊、赤德祖贊;東側的一行是赤德松贊、牟茹、牟尼和姜擦拉木。
各陵封土高台的結構形式基本相同,都是用土石夯築,夯土層厚度在10-20厘米之間,也有間以薄石板者,有的還露有木骨的痕跡。工程之艱巨不嚴於秦、漢諸陵。
吐蕃王朝在中國歷史上曾經顯赫一時,歷代藏王曾經聚集了大量的財富,建築了雄偉的宮殿、寺廟和宏大的陵墓。而今地面建築大多已不存在,但是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每個藏王陵墓中也都殉葬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和金銀珠寶。尤其值得慶幸的是,這些藏王陵大都未被盜掘過。它們也是研究吐蕃歷史文化的珍貴實物。

都松芒布結

都松芒布結(器弩悉弄,生年不詳,676~704在位)
又譯為器弩悉弄、棄都松。棄芒論芒贊子。棄芒論芒贊病死後繼位。在位28年,在進軍南詔途中病死,葬於拉日巾陵。都松芒布結在位期間,松贊乾布時的大相祿東贊之子淪欽陵的勢力膨脹,權力大於贊普。對吐蕃王權勾成了嚴重的威脅。公元698年,都松芒布結以“出獵”為名,親征青海。他乘論欽陵外出之機,消滅其黨羽2千餘人。論欽陵舉兵對抗,戰敗,自殺於宗喀(今青海省湟中縣)。從此,祿氏家族控制吐蕃王朝大權的局面宣告結束。都松芒布結曾派兵攻伐西洱河(今雲南洱海一帶),降服了各部落。當時,所轄面積約510萬平方公里。為吐蕃最強盛時期,境內人口達到960萬左右。後來,唐朝又利用都松芒布結和貴族間激烈爭鬥的機會,爭取洱海各部重新歸附了唐朝。公元703年,都松芒布結親自率領大軍再入據洱海地區。第二年死於蔣域軍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